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科学教学总目标
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本册教材教学的主要目标(三个核心概念)
1、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2、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
3、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三、本册教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一)科学知识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会经历出生、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
·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的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1.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观察是《植物》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韦恩图帮助进行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2.《动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继续利用画图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继续用维恩图这种工具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至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学生还将获得不少有关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等动物的知识。这些知识将会丰富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帮助他们构建起动物、生物的概念和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3.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学生要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征。能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等。
4.在《水和空气》单元,能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水和空气进行较系统、持续、细致地比较。能在事实的基础上识别或认知有关水、空气和其它液体的特征。能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其它方式来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用维恩图、对比表格等对观察结果进行的对比分析。
五、本册教材的教学进度
修订后的三年级教材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建议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为了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建议每单元教学结束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时间1课时。
第1-4周:教学第一单元《植物》。第1课 我看到了什么;第2课 校园的.树木;第3课 大树和小草;第4课 观察水生植物;第5课 植物的叶;第6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第7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单元回顾、评价。
第5-8周:教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 寻访小动物;第2课 蜗牛(一);第3课 蜗牛(二);第4课 蚯蚓;第5课第一文库网 蚂蚁;第6课 金鱼;第7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单元回顾、评价。
第9-12周:教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第2课 谁更硬一些;第3课 比较柔韧性;第4课 它们吸水吗;第5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第6课 砖和陶瓷;第7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单元回顾、评价。
第13-16周:教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1课 水;第2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第3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第4课 比较水的多少;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6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第7课 空气有重量吗;单元回顾、评价。 第17-18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与整理,完成科学调查报告;开展学期终结性评价。
六、本册教材教学重点难点提示及教法建议
1、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从来也没有接触到科学课,或者说没有涉及到专门的自然教学,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对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基本不会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
2、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教学的重点是: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教学的难点是: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学生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
3、教法建议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要指导学生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探究中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使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在教学本册时,教师要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在组织学生开展每个探究活动时要围绕科学概念进行;在进行演示、观察、实验时,要选择符合教材设计意图的本地常见的实物进行教学。
4、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水葫芦、金鱼藻、狗尾草、多种植物的叶、放大镜、塑料尺、蜡笔、水槽。 四种小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饲养箱(或广口瓶)、饲养盒、鱼缸、金鱼藻、放大镜、泡沫塑料、盘子、玻璃杯、菜叶、青瓜、西红柿、面包片。 木条、金属条、塑料条尺、白纸、各种纸制品、滴管、塑料杯、筷子、毛巾、砖块、陶瓷。
信封或者黑色塑料袋或者其他不透明的袋子、透明塑料袋、密封袋、石头、木头、树叶、醋、牛奶、塑料杯、玻璃片、蜡光纸、筷子、试管、细木条、玻璃杯、塑料瓶、水槽、食用油、洗洁精、滴管、吸管、量筒、纸带、胶水、打火机、吹泡泡器、玻璃瓶、注射器、纸巾、橡皮泥、长木条、细线、皮球、托盘天平。
5、评价建议
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教学。在科学课程中,评价是伴随教学活动发生的, 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评价既要评价结果,也要评价过程。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已经获得了什么,又要关注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应该成为单元整体和每一节课中自然产生的教学活动,平时的观察非常重要,要及时记录表现突出的学生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每个单元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自我评价和纸笔测验。本册教材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建议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教师观察:平时留意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记录一些典型事例,作为对学生的整体印象。
记录单:搜集整理学生的简图、计划单等,装订成册,便于检查评价。 维恩图:评价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维恩图这种工具的能力。
材料准备:教师希望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 记载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生有无突出的表现,对实验现象、结果、数据等是否重视,是否进行了客观记录,并随时记录在评价本上。
解释论证:解释时是否正确地运用了收集到的证据来支持观点;对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是否注意,是否能加以控制。
拓展探究: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并积极探索的能力和倾向。
纸笔测验:灵活运用各单元的知识技能,注重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测查,不要死记硬背的文字条目。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相关文章:
新版《产科学及护理》教材分析10-05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07-23
分析教材的方法01-01
单元教材分析01-21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07-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学分析「人教版」07-23
花钟教材分析01-17
《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01-15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