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17:10: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止学”读后感

最近听翟鸿燊教授的课,听到其讲止学一讲 ,找来书看后,颇有感触,做一读后感: 修养是两层意思,修就是戒,就是戒掉不好的习惯,养就是固,就是巩固好的习惯。修养之目的就是积淀品德的过程,常言道,“小胜靠谋略,大胜靠品德”。易经上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就是说德之不足,失败是必然的事,唐朝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就说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清代名将曾国藩把自身修养和实现理想的辩证关系总结为内圣和外王。内圣即所谓的修身养性,克己慎行,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二者的关系是,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这种关系在四书五经中《大学》的开篇即有详尽的论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内圣,而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精辟的论述道明了知识学习、自我修养和实现理想抱负之间的次第关系,这是古人一直遵循的修为之道。   一个德厚品高的人,他的情绪肯定是好的、稳定的,而品德则是“性命”与“修养”决定的。“性”与“命”是两个概念。“性”是指脾气禀性,佛教讲人有3性,天性、禀性和习性。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天性;脾气好坏,这是禀性,是习性决定的,这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属性。再说“命”,一个人有两个“命”,一个是精神生命,上述已讲过,另一个命则是肉体的命,由五脏、六腑、骨骼、血脉和经络等构成。性与命的好与坏,表现的形式就是情绪,比如一个人的脾气暴躁、温柔、急躁、多变,这些现象是由一个人的脾气禀性决定的,同时也是由肉体的命决定的。因为人的身体不好,有病症,都会直接表现在情绪上。比如按照中医理论讲,肺不好就会影响肾脏,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不好、肾水不足,就打不起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而肾不好又影响肝脏和心脏,肾水不足则火气上升,心属火、肝属木,心、肝火旺,人就易怒、烦躁、爱发脾气,这些变化都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修养是“性命”双修,要修正自己的脾气、禀性,还要保养身体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有好的心态和好的情绪。当然,德行再高,修行再好,也会有情绪波动,不过是波动的频次少,而德行不高,修行不好则波动的频次就多。我们常讲这个人不行,实际上就是这个人脾气禀性不好。 我认为在社会上,那些不成功的人并不是他们没有机遇,也不是他们资历浅薄,更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常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个机遇很好、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就是因为脾气不好,性情急躁,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功亏一篑。我们还经常看到一些很好的朋友,很好的同僚,甚至兄弟、夫妻,一语不合,性情暴躁,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反目成仇,遗恨终身。我们还经常看到有些有地位和有身份的人,在工作和事业上遇到提拔无望或受批评遭罢黜等情况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没有控制好情绪,最后不得不以悔恨告终。  总之,如果不加强修养和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都是从害人开始,又都以自毁前程而告终。冀衡在《决定一生命运的五种能力》一书中提到,第一种能力就是自治的能力:自治的能力就是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当今世界以一切都不确定的特征把人们带入了嘈杂、浮躁和复杂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任凭情绪恣意泛滥,倒霉、失败是注定的。卡耐基说:“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天,每个人首先面临的则是情绪的控制,我毫不犹豫地将情绪管理定为整个人生的第一管理。”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的修养。正所谓“日日修身品自高,天天养性德至厚”。 提升我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并燃起为美好事物而奋斗的激情则是修养的最终目的。如果你的修养只停留在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那只是一艘停留在港湾不能远航的船。同样,你只会燃起为美好事物奋斗的激情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你就会在大海上荡来荡去,到达不了彼岸,甚至沉入大海。 王通的《止学》中讲,“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动之有戒也”,当进则进,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当止则止就很少有人真能践行了。《止学》告诉我们“知止”才是大智慧,才是成大事的品德。“止”就是放弃,就是放得下,而修养正是“放得下”与“放不下”两种境界,放得下是海阔天空,放不下则一切烦恼涌上心头。

【“止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止战之殇作文12-10

敬学与乐学03-06

学仙,学仙张籍,学仙的意思,学仙赏析 -诗词大全03-13

《识字学词学句》的教案03-03

学弈读后感08-19

为学读后感10-17

《学记》读后感02-26

《学奕》读后感04-12

《学弈》读后感03-12

学弈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