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公平与其他典型国家社会公平的比较

时间:2023-04-30 23:35:23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社会公平与其他典型国家社会公平的比较

我国社会公平的现实状况

当前我国社会公平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公平失衡、社会不公现象日益凸显。本文以我国社会公平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公平和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为出发点,分析了社会不公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公民社会公平意识的培育三方面对社会不公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国民福利日益增长,民生问题持续改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经济变革的新阶段,进入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然而,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并没有自动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进入本世纪以来,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在减弱。这引起了学术界、政界的关注,各种议论与观点纷呈。

一、受教育权益的失衡

中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别之间的差别上。在公共投入方面,长期以来都是向城市倾斜,乡村获得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农民办教育;在师资配置方面,大量优秀教师集中在城镇学校,而乡村因条件太差,很难拥有高质量师资,一些欠发达地区甚至以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为主体,城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7·2%,农村小学仅为25·1%。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只有8·5%,比城市低35个百分点,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全部集中在贫困边远农村。在就学机会方面,城市初中与农村初中的升学率差距在拉大,高校扩招的机会主要被城市人群分享了。此外,性别的不平等也较为突出,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入学率,成年人口中女性文盲率是男性的2·6倍。在各类教育中,女生比例不仅低于男生,而且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比例下meiwen.anslib.com降。在普通小学阶段,2006年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为46·82%,在普通高中占的比重为46·43%;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通本科中女生比重为45·30%,研究生层次则比男生低13个百分点以上。教育权益失衡带来的结果,就是强化了起点的不公平。

二、社会保障权益的失衡

在养老保险方面,从传统退休制到社会养老保险,近30年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多层次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账结合的财务机制,逐渐取消基于单位所有制、劳动者的雇佣身份和户口所在地等的限制,淡化了身份的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制度缺失、身份差异与待遇差距问题并未消除,全国只有20%的劳动者参与了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仅占同龄人口的20%左右。农民还没有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也因身份差异而事实上无法平等享受养老保险,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达2倍多。养老保险权益失衡已成为引起社会矛盾与群体之间心理对抗的一个日益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医疗保障方面,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构成了医疗保障体系,但还未实现覆盖全民的目标。现行制度的城乡分割与群体分割,也必然从筹资到待遇给付造成不平等。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明显比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高,政府对市民的补贴比农民高,形成了职工高于市民、市民高于农民的医疗保障差序格局。

在社会救助方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覆盖到6 000多万城乡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也在不断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是由地方政府规制并负责管理和筹资的,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确立。社会救助权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失衡,2007年7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实际补差分别是东部44元、中部20元、西部19元,分别仅相当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35%、22%、20%,可

见城乡差距之大;二是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各种专项救助叠加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上,造成享受低保待遇的困难人群与靠近低保线的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权益严重失衡。这种地区差异与群体差异必然带来社会救助权益的不平等,从而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

在社会福利方面,总体上发展滞后,全国性福利政策体系并未建立。这使得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非职业妇女缺乏正常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途径,直接影响着社会权益的平等与社会公平,因为在缺乏福利制度安排的条件下,这些群体作为弱势群体便会愈加陷入弱势状态。

三、就业权益的失衡

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从政府包办到劳动者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和自主择业,农村就业从画地为牢走向农民可以进城务工或异地流动就业。就业权益的扩张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进步,但原有的城乡分割式的平衡也被彻底打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乡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不同身份的劳动者在就业方面的权益由极度的不平等向平等就业迈进,但就业权益失衡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

四、收入分配权益的失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实行国有化。平均主义不仅是当时的一种强烈意识形态,也是当时政府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城镇中收入差距小,农村公社内部收入分配也可以实现有限均等化,但生产队之间、公社之间、各个县与省之间的差距较大。同时,由于追求工业化,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这意味着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并非起始于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现有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与过去的收入差距状况有联系。

五、政治权益失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各级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立法机关开门立法,及时有序公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乃至于各种灾难信息等,公众知情权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城乡基层民主选举的推进,开门立法过程中公众的广泛参与(如《劳动合同法》审议过程中通过公布法律草案征求到的公众意见达20多万条,《社会保险法》审议中征求到的公众意见也达7万多条),以及各种听证会、咨询会、征求意见会议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参与权。在表达权方面,除了各级“两会”已经成为人民表达自己意愿的重要场所外,各种媒介也在提供着公众表达自己意愿的平台。在监督权方面,立法机关、政协机关作为民意机关的监督作用在不断强化,社会团体、公共传媒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监督角色,网络则成为公众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平台。

其他典型国家社会公平现实状况

“公平正义”不是富裕时代、富足国家的奢侈品,而是影响执政安全的重要因素 外国执政党新时期重视“公平正义”问题的大体背景是:一些国家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会歧视现象,引起部分群体的不满乃至抵制。不少国家存在程度不同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种姓差别、司法不公等现象。一些国家的部分移民在政治上受歧视,成为孳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延伸。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差别明显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一些执政党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与解决不力。部分执政党在社会资源分配问题上出现政策失误。因此,“公平正义”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成为执政党关注的政治议题。不同执政党在“公平正义”问题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致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强调应尊重人的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许多国外执政党强调:所有的人具有同等价值的平等,它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二,主张将“公平正义”作为党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大多数执政党都将“公平正义”纳入党的基本纲领。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大多将“公正”作为自己恒定不变的基本价值观。

第三,认为团结互助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条件。一些政党强调,没有公正和互助,进步和经济自由就缺乏道义上的说服力;没有互助,自由、正义就会失去价值并为社会多数所拒绝。

第四,强调“公平正义”的内涵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一般讲,在“公平正义”问题上,欧洲传统的左翼执政党更强调“公平”,即主张结果的等同;而右翼执政党则强调“正义”,即主张给予不同潜质的人以不同的发展条件,重视“起步条件”的等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左右翼两类执政党都在调整自己的政策主张。

外国执政党实现“公平正义”的举措与经验教训

1、力避“政策性歧视”和“社会排斥”,努力保证各社会群体社会地位平等。近期来,一些移民国家努力推动外国移民融入本国主流社会,避免在移民、土著人等群体中产生“二等公民”。为吸取2005年巴黎骚乱教训,德国大联合政府在2006年召开了“社会融合峰会”,执政党代表同80多位来自经济界和社会各团体代表进行对话,商讨移民融合事宜。新西兰工党政府继通过《毛利人语言法》,将毛利人语言确定为官方语言后,近年又对土著民族毛利人的地权要求做出规定,致力于维护其社会权益。马来西亚巫统一改以前“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政策,适时提出“马、华、印一家亲”的民族融合政策,效果良好。

2、加强在分配领域的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在德、美等实行联邦制的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统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多通过法律约束。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手段十分丰富、多样,主要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许多执政党都制定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建立国家发展基金,加大对落后地区投资倾斜力度,对在欠发达地区兴办企业给予各种政策优惠,并重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发展中国家执政党大都把发展农村作为缩小区域、城乡差别的重点。强化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手段。大都通过设立个人所得税(尤其是累进制)、遗产税、巨富税等手段进行两次分配的调节,以体现执政党“削富济贫”的政策意图。

3、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力促资源与机会的公平享用。这是绝大多数国家执政党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战后以来,西欧国家执政党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投巨资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事业。许多国家建立和健全了以养老、医疗、失业为主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欧,由国家组织的社保体系覆盖率占人口的90%以上,社保支出一般占GDP的三分之一。东欧国家执政党转型期间在社会政策上均

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加以完善。古巴共产党、朝鲜劳动党推行免费教育、医疗制度。古巴还对公共服务实行高补贴,居民的房租、水电以及文化体育等娱乐设施收费极为低廉。

4、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努力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在这一方面,各国执政党根据国情,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有:贫困问题。近年来,亚非拉许多国家执政党都制定了扶贫战略计划。几内亚统一进步党发动全民大讨论,通过了《减贫战略》。越共于1998年启动了135扶贫工程,通过增加投入来解决边远山区特困乡村的基础设施与生活设施落后的问题,成立穷人银行为特困户提供优惠贷款。失业问题。西欧国家执政党大都采取加大培训力度,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来扩大就业。南非非国大政府于2002年推出黑人经济平权运动,要求各公司将黑人平等就业的比例提高到50%。农民的土地问题。印度国大党政府在90年代实行限制个人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把政府接管的土地分给佃农,地租数量由政府固定。巴西卡多佐政府通过没收非法土地、开垦新地等措施向广大无地农民提供了土地,劳工党现政府继续推进这一改革。

5、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防止特权腐化,维护司法公正。许多国家的政党在执政时建立了社会关系的协调机制,如由工会、雇主协会、政府组成的三方对话机制,以及执政党、政府与其他利益团体的对话、协商机制,解决职工的工资、福利、培训、雇聘、退休及其他利益纠纷等问题。

6、法律是确保社会公平的最有效手段。1990年代以来,韩、德、法等一些国家的执政党相继推动了以消除司法腐败,实现公正执法,提高办案、审判透明度等为内容的改革。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对弱势群体的各种司法救助制度,包括免费为当事人提供辩护律师,为诉讼者提供法律咨询等。

7、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纠正在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上的偏颇,努力实现社会公正的可持续发展。西欧执政党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到上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弊端毕现,一些人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相应义务,甚至出现劳动收入低于社会救济等不正常现象。为此,西欧大多数执政党近些年来都启动了福利体制、劳动市场体制改革,降低所享受的福利水准,提高个人缴纳的各种保险比例,缩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严格领取病假工资条件,以及建立更加灵活的劳动市场,加大短工、临时工比例,放宽雇用与解聘条件等。

总结外国不同类型执政党在实现公平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如何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抗是执政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

2、执政党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3、公平不是富裕时代、富足国家的奢侈品,而是影响执政安全的重要因素。

4、实现公平必须从解决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与最切身的利益着手。

5、对公平的理解和对具体政策路径的探索必须根据具体的国情,并依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我国社会公平与其他典型国家社会公平的比较】相关文章:

道教公平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平05-01

维护社会公平教案04-25

对社会公平的理性思考04-26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与策略04-26

我国的公平与效率矛盾关系及其解决04-28

我国公共支出的效率与公平探究04-30

我国收入分配公平化的障碍及对策04-30

公平的作文07-19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04-30

社会公平视阈下我国廉租房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