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六)
上周,顾老师讲了道德经第28章至32章,上课前,老师讲了最近遇见一位藏传佛教的高僧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这位高僧也认为老子、庄子等道教文化很棒,其“虚”、“无”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很有意义和帮助,因为现在的中国人太实际、物质太丰富了,人们更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归属吧,否则很容易迷失自己。 回到家,发现以前买过一本书《正见》,就是这位高僧写的,还没看完,要找个时间好好看看,马上是岁末了,业务上该完成的任务、指标都已经完成,可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修行上了吧。 第28章,是很辨证的内容,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真的是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对很多事情,我们要能够看明白,但是我们仍然能安心地过自己的生活,而不要迷失自己。我觉得这比“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更厉害,也更适用现在的社会。比如:我们看到朋友买了别墅豪宅,会为他高兴,但不生比较之心、嫉妒之心、怨天尤人之心,在自己的公寓里也能住得很开心,我想就是这种境界吧。有了这样的境界,外界的因素对个人的心情影响就会小了,在哪里都会随遇而安,而如果没有这种境界,一味攀比,那么人心很难满足,很难有幸福感。 第29章到31章,主要讲的是用武力、战争的方式取天下的话,不是好办法,也不长久。我觉得这些内容,不仅适用于治国的大道,在日常生活中,也对我们很有意义,武力、战争就好比是争吵、打架等比较强硬的解决争议的方法,只能激化矛盾,不能解决问题。 前几天和一帮朋友出去旅游,期间,因为一个小误会,两位朋友先是发生了口角之争,之后竟然动起了手,其中一位一失手,竟然将一玻璃瓶砸中了另一位的眼角,当场血流如注,后来这位受伤的朋友被送往医院逢了十多针。事后,那位失手打人的朋友非常后悔(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博士生、佛教徒),他反省自己,当时好像就是魔鬼附身一样,非常冲动,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其他朋友帮他总结,也许是因为他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吃辛辣食物、经常晚睡,所以肝火特别旺盛(不知顾老师能否对这位朋友的行为给予一些指点?)。之后,由于他真诚的道歉、还支付了不菲的经济赔偿金,最终获得了受伤朋友的原谅,我们也真诚地希望通过这起事件,这位朋友能真正地吸取教训,改正他冲动的习性,那么坏事倒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了。其实,从这位朋友的身上,我仿佛也照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虽然我绝对没有他那样的火爆和过激行为,但是有时候我也很容易情绪激动,尤其是亲人之间,说话会不注意方式方法,经常抱怨和埋怨,甚至伤害到对方,这就是所谓的“口业”吧。以后,还是应该多反省自己,“常思己过,不论人非”才是啊。 第32章中,最让我受教的是“知止”两字。这两个字告诫我们在智力、思想、语言、自我表现等方面都要有个范围、停止点,不能太过生动活泼,否则就要“乐极生悲”了,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中所谓的“中庸之道”吧。妙! 灵慧 2010年12月12日【道德经读后感六】相关文章:
道德经心得11-12
道德经经典的句子02-02
道德经的阅读心得11-17
道德经名言警句10-03
《道德经》的读后感02-17
道德经经典读后感02-22
《道德经》读后感04-24
“道德经”读后感08-17
道德经读后感01-21
道德经-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