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

时间:2023-04-25 01:44: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后感(1)

   我的教育观  ——读《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和《给教师的建议》几点感悟 李红俊   利用暑假,阅读了学校给推荐的俩本教育专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肖川的《教师的诗意生活》。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不长时间的我来说,读到这两本中外教育学者的专著,可谓幸运。 正如很多年轻老师一样,教学工作中不免遇到种种困惑和不解,让我们无从下手。当读完这两本书,心中积聚的很多教学育人方面的难题也在一一化解,书中对各种教育现象做了详细的原因解释,并给出了解决的良策;书中也提供了年轻教师成长的种种途径,为我以后的教学道路指明了方向。 比较两本著作,虽然两本书的作者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和各自的主张,著书的教育背景也大相径庭,针对各自国家的教育问题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可不难看出,两本书的精神宗旨是一样的,如何让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更好的传承下去,这是两位教育学者共同的目标。教育是没有国界的。 首先两者都提到了读书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道“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肖川在书中更是明确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得精神品味,培养教师的读书人的气质。在读什么的问题上两者也都有共同的见解。读读教科书,各个学科都有所了解,便于对知识进行联系;读读心理学尤其教育心理学,会对我们的教师工作大有帮助;读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心灵的书。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是自己更加具有文化眼光,读书更为有价值的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其次,都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猜测和质疑。苏认为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是毫无能力、毫无天赋的。我们实行的原则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防止学业落后的现象。我们不允许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儿童在低于他们的能力的水准下进行学习。如果我们让一个本来应当成为大自然的研究者、少年自然科学家、未来的学者的学生降低到一个平庸的书呆子的水准,那么那些还没有明显地表露出其天赋和才能的苗头的学生就更加不可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能力了。肖也提到大胆猜测,放开学生思想的必要。他说在以发明电话而闻名的贝尔实验室的大厅里,安放着一尊贝尔的半身塑像,下面镌刻着一句话:“假如你偶尔偏离正轨,钻进丛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见过的东西。”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甚至异想天开,这是我们中国教育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中坐井观天、墨守成规、画地为牢的东西实在太多。 最后,在如何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两者解决方案各有千秋。苏觉得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肖觉得要给学生一点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一定永远不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会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 还有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阅读这些教育大家的著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一代代用心去研究去探索。      

【读后感1)】相关文章:

1+1=?08-17

1+1=?作文09-27

1+1=?作文11-11

“1+1”作文10-21

“1+1”=?作文05-11

1+1的友谊03-20

1+1=?_650字08-31

1+1=2作文12-28

1+1≠2作文08-20

1+1=?_650字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