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到北京》,《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00:02: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台北到北京》,《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

其实这个学期也有看书啦不过都是专业书籍了,公关啊,管理啊,广告啊什么的。啃的还蛮辛苦的,笔记做了好厚一本。但是还是一样的坏习惯,没有很好的消化啊每次看书都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好像为了炫耀看了多少书似的,但是精髓什么还是没有把握。可能可是性子一直很急躁的原因吧。 还是要坚持写书评,也是一次对看过的书的检验。 1《从台北到北京》 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这本书的书评的。很新鲜,跳出了框框,冷眼看台北和北京的区别。作者胡同台妹,在大陆的台湾记者。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父母是大陆人,但在台湾长大。 在台湾,作为不被人认可的“外省人”,她认为自己的根在大陆;到了大陆,却被一致被大陆人认为是台湾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也许他们的故乡只是逝去的时光的某个节点。他们的无根感可能永远不会消失。 作者自嘲她是蝙蝠,既不被鸟类认可,也不被哺乳类认可。也许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更清醒的看待两个不同的族群。 这本书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好看,但给我的文化冲击还是很大的。虽然说同根同祖,但是毕竟大家走了60年不同的路,在生活习惯,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别还是特别大。我们以为我们我的想的一样,但是很多方面却是南辕北辙。像“感冒”一词,台湾人是说“不喜欢”,大陆人表达“喜欢”。语言还是小事,但是思维方面的差异却大的惊人。就像作者无法理解为什么大陆有关车的广告永远强调性能,而我却不能理解为什么台湾广告更强调一些和车完全没关系的家庭关系什么的。还有,在台湾,农村是个褒义词,但是在大陆,这个是绝对的贬义词。所以说作者接受采访说:“北京是个大农村”时,就被大陆网友炮轰的惨了。 还有,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还蛮让人深思的。我们总是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一直强调我们时一家人但是却用最肮脏的语言辱骂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自己人。“中国台北还是中华台北?”难道改一个字就会给两岸关系带来实质的进展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为什么一定要有“我一定是对的,而你们一定是错的”的心态?我们是不是太敏感太自以为是了? 曾经的我也对中华台北很敏感。但是细想过来,我也把自己当成了道德和正义的裁判官。其实,我们一点都没有尊重对方的想法。不要老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受到的教育判断对错,首先要了解对方,只有推己及人才能让我们更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发号施令。 我曾经以为我很了解台湾,但是看完这本书,发现自己一点都不懂他们的内心       2《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本书说是讲仓央嘉措的,但是我觉得只是一个速写,而没有细节描绘。“他是西藏最高高在上的神,但是却是一个满腹真情的人。”一句话概括就是“神把全世界交给他,他却只想要回自己。”原本以为会是和纳兰一样的“为伊消的人憔悴”的断肠故事,到头来我看见的却只是唐伯虎式样的风流韵事。不喜欢他,也不怎么喜欢他的诗。唯一喜欢的一句就是“八廓街的窗户比门还要多,门里的姑娘,骨骼比肌肤还要轻”。这个很美。但是其他的就不喜欢了,虽然有所谓专家说“有质朴的美感”,可能是我粗鄙了,我觉得和打油诗差不多。还是唐氏宋词美啊毕竟从小在汉文化中长大,不能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审美 但是,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我终于搞清楚了藏传佛教的发展脉络和达赖班禅制度的形成。我当时就想不通,明明中国,西藏都是信奉的大乘佛教,但是差别会这么大? 原来藏传佛教融合了苯教啊很多其他的宗教文化。还有显教和密教啊,什么的。总之很有意思。 还有,达赖和班禅是互为师徒的,达赖控制前藏,班禅控制后藏。达赖和班禅对藏族人来说就像太阳和月亮。读了这本书我才晓得为什么叛逃的达赖在藏民心中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信仰不死,他的影响力就不会死。总之挺有意思的,还是可以读一下。

【《从台北到北京》,《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相关文章: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04-27

只愿与你相见欢作文09-04

心甘情愿只为你作文07-31

只为你心动的说说你让我心动了的说说10-24

鱼生只为你为你愿粉身作文05-10

一切只为了你的愿望08-06

途中,途中赵嘏,途中的意思,途中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北京到蔚县自驾线路06-05

感人至深的只为你一人的说说10-23

只为寻你回眸一笑的唯美句子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