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的读后感 1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必然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以及可读的无限性这四点共性。创作于一九三三年的小说《边城》,开创了对湘西地区特有风土人情的描绘先河,连同沈从文一系列以湘西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纯美湘西世界”。
沈从文曾经在《湘行散记》中提到过《边城》的创作,这个故事原本取材于真实事件,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创作,因而变得如诗如画般唯美动人。初读《边城》是在学生时代,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对文学的感悟,都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之优美,笔触的纯净,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上,自然没过多久便把情节给遗忘了,徒留一个“美”字印在心间。如今再读这部作品,依然是美的,但却看出了更多人性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创作上的东西。
靠撑渡船为生的老船夫从来不收乘客的报酬,还买来烟叶和茶赠送,与外孙女相依为命;靠身体交易的娼妓,既重义轻利,又守信自约,在淳朴的民风之中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日子,没有人轻视或鄙夷;有钱的'船总和没钱的船夫之间没有门第观念,只凭年轻男女们的自愿来决定是否联姻……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理想,即便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恐怕也难以实现,反而是在原始如牧歌般的少数民族地域才有可能存在。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如同一个水墨丹青描绘出的童话世界,单纯、美丽、凄婉却不伤感。人性之美、之善,湘西之自然淳朴、秀丽多姿就如同流淌的溪水般清婉、悠然、绵长。散文般的随性恣意与小说的含蓄细腻糅合在一起,把一个少女的心思和一个老者的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来翠翠并非不喜欢傩送,她只是从懵懂到羞怯,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原来爷爷并非不知翠翠的心思,只是有着难以言明的苦楚才促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原来小说的结尾可以这样令人魂牵梦萦……“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仅仅这一句,已经足以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
纪念版《边城》之中,除了小说《边城》、《三三》、《萧萧》、《绅士的太太》、《如蕤》、《夫妇》、《屠桌边》、《静》等中短篇小说之外,还收录了《槐化镇》、《集市》两篇散文。小说均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把乡村与城市少女的不同、人妻的各异、风俗人情一一展现于读者面前,而两篇散文点缀其间,和小说中的湘西风貌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不失为一种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编排方式。不过,耐不住急迫心情的读者不妨换个方式,从最后一篇读起,定会体味到不一样的阅读心情与笔下风情,发现时空带给我们的别样惊喜。
再读一次《边城》,再梦一回湘西。圮坍了的白塔修好了,歌声、梦里、溪水蜿蜒的茶峒,翠翠永远在等着那个将她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就如同我们心中定格的一幅水墨丹青,瞬间便是永恒。
边城的读后感 2
天空中透着柔和的白光,仿佛是阳光经过一层白云的过滤后,呈现出来夏初的柔和感,涤荡心灵的一种纯净。在那个祥和宁静的小城镇内有着纯净的阳光,并不像那些即便装饰得美奂美轮却见不到真阳光的城市。
守着渡船的老人,对着世界还很懵懂的小女孩,拉着过河的人往返着这条平静透着些淡绿的河面。老人第一次带着翠翠进城里看端午节赛船,入夜时分,被老人忘记在河边的翠翠初次邂逅那人叫喜欢的感情。站在河边等待着自己爷爷来接翠翠回家,会被河里大鱼吃掉的天真无邪,孩童般赌气,少女清脆的嗓音。
渡船上迎来一位嫁入别家的姑娘,那份懵懂的爱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翠翠的心中,喜庆的唢呐,走远的红色花轿,请爷爷唱着《娘送女》,这时的翠翠也已长大了,不会再怕河边大鲤鱼吃了去,对嫁人有着憧憬的翠翠开始不愿意嫁给大老,她喜欢二老,那个从河里逮着鸭子,要送她回家被拒绝的人,那个告诉她会被大鲤鱼吃了去的男子 爷爷在岁月的腐蚀下日渐苍老,大老意外中离去,徒留的二老想娶翠翠,拉一辈子的船而放弃自己的磨房,帮着爷爷拉船的翠翠在什么都不曾知晓的情况下与自己的爱情失之交臂。
翠翠拉着渡船,听着山那边传来的歌声,纯朴的边城小镇还残余着封建思想的`荼毒。这个世界,这个小镇,无论情节多么荒谬,多么有趣;无论几多悲苦,几多欢欣。在懵懵懂懂的年少时节,有份爱清晰深刻的存在着。
爷爷在震耳的雷声,磅礴的大雨中离开了翠翠,离开了人世,带着翠翠还没有着落的爱情沉睡在冰冷的土地里,荒诞的人世里只剩下了翠翠一人和那条渡船。
小小的渡船里坐着失去爱情的翠翠,她会守着这只渡船走过余生,眺望着山与天交际的地方,想念着远走的二老,等待着二老回来,送给自己一束虎耳草。
故事的结局空灵得让人不愿往后再去联想,时间是否能治愈一切,它会让人更加深刻的记得有一份爱,让很多悲喜都变得淡薄,却让原来相爱的人,狠狠的错过。
《边城》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那艰苦生活中的一种美。然而作者在为我们描绘着人与自然相处得相融、优美和谐时,却无法不体味到爷爷和翠翠这一老一小单纯生活中的孤单与悲凉。“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阳染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是一种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
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不见,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源于没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解,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大老,二老还未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而他们却是那样的美好。二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老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而这般对乡情世态的叙写,对乡土的感情,对生命的爱,总是令人忧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们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边城的读后感 3
天高云淡,白塔下,渡口边,一对兄弟,一个女孩,一个说不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边城。为什么美丽的风景,善良纯洁的人,故事以悲剧结束?是谁的错?其实没有为什么,悲剧的结束也不是谁的错。
天宝和诺送,两个人同时喜欢翠翠,根据规则或两个人真正的刀真正的枪,决定谁赢谁输,赢追求翠翠,负退出;或者两个人晚上一起唱山歌,翠翠唱人赢。两兄弟不可能真刀真枪打仗,只能选后者。但不得不说,遗憾的是,天宝不会唱歌,所以她放弃了。然而,当诺送唱歌时,翠翠只把这首歌当作一个美丽的梦,因为她睡着了。
为了忘记翠翠成全诺送,天宝随船出商,却因为船上的事故淹死了河里;翠翠从爷爷那里得知了诺送给她的爱,却因为女孩的羞涩而不敢表达;诺给翠翠唱了一夜的歌,但是因为翠翠没有给他唱回来,哥哥天宝的死让他不知道如何面对翠翠,所以他走了很远;爷爷为翠翠未来的幸福忙碌,却因为整件事变成了这样,年纪大了。终于在暴雨即将停止的清晨去世了。
最后,只有翠翠和她的黄狗守着渡船,等着诺送回来。想一想,这一切的`原因,不是因为谁的错。俗话说这就是命。是的,翠翠的爱情变成这样不是一种生活吗?在她的爱情中,没有阴谋,没有黑暗的东西,但结局是这样的。你能说什么?接受命运,顺其自然。事实上,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当诺送和翠翠的爱情经过时间的考验,两人再次相遇,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而如果因为时间的推移,感情淡了,没了,那又是什么坏事呢?这段感情的结束不也是另一段感情的开始吗?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很多,但仍然没有动摇,那就很好了;如果各种各样的事情,感情分散,彼此感觉不合适,分开,也很好。还记得《非诚勿扰》Ⅱ》芒果和李香山离婚典礼上的贺词:分手买卖不分手。两个人分开后,他们有了另一种感觉。有什么不好?事实上,感情,没有对错,没有对错。其实感情真的顺其自然就好。
边城的读后感 4
作者用细腻流畅的手法描绘了另一个天堂,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车马的喧嚣,只有美丽的风景,蜿蜒的山路,即使偏远封闭,但仍有其悠闲的自由。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许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洁的爱情只是萌芽,没有火焰。在这种平淡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的生活画面——茶洞、小溪、白塔、一个单独的家庭、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
《边城》讲述了一个悲伤而动人的故事。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令人心碎的感人场景,但它细腻而真实,描述了世界上一个简单的过去,但它揭示了令人向往的简单民俗,就像一条柔和的.丝线悠闲地影响着你心中的角落。
《边城》中的人情也像水,水流长,但不像水那样无色无味,而是像湘西的河流那样清澈纯净。当我读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卫渡船,互相依靠,互相照顾。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也有每个老人都有的爱,担心翠翠的未来,但从不告诉她麻烦,只是锁在眉毛里独自承受。
不禁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不禁被祖孙之间的关爱、兄弟之间的友谊、男女之间的感情所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闲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群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边城的读后感 5
自从我看了他的《边城》,我爱上了那个民风淳朴的小镇,也了解了我所在的美丽地方。
现在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感触很深。我觉得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清澈,甜美,没有华丽的藻类,自然流动,但清爽。就像他的《边境城市》一样,人们沉浸在长长的宁静中,享受和感受那里的风景和人类的感受。
沈先生的童年和普通顽固的孩子一样,贪玩、逃学、好斗、撒谎。他的父母把他换到了远点学校。在上学的路上,他走了很长一段路,只是为了看路上的风景。
嘿嘿,这让我们想起了我们自己的童年。我们的一群孩子在上学的路上磨蹭蹭。他们钻到这里,看到这里。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很有趣,所以每次都会迟到,被老师罚站。他喜欢下雨天,因为他不能穿鞋。当他走路时,他走在水坑里。当他看到河里有人在捞东西时,他不得不停下来看一会儿。他逃课去野外抓蟋蟀,在巷子里和人打架。总之,只要他不学习,他什么都能做。
我从来没有想过沈先生的童年会是这样的。我一直认为他应该像其他人一样成为最好的,而不是一个头痛的孩子。他们在路上摘别人果树上的果实,在黄泥里挖萝卜。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帮助果树减轻负担,为了防止萝卜被冤枉和埋在深土里。“除此之外,路上到处都是像野生樱桃这样的覆盆子,大道旁边到处都是甜枇杷,到处都是满饥果腹的野生覆盆子。口渴的时候,到处都是可以低头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树上的茶青,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食,不犯任何忌讳。也就是说,我们还是很高兴什么都不吃。“说真的,我羡慕沈先生,因为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即使在别人眼里,他们也没有前途。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也喜欢吵闹,整天像个假男孩。但我每天都很开心。我可以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我可以和我的伴侣一起玩,一起冒险,一起观察我们自己的好奇心。夏天,我们可以去河里洗澡,翻螃蟹。秋天,我们去山上摘野果,冬天我们坐自制的滑板车滑雪,所以现在回忆起童年,我们感到非常快乐。沈从文先生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也是幸福的。但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你的童年,他们只有很多家庭作业,无数的辅导班。他们几乎没有合作伙伴,更不用说亲近自然,与自然有任何亲密的接触,也不可能理解大自然中的事物了。
当我的孩子们将来回忆起童年时,他们会记得什么。
边城的读后感 6
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我特别向往田园诗般的生活。最近看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迷恋了大师笔下的小边城水乡。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祖孙相依为命的平静生活,以及这种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孤独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未完成的爱情,但爱情并不是这部小说的全部。大师用平淡的方式讲述了湘西小镇淳朴的风土人情和如画的风景。
读了这一半,我意识到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就是在了解了它的残酷之后,去爱背后醉人的风景。读完全文后,我开始向往远离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超市的青石板,狭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旧村上升起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古老的画,让人向往。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柔清澈;爷爷善良宽容,船夫浪漫直率。即使是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也带着诗意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湘西人命运中金钱的无助和悲伤,对美好人性产生了信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比如翠翠和爷爷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给了他们很多吃的。翠翠的祖父去世了,周围的村民都来帮忙……相比之下,我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城市,人与人之间的人情淡漠,有时甚至邻居之间都不认识,这不得不令人遗憾。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有一个安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自私,互相帮助,共同建设一个像家一样的世界。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的读后感 7
沈从文先生的大名早已听闻,其成名作《边城》却是最近才买来看过。边城描写了发生于沈先生所熟悉的湘川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性的纯粹。与众多小说如出一辙,爱情也是《边城》故事顺沿下去的主线,主人公就是那有双清澈大眼的翠翠女孩。
翠翠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忠贞于爱情的母亲生下翠翠后,便追随已服毒死去的父亲而去,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儿给了翠翠的外公,虽然沈先生得寸进尺下一句“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转眼间便十三岁了”带过,可事实上,既少母爱又缺父爱的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易,谁又能想像的出来?让一位年长的外公将她抚养长大,又是何等的艰辛?说她是幸运的,是因为不仅有亲情无限的外公陪伴着她长大,更是因为这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在那个不大却如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上,拥有了自己的爱情。
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喜欢上了翠翠,也愿意娶她做自己的妻子。只是,翠翠心里只有傩送而非天保。即便顺顺托人向翠翠爷爷表达天保喜欢她的意思,爷爷也明里暗里询问翠翠自己的看法,可翠翠如她母亲那般,忠贞于内心的爱情,忠情于傩送,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她喜欢傩送,因为只有他那“又软又缠绵”的歌声才能让翠翠做上个“顶美顶甜”的梦,还可以“飞到对溪悬崖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只是,世事难料。因为天保意外遇难,顺顺对爷爷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傩送也因此远走他乡。更大的打击接踵则至,最亲的外公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安详地离她而去,维系两人生活来源的渡船也不知所终。翠翠的依靠也似那屋后的白塔倒去,一夜长大成人。
她为了她的爱人,翠翠决定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的爱情从美好中开始,在等待中进行着,结果如何,不得而知。倘若要我说结局,六个字——“最爱,非最适合”。也许,沈从文先生与张兆和女士的婚姻便是最好的注解。叶圣陶说过:“九如巷中张家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那么家境远远不如张家,又没什么受过教育的沈从文娶了张家的三女儿,自然应该是幸福一万年的啰?再说,她又是他的最爱,“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听起来不错的结局。
沈从文是在上海做老师时认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沈先生当初追求张家三小姐时,确实用功不少,情书绵绵不绝,甚至用上了“用嘴吻你的脚”这种有伤自尊的言语,可见他是对她一见钟情,不能自拨了。他将她当做顶礼膜拜的女神,顽固地爱着她,虽然她那时依然“顽固地不爱他”。尽管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张家三小姐,不太看的上来自蛮荒之地的沈家男人,但在沈先生锲而不舍的情书和自登家门求婚的持久战下,她也慢慢投降了。“我本不喜欢他,可是,他追的厉害了,他那么爱我……”。从中可以看出张家三小姐的心已然被文学家的沈先生俘获了,他终于可以抱得美人归。与自己最爱的人结婚,沈先生应当心满意足了吧!
我不知道沈先生是不是张兆和的最爱,但反之肯定成立。既然沈先生已然有了世上最爱的情人,是否就获得了他最幸福的婚姻生活呢?非也。爱情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美好,也包含着平常过日子油盐酱醋的不易。两位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的人儿,走到一处,时间久后,自然而然生出诸多的矛盾。结婚后的生活如何,可以从张兆和女士近年来写过的一段话中,窥视一番。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直至沈先生生命终止,张兆和也不曾真正走进他的心窝。或许,那么疯狂爱上张兆和的沈先生,也未必真正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只可惜,当我们对爱情有了答案时,却是没有重来机会的那一刻起。
沈先生在《边城》里给读者留下一个谜:翠翠会等到她心仪的傩送回来,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我一直觉得,这种谜语式的结尾是小说最美好的结局,倘若再写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正如沈先生与张兆和女士间的爱情是如此浪漫美好,可婚姻却一直是磕磕碰碰,最终都不能相融于一体。似一张原本白如雪的纸,是那般的洁白无瑕,可一旦沾上了写字的墨汁,就会被涂鸦的折皱不堪,让人唏嘘不已。如此,最爱之人,不一定能相儒以沫一辈子;以白头偕老衡量夫妻恩爱程度的标准,可能也过于片面了。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那雨是翠翠久等傩送不归后的落泪,那雨更是沈先生与张小姐婚姻不幸的落泪。
边城的读后感 8
初看《边城》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十分文质彬彬好似山间清晨的空气般清新,细看全文,渐渐体会到其深意!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湘西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小山城--茶铜,离城不远处有一个渡口,供人来往,摆渡人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船夫和老船夫的外孙女,这个外孙女名叫翠翠。翠翠的父母,在她出生后相继离世。翠翠从小便由老船夫拉扯长大。
17年后,翠翠长大成人,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有两个英俊的儿子。,一位叫天保,一位叫傩送。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但由于翠翠心中喜欢傩送,天保的提亲也就不了了之了。由于提亲不成,天保心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把天保的死归结于翠翠一家。老二傩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最终离家,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和渡船在等着傩送。
关于《边城》这部小说,我认为他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的凄美小说。更是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真实写照。沈从文的.《边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纯美的湘西景色。文中这个艺术化的美丽世界,正是作者沈从文的思想投影。记载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要拥有爱与美的思想。本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翠翠美丽漂亮,勤劳朴实,让天保与傩送一见钟情。天保老实憨厚。傩送清秀细心。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爱的讴歌。作者描写的湘西风光美丽,淳朴,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平等相待。这本书写两兄弟对同一女子的追求的反应,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淳朴善良。在爱情的主线下,他同时还是一部乡土小说。他反映了湘西地区人民的朴素的民风。
这本书是理想化了的现实,但也真实地描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爱。所表现的是现实世界与内心理想世界产生的矛盾冲突。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人土风情,借船家少女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善良与心灵的澄澈透净,从文先生的文笔清新,不以华丽的词藻雕琢,使人感觉像山间清爽的风一般。沈从文先生从乡下来到繁华的城市,亲眼目录和经历了大城市的庸俗与腐朽。体会了城市人和人之间的冷漠。不禁想到了乡间的温暖与温情。
边城的读后感 9
——也许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也许他永远不会回来。
读《边城》已经很多年了,书中描绘的美丽图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风化。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许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也许他永远不会回来。
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你几乎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竹楼在烟雨朦胧的背景下更加瞄准,总是占据画布最重要的`形象,一个女孩希望俯瞰栏,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的人安全回来。
文章中的女主角翠翠在遭受亲人离开的痛苦后仍在等待,等待什么,是她心爱的男孩,还是一种希望。我更相信这是后者。生活是一个逐渐习惯分离的过程,无论人们多么亲近,无论人们多么爱,总有一天会和我们分手。与其一直沮丧,不如试着等待。
等待遥遥无期,多年后你还记得我们当初的样子吗?
边城的读后感 10
沈从文的边城,向来是文学界骄傲的大作,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粗读一遍,感触颇深,作者的文字竟然像大自然一样清新,给人一种舒适感。
故事内容主要讲述了湘西茶峒的少女翠翠和两兄弟的爱情故事,两兄弟爱上了同一个姑娘,这个姑娘非常纯真、美丽,之后因为感情纠葛,导致了两兄弟的矛盾,他们并没有以当地的风俗进行决斗,而是通过唱山歌的方式决胜负,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傩送,驾船远走做生意去了,结果意外淹死,两家人从此有了隔阂,之后,翠翠在家乡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故事很感人,读起来让人不禁唏嘘,原来人世间还有这样的情感,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看不到这样纯真的感情,人们总是会有所取舍,为了利益和金钱而放弃了很多最宝贵的东西。
总之,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阅读,你一定会喜欢上《边城》这部著作的。
边城的读后感 11
几千年来,自《桃花源记》后,迁客骚人从未停止对那个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桃源的追求。李白曾说“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源东。”而我,有幸找到了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世外桃源”——一条小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还有一条方头渡船。
《边城》,城市的边缘,少了那繁华与喧嚣,多了些宁静与质朴,简单而美好。茶峒里,小溪边,白塔下,相依为命的爷孙俩靠着渡船为生,翠翠身世虽苦,好在并未扼杀其开朗与善良,整日开心着,同爷爷一起。时光里,夕阳下,渡船上,爷孙俩在一起的时日一点点的流逝着。翠翠到了适宜出嫁的年纪,爷爷也已经年过古稀。少女得莫名情愫,爷爷明白但也害怕。也许是出于愧疚,亦或是那份自卑,爷爷最终也未能完成心愿。在风雨交加的夜里,随着那渡船,伴着那白塔一起消逝了。就这样,留下了翠翠一个人,接受如此沉重的打击。
书的`结尾,翠翠撑着渡船,在等着那个歌声,在等着那个青年,不知何时归。对这本书的时候,满满的感触,那是心灵深处不可触碰的东西。对于我,从小听着姥姥讲故事长大,对于这种祖孙间的情谊感触至深。这种情感绵稠而又纯真,然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心心念念牵挂的我,未能陪伴在身旁,这也将成为我一生的遗憾,像翠翠知道了爷爷的死因一样,愧疚,自责。
而书中乡村里的生活描绘的熟悉而惬意,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望,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现在的一个悲剧,那种纯真的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的丧失,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忧伤的基调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
《边城》的忧郁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来的,而是从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泄出来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生活过的、记忆中的山山水水正是沈从文漂泊流浪的最后家园,是其最温暖的心灵寄托。他笔下所表达的游子对自然的渴望和回忆,满怀深情地描摹熟悉的田园风光,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感人的诗。作者笔下的灵山秀水其实是心灵与生命的栖所,也正是沈从文为自己设置的最后的真正精神作品,作品中的忧伤基调没有削弱作品的可读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魅力。
边城的读后感 12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茶峒山城烟雨空濛,哪怕乱世战火纷飞,亦流不进这座古城清澈见底的河流中。湿润的湘西景致,小小的白塔立于河边半山腰,潺潺流水流进人们的心。
如果没有长大,爷爷是否不会离去?如果等到护城河都枯尽,青山绿水都失色,那个让她怦然心动的少年,是否还会归来......这座城是一座世外桃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五岁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一双眼眸像嵌在潭底的鹅卵石。生活在自然中,她有着尘世未雕琢的野气和灵动的稚气,带着淳朴的天真可爱。
她纯真得过分,不谙世事,却因为某个人将羞涩飞上脸颊;她懵懂无知,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她爱的那个人。她将自己那颗冒着粉红泡泡的心藏得很深很深,就连爷爷都琢磨不到她怀春的心思。她澄澈如水的爱,却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灰暗的墓地。
天保的意外遇难,爷爷的逝世,白塔的塌落,傩送的孤独离去,她抓不住那爱的纸鸢,也留不住那微暖的亲情。只能望着茶峒,望着绿水青山,坚守着等待。初读总觉得她不够勇敢,对爱怯懦隐忍,却渐渐喜欢上了她的率真与青涩。一种如孩童般稚拙的率真,一种少女初长成的青涩吸引住了我,也越来越能理解像她这个年纪的羞涩与真实。
她在初尝爱情的甜蜜,等待爷爷决定的不知所措,心愿落空的紧张,焕发出来的是少女独有的光彩。她总喜欢装出一副从容的模样,可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却将她的心思暴露无遗。少女的含蓄腼腆与爷爷心上的顾忌让她不得不停下脚步,看上去如此胆怯。
或许是因为这份人之常情的不完美,倒是让《边城》显得完整。
她的心上住着一个对月吟唱的少年,歌声像山间的微风拂过倒映着白塔的水,掀起波光粼粼,恰似她眸子中的星辰,碎成了满目温柔。
边城的读后感 13
情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边城》体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爷爷和翠翠之间的亲情,翠翠和诺送兄弟之间纯洁的爱情,沈从文先生简单的民俗,都很吸引人!
我也有这样一段感情,所以当我想象翠翠和他的祖父互相关心的场景时,我的心很不舒服。我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很好,因为我们从小就缺乏沟通,我总是感到特别苦恼。读完《边城》这本书,我发现只要世界上有真情,有些东西是可以争取的。后来,我尽量关心她,和她聊天,真是不亦说乎!后来,我们的生活更有趣了。
爱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术语,我从未接触过它。然而,看到翠翠和诺送兄弟之间的种种,我明白了爱的真谛:那就是让我爱的人快乐。这才是真爱!
沈从文先生写了一部关于人类、世界和自然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色彩,但它非常发人深省。沈先生的作品很多,都有当地的气息,也很美,给人回味的美……
他可能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会回来。这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故事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是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的遐想,非常聪明。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阅读文章的方法非常重要。第一次理解故事情节,第二次自己的产品,你肯定会找到很多你第一次没有发现的东西。
读完《边城》这本书,我明白了情感的真谛,真的受益匪浅!
边城的读后感 14
是夜,窗外点点星辰,月光皎洁。屋里,床头的台灯还散发着柔柔的光。我打开《边城》,轻轻靠在床头。
不知过了多久,猛然睁开了眼。眼前竟浮现出一条弓背般曲折的小溪,清澈透明。再向前看,一座小白塔在阳光下静静地伫立着,塔下有一间小屋,屋后的山上草木丰茂。一声悠远的、带点娇的叫喊传来:“哎——船这就来——”我的心突然狂跳起来。这溪,这塔,这叫喊,我莫不是来了茶峒!
渡船“咚”的一声靠了岸,一个少女下了船,她皮肤黑黑的,眸子清明如水晶,船上的黄狗似乎受不了酷热的天气,趴在绿茸茸的虎耳草上喘气。我怔怔地问她:“你……你是翠翠?”“嗯,你是谁?”“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听了你的故事,便想来拜访你。”她抿了嘴笑着,脸红红的,点了点头,带着我撑了船,去屋里谈。屋里陈设简陋,屋角的篮里装着虎耳草。我问:“傩送他回来了吗?”翠翠似乎有些诧异,继而脸变得通红。“还没……才过了两年呢。他也许……明天回来。”我有些局促地点点头,轻轻问道:“那如果傩送……不回来了,或者变了心了,那怎么办呢?”翠翠低着头,揪着衣角:“那我就衷心祝福他,希望他能幸福。”
翠翠又抬起头,抿了抿嘴:“然后我就找一个憨厚老实的茶峒人做伴,安安静静地过日子。渡船我不会放弃的,因为这是爷爷给我的职责,我要好好履行。”翠翠有些苦涩地轻轻说着,“实在不行呢,那我就像爷爷一样,带着狗撑一辈子船,载着别的姑娘去喜气洋洋地出嫁,而空闲时就坐在石头上唱歌、晒太阳。”我点点头。
翠翠撑了船送我离开,待我上岸离去,回头看翠翠仍带着黄狗站在岸边向我挥手,我也冲她挥了挥手。这个娇憨的姑娘,心思像水一般纯净,清纯可爱,但愿她能永葆纯真。我走到街市来,看到卖酒饭的细眉妇人正在斟酒,花衣庄的老板正在整理新货,船主顺顺正与空闲的水手打纸牌,一些乡人正往碾坊里送米,接待商人和水手的小妇人正坐在小凳子上绣鞋面。走过闹哄哄的街市,来到码头,水流依旧,却再难见那两个极善泅水的健壮的少年兄弟了……
一阵冷风吹来,惊得我清醒过来。手中的《边城》打开着,窗外的夜幕越发月朗星稀,夜已深。我默默沉思着:翠翠缥缈的`爱情何时得以开花?若翠翠能够果断地告诉祖父她真实的感受,不仅天保不会死,翠翠和傩送也能终成眷属,而不是只留下翠翠一个人清苦地守着渡船,怀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忐忑心情。这也告诉我们,机会需要把握,幸福要靠争取,一时的羞于言表或者懦弱退却,带来的可能就是漫长的等待与无尽的凄苦。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里面不仅有着甘甜真实的美好希望,同时也存在着艰难孤独的悲凉事态。我们应在里面寻找并坚守心之所向,而并非怀着侥幸长久等待。
此时万籁俱寂,我枕着《边城》入眠。梦中,我又回到了茶峒,与翠翠相遇相知。这次,我定劝她勇敢面对,努力争取……
边城的读后感 15
《边城》这本书是我在读高二买的,但是因为学业原因只读了一半就搁置在书架上了,其中的内容也已模糊不清了,依稀记得一个叫翠翠的姑娘常在水边与鱼同舞。如今,她跳着跳着便跳进了我的心房。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故事便从这里说起。我十分钦佩沈从文老先生对景物描写的细腻质感,饱满丰盈仿佛令人深陷其中,我们身临其境,成了这书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然后静看这周遭的风起云涌。在这个故事里,我变成了翠翠脚下的船。秀丽湘西的一个边远小城以摆渡为生的爷孙二人过着恬静朴实的生活。然而,一次赛龙舟盛会打破了那如银镜般宁静的小世界。傩送,天保,翠翠三人的恩断情离正应了那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翠翠的痴心,傩送的愧疚,天保的'遗憾,又何尝不让每一个局外人感叹惋惜。故事末尾爷爷离世更在翠翠心头加上了一层霜,翠翠常在门口等,等的是傩送,也许还有爷爷。
在沈从文笔下出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让读者不遗憾却又让读者因为他们的经历而唏嘘。这篇小说读到最后,又让人有种重新再读一次的冲动,我总是期盼也许再读一次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黄狗还在默默地看家,爷爷依旧不疲地摆渡,翠翠仍然像一个水上仙子般起舞嬉戏。可是,这世间常无道理可言,总有的是不尽人意。
【边城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边城04-28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边城读后感范04-25
边城(.)..05-01
边城05-01
边城..05-02
《边城》教案02-22
《边城》教案04-25
《边城》教案04-25
边城的作文11-10
边城(节选)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