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二--人性是什么

时间:2023-04-25 03:31: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二--人性是什么

一、人性是什么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考虑的命题。哲学史上都人性的拷问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够=应该=必然"。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二--人性是什么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二、人的两个特点:神的形象和原罪

这是基督教的观点。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二--人性是什么】相关文章:

哲学的反义词是什么02-25

哲学与人生教案03-12

人生哲学经典名言08-31

奥运人生哲学02-20

人生哲学的论文范文08-05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09-24

军训心得之二04-27

哲学与人生感悟作文(通用24篇)12-02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08-31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通用16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