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听《改变教育由认识儿童开始》有感
初识杨霖老师,是在学校的一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研讨会上。那时的自己刚到北新不久,所以并不知道坐在自己对面的是杨霖老师,只是打心底觉得这位老师和蔼可亲、端庄优雅。校园文化建设草案展示完毕后,领导们让杨老师给予一些意见,出乎意料的是,她并没有据此长篇大论,而是和在座的所有老师分享她珍藏的照片,照片里是她考察世界各地学校拍下的创意设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供孩子们放学用的彩色滑梯”的照片,照片中各个班级都有通向教室口的彩色滑梯,孩子们放学后便从滑梯上“滑”下来,这是一个考虑了孩子们热爱游戏,不循规蹈矩心理特点的设计,这张照片一经展示,大家便赞叹连连,也有老师说:我肯定想不出这样的设计!杨霖老师听后马上“反驳”道:不是你想不到,而是你没有去想,是你的眼睛里没有儿童。杨霖老师的这句话似乎提醒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做为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老师,我们真正读懂童心了吗?我们真正走进儿童了吗?无疑,杨霖老师的“照片分享”环节给予了领导和老师们很多的思考,为了能让更多的老师分享到杨霖老师的教育思想,学校的领导们便安排了周日的讲座,主题是“改变教育由认识儿童开始”。这也使我有幸更深入一步了解杨霖老师的教育理念。
周日下午的讲座我再次看到杨霖老师,还是一贯的和蔼可亲、端庄优雅。讲座共分为三个大的板块,即站在教育的角度认识儿童、学生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教育是有立场的。整个讲座的内容丰富紧凑,却不显得散乱,这主要是因为杨霖老师始终围绕“儿童视角”来和大家分享她的教育理念。而讲座中不时穿插的小故事也让台下的老师听得津津有味。虽然这次讲座的一些内容是我在上次的讨论会中听到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场讲座的期待,相反的,我觉得这次讲座让我获得许多新鲜有益的收获。更引发了我关于儿童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为什么要解读童心,走进儿童?
“教育要尊重儿童,走进儿童”的观点,并不是从古至今都在我国流行的教育观念,事实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才开始提倡育人为本。杨霖老师认为:育人为本呼唤教育真正回到“人”,强调教育者应遵道而行,教育的道,就在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正本清源。我很赞同她的这一观点。每一个生命来到地球上都是上帝的恩赐,每个孩子应该被告之珍惜他们有限的一生,老师也应该在孩子的童年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兴趣所在,鼓励他们激发自己的潜能,帮助他们保持童心。
杨霖在讲座中讲到,她的同事有一位极有绘画天赋的孩子,但她的同事却迟迟不肯把孩子送去正规学校接受系统训练,因为她害怕系统的教育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此就再也画不出富有情感和个性的作品。我想我能够理解她的同事的担心,虽然现在的教育大力提倡“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个体”,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把孩子禁锢在一种固定模式下培养的教育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作为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尽个人的最大努力尊重孩子的天性,尽一切可能理解他们、相信他们,并帮助他们保护童心,保持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索,把他们培养成个性迥异却又健康丰富的个体。我也认为,对于人来说,他的一生从事什么工作,获得多大财富并不是目的,更不是意义,关键在于,他必须明白他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必须做他自己的主人,他有权利拥有丰富高贵的灵魂,他更应该乘着人生的风帆,朝着心灵指引的方向,去体验生活的百般滋味和万般色彩,只有这个过程才能使他们真正的认识自己,才能提高他的综合素质,这不是漂亮的成绩单和金光闪闪的奖杯能够替代的。杨霖老师认为教育是有立场的,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儿童,这也许就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成就儿童,成就一个完整的人,其他的任何因素不能动摇这个根基。
因而,只有读懂童心,走进儿童,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顺着他们的个性特点健康的发展。
思考二:如何解读童心,走进儿童?
讲座中,杨霖老师讲诉的一个小故事让我觉得很受启发,一场雨之后,路面上常常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洼,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用脚踏水花玩,但是孩子们的快乐却不被妈妈们认可,他们大多数都会斥责孩子弄脏了鞋子,并禁止他们再踏水坑,然而,杨霖老师却产生了疑问,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踩水?一经询问,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却让人吃惊。他们仅仅是想知道雨后水坑的深浅,仅仅好奇水花能被溅起多高,他们完全没有故意把鞋子弄脏的动机,对他们来说,踏水坑的过程是快乐的探索过程。看来,如果一位老师在和儿童相处时缺乏“儿童视角”,那儿童的很多探索行为都会被误读为“调皮捣蛋”。这正和杨霖老师“儿童本意上就是自由者和探索者”的看法不谋而合。
讲座中那个“偷老师的500元钱去买鱿鱼吃”的故事也告诉我,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孩子一方面是纯洁可爱的,一方面似乎又会做出让大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坏事”,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像,很多成年人尚且有自己的“灰色地带”,更何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们呢。对于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做为老师要在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加以体察,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对特定情境的正常反应,不用过度反应,更用不着又体罚孩子又请家长的,更不该视为道德品质问题。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把某些“灰色地带”转化为“白色地带”。
然而解读童心,走进儿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走进儿童并不意味我们要对孩子的一切行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也不意味着仅仅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够了。想要真正走进儿童,对儿童的认识就不能单凭想象,而要善于观察孩子们那些看似普通的行为,思考孩子们作出这些行为的动机,并在不确定的地方和孩子们坦诚的对话,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的时候,我们还要努力变成他们,从他们的视角,用他们的思维去与他们游戏、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勤做笔记,记录下我们的每一个新发现,新体会,新思考。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像杨霖老师一样,坚持关注孩子,长期与孩子对话,相信我们也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然而想要做到完全了解孩子的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都是独立、完全、丰富的个体。做为老师,不可能完全熟悉每一个孩子,理解他们的每一种行为。而且只要我们与她们深入交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孩子带给我们的惊喜实在太多,孩子的智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孩子的潜力更不可估量。(这一点,我觉得在周国平的《宝贝 宝贝》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描写,通过他细致入微的刻画,我发现,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具备关注周围世界、思考终极哲学问题、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解读孩子们一句不经意的自言自语或一个看似自然地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常常因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繁杂琐事而将关注孩子的行为抛之脑后,我们也会因为孩子们各种不守纪律的行为而心烦恼怒,从而遗忘或放弃了睁开心灵的关注之眼。
其实杨霖老师的讲座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东西。比如她讲到的“两位老师评学生《斑羚飞渡》读后感”的案例,就让我更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给我以后的教学生涯提供了方法与借鉴。再比如她讲到的以“与女儿沟通交流时间最大化”为原则的择校观就让我很是震撼,在我身边我觉得大多数父母为子女择校都是把“学校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所以杨霖老师的这种做法让我觉得他真正是位教育家,她知道什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的收获在这里是写不完的,杨霖老师的教育思想精髓我也许只触到了一点皮毛,但如果下一次还有机会听杨霖老师详细地阐述她的教育理念,我想我的那一点关于教育的想法将会更成熟更完整。
2011.7.4
【听《改变教育由认识儿童开始》有感】相关文章:
从改变开始作文05-05
改变从心开始04-26
改变从心开始04-29
由“悦纳”开始的成长论文05-05
听教育讲座有感04-26
改变,从心开始作文08-17
开始改变作文08-18
改变从自己开始作文05-06
改变,从明天开始教育心得体会05-03
一切由诚信开始作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