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

时间:2021-10-26 18:54: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

  《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 篇1

  通读林碧珍老师的《数学思维养成课》,朴实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各种数学思想的知识分布和一些数学思维概念含义的解释。

  大家都明白,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相辅相成的联系他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儿童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在小学阶段极为重要。

  一、让学生主动认知,积极促进学生思维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主,并能很快得出结论,那么这样学生的能力无从提高。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该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上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这样做花费时间虽然多一些,但由于是儿童自己思考探索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能力很快。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在讲解比较分数的大小时,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相比较。对于它们的比较方法一般是:同分母,看分子,分子大,分数大;同分子,看分母,分母小,分数大;分母、分子都不同的分数,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在教学中,学生大多都是运用这种方法,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有学生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如由于分母之间存在着倍数与约数的关系,可以不用通分,因为=,而>,所以>。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呢?”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与教师的引导,发现了许多方法,如:用单位“1”去分别减这两个分数,再比较;以作标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将分子和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二、以旧带新,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所以,我每次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尽可能复习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帮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开阔思维,克服自己数学思维的狭窄。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推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推理的?先确定谁?能确定的先确定,使学生思考有方向。让学生清晰的说出推理的过程,这样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清晰的表达,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好办法。同样是在简单的推理中,生利用一系列的口头表达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学生说理后,师再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来了解题目的意思,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反复的口头表达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和观察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才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 篇2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对于简单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争先恐后的抢答,而对于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课堂便会陷入沉寂的状态,顿时鸦雀无声。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低年级的孩子不会思考,不能发散自己的思维造成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林碧珍老师的这本《数学思维养成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林碧珍老师说,我们要追求有思想的数学教学,做有思想的教师,自己会思考,教会儿童思考。这本书分为三个章节:抽象、推理、模型。每个章节下有不同的数学思想,随后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做了具体阐释。

  一、根据已有经验,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在一年级的教学《1—5的认识》中,生活里经常需要数数,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周围的物体,并进行交流。从具体的4张桌子、4朵花、4个小朋友,抽象出4这个数。这时用一个数,也就是一个特殊的符号来表示一个数量,反过来,4还可以表示任何具有数量2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就给学生初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二、感悟体会,认知数学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对于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让学生进行感悟,对数学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在一年级的进位加法《9+几》的教学时,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计算,很容易。比如计算9+5,只要教会学生见9想1,5可以分成1和4,9+1=10,10+4=14,所以9+5—14,但是这样,似乎缺失了什么,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认知数学思想。在这一题中,还可以通过数轴,运用数与点的一一对应进行运算。在数轴上找到9,加4就是接着往后数4个数,就得到13。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将加法运算直观化,让学生感知加法运算。

  三、以旧带新,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中,以旧带新,通过学过的知识来引导新知识的教学,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教学中的一题多解,让学生找寻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举一反三,客服思维狭窄的问题。

  四、语言表达,提高数学思维

  清晰的数学语言的表达,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内在的,表达不出来的,而语言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借助语言,将内在的思维表达出来。如果一个人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那么他的思维能力肯定不会太弱。

  学生解决问题时,先用自己的语言来解决这一题的意思,思考后再自己来解决、描述这一题的道理,当学生解决完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总结。在反复的让学生说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

  总之,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仅仅就提讲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也逐步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 篇3

  我对理科比较感兴趣,因此大学时读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习各种比较深奥的数学知识。但由于工作长时间没有碰大学知识,大学所学的数学已忘记差不多,而且我教的是小学数学,更没有大学所学的用武之地。那什么是随着时间推移所没有忘却的,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清晰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怎样教,教什么。

  就如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由此可见,对数学思想的感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数学学科的具体体现。

  要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数学思想的熏陶,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呢?

  一、认识:什么是“数学思想”

  《辞海》中称“思想”为理性认识。《中国百科全书》认为“思想”是相对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的成果。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思想分为三个板块: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

  二、应用:课堂中的“数学思想”

  数学课堂教学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合适的“数学思想”。

  1、系统研读教材,让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本有源。

  史宁中教授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解说的“数学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他还指出由这些数学思想演变、派生、发展出来的思想还有很多。例如“数学抽象思想”派生出来的: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是不是适合在小学阶段加以渗透,不是由老师来决定,而是在系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渗透合适的数学思想,使数学思想的学习依托书本有本有源,而不是漂泊无根,学生学习的不知所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系统研读小学数学各册的教材,梳理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的教材中适合渗透数学思想的教材内容。

  2、经历“三重境界”,让数学思想在课堂上开枝散叶。

  读了这本书“三重境界”给了我深刻印象,三重境界分别是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和“悟其渔识”,前两重境界我很能理解,第三重境界给了我很大冲击,让我明白学习无止境,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理念。这里林碧珍老师的理念让我明白:教师的教学不能停止于前两重境界,而是在此基础上不仅交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还引导学生体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见识和经验,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们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这样就达到“悟其渔识”的境界,“悟其渔识”的课堂富有思想的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的获得,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正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的时间与空间,适当及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相关文章:

养成积极思维的方式和习惯12-07

数学创新思维竞赛11-30

如何发展幼儿数学思维?07-28

2015考研数学 常见的数学思维定势04-25

我的思维示范课教案11-07

促进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题12-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2-01

促进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题11-30

学生思维能力数学论文03-29

2015考研数学高分 炼就高分思维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