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游戏读后感

时间:2023-04-27 11:11: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范文

  01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范文

  读袁哲生的文字,总让我不禁想到胡迁。

  虽然两者在写作风格上并无相似之处,但阅读他们的过程,总感觉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深重孤独感就藏在字里行间,伺机而动,呼之欲出。极端沉闷的,叫人要窒息。

  诚然,我不知道也无从说起,这是否与两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于英姿之年结束自己的生命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而透过他们的文字,似也难以摸寻之间或可称作雷同的蛛丝马迹。唯独可以言明的是,那份深入二人骨血的孤独,万确千真。

  不同的是,较之胡迁直接袒露的锋利与炸裂,袁哲生的字则显得收敛委婉。倘若从“喻”的角度比照观看,前者分明是一枚烈童,之于现象种种,他看不惯,于是大力戳穿,并企图通过以身殉葬来证明其荒谬与污浊。至于后者,隐忍而敏感,显然是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聪明得一早看透,深知无力戳破,故而萎缩进自己的壳,想要躲避,却到底还是没能安然泅渡过去。

  比起胡迁的酣畅痛快,袁哲生让人阴郁且积痛,那种同样是寂寞的触感,他比胡迁更消极,也让人读来更绝望。

  02

  最喜欢《密封罐子》这篇,读了很多遍。

  故事很短不过三四页,情节也很简单。

  妻子离世后,丈夫挖出了埋在院子里的罐子,罐子里是丈夫和妻子分别写的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丈夫发现罐子里只剩下他写下的空白的纸片,妻子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了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子发现丈夫投入的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收走了。

  作者没有交代妻子去世的缘由,但从丈夫母亲说的那句话“当初生个小孩就好了。”可以猜想妻子大抵是自杀。作者在文中留有线索,在丈夫和妻子表面安静闲散的生活下,隐藏着一个恐怖的事实——他人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即便是你的枕边人。

  丈夫不明白为什么妻子想要个孩子;妻子也不明白丈夫为何要放弃毛笔字。那些生活中无法言说的、隐秘的、细小的冲撞,像玻璃真空的罩子将我们一个个扣在其中,只留你我独自挣扎:“他为什么不能理解我?”;“我为什么不理解他?”

  前几日看了一部欧容的电影《沙之下》,讲了一个相似的故事:一对看似美满的老年夫妇去海边度假,丈夫去海里游泳,过了很久没上岸,他失踪了。妻子独自返回家后,一边等待着丈夫的消息,一边寻找丈夫失踪的痕迹。原来丈夫一直在服用抗抑郁的药,妻子不知道这个每晚睡在她身边的人竟然有抑郁症。她告诉丈夫的母亲说他是因抑郁而自杀,但却遭到了婆婆的斥责:“我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不会自杀的!他只是消失了,他厌倦了你,你不能给他一个家。”妻子不愿相信婆婆,落荒而逃。

  几天后,丈夫的尸体被找到,法医已经确认,但妻子只抛下一句:“这不是我丈夫。”影片的最后,妻子来到丈夫出事的海滩,看见远处站着一个身形与丈夫相似的男子,她向亡夫的幻影跑去,海浪与她的脚印只划出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我像电影里的那位妻子一样,也曾尝试过理解他人。

  记得上大学时,一个朋友失恋了。无论我怎样劝说,都无法将他从失恋的泥沼中拉出来。一天晚上,他喝醉酒回到寝室,在床铺上笑着念叨一首诗“你不懂我,我不怪你……”。那一晚,我蒙着被子痛哭,不是为他伤心,而是第一次感受到:生而为人,太寂寞了。

  工作后,一次加班后,和同事坐地铁去闹市区吃宵夜。已经很晚了,车厢里只有我俩并排坐着,他突然对我说:“我有抑郁症。”那时的我,刚来到这座新城市,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我没说话,也没敢瞅他的眼睛,只是盯着前面车窗玻璃里他的投影,渐渐模糊。

  后来,我放弃了理解他人,也不再期待他人能理解我,就像作家张大春永远不理解袁哲生为何自杀:“即使尽我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我们终将守着寂寞度过一生。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相关文章:

寂寞04-30

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04-30

经典寂寞说说06-03

经典寂寞感言05-06

寂寞的作文09-22

《寂寞的自由》04-29

寂寞作文04-30

寂寞的作文04-29

寂寞的颜色04-29

败给了寂寞。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