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时间:2024-05-13 18:19:38 美云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精选1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的语言》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精选13篇)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1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说:“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付出会收获什么,但是你无所事事的话,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

  最近,读完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如果宝宝还不到三岁,特备推荐读一下。

  一个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轨迹,拉开学习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学习态度,而在于三岁以前父母给予的3000万词汇。

  因为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给读者阐述了3000万词汇的重要性。也以具体的情境,在语言与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为读者给予了指导,其“3T原则”一直贯穿始终。

  请相信父母语言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既免费又十分重要、不可浪费的资源。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即“3T”原则法:

  1、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观察、理解、行动。

  2、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抱着孩子讨论当下的事情,少用代词,逐步培养脱离语境的语言,

  3、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不做简单问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

  4、另外还有后面提到的第4“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参照书中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做到:

  1、为宝贝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2、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3、称赞过程,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4、鼓励孩子超越其行为,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建议性的语言,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管教不感情用事;

  5、言传身教;

  6、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

  7、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性思维。

  说实话,从看完这本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讲的是,作者是怎样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个脑外科专家,但是因为惧怕给病人做开颅手术,所以专门研究显微镜下的人工耳蜗,并为大量失聪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作为术后的效果跟踪,让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有了神奇的发现,就是患儿的智力、阅读、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不取决于他的家庭富有或贫穷,而是父母的语言。

  在育儿书籍方面我很喜欢看美国人写的书,作为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在我们中国人还在想着怎么解决温饱、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足够闲的时间和金钱,支持他们去开展各类实证研究。我喜欢看实证研究的书,真是的故事读起来不费力,真实的数据也更加让人震撼和信服。

  当然数据是真实的,但是分析逻辑是主观,作为研究者难免会有些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过分自豪。我们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部分借鉴为好。比如说,书中提出父母多输入数学词汇,孩子将来的数学天赋将被更好的`开发,而多语言中多加入方位词,孩子的空间感会变得很出色……我到是觉得,每个家长说的语言都不可能是无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环境的影响,很肯能侧重某一方面的词汇,而其它方面的词汇,就会相对少些。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这些,只要能够积极的回复,多多与孩子聊天这就足够了。

  最后一段讲的是作者的丈夫唐纳德.刘,他的丈夫是一名儿科医生,在20xx年为了救两个被卷入海浪中的小男孩,而失去了生命。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爱。对于他来说,站在岸边看到两个小孩在挣扎,立即去帮忙是无须争论和犹豫的。他是一个小儿外科医生,孩子需要帮助,孩子就要得到帮助,这不仅仅是一项准则,这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采取行动会使自己丧命,他也不会站在岸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挣扎。

  文章说,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就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潜能。他们在挣扎,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作为父母,虽然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孩子的潜能,但是尽我们所能的做我们可以做的,是爱之所致,也是作为成年人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后来,唐纳德被称赞为英雄。最后我想说,无论如何感谢这对有爱的夫妻。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2

  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10岁,小女儿4岁,听了父母的语言,让我觉得很惊讶,翻转了我的认知。原来父母的语言是那么的重要,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么大的影响。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什么想法,基本都是心里想,不和孩子沟通,然后就去行动,很少去和孩子说,我为什么这么做,总觉得她们很小,说了她们也听不懂。比如,给孩子洗澡时,感觉水不太热了,我就会加快洗澡的速度,那孩子正在开心的玩耍,不愿意配合,我就会凶他,让她听话等。

  遇见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方向和动力,虽然孩子已经过了0到3大脑快速发展的年龄,但我愿意从我自己去改变,在接下有限的几年内,尽我所能的.去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那怎么样科学的给孩子沟通呢,作者提出了3T原则:

  1、 turn in 共情关注,跟着孩子的感觉走,多观察孩子的动态、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就去行动肯定她的感受

  2、talk more 充分交流,多用一些名词,少用代词来和孩子沟通,比如:我喜欢这个,应该说我喜欢这个这幅画,多和孩子用脱离语境的方式讨论话题,(没有看到的,也可以去讲,丰富语言的扩展),发挥想象力,

  3、take turn 轮流谈话,给孩子更多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因果关系,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用封闭式(是不是,好不好)、命令谈话的方式,多用开放式的方式。

  4、turn take off,作者提倡关闭电视和手机,因为电子产品不符合3T的原则。关掉哪些不关注、不轮流、不交流的电视或手机,电子产品没有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孩子长时间看电子产品,生活中就缺乏互动,情商会不断下降。

  3T原则和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数学、思维方式、自控力和品格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真是每个孩子最省钱的投资。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3

  聆听老师讲述《父母的语言》后,我的感触与受益良多。

  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父母以身作则,用耐心的态度,温和的言辞来感化与教育孩子实为必要。若言行得当,那孩子必将也是一个温文尔雅,行为得体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讽的态度来面对孩子,那么,我们很难保证孩子会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语永不过时。要想孩子拥有光明灿烂的远大前途,父母的语言就必须恰当,如此才能为孩子搭建牢固的'地基,培养出开朗、活泼、自信、大方的人。而我也明白,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必将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以身作则,如春风化雨般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4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目前是我听得最深有感触关于教育孩子的书。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距的真正原因,了解到了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可优化孩子大脑的三T原则。

  1、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异的真正原因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书中指出,一个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轨迹,拉开学习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学习态度,而在于三岁以前父母给予的3000万个词汇。

  孩子在三岁之前,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教育,在于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词汇量,达到3000多万个词汇以上。书中研究证明,越注重孩子语言教育的家庭,孩子接受的词汇量的量和质量就越高。9个月以后的孩子,学习差异已经产生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孩的读写水平将可以决定他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更加关键的是,儿童的语言95%来自于父母,他就是父母的复印机。

  需要强调的是,这3000万个词汇量的差距并不是指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那些重复的话语。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科学证明我们也知道,重复且毫无意义的话语,如3000万次“闭嘴”,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益处。在这些词汇量中,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为什么父母的词汇有这么大的能量?

  1、脑回路的构建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这些神经元需要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如同无数个独立的电话亭需要连接线一样。

  每个人从出生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类神经连接如果长期保留,那么大脑将不堪负荷。因此我们的大脑将通过一个叫作“突触削减”的过程,削除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较弱或不经常使用的部分。

  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数字空间词汇的差异性滋养

  不必接受刻意高深的训练,父母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通过语言,大脑超凡的能力能将其转化成比语言实际所传递的意义更广泛且更复杂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帮助孩子打下日后学习的基础。

  3、培养成长型思维

  孩子难免受到周遭环境中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语言影响,这是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便是一项利器,即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领头人德韦克教授在1998年的一项重要研究显示,简单的一句对过程的称赞,就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应对挑战的欲望。

  学者们发现,在三岁之前经常受到基于过程称赞的孩子,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具备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孩子对抗自我定型这一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风险,让他们不惮于自我挑战从而获得更大进步。

  4、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

  自控力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照顾他们的人。看护人在日常互动中向孩子们传达文化规范,教导孩子从“环境的奴隶”变成“自我行为的主人”。而语言技能则在这一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因此,父母应避免“命令型”语言,比如训斥和要求等;而应该采用“建议提示型”语言管教孩子,引导孩子提出意见或选择。比如采用“因果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因果思维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后果。

  5、道德观的建立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虽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家长基于行为的夸赞,但是为了帮助孩子变得善良,家长此时需要基于个人的称赞。

  3、优化孩子大脑的3T原则

  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父母构建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本书的作者研究出了一套科学且便于操作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1、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样有责任感,会把注意力放在被下达的任务上,他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项活动中学到词汇。

  我们不管是讲故事还是堆积木,看孩子的这种感觉,当他在听故事的时候跑去玩积木,你给他解释积木,这个叫积木,它是红色的或者把积木放在他的手里看看重不重等。不断的帮他解释这个世界,这是第一个原则。

  2、第二个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现在有很多父母照料孩子时会给孩子扔一个手机,谁给他平行讲述?没有。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东西,跟他眼前发生的世界无关,他根本没法把这件事和那件事建立起来连接,所以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就不发达,就不建立。

  所以你会发现给孩子进行平行谈话也就是说你不断地解释孩子所发生过的事,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讲什么事。哪怕孩子坐在一边,你说妈妈现在给你做饭,你看妈妈要给大家做好吃的饭饭,然后这样给他讲,这种形式对话对孩子都是学习。因为孩子能够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的陈述联系在一起,这个叫作充分交流。

  以下四个方式能让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描述日常生活

  即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这样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教孩子刷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

  “到刷牙时间啦,我们谁先来?”“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是绿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来,一点点挤。干得真棒!

  “好,现在准备刷牙了,开始刷吧,从上到下。还要刷刷舌头。”

  (2)不用代词

  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讲代词,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4)“扩句”

  扩句就是指语言内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具体操作为在给孩子的回复上增加词量。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说三个词,父母则以短句回答。

  孩子:“抱抱我,抱抱我!”

  爸爸:“你想让爸爸把你抱起来?”

  久而久之,这段父子对话就会进化为:“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3、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从婴儿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可能开始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因为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由于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4、数字时代的T:关掉它(Turn it off)

  数字时代,屏幕正在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

  3T原则的实践

  在了解了科学的亲子沟通方式后,父母可以将丰富多样的词汇融入该语言框架,在日常对话中灵活运用。

  培养数学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你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爸爸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了!”

  轮流谈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你负责数数。

  培养自制力与独立思考的对话

  共情关注:你注意到刚刚起床的孩子,急着要去看外公。

  充分交流:“来,我们把衣服穿好,待会儿就要去看外公。这里有条紫色的裙子,还有一条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绣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红色的带有荷叶边。”

  轮流谈话:“你想穿哪一条?”

  “粉色的吗?我以为你要紫色的那条呢!”

  “你喜欢这条裙子是因为它有口袋吗?”

  “原来如此,这样你就可以把外公给你的糖果装进去了。”

  “粉色最好,因为它最适合用来不停地转圈。”

  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就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潜能。他们在挣扎,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作为父母或者教师,虽然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孩子的潜能,但是尽我们所能的做我们可以做的,是爱之所致,也是作为成年人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5

  都看完了才发现这本书有三个同姓的作者。蛮奇怪的。我有点不明白。因为书中始终是第一人称叙述,并不存在其他的作者。

  开头很吸引人,所以我一直惦记着,优先读完了这本书。但是后半部分看起来真的是很费劲,因为翻译的水准不够高。翻译方面,有很多词不达意和语句不通的情况,很影响理解,还有明显上下文矛盾的情况,不知道是原文的问题还是译者理解的问题。在我看来,至少译者的中文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无法发挥出文字应有的力量。作者的写作也有问题,有几个话题是突然蹦出来的,还有一些内容感觉跟上下文都没有关系。开头的故事描述非常好,但是后面的理论内容就开始拖沓、混乱、啰里啰嗦、缺乏逻辑。如果把那些重复的,多余的,抒情自嗨的话都删去的话。可能这本书的文字能减少1/4,阅读体验则会好很多。

  撇去缺点不说,这本书还是一本好书,可圈可点。首先它说明了,父母的语言在儿童早期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又提到了其对儿童智力以外的积极作用。包括自控能力、道德感、亲子关系等各个方面。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包括增加谈话数量(随之会提高质量),少用代词,多夸奖和正确夸奖孩子(基于具体行为过程,而非基于个人),多使用数量词汇和几何词汇,和孩子一起读书等。3t原则,共情关注,积极交流,轮流谈话。这些内容都很好,不过我不是很在意,因为我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

  后面很大一部分内容在讲作者负责的3000万词汇的这个项目,推广情况,对美国的意义等等。看到作者对项目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描述,我想到了同时在读的《助推》,感觉用助推的方法可能能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没想到,后面作者还真提到了助推。在我看来,中国当然也应该进行这样的助推,在产检过程,分娩前后,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中都可以提供这些知识,还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尤其应该针对农村低文化素质人群做大量的宣传。因为城市知识女性拥有的资源相对已经够多了,包括经济基础、自身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图书和教育资源等。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6

  这本书已经看完,由于是外国人写的,总体感觉还是很拖沓。就我侧重的书中几个点做出总结。

  第一:孩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收入水平决定知识水平决定了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但是又不绝对,主要还是要多跟孩子讲话,正面积极的',孩子将得到更多的词汇,大脑得到更好的发育。

  第二:说了三岁前孩子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期,语言的刺激能增加孩子大脑在语言方面的发展,使得孩子具有先天优势,节约后期成本。但是又举例说明了大脑的发展有一个时效性,三岁前的作用更大,潜力发掘更大。

  第三:多跟孩子沟通中侧重一些方面引导能增加孩子的自控能力,空间能力、数学能力等等。用了用进废退来形容,如果幼儿时得到强化,那么这方面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发掘。

  第四:说了沟通中的几个技巧。3T原则即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简单说就是关注孩子所关注的,跟孩子充分交流,交流是双向的,要引导孩子表达。然后说了第4T是放下电子设备。

  就我总结就是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交流,让孩子做主,让孩子表达,让孩子思考。家长是一个引导作用,如无特殊情况,尽量不要用命令式语气,改为商量式、引导式。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7

  在“鸡娃”的大环境下,有一群“佛系”父母,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佛系”父母,指的是“佛”孩子,不是“佛”自己。积极进取的父母才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塑造出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孩子。《父母的语言》直面父母教育孩子时常犯的错误,介绍了很多实例,为父母和孩子相处出谋划策。让我们一起来翻开这本不“鸡汤”的育儿书!作者坚信:顺畅的亲子沟通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帮助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

  为人父母,请做孩子的“引路人”。父母都有困惑的时候,或来源于社会的压力,或来源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社会发展高速前进,带给当代父母的压力在所难免。如何把压力转化成家庭教育的动力,如何让孩子形成内驱力,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父母对孩子正确的期待会成为孩子的一盏明灯。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中,父母不把孩子当作“小孩子”,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亲子关系便能达到和睦融洽的状态。父母的语言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为人父母,不能过于“随性”。“口无遮拦”的说话方式被称作“语言暴力”。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暴力”就是一剂“毒药”。孩子在父母的“语言暴力”下,慢慢“中毒”,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父母应该学会自控情绪,耐心地面对孩子,认真思考如何和孩子相处。当父母感到无力或心态失衡时,宁可不讲话,也不可以“胡说八道”。父母的平静、从容的心态和语言魅力将时刻传达给孩子。

  为人父母,请不要阻碍孩子自主尝试。邻居小男孩的父母总是强势地管着他,不给他爬高怕他摔着,不给他挖土怕他弄脏衣服等。在我看来,虽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安危负责,但当孩子所处环境没有危险时,父母的适当放手益处多多。父母过度地管束,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的乐趣。正确的爱不该让人感到窒息,若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孩子,你让我们很放心”,反而更可能培养更加自律的孩子。

  父母应该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能剥夺孩子的自主权。有时候,父母常常会过度担心孩子,反而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有时候,父母又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会。某天在游乐场,看到一对父母带着一个3岁不到小女孩在玩,父母叫小女孩去跳蹦床,孩子不太愿意。这对父母执意要求小女孩不许下蹦床,孩子吓得大哭起来。其实,父母不妨换种心态,耐心引导和鼓励孩子尝试一下,孩子愿意当然好,不愿意也别太强求,毕竟,成人也有不愿意尝试的事情么。其实,孩子只有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才会慢慢建立自信。自信的.孩子成年后,才能从容地为人处事,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感到自我价值,不用通过外界的赞许和嘉奖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认识到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不易。就算是一次次失败,孩子也会在尝试的过程中收获颇多,为下一次出发总结经验,做好准备。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时,不太会受到失败的影响,很快又会投入到下一次尝试中。这和小时候的教养方式有关。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父母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父母的态度很关键。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遭遇失败可能没什么,但是父母失望或消极的态度给孩子一个刻板印象,孩子会认为自己做了很糟糕的事情,体会到羞耻感,降低自我价值。这时,父母应该及时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意识到,人人都会犯错,培养孩子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令孩子不会产生自卑心理。在父母坚强的后盾支持下,孩子永远不会失去尝试的勇气。

  有些父母会想到“鼓励”孩子,但是总弄不明白“鼓励”“奖励”和“表扬”的区别。表扬一句“你真棒”,其实和鼓励完全不搭边。鼓励并不是用物质奖励孩子表现得好或考了高分。真正的鼓励,需要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发掘自己的潜力,让孩子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帮助孩子提升能力。孩子经验尚浅,时常感到茫然,父母的鼓励着重于引导孩子接下来做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反复督促孩子“要努力”。

  在我接触的孩子里,没有一个是不要好的。父母的语言和做法错了,常常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某次,我和孩子爬山,在山顶休息时,一对父母旁若无人地吵架并大声责怪孩子出来玩没有多观察、多思考,孩子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面对父母的责骂,孩子低着头不说话,父亲气得踢了孩子一脚。我赶紧带着孩子离开,去参观天文台。我们准备下山时,那对父母还在数落孩子。有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可是,不恰当的语言和方式会产生反效应。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父母的正向引导胜于反复强调。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孩子才会照顾到他人的感受,孩子才会成为具有同理心的人。

  为人父母,学会与孩子交流的语言艺术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大的滋养。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8

  我呢?单身狗一条,没有孩子,但当过孩子!家里有两个小侄子,特别爱我大侄子!虽然是个护士,曾经想进军幼师行业读过几本关于孩子的书!今天听了这本《父母的语言》感触蛮深的,就我们忽略的小事,才是造就后面事件连锁反应的根本。

  有谁能知道三岁以前的词汇量就决定了孩子以后读大学的方向,虽然感觉这话有点夸张,但从医学角度出发也很有道理,在婴幼儿时期,大脑的链接就是根据外部环境和接收的信息形成的。

  我的近期记忆和鱼一样常常只有七秒,但我的远期记忆很好,很多发生在我小时候的事情我都记得特别清楚!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我又是那种排在中间容易被遗忘的孩子,所以受到的关注的确较少,更别说给我们过多的语言了,但好在家庭环境不错,父母从不吵架,我们也健康成长。

  以前的小孩现在长大了,变成了别的小孩的父母了,可是现在的父母还和当年的小孩一样爱打游戏、爱玩,有时候为了给自己赢得打游戏的时间就把小孩丢在一边让她自己玩iPad或者自己看电视。然后还沾沾自喜的觉得看我带娃、吃鸡两不误!呵呵,他真的不知道他耽误的是孩子的未来吗?

  书中的一个例子说的特别好,说在家里和父母沟通少,常常看电视的.孩子上幼儿园后容易和别人打架,就像他们看电视里熊大和熊二打架,头都打出包了过一会他们又合好了,他得不到反馈,自然而然的就觉得,即使把别人的头打出了血,他应该也不会觉得疼吧……。如果在小孩打你的脸你露出了难过的表情,他的神经元就能接收到,哦原来我这个动作他不喜欢,他会觉得疼呢。

  书中提了三个T原则!首先你最好能和孩子共情关注,你要跟着孩子的节奏走,然后不断的帮他解释这个世界,告诉他这是什么,让她摸摸告诉他那是什么......不要试图用力的把孩子硬拉到你的世界来,要求他跟上你的节奏。

  第二充分的交流,别把小孩当小孩,要把他当成一个个体和他进行平行谈话,在遇到难题时提出意见或者建议,最好少用命令性口吻要求他,再或者给他一个选择。让他学会自己取舍,自己选着做决定。

  第三和孩子进行轮流谈话,用因果关系和她解释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告诉他因为这个炉子很烫所以不能触摸,容易受伤。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不准接近这个炉子!我觉得你这么说反而更容易勾起他心中的好奇心。

  最后要学会多用名词来沟通交流,肯定孩子时少用肯定天赋的方式,多用肯定过程的方法。告诉他他所得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坚持得来的。培养孩子成长性思维。

  养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需要你话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长成大人的你!当然这本父母的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推荐......

  现在我发现我和小宇哥相处的很愉快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共情关注以及平行谈话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9

  这本书简单总结了以下几个观点:

  1.孩子在三岁之前,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教育,在于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词汇量,达到3000多个词汇以上。书中研究证明,越注重孩子语言教育的家庭,孩子接受的词汇量的数量和质量就越高。9个月以后的孩子,学习差异已经产生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孩的读写水平将可以决定他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更加关键的是,儿童的语言95%来自于父母,他就是父母的复印机。这让我自己在日常与家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做了很多反思。我们现在就是他的原始家庭,如果不做改变,N年后,他就是下一个没有改变的我们了。

  2.积极的语言教育,对孩子日后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情感控制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点我非常有感触。在平常与宝宝相处中,一旦他乱拿乱抓东西的时候,我或者他奶奶第一反应说“不行”“不可以”等等大声叱喝否定的词汇,其实说了他之后,更加让他下次严本加厉的去做重复的事情。听了这本书,在想想之前的《不吼不叫》,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平下心,跟他一起玩他所抓的东西,顺便再教他所抓的东西的词汇。这样才能提高他的学习能力。

  3.3T原则:Turn in(共情关注)。除了按照自己的教导方式,也要跟着孩子的感觉节奏走,解释他的`感觉。

  Talk more(充分交流)。多跟孩子说,让他与世界建立连接。(少用代词、脱离语境、语言拓展)

  Take Turn(轮流谈话)。用因果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切忌用命令的语言方式。

  Turn it off (关电视与手机)。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和手机。

  父母的语言是社会上非常重要的资源,它对于孩子日后的自控力,是否能成为一个成长性思维的人,甚至以后上学后学习数学,学习艺术都有致关性的作用。我很庆幸现在能听到这本书,现在我就开始改变了,希望能用书中的方法成为他心中最棒的妈妈!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10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成功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行为、教育方式等都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阅读《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点,并让我反思自身在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和行为。

  这本书的作者详细阐述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潜在影响。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父母的语言如何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这些实例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语言不仅关乎孩子的智力发展,还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书中有一章讲述了刘女士与女儿婷婷的故事。婷婷在高考结束后偷偷报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外省大学,这让刘女士十分伤心。从女儿婷婷小时候开始,刘女士一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女儿的未来,从来没有真正站在女儿的角度看问题。最后,刘女士一厢情愿的付出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女儿婷婷为了“自由”,为了实现“独立的人格”,选择从母亲身边逃离。这个故事让我明白,爱从来都不该是掌控,应该是尊重。为人父母,如果真的深爱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书中另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是,父母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如友谊、恋爱、家庭等。父母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些关系。这一点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语言不仅是亲子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培养孩子社会技能的重要手段。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避免使用消极的、打击性的语言,而是采用积极的、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我们还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关心和支持。

  《父母的语言》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为孩子成长创造更加健康、积极的环境。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11

  读完这本书,我既震惊,又很无奈。震惊于父母早期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又无奈于很少有父母是学习了如何教育孩子,再生小孩的。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则完全疏忽了早期语言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从而错过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这应该是一个家长的通识——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习一种或者数种能力。将孩子的学习,教育抛给了兴趣班,学校等教育机构。而自己则很少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他们更大的关注点在于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放眼望去是没有错的,但是父母们往往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幼儿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就是零到三岁。

  现如今,教育资源阶级化的现象日益凸显,父母阶级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了孩子起点的差距,这是因为父母所能调动的资源是不对等的,会一直贯穿孩子的学习生涯,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而这些鸿沟又反过来强化阶级壁垒。据统计13—36个月的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话语: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487句话/小时,体力劳动家庭的孩子301句话/小时,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178句/小时。其结果,三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表明,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听到词汇是4500万个单词,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听到的是1300万个词汇,这两者之间竟会相差3200万个词汇。这恐怕才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真正原因。

  儿童出生后每秒能够产生700到1000调神经,而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的教育资源,三千万个词汇差距会极大地影响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能力,判断力,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达娜·萨斯金德教授基于大量社会调研,数据证实:孩子早期教育、成长的差距,与父母的地位、经济基础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与父母对孩子用心教育(父母语言)有关。只要我们能改变孩子出生头三年里父母的语言,孩子们的差距定会缩小。学习是双向的,阶级是流动的。父母语言最大好处在于:孩子们变好的同时父母也会变得更好,从而才有可能突破阶级壁垒和教育资源不对等的现状。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看到自己孩子是怎么说话的,你就可以反思到你是怎么说话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有些不合格。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商场购物,突然孩子在一个文具店门口停住了,示意妈妈他想要买这个玩具,他的母亲你坚决的话也说不行这个太贵了,我们家挣钱不容易。接着孩子哭闹引起了路上的行人安慰孩子,母亲则说:“孩子哭出来的行为有利于情绪的发泄和声带的发育,我不能够惯着他”。这位妈妈这样做,孩子的潜意识:我哭了,也没有人管我,我不配拥有这么好的东西,生活艰苦,任何事情都要耗费很大的代价。孩子可能的命运就是缺乏安全感,自卑不自信。有合理而不敢提,遇到好的机会不敢把握。如果这位母亲这样说:“宝贝,这个玩具我也觉得很好玩,我也想给你买,可是咋们家还有更重要的支出呀,你看我们能不能缓一缓,等攒够了钱再来买,好吗?”这样孩子的潜意识就认为,我有需求可以提,有机会是可以努力争取的。孩子可能的命运:情绪稳定,能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也能接受拒绝,抗挫能力强。可见,父母的言语表达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有时父母不经意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

  那我们该怎么才能够发挥父母语言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呢?书中明确地表明了三个核心原则;

  3T原则共情关注(Tune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①把孩子的情绪和感觉要讲出来,不断的帮他解释这种感觉,解释他所关注的东西,该方法能让孩子快速的学习。孩子无法跟着大人的节奏去做事情,如果非让孩子跟着大人的节奏,他会焦虑,它会分泌皮质醇。

  ②可以用孩子化的语气和孩子交流,比如拉臭臭等。孩子喜欢叠音词,有韵律。觉得有意义,更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③具体的做法:观察→理解(经常描述他的感受和状态)→行动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尽可能多的跟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延展他的想象力。

  ①平行谈话(描述日常生活)不断的解释正在发生的事,这对孩子是一种学习。让孩子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陈述的联系在一起,这就叫做充分交流。

  ②注意少用代词,比如“他、这个、那个”,这样会让孩子学的更多。

  ③学会“脱离语境的语言”。孩子没有看到的东西或事情,父母也可以延展出来讲,调动孩子的想象,说那些可能会发生但眼前没有的事情,这样可以丰富和孩子的谈话。

  ④开始语言的扩展(扩句)

  比如孩子说“抱抱”,父母可以扩展为“你是不是累了?想让爸爸/妈妈抱抱”,家长说得越多,孩子也会学会连贯的语句。

  第三个T:轮流谈话。

  制止孩子做什么事情,要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而用封闭式的方法(命令的方法)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链接,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的东西。

  第四个T:关掉它(Turn it off)

  ①把电视和手机关了。因为电视和手机不可能做到3T原则:不关注、不交流、也不轮流。孩子跟电视也学习,也在模仿,但孩子不知道对错,他会建立很多奇怪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因为电视无法给孩子反馈,到底对不对。知道合不合规矩、能不能相处融洽,是情商增长、技能提高的过程。

  ②电视和手机只能做很少的补充,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点营养粉。更多的应是父母老师和孩子的互动,其中父母的作用更大。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我们父母身上,我们渴望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用心了解如何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呢?是否真的多点时间,多点耐心去陪伴孩子呢,是否真的了解养育知识再去教育孩子呢?不要总说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父母却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其实父母的语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或是说父母本身语言的改变就是起跑线。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12

  好好说话是我们家最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而好好说话的深层原因是情绪稳定,而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看到满屋子乱七八糟的玩具,听到老大不断地叫妈妈,该迟到了还在磨磨蹭蹭,反复交代几遍还是没养成的好习惯,老二不停地哭,这些日常生活琐事每每让我情绪失控,耐心全失,进而开始对老大大吼大叫,而孩子三岁之后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让我真切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尽最大努力改变自己,而《父母的语言》如良师般为我指点迷津。

  一、不焦虑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卷来卷去”的现象,在比来比去的过程中难免会心生焦虑。父母若是发现自己出现焦虑情绪,应该想办法疏解,对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好的地方,不要太敏感。太敏感,人就容易焦虑。太焦虑,人就容易情绪失控。

  二、大吼大叫,并非教导。

  也许吼叫,能吓住孩子,让孩子“听话”。可实际上,效果甚微,面对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通常情绪处于紧绷的状态,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要清楚地说,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可以怎样做。要温和地和孩子说话,当你的态度是温和的,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会用平和的心态和父母交流。

  三、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

  父母爱孩子,不意味着纵容和溺爱。要在孩子小时候立规矩,教育孩子遵守规矩。规矩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合理合法的自由,而自由与约束并不矛盾,父母要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更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立规矩,自己做主,自己管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性大大提升,慢慢养成自律习惯。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说的是一个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回家控制不住情绪,无缘无故把孩子骂一顿。孩子很是生气,也控制不住情绪,狠狠地踢了身边的.猫。猫冲到了马路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避闪不及,结果撞到了路边的孩子。这就是父母情绪带来的恶性循环。一个人控制不住情绪,只能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麻烦。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采用深呼吸和冥想的方法,等情绪稳定之后,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用孩子的口吻写道:“为什么风可以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温柔一点,耐心一点,让温情教育充满孩子的心田!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13

  最近看到推荐一本育儿书《父母的语言》于是就买了电子书,如果我看完电子书觉的好的话,可以买一本纸质版的书送给姐姐。

  作为一个未生育女青年,看育儿类书籍,就像没见过猪却要在吃猪肉的时候,想像猪跑。完全被书里的节奏带着,不知道是否在实际生活中也这样。书的作者并不是什么教育专家,而是一名儿童耳科专家。一名儿童耳科医生写了育儿类书籍,这本书对我就很有吸引力。从内容来看,区别于传统的讲一些儿童教育方式或者一些很大的道理,这本书从我们平常说的语言出发,讲语言对大脑发育的作用。这又是第二个吸引我的地方。有了足够的吸引力,即使是一名未生育的女青年,也能带着好奇去读这本书。

  作者一开始讲了她作为耳科医生的经历。许多先天失聪的儿童虽然在长大后成功的移植了人工耳蜗,也恢复了听力,但是仍然无法实现日常的语言沟通。日常生活中发出的声音对他而言完全没有意义。这些儿童在恢复听力后,虽然也进行了语言的教学,但因为错过了婴儿生长发育学习语言的阶段,学习的效果也不尽人意,这些儿童的智力水平也低于同龄听力完好的儿童。而有些儿童在出生时就被发现失聪,在很小的时候就植入了人工耳蜗,这些孩子长大后,不论是语言还是智力水平,和同龄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后来作者同相关的研究团队共事后,发现早期语言环境对婴儿智力或者其他方面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于是也开始了一些实验和对比。这些实验也在印证着她的发现。婴儿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婴儿智力发育的重要作用。后来作者和团队发起了“3000万词汇”倡议的活动。旨在针对美国有婴儿的家庭,可以在婴儿早期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既然知道了好的语言环境对婴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可是实际做起来仍然有一大堆的问题。比如:家长用电视或者其他电子产品播放教词语的视频或者语音效果和真人一样吗;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使用命令性的语言;家长不懂和嘤嘤学语的孩子如何互动,而导致孩子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大多数有孩家庭会遇到的情况,作者基本会一一给出反面案例和作者认为对的处理方式。有时候这些反面案例和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很相似!

  作者给出的沟通方式其实也没有复杂的套路,对于父母来说简直一学就会。不过要真的学会,还是要改变一下固有的沟通方式。比如多和小婴儿说话,他们就会变的聪明。但是要怎么说话,说哪些话呢?作者给出了3T原则“共情关注深入交谈轮流谈话”。就是说要关注孩子玩耍的事情,融入后尝试同孩子一起玩耍,然后提问或者和孩子互动。而大多数的做法可能是父母们呵斥孩子,不让他们玩耍。那么对于那些才几个月大,根本不会说话的孩子呢?也需要和他们说话吗?作者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见到成年的父母对着小婴儿用很孩子气的语气和他们说话。

  作者肯定了这种用儿童的语言和他们交流的做法,不过除了用儿童的语气外,作者还提出了要尽可能多的和婴儿说更多的词汇的建议。对于用电子产品来教婴儿说话的做法,作者认为电子产品虽然可以发出声音并且有吸引人的画面,但是因为和婴儿互动不了,所以效果不好。作者还做了对照实验,一组由人教学,一组只播放视频。对照实验显示,由真人教学的学习效果好于用电子产品。关于家庭教育方式,这本书赞同了《终身成长》中成长型思维的观点。书的最后,作者和团队发起了“3000万词汇”的项目。也是一直在说这个项目如何。向社会推广是如何重要。

  看完这本书,感觉作者只是说了一个平常的道理。但是细细一想这个道理却经常被我们忽视。道理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千差万别的场景,不同的场景应该怎样同婴儿互动,其实也是很考验父母的一个事情。这本书是在讲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对照实验得出某些结论,同时举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再来加强这些结论。如果想通过这本书去学习例子,再复制到生活中,恐怕不行。我认为应该抱着改变某些传统固有的育儿观念去看这本书。改变二十几年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的,如果看完这本书能改变一点思维定式,在生活中也许能做出行为上的改变。我认为这比单单学习实操要重要一些。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相关文章: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11-08

父母的语言读书心得体会11-14

语言立法与语言政策04-29

语言、存在与语言理念主义04-27

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04-28

刍议语言与非语言交际工具05-02

语言创新及语言创新能力研究04-28

网络语言:新的语言个性时代04-27

元语言理论的形成和语言学的元语言观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