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潜规则的土壤?-《潜规则》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02:18: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性是潜规则的土壤?-《潜规则》读后感

  吴思先生,在中国是第一个提出了“潜规则”这个词语,1998年。至今已经有12年了,基本上是无人不晓。 可是当我读完潜规则之后,很无奈。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历史的核心结构和现实的核心结构是一样的。 看一个现代事,如果在历史上找到了前身,就能更好地预测过十年、二十年它会是什么样子。吴先生的这句话,就是我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来的一句话,当读到后面他的采访录中的时候,被吴先生给说出来了。 从《明朝那些事儿》我开始真正对历史感兴趣,就感觉现在的很多事情,就是在重复过去,怪不得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就觉得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市场甚至于我们的国家、民族都有必要好好去回顾历史。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两次。 在《潜规则》这本书中,基本上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为前提,讲官场内部、官吏与百姓、官吏与上级领导等的利益关系作为切入点来谈潜规则。 但是我越读就越觉得有点借古讽今的味道——里面的种种现象,身边哪天又不在发生——旧瓶装新酒。 在我的理解中,潜规则的产生,完全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每个人或者说每个组织结构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是以合法的利益为基础。 但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一个人经过计算,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包括道德成本、惩罚惩罚成本等)如果大于潜规则所产生的利益,那么他就不会突破这层底线。继续做个好人;但是一旦承担的风险成本低于将要取得的利益,那么基本上就会毫无疑问地突破,如果是风险远远地低于收益,更加地铤而走险。投资和收益的关系,有点儿想炒股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每个人在权衡利益的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的收益更加稳妥,就开始“农村包围城市”,把可能产生的危险一个个地使用各种手段消除掉——这样大家都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那条绳子就是利益,绳子传导的信息就是潜规则。 ——大概,这么个意思。刚刚读完,还需要消化。 贪婪是人的本性,如果这句话不成立的话,那么我就说贪婪是人的人性中的一部分。反正贪婪和正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种博弈关系。 只要存在利益追求,就会存在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就会产生潜规则延续或者创新的土壤。人性没有改变,潜规则就会存在——只是潜规则的扩张边缘有多大的问题——或者说,人性是潜规则的土壤,利益是阳光。法制(合理的、能够得以执行的、科学的)严格了,潜规则的半径就会变小,否则,扩张。   另外,那些想做贪官的,好好读读这本书,可能会帮助他做一个更优秀的贪官。——这也算是我的担忧吧。所幸的是,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潜规则。 至于怎么使用,看每一个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担忧还是庆幸? 有时间再看《血酬定律》,了解元规则。感谢吴思老先生,虽然你也就53岁。   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 晚22:00

【人性是潜规则的土壤?-《潜规则》读后感】相关文章:

秋季养生保健也有潜规则04-11

考研政治答题也有潜规则11-08

职场上与人相处的50个潜规则04-23

10条你不知道的职场潜规则03-11

土壤的实习报告06-23

灵感的土壤作文06-06

灵感的土壤作文07-20

土壤的实习报告04-17

灵感的土壤作文06-05

土壤的实习报告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