《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1-05-06 08:23: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近年来“红学热”风头渐盛,对于《红楼》评说,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红楼梦》,心中亦是感慨良多。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展开,表面上看去是讲荣宁二府一大家子的莺莺燕燕,吟诗作对、筵席应酬,觥筹交错的奢靡日常,深入挖掘便可见此乃一个家族的衰败史。一切的一切,皆是在封建制度这个背景板下逐渐被荼毒侵蚀掉的。其中亦有风流,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爱情为中心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贯穿始终,这既是二人的悲剧,也是家族的悲剧,亦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我于红楼概况,止言于此。

  争什么,乐什么,哭什么,痛什么,挣扎什么,又放不下什么。眼观尽世间沧桑,心味人世凄凉。《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命运不是如此?这其中我最欣赏黛玉。一为其美,二为其才。甫一出场,便是如众星捧月般的存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不张扬,不明艳,虽娇弱,却自有三分韵味。然,再貌美也抵不过寄人篱下的可怜身份。这让她骨子里的愁更进一步有了安放之处。便如那一首《葬花吟》,作者哽咽,听者动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说不尽的愁绪,抹不干的泪痕。“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她寄人篱下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字字泣血,句句剜心,人们在惊叹其才的同时,想到其身世,也不由得平添几分伤感。也难怪宝玉听后“一时痴了,悲不自胜”。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对王熙凤的看法大都是两面三刀,心狠手辣的角色。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为人泼辣这的确不假,但她的干脆利落、处事干练,即便是男儿也不遑多让。秦可卿去世后的一干事情都是王熙凤一手操办,丝毫没有女儿家的扭扭捏捏。再如后来贾琏后来纳了尤二姐,她却没有直接上门,软刀子杀人,最后逼得尤二姐吞金自尽。虽然她不是什么大善之人,却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倘若不是有她这个“女强人”撑着,荣宁二府恐怕是衰败的要更早。说实话,我更欣赏她身上的男儿气概,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势头,最后落得个病死的下场,既让人出了一口气,又不无可悲。想那恍若神妃仙子的人儿,却病的只剩一具枯骨,这大概,便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席慕蓉曾写道:“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看《红楼梦》的故事,感同身受,喜他人之喜,悲他人之悲。“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可叹,可悲!

《红楼梦》读后感2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生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感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感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感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感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是那里没有她能够依靠的亲人,没有她能够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还不如把职责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生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应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后感3

  18世纪前期,朝廷皇权更替,曹大世家因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富贵到没落,起起伏伏。变故发生期间,曹雪芹生于当下,环境造人的满腹感慨充斥着又一个文学时代的风云涌现。前者云文有梦中离人泪,说书人无奈于当朝的压迫只能把无声的抗争落笔于四大家族的浮沉。

  纵观《红楼梦》全篇,无论是它的情节发展还是其背后诠释的愤懑与不甘,《红楼梦》作为曹雪芹抨击封建时代的精神产物,都可以说是影射一个时代的里程碑。《红楼梦》始于一位空空道人将上古时代遗落的一颗补天石置于凡间历劫,先作为通灵宝玉现身于贾府,历经世间百态,后宝玉出家脱离尘俗不得所踪,石头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因此《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大观园中每一位局内人的互相揣测与猜疑是小说中最大的看点,每个人的由因生果造成他们不同性格的产生。黛玉为寄人篱下的生计打算导致其小心翼翼、谨慎拘束;王熙凤依附贾母而生使她对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能力达至炉火纯青。曹雪芹将封建时代翻手为云的上位者与宫廷当中或横行霸道或束手束脚的无数“金丝雀”缩影在大观园中,在展现无限华丽外表的背后,唯余空虚糜烂的骨架支撑着这个时代一掠而过。

  《红楼梦》中最引人唏嘘的不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饱含苦痛无奈与诉不尽离愁的《葬花吟》终成了一对眷侣相恋的结点。一夜之间,一指婚姻,注定了一双人的后半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的生命仿佛凋零的落花随着那一场指婚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结。多情应笑我,宝玉少年时期生于大观园,周遭围绕诸多姐姐妹妹,情不知何起何落,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他的“神仙妹妹”,却也终将负了她一生,一切有关宝玉的故事雾现潮平,对于他的下落,最终也仅是寥寥无几的长伴青灯古佛的后话了。

  《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反映了最真实的封建官僚统治下的皇权社会,不仅写下了前人历经两千多年对于整个阶级社会的难言之隐,还为后人呈现了封建时代末尾富贵家族中的大起大落。而《红楼梦》小说本身,在布局上也可谓是一篇点晴之作,以热闹的灯庙会开头,情节逐渐步入正轨而后引入出场人物,而小说也随着大观园中各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四大家族的逐渐没落冷清收场。

  曹雪芹在落笔《红楼梦》之时,内心其实已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走马观花无数遍,在暗叹生逢不幸的同时,也在慨叹时代的多变。然,如今《红楼梦》作为现代人讴歌经典的一部小说,除去情感起落的回转,其古典内涵与背景文化精神,都是在文学造诣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模板,在许多年后多元文化精髓逐渐渗透到华夏领土之时,也不会令世人忘却千年前时代经典的召唤。

《红楼梦》读后感4

  最终把四大名著又认真的看了一遍,此刻我最终懂得人们为什么把红楼评为公认的四大名著之首了。在艺术成就上,红楼能够说当之无愧。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细腻,不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抑或是语言,一些大场面的描述。等等。

  再者,它是一部关于女子的书。其男一号贾宝玉也是带走十足的女子特质:看男人为泥,污浊不堪。女子为水,干净,清新。不爱功名利禄,不爱齐家治国,不爱戎马天涯,不爱定国安邦。惟愿长居红楼,相伴知己红颜。这就是他的乌托邦式的梦想,他想的是与自我的一帮发小一向相伴,地久天长,此生不渝。直到迎春、探春相继出阁,晴雯、黛玉相继仙去,他终看破红尘,了却凡心,皈依三宝。黛玉和宝钗算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吧。

  先说黛玉,才高不让须眉,但知葬花玩味,木石前盟虽天定,不想金玉相配,可恨天公不作美。一朝香魂散,耿耿痴心有谁怜。本是寄人篱下,幸得知己如玉。她是个有个性的人,因为自我的个性得与宝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最终也是为自我的个性所累,贾母认为她性格乖觉,不如宝钗知书达礼,更适合做未来大观园的女主人。最终含恨而终,泪尽而亡。宝钗其实是可怜的,上知孝悌,下晓礼仪。

  理家不输众儿男,终是良母贤妻。谁想金错配玉,无奈空披嫁衣。孤影幢幢,长夜寂寂,谁可倚?她自我对宝玉并没有那种海枯石烂,天荒地老之情,无奈被作为为宝玉冲喜的人,宝玉出家后,只得空房独守,红烛独依,以泪洗面。还好有宝玉的遗腹子,她最终仍是古代良母贤妻的典范。

  一曲红楼,其实是大观园的衰落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么大一个大观园,从外面来打倒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败坏总是从里面开始的,从子孙们的吃喝玩乐,赌钱吃酒开始的。从上到下,真正务正业的没有几个,并且还极度奢侈,元春省亲的时候索性直接建了一座省亲别院,几次重大的葬礼都是极尽华贵,从老太太而始大家整天做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宴饮游园。结果导致日益亏空入不敷出,最终抄家时问题就开始浮现了。

  还有大关于表面平静,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嫡出和庶出的矛盾,丫鬟和主子的矛盾,丫鬟和老婆子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为大观园的衰落起到了负面的效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打败你自我的仅有你自我,只要自我不乱,别人很难打败你的。红楼还是一部很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它对当时的丧葬制度、皇家省亲礼仪、药方、算命等风俗都有十分详尽的描述,能够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

  红楼给我的感触远远难以用几百言来完全表达,待风清月高时,临风而坐,愿得与几知己细细玩味。

《红楼梦》读后感5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贾府的由兴到衰,更妙的是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美好的神话为首,为这部古典名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这部古典名著在华丽的文字下,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人间悲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尤其是黛玉葬花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林黛玉有着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俗之人难以理解她的心思,“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红楼梦》不愧是经典名著,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感人至深。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仿佛每种都有一点。但老是感觉那不是悉数。说不清,道不荆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恋爱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起首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恋爱最纯真了。从青梅竹马,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喜欢河。曹公几乎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应,人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恋爱故事降生了。它的呈现是那么的天然,简直没有人疑心过,它的呈现是那么纯真,一尘不染 .然则生不逢时的恋爱就是苦楚的代名词。黛玉性情里独有的起义和孤介,以及对世俗的嗤之以鼻,令她处处显得挺拔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语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恬淡名利……各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一直固执着本人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通俗人的目光看她,最欣赏的照样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屡屡与姐妹们喝酒赏花吟诗刁难,老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照样草木黄落雁南归的苍凉,花气温顺能解语的幽情;无不表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气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美女苦命。黛玉的出身,注定了她的孤单无依,而她的性情,又注定了她的零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繁华,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托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吐的亲信,只要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老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法着“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悲痛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苍凉终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位置和本身的懦弱是悲惨剧的原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爱。假如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自阅历的描绘,那么我可以感触到一个失去至喜欢的汉子的苦楚。阴间的猛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维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身痛苦,倒是切肤之喜欢。当血泪撒尽的曹公回身面临不堪回忆的前史怎能不宣布“满纸荒诞言,一把辛酸泪”的感慨!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恋爱悲惨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仍然那么忧伤。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书最少买过十本,很多次翻看,不过没有一次真正完整看完过,要么看过前面三四十回或者抽着看过常被提及的回目。去年看过《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最近抽着看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课程视频,蒋勋的《细说红楼梦》也曾经尝试听过一部分,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大学也看过几本,却没完整通读过《红楼梦》很奇怪。欧丽娟老师的课程视频应该可以算今天最棒的偶遇了,文学研究真正扎扎实实下过功夫可以做到怎样,有扎实的文论功底做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怎样,对前人各种流派、各种成果进行深入辨析可以做到怎样,对《红楼梦》文本烂熟于心可以做到怎样。业余兴趣来说,其他方面很难做到,但是通读下文本,对文本慢慢做到熟悉还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还是缺耐心,多次看得想把书丢开。对论述型书大多可以做到一口气读完,小说缺耐心,或者说是缺训练吧,仅止于中篇,看过的长篇也就一两部。

  看下来更加对看过的欧丽娟老师的视频认同。《红楼梦》对《西厢记》《牡丹亭》等的继承仅止于文词、情绪等,更多的是批判,甚至很不屑,因为那些作者对贵族生活大多只是猜想、臆测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贵族生活体验,对贵族生活也缺乏真正的了解,显示出真空状态;而《红楼梦》则不同,展现的是真正的贵族生活,真正的贵族爱情,扎实。作者也是反对自由恋爱的,因为几个自由恋爱的结果都不好:贾宝玉和林黛玉,柳湘莲和尤三姐……都没有好下场,倒是上承天命,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以落实的,反而大多有较好的结局。

  抽空耐着性子把余下的回目看完,把欧丽娟老师的视频也追完。

  《红楼梦》大量的谶语式表达是曹雪芹追求艺术形式结构的美感精心设计,还是他确实具有强烈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从梦游太虚幻境里的判词到抽中的签里的命运暗示的诗谶,大观园里一幕幕戏剧上演时参透命运或泄露天机的戏谶,指引或预示人物婚恋关系走向的物谶……带来强烈的命中注定的感觉。孔子有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其实,回顾来时路,曾经经历时的看似偶然在放大尺度的时间维度里都展现了无法抗拒的必然趋向,这应该是精心设计和一定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更加体现出《红楼梦》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整本书从头到尾都笼罩在一道一僧的的带有警醒性的对话和解救世人的企图中。就和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参悟人情天机、终到西天取经成功、修成正果一样,《红楼梦》则可以算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红尘众人历尽情劫、看破红尘、脱离苦海、度脱得道的人生记录;贾宝玉则和孙悟空一样由灵石幻化而成……《红楼梦》确实有些像《西游记》的现实生活修炼得道的重构。

  看过一本本红学著作后,终于真的完整读过了《红楼梦》,有点像残留脑海中的红学观点的一次求证之旅。是幸?还是不幸?

《红楼梦》读后感8

  俗话说:“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一直以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忧伤的书,它不像《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那样涉及历史、军事、神话而吸引我。但妈妈说:“《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总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妨一试。”就这样,今年暑假,我开启了我的《红楼梦》阅读之旅,没想到它的情节是如此的跌宕起伏,令我爱不释手。

  我很佩服作者曹雪芹,他能把书中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面前。无论是宝钗蹑手蹑脚地扑蝶,最后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还是晴雯天真率性,要求撕扇来解气;又或是湘云醉卧青石,被芍药花飞了一身,每一个人物都如此生动传神,跃然纸上。在这本书里,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她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在寄人篱下的处境下,变得敏感多疑,因此曹雪芹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这样的句子来描述她在大观园里的生活。

  看似简单的句子,却好像把林黛玉的一言一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而黛玉以花自喻,对落花的哀悼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哀悼。曹雪芹用这样巧妙的方式暗示了林黛玉的悲惨结局。主人公贾宝玉更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表面上看他好像不学无术,不读圣贤书,还要嘲讽热衷功名的人是“国贼禄鬼”。然而作者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就在于流露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种种不满,对孔孟之道的批判与挑战。不得不说当时的曹雪芹思想觉悟是很高的,他能够写出贾宝玉这样一个封建叛逆者形象,让我十分佩服他。这本书的剧情引我入迷,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法更是《红楼梦》吸引我的地方。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手法。比如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写,一下子就表现出了她身份地位的与众不同,更是写出了她的泼辣性格。又比如写《林黛玉进贾府》这章时就是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对贾府众人的容貌、性格进行了描写。再比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刘姥姥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大笑。作者根据每个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和性格特点可以写出多种笑态:湘云豪爽开朗,所以笑得一口茶喷出来;黛玉天生娇弱,因此是扶着桌子叫“嗳呦”;宝玉在贾母面前爱撒娇,才会笑得滚到贾母怀里。而佣人只能躲出去蹲着笑或忍笑……我觉得以后我在写作时可以学习《红楼梦》中的这些手法,并且多注意一些细节描写。当然,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源于生活,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才可能写出精彩而又令人难忘的文字。

  我读《红楼梦》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我的心情也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红楼梦》不愧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红楼梦》读后感9

  想必《红楼梦》大家都看过吧!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富贵人家曹雪芹的著作,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在四大名著中,它就是“大哥”有人说,曹雪芹写出这本书,就是要来诉说自己的身世,确实,书中的贾府也就是当时社会中曹雪芹的家,因为曹雪芹跟林黛玉的身世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如果色彩斑澜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顶峰,俯视万物。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儒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执,被执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颗颗被泯灭的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一张张被抹杀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在我看来,第七十回为最妙,主要为我们叙述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尔填柳絮词”。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必属丫头们与众人放风筝的事,没过多长时间,众人们的风筝都纷纷飞上了蓝天,可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总是放不起来,宝玉急得直出汗,遭到众人的取笑,可他更气更急了,气得将风筝恨地掷在地上,对众人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段趣味十足的语句中,我感受到了宝玉的天真,率直,纯洁的性格特点,后来宝玉经过那泼辣能干的探春的指点儿,换了顶线儿,美人越飞越高,直至不见踪影。次要的内容便是宝玉与众人结社赋诗。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飞燕舞,在这美好的季节,少不了组织一项活动,宝玉将散了一年多的诗社重新组织起来,请众人写诗......

  这本经典文学著作深刻地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朝庭,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考试,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一个婉转动听的故事讲述了当时老百姓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作者的远大抱负。令人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内容真实,《红楼梦》才得以一代代流传至今。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它的封面与插图。它的封面古色古香,只有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个人。插图并不是那种色彩斑斓的图片,而是只有棕色与白色的朴素的图片,但是它几乎每隔两页就会有一幅图片。

  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败落。而这个大家族中有两个性格鲜明的女人——林黛玉与王熙凤。

  林黛玉拾起一朵朵落花,把它们装进篮子,全部埋葬了。还为了这些已经凋零的花落泪,作诗。从这种悲伤的神态中,我们不难看出林黛玉多愁善感。因此,贾母觉得林黛玉太容易伤心了,不适合当一家之主,于是就棒打鸳鸯,拆散了林黛玉和贾宝玉。或许大多数人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觉得多愁善感体现出来是细心,是具有丰富的情感。假如她不多愁善感,又怎会去留心落在地上的花,又怎么会为了一些落花而作下一首《葬花》呢?她具有丰富的情感,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遇到一些可怜的事物,她也会去帮助它们。在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她对事物的怜悯或许会打动别人,让别人从心底里去尊重她。有一次,我看到了街面上有一位乞讨的老人,他十分可怜,满头银丝,脸上布满了皱纹。可是他放在地上的碗里却没有一分钱。这时,我想到了一些年过花甲却没有子女的老人。这令我十分伤心,于是我就去给了老人5元钱,后来大家也纷纷解囊,为老人捐了钱。然后,老人居然感动得哭了。假如我们不多愁善感,又怎会去可怜一位老人,又怎会去帮助一位老人?

  林黛玉十分柔弱,并且多愁善感,而一位与她截然不同的人——王熙凤也是我所喜爱的一位人物。

  当王熙凤进了贾家的门的那一刻时,她高傲、爱炫耀的特点就通过曹雪芹的笔墨展现了出来,后来她富有心计、善于说话的特点也渐渐浮出水面。在书中,大多数人都被她刚进门时富有魅力的语言夸赞了,于是大家都特别喜欢她。可是当我们读了这本书后,大多数人都讨厌她,觉得她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可是,我觉得她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有的优点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比如她的语言十分精妙。有一回,林黛玉刚进贾府,她说:“妹妹长得真俊俏,真好像嫡出的大小姐啊!”这句话她不仅夸了林黛玉,还夸了嫡出的大小姐。一举两得,同时夸赞了两个人,将“精妙”这个词语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我读了红楼梦才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语言的精妙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生活中,精妙的语言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我的朋友看中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瓶子,她想把它买下来,可是阿姨说:“这个瓶子53元。”她听了,连忙说:“阿姨您真漂亮啊!这个东西40元卖给我行吗?我保证您以后一定会生意兴隆的。”后来,阿姨想了想就答应了。

  王熙凤与林黛玉,各有各的特点,一个是八面玲珑,一个是多愁善感,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特点,我才如此喜爱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11

  那个年代,永远都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我轻轻打开书本,无尽的思绪又滚滚而来。初读红楼梦,我只是对人物有一个概念;再细品红楼,被里面的爱情故事所打动。里面的爱情故事真是不少:最震撼我的,就是宝黛的痴恋。

  他们俩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中显得多么纯洁,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是那么的自然和纯洁。哪一个读红楼梦的人不被他们之间的情真意切所感动?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在众姐妹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的葬花,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啊,他们都说你傲,你真的傲吗?在我的眼里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连才高八斗的贾妃都说你是愚妹所不能及的。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你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可你的身世,即使你的身份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可也掩盖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注定了你孤苦无依的命运,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我只能无奈着你“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词真的是你今天的结局吗?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说是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这万恶的封建社会啊,使地狱的烈火不断在每个人的身边燃烧,苦不堪言,思想的微小火花在无情冷漠中熄灭,熄灭。

  黛玉的思想正在进步时,一场荒唐可笑的婚约把她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宝玉的一句‘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看了女人便觉得清爽,看见男人便觉得浑臭逼人’令人看到了希望的光明,可这光明的力量实在太小了,活生生被这黑暗的力量吞没了。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我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见不得悲剧,我也曾为黛玉的结局恼过,恨过,哭过。

  但是,细细想来,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也许爱情在短暂的瞬间是美丽的,是浪漫的,但一切就如烟花一样,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何必执着。有时候,短暂也是美丽的。轻轻合上书本,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一篇流传于世的动人奇缘,一场璞玉与仙草的奇妙邂逅,一支玉与锁的爱世奇歌。

  低吟着《枉凝眉》,我仿佛又回到了红楼之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看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独自挽着锄头,漫步在花瓣飘零的桃花园中,走至一棵桃树下,风吹,花落,她看着那满院的残花落瓣,轻轻地捧起,放在丝质的手绢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流着泪将它埋进无尽的“深渊”中,向那冰冷的泥土诉说着哀伤。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她坐在凉亭内,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升的忧伤如那飘零的桃花,永远挥不去,抹不尽。无言的相思泪滑过面庞,望着那缥缈的天空,无边无尽,无声无息的风吹着多多白云,划过那有情亦无情的天空。那双宿双飞的比翼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自己却像一只金丝雀一样被锁在这冰冷的金笼中。寄人篱下,无法言出心中的忧,叹出心中的悲,道出心中的伤,她的一生是何等的凄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中月,镜中花”

  花凋残了,月还是依旧阴晴圆缺,切不会因为花的凋残而绽放不出那皎洁的光。

  “美玉无暇”——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颗顽石,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却偏偏又通了灵性,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到了人间诸诸美好,也吃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是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史湘云眼中的“爱哥哥”,绛珠仙草眼中的神瑛侍者,黛玉唯一永远的知己,他对黛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玉放荡不羁,鄙视世俗,不束缚于封建礼教,不拜倒于功名利禄。他随心所欲,向往自由,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化看世间事,愁断肠,离人泪,哀多伤;笑看世间事,君王殇,红颜泪,洒天下,世人常叹:“笑看世间痴人万千,怎叫得一个“痴”字?

  漫溯古今,曹雪芹写《红楼梦》,无不在于批判。批判抑制人思想的封建王朝,批判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批判束缚人自由的无情统治者。他,向往自由,向往美丽,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只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红楼中走出来,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美好!今天的努力就能决定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注定身份的尊贵与低贱,也不是生死就在于别人的一句话。想着想着,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发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红楼梦》读后感13

  我从小读书就有个毛病——记不住人名。有的书,像《简·爱》,明明爱不释手,前前后后看了五六遍,精彩的段落几乎都可以背出来,但有时竟把男主人公的名字叫错。

  在这一点上,《红楼梦》算是一个例外。

  《红楼梦》我也只读了两遍,里面千娇百媚的名字却可以随手数出一大串。若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是长期以来耳濡目染,早已不觉熟记在心的,那像袭人、晴雯、湘云、麝月这等繁缛的名字,为何也能被我悉数记得?

  细细想来,不禁要佩服作者笔功之深了。每出场一个人物,必先极自然地点带其名,仿佛你早就认识他,不期然在这儿又碰上他似的,再拣他那顶重要的特点精妙地勾上几笔,像要帮你忆起这个熟悉的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于是这个人也便真正成了你的熟人。往后每章每回,他的名儿再出现,就像同你打了次招呼似的,怎好意思再忘!除了这点,作者还不吝用典,如袭人便是取自“花香袭人”,湘云便藏于“湘云水逝楚云飞”一句中。

  作者如此苦心孤诣地雕琢出这么一个个玲珑美丽的名字,决不只为增几分绮艳之色。透过那一个个珠光玉华的名字,真正看到的,是一捧捧辛酸泪。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怕是通篇最脍炙人口的三个名字。不难发现,贾、林名字中暗合一个玉字,贾、薛名字中暗合一个宝字。文中开篇交待,宝玉原为神瑛侍者,日夜以甘露灌溉一绛珠草。这绛珠草正是后来托生林家,要还他一生眼泪来的黛玉。宝玉出世时口中所含之玉,则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神石,也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二人是仙人仙草,玉又是仙物,这名中的暗合分明是作者苦心而为。而贾、薛名中暗合的宝字倒沾上了珠光宝气的铜臭味道。

  还有四个人的名字,我疑心绝不是偶然巧合,那便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春的名儿怕是每个初读《红楼梦》的人都要搞混的。可试着把四个人的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读一下,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可问题又来了,缘何叹息?贾府四个千金万般娇贵,绫拥缎簇,为何还要叹息?

  且来看一下她们的故事。

  元春,早早入选宫帏,身为贵妃,可寂寞宫墙之内,女儿心事难以跟谁诉说,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父母奶奶都跪拜相见,所谈的也无非是报主隆恩之事,难怪卿四十刚过便香销玉殒,可叹可叹。

  迎春,“金闺花柳质”的娇女儿,竟嫁入了虎狼满室的孙家,迎春迎春,春在何方?

  探春,机敏聪慧,原是我极爱的一个,却生不逢时——贾府开始衰败。想卿选嫁了他乡,从此“千里东风一梦遥”。

  惜春,小小年纪就看破了红尘。

  细细想想,果真是四春四叹。

《红楼梦》读后感14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无数经典的文学作品,而《红楼梦》是世界文学殿堂的奇葩,是世界文化的灿烂瑰宝,是我们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阅它,并理解它所表达的深意。

  曹雪芹作为一个落没大家族的子弟,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子突然转变为家徒四壁的穷人,他体会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从他的描绘中我们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寻它的实际价值,从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东西。

  贾宝玉作为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族公子哥,在外人看来应该是个傲气冷漠的人,却会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气逼人”这种话。虽说娇生惯养有点小脾气,但对女子却是极好的。他会因为林妹妹心情不好而放下架子去哄人;会因为对自己的丫鬟发了脾气而去道歉;会拿出一箱子名贵扇子给晴雯撕,就只因为她喜欢撕扇子。而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但是对待外人却也是十分仁慈的。就比如说刘姥姥。刘姥姥曾两次到贾府去攀亲戚,不但没有被敷衍对待,反而得到了不少的好东西。虽然说不是人人都是以真心相待,但也没有仗着家大业大而欺负人。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做到的平等。不是一个人要做到平等待人,而是整个社会都要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要做到平等待人,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实践它。

  贾雨村作为一个文墨描写并不多,却极其关键的人物,他的变化让人难过。曾作为一个穷书生的时候,他连上京赶考的钱都没有,是当时仍富裕的甄士隐给了他银两,让他能去考试。后来他才可能成为进士,成为一方知府。然而他在处理薛蟠打死人并强抢民女这件事上,因为畏惧四大家族的势力,而放弃了作为一个官的应有的品质。且那被强抢的少女是他恩人甄士隐的丢失的女儿,他也没有帮助这个孤苦伶仃的女孩。他的这些做法,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就是缺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诚信和敬业。为官,贾雨村没有敬业、公正。为人,他和那些知实情却熟视无睹的人一般,没有诚信待人。这一切,都导致了这个社会的不法治。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我们不能如此,我们一定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带发修行的小道姑妙玉,本来常伴青灯古佛之人该是有一颗大慈之心的人,可她却为人尖酸刻薄,傲慢无礼。就拿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事来说,当贾母一行人来到道姑们修行的院子,妙玉便差人去上了茶,茶自然是好的。贾母一高兴就赏了刘姥姥半杯茶。待大家喝完茶之后,道姑收拾茶具,这妙玉便指着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说,这等脏污物就不要了。贾府中身价比她高许多的人都不曾如此,她到是如此。待人和善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千万不要学这种人的做法。

  《红楼梦》当真一本优秀的作品,我们真该好好学习,体会其中乐趣。

  品红楼,体真情!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的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是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三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三百多个人物,即是大富大贵的显官达贵,又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地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在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可以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带着阅历来读书,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动自己心底的那一帧那一幕。

  把自己的阅读与大家分享,可能让听者看到自己眼中的读者和文字,可以没有阅历但是也可以经历。这可能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05-11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29篇)06-09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32篇)02-22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01-01

读后感《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01-01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01-01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通用15篇02-23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读后感01-01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读后感01-01

[转]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