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中的“费用-效益”分析

时间:2021-11-07 12:57:43 资料 我要投稿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中的“费用-效益”分析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中的“费用-效益”分析

“ 费用 - 效益 ” 分析法,是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分析的任务就是对信息系统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只有搞清楚信息系统的费用和效益,才有可能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分析非常重要。

一、信息系统费用与效益分析

( 1 )信息系统 “ 费用 - 效益 ” 分析的特点和计量

信息系统的 “ 费用 - 效益 ”分析,是分别对信息系统的费用和效益两方面进行计量,然后相互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做出评价。它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只是分析直接的效益与费用,而是分析包括间接的效益和费用在内的全部的效益和费用;它不是考虑过去实际发生的效益与费用,而是预期决策后与行动方案选择有关的未来的效益与费用;它不限于货币收支的比较,还包括不能用货币反映甚至较难数量化的一些效益和费用的比较。同时,由于信息系统的建设期和效益回报期均较长,为了使不同时期的费用和效益能在同一基础上比较,在信息系统的费用和效益的计量过程中,应把资金的时间价值考虑进去,即把未来时期的费用和效益换算成现值。

( 2 )信息系统的费用及其测定

信息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的开发和研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开发到维护运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为避免人财物的浪费,提高系统建设的效率和效益,系统的费用测定非常重要。信息系统的费用是指该系统在开发、实施运行、维护、管理各个阶段上投入的和消耗的资源。按其属性,信息系统的费用包括基本费用 —— 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辅助费用 ——为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而产生的有关费用和无形费用 ——信息系统引起的不可见的经济损失,如投资于系统建设的资金的机会成本。按其组成要素来说,信息系统的费用主要包括购置计算机的硬件费用以及软件费用、通信费用、基建费用、研制费用、培训费用、维护与维修费用、人工费用等。这里的费用既有一次性投资,又有经常性开支。由于信息系统的费用是其全部预期费用,通常又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和鉴别,并应把它们包括在内,即:内部的费用和外部的费用;直接的费用和间接的费用;可衡量的费用和无形的费用。

在很多情况下,这几方面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应综合起来考虑。首先,系统建设和管理活动上所直接投入的全部资源耗用往往可以直接用货币计量,这里包括不发生费用的无偿使用或公共的资源。因此,在进行费用估算时必须把这部分外部费用考虑进去,否则会造成费用的低估。其次,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如果国家为了鼓励信息系统的建设,采取了优待和补贴政策,也应将优待和补贴计入外部费用,因为实际的消耗并没有因优待和补贴而减少。最后,如果信息系统的建设会产生某些副作用或不利影响,这些副作用或不利影响应作为代价而计入费用之中,以便于正确地反映信息系统的费用。

以上对信息系统费用的界定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如果对一个企业或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的经济分析,以决定系统建设的可行性时,则上述对费用的界定方法是不适用的。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所谓的外部费用,如不发生费用的无偿使用或公共的资源,国家给予的优待和补贴不仅不应当计入费用,而且应当计入信息系统的收入,否则,就可能造成费用的高估,使本来可行的建设方案遭到抛弃。

在正确地鉴别和确定了信息系统的费用范围和界限之后,选取正确的测定方法,经过正确的衡量和定量化就可以确定信息系统的费用。

信息系统费用的测定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 由上而下的测定方法。该法适用于信息系统所处的特定阶段。它是按系统开发阶段各个步骤的先后次序,依次测定其费用状况。在系统的开发阶段,多用此测定方法,但含有估算的性质,比较粗糙。

②由下而上的'测定方法。该法适用于信息系统所处的特定阶段,如在实施运行阶段,多用此测定方法。该方法比较具体准确。它意味着从最基本执行部门到最高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费用进行测定。比如在系统运行阶段,系统咨询服务部门、程序运行维护部门和高层管理部门三者分别联系着服务费用、运行维护费用和管理费用,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可估算出计算机的耗电量、磨损度、运行时间,

第一文库网 管理人员可估算出他监测系统所需的时间及反馈信息量。

③ 参数测定法。该法的要点是,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信息系统的费用参数,然后分别对各参数值进行测定。它能宏观近似地反映系统的费用。

④ 专家评分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或 Delphi 法。它针对信息系统的各项费用,广泛征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由专家进行评价。

( 3 )信息系统的效益及其测定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是指由于信息系统的运行所带来的货币成果与为此而付出的资源费用之差,即产出与投入或所提与所费之差。企业或组织机构建立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其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因此,正确评价信息系统的效益,不仅影响信息系统本身的前途,还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效益。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或组织机构的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的类型、目标及其应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其效益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

面向企业或组织机构内部实体的管理。它使企业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及计划管理工作得到改进,从而提高生产率并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例如, EDPS 及 OA 可以减少数据处理人员的数量,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质量; MIS和 DSS 能为决策人员提供更丰富、准确的背景信息,提供决策支持模型,减少管理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等。

面向外部实体的信息服务。它通过信息加工或生产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而获利。例如,证券交易信息系统、信息咨询系统,等等,这方面的经济效益可以直接用市场价格来衡量。

二、信息系统 “ 费用 - 效益 ” 分析的一般方法

( 1 ) “ 功能 - 费用 ” 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的依据是价值工程原理,侧重的是系统的输出功能和所需费用的比较。功能是指系统的用途及对用户提供的效用;费用则是指信息系统在生命周期内的生产成本和运行、维护等成本。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价值 = 功能 /费用,系统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必须使价值方程式中的功能和费用达到最佳配合比例。这种配合既要求系统要提供必要的功能,又应花费最少的费用,这就有一个权衡和合理选择的问题。一般而言,当费用增加时,功能也一定得到扩展。费用低的系统功能有限,往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功能优越的系统往往费用较高,用户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有无必要为此承担额外的费用。由此可见,功能与费用的比值(即价值)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当两者的比例趋于合理平衡时,价值也就趋于极值。

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时,需首先将功能与费用量化。费用的量化比较容易,只需把各种费用货币化即可;而功能由于常常指的是技术指标或效用指标,量化比较困难。目前人们常采用三种方式将功能量化:功能直接计量;功能成本化;功能评分和功能系数化。

上述方式特别适合于那些难以直接计量的功能,以及那些虽然可以直接计量,但由于功能之间的性质不同,难以采取这一计量单位的功能的量化。  在评定一个系统的经济效益时,一般以某一目标系统作为参照系统,即将参照系统的功能费用比与原系统的功能费用比做比较,据此来评定原系统的价值或经济效益。令 F 和 C 分别代表被评系统的功能系数和费用; Fm 和 Cm分别代表目标系统的功能系数和总费用; V 和 Vm 分别代表被评定系统和目标系统的价值, Vi 代表系统相对价值指数,则:

若 Vi = 1 ,说明原系统与目标系统价值大体相同;若 Vi < 1 ,说明原系统价值低于目标系统;若 Vi > 1 ,说明原系统价值高于目标系统。

( 2 )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经济学中衡量某一经济系统效益的重要方法。它的分析手段主要采用投入产出表。既然信息系统也存在着投入产出问题,那么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来评价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从前面的分析知道,影响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在确定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就不能孤立地考虑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的影响,而必须将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特别是有必要运用数学手段开展定量化研究。这样,确定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平衡点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何找出系统的投入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主要方法是列出投入产出明细表,再根据表中各元素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方程组,并以此来构成一个模拟现实系统的经济数学模型,最后通过该模型来分析和确定系统投入产出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互相协调的比例关系。它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静态法是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即不考虑系统内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动态法是把时间也作为一个因素加以考虑,因而要复杂得多。

( 3 )盈亏平衡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是根据产品产量、费用(成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用于测算盈利、控制成本、判断企业经营状况、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根据生产成本及销售收入及产量(销售量)之间是否呈线性关系,盈亏平衡分析又分为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 4 ) “ 成本 - 效益 ” 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较为简单易行。它的分析步骤是首先对费用和效益两方面进行计量,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做出评价。又称 “ 费用 - 效益 ” 分析法。

信息系统的 “ 成本 - 效益 ” 分析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法。

① 净现值法( NPV )

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各年收入的现值总和与支出的现值总和之差。假设有一信息系统,投资费用 I 于基年一次支出,运行费用 O 在使用期间逐年支出,构成各年的效益 Bi ,无形费用与无形效益从略。这时净现值为:

式中, d 为贴现率; n 为使用期最后年度; B 为净效益现值。

对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按同一贴现率计算的净效益现值总额越大者越可以接受。  ② 内部收益率法( IRR )。

内部收益率是指在项目寿命周期内一系收入和支出的现金流量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可以看出,内部收益率实质上就是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费用总额和效益总额所得到的费用总额现值和效益现值刚好相等。

运用内部收益率可以进行项目投资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其基本方法是:首先,选定基准收益率;其次,把被选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与之比较,内部收益率等于或大于基准收益率的项目可行,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收益率的项目应予以否定;第三,同一项目的不同方案均符合抉择标准时,以内部收益率大者为优。

内部收益率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它揭示了项目所具有的最高获利能力,从而成为衡量项目效益的非常有用的手段;第二,它可以在项目寿命周期内的任何时间点上进行测算,并获得同一结果。这就是说,时间点的选择并不影响项目获利能力的表现。

③ 效益费用比率法

信息系统的效益费用比等于它的效益现值总额与费用现值总额之比。由于效益费用的比率是按现值来计算的,因此,信息系统的效益费用比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贴现率而言的。若信息系统各时期的费用额和效益额分别为 C1 , C2 ,C3…Cn 和 B1 , B2 , B3…Bn ,贴现率为 d ,那么费用现值总额 NPV ( C )与效益现值总额 NPV ( B)就分别等于:

当 BCR = 1 时,说明按所要求的获益水平该信息系统刚好符合要求;当BCR < 1 时,说明该信息系统达不到所要求的获益水平,原则上应予以拒绝;当 BCR > 1 时,说明该信息系统超过了所要求的获益水平。比 1大得越多,该信息系统的获益水平就越高。此时还可以用更大的贴现率进行计算,以便更准确地确定信息系统的获益水平。

“ 成本 - 效益 ” 分析的三种方法对于信息系统方案的取舍决策来说是一致的。在决定信息系统的取舍评价上,下述条件是等价的:

净效益现值 NPV = 0 (以 d0 为贴现率)

内部收益率 IRR 等于一定水平的 d0

效益费用比 BCR = 1 (以 d0 为贴现率)

不同的是,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信息系统的获益水平,从而适合决策者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编纂:李昀)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中的“费用-效益”分析】相关文章: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途径分析论文09-11

中国省际旅游经济效益的聚类分析07-14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经济效益分析07-04

花生新品种对比与经济效益分析07-2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分析论文09-09

浅议生产领域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分析07-10

城市固体废物堆肥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12-29

投资效益分析08-07

苦丁茶水土保持功能与经济效益分析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