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导学案

时间:2021-11-08 19:43:26 资料 我要投稿

《骑桶者》导学案

《骑桶者》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5年5月27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二(一)班 授课教师:向文词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领悟小说的多元主题。

3、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探讨小说主人公为什么要“骑”桶去借煤,而不是“拎”或“提”桶去,以此明确人物形

象、主旨以及虚构的作用。 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在写作中能恰当运用虚构。 学习过程

一、教师导入 激发兴趣 二、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小说家, 小说的代表作家, 小说的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代表作有:《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其作品 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

情绪,运用的是 的手法。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将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了“ ”。

三、整体感知 文本研读

1、今天我们小说的主人公面临怎样的障碍,怎样的困境?

明确:

2、他想到用什么办法来粉碎这个障碍呢?

明确:

3、最后有没有借到煤呢?

明确: 4、你能用一句话来复述这个故事吗?

明确: 5、你觉得本文可能要反映怎样的主题?

明确: 四、单元话题 一探“虚实”

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你觉得这个谎言真实吗?请从文

本中找到非常现实主义(真实)的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

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五、深入文本 合作探究

1、“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借煤呢?能否将“骑”改为“拎”或“提” ?

2、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3、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课堂练笔 共话“飞翔”

1、想象一下,文中“我”被扇走,浮到冰山区域后,飞翔的感受。150字左右。

2、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变成了一只鸟,你飞翔的感受。150字左右。

七、重温作者 总结全文

德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家这样来评价他: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孤独人”。

八、拓展阅读 能力提升

打不碎的鸡蛋

(意)马莱巴

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母鸡都吃小石块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壳都结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它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石子,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破碎。另有一天母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愿这东西从来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用来粘大理石的粘胶。它随后跑回到鸡舍去,因为要是吃了那东西要死的话,它情愿死在自己的窝里也不能死在马路上。它久久地睁着眼睛等着肚子作疼,最后它睡着了,它一夜睡到大天亮,黎明时它生了蛋。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这一回,它生的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但鸡蛋没有打碎,碗却打碎了。“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怎么也消不下去了。

问题:鸡蛋,居然“打不碎”,这显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使人想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请从主题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简要谈谈这类小说的基本特征。

九、课后练习 基础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描写的是人被异化为甲壳虫,最终被人们抛弃的

故事,作品在______和夸张中显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2)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______于现实的虚构

世界。 (3)随着现代小说家们文体意识的______增强,他们让读者认识到,小说是有别于我

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现实世界的。

A.荒谬 独力 逐渐 B.荒诞 独立 逐渐 C.荒诞 独立 逐步 D.荒谬 独力 逐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B.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 ”结构。 C.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鼻祖和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孤立绝望的情绪,体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世界的荒诞和异化的主题。

D.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3.下列各项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对应的作家作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13年,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吉檀枷利》获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B.1978年,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魔术师·原野王》获奖,获奖理由:“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C.1982年,巴西记者、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获奖,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D.1954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补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骑桶者》导学案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

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1924

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死于肺痨。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生性忧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的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他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将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将摧毁我”。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这是36岁的卡夫卡写给父亲又没有胆量亲手交给父亲的一封长信里的话:

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而烦恼生气。最后还有那第三个世界,其余的人都在那儿过着幸福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惟命是从。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卡夫卡也将这种现代人的孤独表现在他的作品当中: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骑桶者》导学案】相关文章:

骑桶者07-03

社戏导学案07-19

颐和园导学案07-19

木兰诗导学案01-11

《木兰诗》导学案11-16

真正的英雄导学案05-05

《凉州词》导学案02-28

导学案教学反思07-30

1、石榴导学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