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16:48: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旧唐书」读后感

文人用笔之妙,我看得一处于【旧唐书】: 宣武门之变,太宗射杀隐太子,一箭毙命。隐太子的护从逃脱,召兵来战,太宗关闭玄武门,敌人于是射箭,至于高祖李渊的殿前。李渊大骇,问身边大臣王珪:“今日之事若何?” 这六字为史家妙笔之极。有几种意思: 1、今天的事情是怎么回事? 2、今天的事情现在情况怎么样? 3、今天的事情该怎么办? 文言文就是可以这么妙。一句多意,让你体会去。王珪遂盛赞秦王功业及恩德,并暗喻李渊逊位为上,苍生之幸。李渊从之。太宗后来有句五言诗赞叹王珪: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古臣。要想知道王珪是如何的人,请看【王珪】传记。但不要全信。   又一处,【封常清】传记。安禄山陷洛阳,长安咫尺之间也,朝野震恐。高层对当时的形势分析,有两大派,一派以杨国忠为首的【速可灭论】。一派就是封常清等所认为的【缓可图论】。玄宗选择了前者,并派宦官监军从阵。封常清是当世名将,战而屡败,遂走保潼关,扼险拒贼。监军以私隙谗封常清惧敌不力战,玄宗诏斩之。闻诏,一军冤之。常清死前,军士呼【冤】涌起,其声殷地。而传记末尾,三个字“遂斩之”。三个字前,是逢常清的一封奏折,死前口述,嘱喻唐皇千万不可轻敌,贼不可卒灭也。   第三处,是【刘仁轨】传记。刘仁轨在外,有人馋于高宗。刘仁轨恨之,乃奏其人代己边任。其人固辞,高宗喻之:刘仁轨若奏朕可,朕亦往焉,卿何辞耶?无奈,其人硬着头皮代替了刘仁轨的边防职务,结果吃了大败仗,死伤无数。高宗的比喻很有意思,值得记录。我记得唐太宗曾经评价李治:生子如狼,常恨如羊。说明李治比较柔弱一些,但为政敬业,颇有可爱之处。故而记录。   第四处,也是【刘仁轨】传记。武后垂帘,刘仁轨奏劝让位太子。武则天很委婉,回复说,【退而思之,实为龟鉴】。这里影射出一个微妙之极的背景。也侧面反映武后用人很有容量。唐室勋旧,她流窜了长孙无忌,杀死了很多王子公侯,唯独对刘仁轨青眼。武后是个实用派,她的打击与拉拢都有界限和分寸。到了称帝后,雄猜多疑,举朝不信。这又是一种大的政治气氛了,而苏味道等平庸之人能保位至死,正是合乎了这种已经变化了政治环境。   第五处,【刘仁轨】传记。他是什么人呢?曾经当过栎阳县的县尉(栎阳离长安不远)。农忙之际,太宗却要出游。许多县里面役人布置,奉陈周到,唯独栎阳县上了一封奏折,请求皇帝过了农忙再出游。太宗大为嘉赏,安慰刘仁轨说:【卿虽轻微,不失其职】。于是改变了计划。后来刘调入内职,太宗故意试探他,因为一件小事装作震怒的样子,而刘仁轨颜色不变。这种气度,全国十三亿人里面,不晓得有多少如此的?总之我是不能的,所以十分仰慕他。(完)   备注:犯上而惠民者,际遇不同。有一种说法叫做【智者不谏,谏者不智】,而刘仁轨三次谏议却算是特例了。第一个谏议,史家以为少,然不失自全之诡。刘仁轨明练兵机,于此窥之。而读史让人有一种隔代置才之想,特此备录。

【「旧唐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读后感-读后感02-29

读后感方案 -读后感作文03-13

鲁迅呐喊读后感_读后感01-10

《草房子》读后感-读后感02-15

读后感随写:读后感04-27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

《高老头》读后感_读后感02-15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论语读后感作文 论语读后感02-25

智慧故事读后感感-读后感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