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鹗《老残游记》有感
读刘鹗《老残游记》有感
付敏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书成于1906年。刘鹗借助这部小说来寄托他自己的思想怀抱,书中的主人公名叫“老残”,是一个手摇串铃、走方看病的郎中。这部小说以老残在北中国大地上游历的所见、所闻为题材,揭示出当时的中国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对那些草菅人命的酷吏嘴脸进行了露骨的刻画与讽刺,极具有批判色彩。它的谴责意义发人深省,但是,该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它的艺术特色上。当我手捧这部小说的时候,每每被它的语言、篇章布局和才情学识所吸引,心中很是折服。无论是写湖光山色,还是要写世态风俗人情,刘鹗都把自己的人生感受化入了老残的身上,处处以老残的感受为依据,文笔也很流畅,有散文般的“行云流水”之妙。?
这部小说中描写景物或者环境的地方很值得去慢慢欣赏回味,因为它的语言不全是编写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性的语言,有许多的语言都宛如散文似的,非常的有文采、有才情,把某种所要表达的氛围都渲染得淋漓尽致。如第八回中的第6段写子平进山的这一段,写得甚是精彩!书中写道:“这时候,山里本来无风,却听得树梢上呼呼地响,树上残叶簌簌地落,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这几个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这短短的两句话写得很妙!特别是这几个叠字形容词的运用,不仅恰当,且又生动传神。在这里,刘鹗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那几个人怎样地冻得魂飞魄散,而是从侧面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达到一种渲染的效果。同时,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看,这景物并非全是客观的实景,因为“山里本来无风”嘛,既然无风,那么树叶就没有理由会动啊!所以这里的景物是一种带上了强烈主观因素的景物,它是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恐惧因素导致的这样一种特别的感受。这真是刘鹗写作方法上的高明之处,虽然不能确定刘鹗生前可曾学过西方文艺心理学中的有关阐释理论,但此一句话的描写却把文艺心理学中的精华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了!作品人物中的主观感受与具体的客观事物融合得天衣无缝。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老残游记》这部作品,它的确是好!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作为谴责小说,写的是敏感的题材,表达的是深刻的思想,抛开这些不讲,单就文本本身来分析,它作为优秀古典小说也是当之无愧的!?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刘鹗十分善于从细节上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第十二回中有这样一段话写老残:“一面走着,觉得脸上有样物件附着似的,用手一摸,原来两边着了两条滴滑的的冰。初起不懂什么缘故,既而想起,自己也就笑了。原来就是方才流的泪,天寒,立刻就冻住了,地下必定还有几多冰珠子呢。闷闷的回到店里,也就睡了。”这段描写看似很平常,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其实不然,仔细回味一下,很令人心酸!这段细节写得多么好!不仅突出了天寒,而且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老残心地善良,拥有慈悲的心肠,见不得人间百姓的苦难;同时,也写出了老残可爱的一面,把人物刻画得很鲜活。此外,从篇章整体结构上来看,这段也是和作品结尾处相照应的。小说结尾写老残阴间游历时体生檀香,这是修道大有成就的大善人才可能达到的境界,而老残做到了。试想:如果没有作者在前面于细节上做处处的'铺垫,那么体生檀香的结尾一定会显得很突兀。?
在表现手法上,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譬喻的手法来表现那种难以言传的“妙境”。这种譬喻的手法在前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已经使用,刘鹗在这部小说中,也大量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同样用得也很贴切、生动,富于生活实感。这在老残“明居湖听书”这段的描写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作者写白妞白小玉的唱声“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只觉得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优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种写法把无形的听觉化为有形的触觉,使之具体可感,虽然人参果没有人吃过,但是这样的写法也够勾起人的胃口,引发人不尽的遐想了!在写曲声的千回百转时,作者说它“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这是通过比喻,化听觉为视觉,使之历历在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之所以能把白妞的唱书写得如此传神动人,并不是作者的随意发挥,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有生活的切身体验。作者曾亲身去济南大明湖听过白妞唱书,这是一种实写、实感;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残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其次还在于作者个人的音乐修养,刘鹗本人精通音律,所以他能够敏锐地把握住音乐所能传达出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像一般的听者,听过之后就算了。《老残游记》中写音乐的地方有很多处,都各具特色,与当时的具体情节安排得相得益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活的切身体验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于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居湖听书不只是作者的写作技巧高超,对于如何将生活的感受上升到艺术的创作上,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老残游记》这部书后人常常把它作为谴责小说来看,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是从创作动机上看,它更像是寄托怀抱的作品。特别是在续集中,有很大的篇幅都是在抒发作者本人的“人生如梦”的感受,特别是后几回,刘鹗借逸云之口道出了他本人的学佛感悟。从此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佛学造诣,但遗憾的是,其中流露出的消极情绪太多,大有落暮踌躇、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种感受是很正常的情感反应,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个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小说主题。作为后来的读书者,应该学会判断和取舍,学习小说中的精华部分,莫要被消极的情绪影响了上进的勇气。
【读刘鹗《老残游记》有感】相关文章:
刘鹗名言名句01-18
刘鹗的名言名句05-27
读《老残游记》作文05-12
鹗06-30
读刘星的《西窗法雨》有感05-23
美丽的迷路-读刘群峰《品读毕节》有感11-24
读刘蕡策,读刘蕡策陆游,读刘蕡策的意思,读刘蕡策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读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有感1500字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