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

时间:2021-06-12 12:29: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1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跟随,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馨充满爱的环境。近几日,我读了唐以琳的《为何家也会伤人》,感慨良多。

  如果概括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心惊胆战”。29位世界级名人,在世人眼里拥有耀眼的光环,他们或才情满溢,书写文化传奇,或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又或曾因改变过世界而声名赫赫。却不曾得知,他们每个人始终都生活在痛苦中,根本找不到普通人的幸福之路,一生都在追寻自己所求,却终求之不得。

  海明威因为父母的教育分歧,导致内心世界一直处于痛苦和焦虑中,直至自杀;卡夫卡因为父母的暴力所致终生恐惧,神经几乎崩溃;希特勒的家庭充满着暴力和虐待,使得他迷恋权威,极度自恋,又毫无同情心;陆小曼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父母的溺爱让她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最后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活得非常不体面;胡适因为生长在单亲家庭,对于母亲特殊的情感,使得他得到了一个不情不愿、伤痕累累的婚姻;生长在男尊女卑家庭中的张幼仪,自幼学会隐忍,最终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张爱玲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一直想证明自己是值得爱的,结果卑微到尘埃里,受尽一生的磨难。一个个曾经弱小的孩子,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经历,影响到成年后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他们家境殷实,很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本该拥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人生,可命运并没有那样安排,偏偏给了那么多的恐惧、暴力、威吓以及不健康的爱,他们也曾同命运抗争过,可潜意识里记忆会常常跑出来折磨他们,使得他们一度陷入绝望,认为全世界都在抛弃他,无法接纳他,谁也不爱他。

  光鲜的外表下,是不为人知的心理状态。失望也好,痛苦也好,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不能认识自己。虽然原生家庭像带着魔咒一般周而复始地折磨着人们,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首先自己要清楚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什么,是做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牺牲自己换取爱。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总看别人的脸色,不会事事小心谨慎,不会整日提心吊胆。还要勇于面对,要拥有顽强的意志力,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命运的魔咒,不沦陷于痛苦的漩涡中。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就是说智者应该了解自己,仁者应该爱惜自己,孔子夸他可以称得上士中君子。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更应该学会爱自己。纵观本书中的29个人,他们要么陷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要么孤独地活一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更没有爱过自己。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或许便是一次新生。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2

  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却仍然会变坏呢?有人问, 为什么家会伤人呢?对呀,为什么家会伤人呢?

  直到前几天,看到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一开 始是被这书名给吸引的,后来看看介绍,真的非常想知道,到底“家为何会伤人?” 到底“家如何伤人?”看了之后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书的作者将一些复杂深 懊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 包括父母溺爱、 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使我们明白形成的原因让没 学心理学的人士学会如何与家人相处,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学会如何教育 孩子,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让人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参考一个指南, 避免我们的家庭矛盾化解我们的家庭矛盾,用爱用温暖的心去爱孩子以及亲人, 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这本书主要讲了父母把自己的压力,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 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 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 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这样孩子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父母而活。

  从这一本书中,我也找到了困惑我多年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孩子生活 在一个良好环境中,却仍然会变坏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变坏都是家长太宠他们了,当他们长大了,投入社会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而在那个时候,却没人会去像父母一样去迁就他们, 更不会像父母一样去哄他们。

  如书中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为了观看刘德华的演唱会,把房子和家里的 所有钱都花光了,最后,她的父亲几乎要去卖器官。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可是,溺爱源 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 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 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 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 理想童年的内化。

  所以,其实,溺爱并不是对孩子好的方式,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主要原因是源于父母不溺爱孩子。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3

  这本书的作者叫武志红,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他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学超过25年,累计咨询时间超过了6000小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现在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籍,每一本都是畅销书,包括《为何爱会伤人》《梦知道答案》《身体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书,《为何家会伤人》这是他的第一本书,销量接近百万册。

  俗话说家是避风的港湾,它真的会伤害我们吗?如果我们发现了原生家庭真的伤害了自己,又怎样跟父母相处呢?武志红告诉我们,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要做到这四点,理解父母、理解配偶、理解孩子和理解自己。

  有的家庭之所以会不幸福,其实跟夫妻关系有关。所以,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是营造健康家庭的重要基础。

  作者武志红认为,恋爱关系是对童年亲子关系的一种复制。由于童年亲子关系的影响,成年后我们都会以理想父母为原型去寻找爱人,然后在恋爱中互相扮演对方的理想父母。但是如果童年亲子关系不好,就会在潜意识里把对现实父母不满发泄在爱人的身上,想以此获得伤痛的治愈。爱情的确有治疗伤痛的力量,但是需要我们学会反思,才能修复过去的错误,打破不幸的轮回。

  有的人会无缘由的揣测对方,导致两人越走越远。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徐太太与丈夫结婚15年,前十年两人分居,虽然很痛苦,但是他们会相互鼓励和支持。后来,她调回丈夫所在的城市,但是没想到相聚不如不聚。两人住到一个城市后,经常会吵架,徐丈夫经常说“我们早晚会离婚的。”作者武志红问徐太太俩人吵架的原因是什么,徐太太说:“都是因为同一件事。”

  比如,之前有位男同学帮助过自己,现在这位同学来自己所在的城市出差,徐太太想请他吃顿饭,但丈夫极力反对。徐太太的朋友建议她留意一下,看丈夫是不是出轨了。虽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表明丈夫出轨,但徐太太宁愿相信丈夫出轨了,否则不会来找自己麻烦的。

  在跟武志红的聊天的时候,徐太太想起之前因为要见一位男同学而发生的一次争吵,丈夫说:“或许,对你来说,这样的事情没什么。但你知不知道,对我来说,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其实,这就是丈夫反对徐太太跟异性朋友出去见面或吃饭的原因,因为这就是事实,也是丈夫的真实感受。武志红建议徐太太,跟丈夫尝试着去沟通,理解丈夫内心的感受,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最好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所以,想要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首先要好好沟通,在意对方的想法,不要把爱人当成爱的工具,也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要以对方的感受为重,不瞎揣测、不随意评价、不乱出主意,珍惜彼此的感情,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理解和交流感受的地方。

  即使你很爱孩子,孩子也不该成为你的最爱,要明确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因为孩子注定要长大,要离开你的身边,那么为了孩子能够成为真正独立的人,不要用过分的依恋去束缚他们,配偶才是陪伴你一生的人。

  想要避免家庭中的多种问题,首先要做到学会分离。因为,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分离,分离虽然痛苦,但是每一次的分离都是一次成长,也是为了更好地迎接人生新的挑战,父母要在亲子关系中平衡好爱与自由,让孩子学会成熟的分离模式,既爱家,又爱独立。

  爱孩子,就是要以孩子的成长需求为核心,在他不同的成长阶段阶段给予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在0~1.5岁期间,给孩子无条件的爱;1.5~3岁期间,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许他去探索这个世界,但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出现。如果在这个阶段,你依然宠着孩子,无条件的满足他,那么最终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在溺爱当中长大的孩子有一个连锁反应:抗挫折的能力弱,一旦遭遇挫折便闭门不出。躲在家里面后,他们的脾气也变得很怪,对父母发脾气,甚至会对父母大打出手。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就是杨丽娟事件,杨丽娟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要什么父母答应什么,最后父亲由于她的追星行为跳海身亡。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每个孩子天生都带有一个精神胚胎,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需求,可以去引导孩子,但不要去控制孩子,不要做孩子的决定者,才能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分离,将会引发多种问题。孩子不能够接受分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不要让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不要过分去依恋孩子,也不要阻碍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不要用溺爱去害了孩子,否则,你的家庭会出现各种麻烦和问题,包括孩子恋母恋父、同性恋倾向、人际交往能力受阻,甚至会患上各种神经官能症。

  现在生活压力大,很多父母都特别的焦虑,这本书告诉我们父母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父母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自身成长的空间变窄了,社会竞争激烈,教育又是稀缺资源,于是将期望转移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为孩子非常看重父母的感受,会情不自禁地做一些事情来讨父母的欢心,父母利用孩子这个特点来控制他们,让孩子失去自我。那么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去实现的时候,会给孩子带来以下后果:加剧孩子的学习压力,父母是很难体会到的。

  所以才会不停转嫁自己的焦虑情绪;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父母过多的去替孩子作选择和决定,是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表现,会让孩子也变成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个人空间的人;让孩子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成为迎合型的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矫正,一生都会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

  正确化解父母焦虑的办法是,父母一方面要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自我成长,不要把自己在社会上的焦虑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还要进化爱的方式,学会理解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与尊重,真正的轻松会伴随着能力的解放,带来真正的优秀,让孩子的生命充满快乐的色彩。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中国式问题家庭。中国式问题家庭有着独有的特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是愚孝的表现。子女不惜牺牲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去讨好父母,即使被父母伤害,也认为父母是正确的,长大后会在潜意识的支配下把对父母的怨恨转嫁到他人身上,造成许多无法理解的恶行。

  除了愚孝,还有就是以爱的名义扼杀孩子的生命活力,替孩子决定本该由他自己决定的一切,侵占孩子独立成长空间,导致孩子心理能量越来越微弱。

  家庭关系的失衡,也是导致家庭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比如,把亲子关系看得比夫妻关系重,导致恋子、恋母情结和糟糕的婆媳关系。

  真爱是阻断中国式问题家庭轮回宿命最有效的方法。选择结婚对象时,要把爱情放在第一位,出现问题要先自我反思,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为人父母务必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感知,看到孩子的生命活力,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好的家庭模式代代传承。

  爱是什么?如何去实践爱,并且拥有爱?如果你现在对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困惑,也不用着急,先去了解自己,和内心的自己对话,看看自己究竟喜欢的什么,只有当自己的需求满足后,你才有精力去爱别人。在爱别人之前,还是先好好爱自己吧。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4

  暑期作业中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

  一.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怎么感受

  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里,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遇见情绪的时候,交流感受才是亲密关系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而不是批评或者解决问题。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心里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主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互相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二,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

  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父母切不可以成为权利强迫症的俘虏。如何避免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呢:

  1.要有明确的意识:工作和家分开。

  2.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

  3.保持这个家庭系统的平等。解决问题时候要有一家之主的风范,但在沟通中,应该互相尊重。

  3.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互相理解并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份接受,就多一份温暖,家更加像家。

  三, 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NO1。

  台湾心灵作家黄淑文就说过"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母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底色,是TA幸福人生的源泉。而不要一起以孩子为中心。

  四.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天然有一个精神胚胎,不是白纸。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父母如果想决定孩子的命运,就是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五.分离是永恒的主题,无论分离多么疼,我们必须这样做。

  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她们是生命中最主要的两个主题,她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成熟的分离是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六. 感受被看到,是最好的治疗。

  七.青春期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2.给孩子充分的独立

  3.青春期心里变化非常剧烈。不用为偶然异常行为焦虑。4..青春期孩子对方父母的崇拜逐渐下降。所以不再言听计从。明白这种犀利变化背后的积极意义。而不是一味责怪孩子没有以前听话。

  5.青春期后不再是乖孩子当作优点,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里。

  6.谨防孩子陷入抑郁。叛逆的孩子生命力比较顽强。听话的孩子不善表达。反而容易针对自己。陷入抑郁。

  八. 成熟的父母学会聆听,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九. 很多父母自己的成长停止了,却将过多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

  不是以身作则的改变自己而是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将孩子当作自己实现目标的工具,何其残忍。正确的我们应该:

  1.给孩子空间,

  2.自我成长,

  3.进化爱的方式。至少应该意识到:不能将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家长应当努力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而不是继续责骂孩子不努力。

  十.网络不过是孩子安全岛。我们应该让孩子多点爱好。

  1.不要只是根据成绩好坏奖惩孩子。

  2.孩子考砸里时,要给予理解,感受他的感受,理解而不是责骂。

  3.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

  4.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孩子不是小白鼠,好的人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快乐,而不只是学习。

  十一.孩子不是我们大人的政绩、业绩或者物质利益工具。

  她们不需要做利益的代表。而应该代表他们自己。怀孕时单纯希望他正常就好。出生后希望孩子健康不要生病。逐渐长大希望孩子快乐。入学后就希望孩子都像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孩子是争气了,可我们的要求怎么一发不可收拾的愈发贪婪

  十二.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真正的快乐绝对不是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改变"一切为大人"的变态做法。给孩子自由的释放,收获的并非平庸,而是孩子才能的最好释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真正在的爱是没有伤害。否则就是父母以爱的名义的伤害,是假爱。感受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空间。创造性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我们不要孩子一味的顺从,这是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最好的家只是需要做好孩子们优秀的榜样。做好原生父母优秀的形象就好。给足够的陪伴,做最好的港湾。给孩子们安全感。真正的爱便没有伤害......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5

  上周,在孩子班主任的推荐下,一口气啃完了《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作者武志红,作为知名心理学家和咨询师,用丰富的个案材料和专业的心理学原理,剖析阐释了很多家庭问题,例如婆媳问题,母子情结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等等,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诸多影响,同时作者提出了可以缓解问题的一些观点,例如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婆媳关系不只是婆媳关系而是三角关系等等。这本书引用的心理学专业理论较多,作为业外人士,有些地方看得迷迷糊糊,如坠云里雾里,但也有很多地方看得真真切切,如同亲身经历。这本书,对恋爱择偶、家庭建设、子女教育等方面,有很多指导意义。让曾经自诩“一切为了孩子“的我们这些家长,不得不自叹惭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观念和教育理念。

  书中提到,“我们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只论亲密度,亲子关系一点不比恋爱关系逊色,但是亲子关系是天赐的,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当然,恋爱不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复制。实际上,我们不会按照现实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而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为我们潜意识中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但是,等蜜月期过后,两个人的距离到不能再近时,我们就会将恋人当作现实父母,以前对现实父母的那些不满,现在会转嫁到恋人的头上,而且,在转嫁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道理,这个时候到了考验一场恋爱的关键时期,要想超越这个时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面,我们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绪不是因为现在的恋人产生的,而是过去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恋人继续扮演着理想父母。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我们一直在循环,只要你努力,就能打破这个循环。”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一样需要被尊重的人,不要将恋人当作爱的工具。“一个健康幸福家庭的建立,从恋爱择偶开始,学会认同独立,学会互相尊重,这两点对于能否从恋爱平稳升级到婚姻,能否建立幸福健康的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讲到,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启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或岳父岳母)、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岳父岳母与女儿)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糟糕的婆媳关系;二、严重的恋子情结。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过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家庭而言,”烦丈夫、爱儿子“,“‘没’丈夫、爱儿子“,”太愚孝、轻妻子“,都是不健康的模式,它们会很容易地把这种不和谐关系传递到下一代。子女终究要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他们不该成为父母的最爱。父母的最爱,应该是夫妻彼此,这种爱的模式和氛围,更有利于构筑稳定健康幸福的家庭。(PS: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原因,我们可能很难改变我们的上一辈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努力纠正我们的价值观,尽力把健康的家庭模式传递给下一代,努力在我们这一代,打破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书中也给了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溺爱的心理真相是宠爱自己。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给予自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有一种溺爱叫包办型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只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眼中不信任自己的感受,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除了溺爱这个话题,书中还提到了“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爱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恐慌,一些家长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规律。“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做的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会因此而苦恼,父母发现,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则会经常感到闷烦,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这种窒息不难理解,因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就是在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并且,这种“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这样看,孩子也这样想,社会也这样认为。表象可能会欺骗人,内在的情感常常不会骗人,被掐得厉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PS:有时候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安排的内容而是安排本身,或许于此有关)“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一是叛逆期推迟,前半生为别人而活,后半生为自己而活,故意和父母、老师乃至单位领导对着干。二是缺乏生命力,太好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对努力来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大的热情,仿佛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们兴奋(PS:佛系青少年或许跟这有关系)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举例很生动,剖析的也很深刻,以上只是摘抄了一部分,不再细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原书阅读。原本想写书评,谁知一不小心写成了书摘,弱化了评论。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读者看了原书以后都能打开自己的五味瓶。这本书,作者用了《为何家会伤人》这个题目,我猜,他最想表达的就是,如果我们的上一辈家庭是幸福的,就让我们努力继承这种幸福,如果我们不幸继承了上一代的痛苦,就让我们努力把这个轮回链条在我们这一代的家庭里解开,别让他继续伤害我们的下一代。慎重理性的选择恋人伴侣、用心铸就和谐的夫妻关系、学用真爱帮助子女成长。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6

  最近读了武志红的著作《为何家也会伤人》对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了一些认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包括武志红,海蓝,《灵魂摆渡》作者 ,教育行走理念的学者张文质,认为认识自我得从童年开始。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背景,就像你脚下的土地,你一生都要从中汲取营养!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导向你生命的所有的部分。这种‘导’的过程从来不会中断。所以,我们总要不断地回到童年,重新从那里汲取营养,汲取力量,汲取理解。这就是人类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生命态。”

  这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在说《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说过的一段话。童年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了基调,许多心理疾患也是在童年就埋下了祸根。被爱包围的童年,快乐无忧的童年,将为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陪伴年幼的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和保护。

  婚恋观也是可以回溯童年的,有些人的婚恋观就是修正童年的的错误。24岁的张丽在广州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她爱上了大他三岁的同学王江,因为王江符合她理想中的男人形象。张丽在广州长大,她爸爸跟另外一个女人离家出走,直到她十六岁才回家重新和妈妈复合。因此,张丽恨爸爸,她发誓一定要找一个和爸爸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再让孩子重复我童年的灾难!”而王江正是这样一个人。可见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诞生,第二次是恋爱。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在热恋当中,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还是修复童年。恋爱不只是两个人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回溯童年,童年的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在许多人的心目里,童年是用来装点记忆的纹饰,但在文质老师的心里,童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其实说起来,还原到童年的时候,生活中有些处境是很苦涩的,有时候是很尴尬的,有的时候是很无奈的!——我的父辈们,由于他们成长的、生活的、生存的极为艰难的处境,他们生育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但是他们没有好好地教育我们,更没有很好地爱我们!但这一切的经历,都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构成滋养!这种滋养需要我们不断去回溯。只有在这样不断地回溯过程中,我们才能理解我们痛苦的缘由,才能从这个痛苦的缘由中继续扩张我们思考的视野,把它放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命运中不断地去反省它。”

  我们总是习惯记住那些伤害,那些不堪的悲伤的消极记忆,从而会学会了很好的伪装,从不肯真正认识自己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家毕淑敏在《我很重要》里更是高扬了生命的主体意识——“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所以,无论我是谁,我得成为我自己,我为自己重要地活着,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生命。

  正确认识自己,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开始,面对问题不逃避,不对抗,不完美,才美。为何家会伤人,为何你会有痛苦的记忆,那就是没摆正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在一个家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夫妻关系,而并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理清了这些关系,你就会不再控制子女,不再把他们攥在手心不肯适时放手,不会再抱怨父母,有些人一生之中都处在怨恨父母的情绪之中,而社会,学校,国家主流意识又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孝顺,明明受了伤害,谁都不理解你,你自己也在埋怨与自责中纠缠,不分裂才怪呢?而这种分裂又是没有人理解的,认为你是咎由自取。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不相信爱情,会婚姻破裂,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会遭遇各种负面情绪困扰,好好回溯你的童年经历,回溯你的成长经历,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的人生阅历中,特别是青春期以前。

  愿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地生活,从认识自己开始,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出发。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11-19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7-09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8-21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精选13篇)02-18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篇12-17

为何父母会伤人06-29

亲子关系vs夫妻关系-《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3-12

为何小小的孩子也会“焦虑”01-16

爱情最甜美也最伤人 -资料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