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读后感
上完辛老师的课后感觉自己似乎也变的有点自由主义了,但看了爱德华.希尔斯(被贴上了极端保守主义者的标签)的《论传统》的一部分之后,发现每一种主义后面都有一种对理想国家的建构,而每一种主义更多的应该与政治有关,而与纯学术无关。其实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理性化”仅仅是一种理想,即使在西方最发达的国家,它也并没有完全实现。因此每个学者都会有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设想,也会有自己的主义。不管我们把自己归为哪一种主义,我们不能拒绝任何优秀的.思想,因为优秀的思想没有主义,它是对现实的反应,而不是对未来的建构。何为“传统”?“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的想象的沉淀。”它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它是“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
“传统”何以存在?近代以来中西方的学者中很多人都把“传统”与“理性”对立起来,都想通过人的“理性”来驱逐走“传统”,驱逐走“克里斯玛”。而希尔斯告诉我们:“实质性的传统都是人类原始心理倾向的表露,都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的原始心理需要。”我们需要宗教,需要信仰是因为它们能够给我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它们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关怀。正如前面所述“理性化”仅仅是一种理想,即使在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他也并没有完全实现。作为人我们不仅仅需要理性,我们还需要生存,生活,生产的意义,我们需要心灵的关怀。因此“没有更好的、更具克里斯玛的传统,旧传统就会死灰复燃。”因此我想中国也需要“启蒙运动”,也需要“新教改革”。所谓“不破不立”作为一种规律事实上应该到过来说,即“不立不破”,没有更好的新东西,旧的总会从头再来。中国只有根据新的现实,建构出与之相符的传统——一种更具克里斯玛的传统。才能改变现在的现状,维持长久的繁荣。
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口确实需要进行“现代性的教育”。孔老夫子在《大学》的开头就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亲民”中“亲”应为“新”,我在这里理解为更新思想,即进行“现代性的教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辛老师那样的自由主义者,能在学术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的国家在进行“现代性的教育”的同时也应该为我们的民众在精神层次找到生存、生产、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否则《雨人》中的主人公也许会在未来的中国找到很多现实版本。而这种价值、意义、精神上的关怀需要依附在一种新的“传统”之下,这种“传统”能够战胜与现实不符的“传统”。西方通过了“新教改革”赋予了人民这些,而我们将要何为?我们在当今现实下又能何为呢?
【论传统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传统的结构10-25
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01-15
广谱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比较07-16
论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07-16
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10-05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01-20
韩愈道统论与传统文化心理07-05
论传统勇毅及其当代价值10-06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论析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