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保护伞(社会资源整合)

时间:2023-05-01 09:25:35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球生命保护伞(社会资源整合)

社会教育资源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地球生命保护伞(社会资源整合)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案例

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傅亚维

一、 对“社会教育资源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认识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那么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该如何挖掘、又如何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呢?

地理学科承载着丰富而全面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尤其在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只着眼于学科本身有限的教育资源,而忽略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其实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考察和科学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国蓬勃开展,为地理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如神舟六号的发射与地球大气圈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把“神舟六号”社会教育资源与大气圈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又强化了课本知识的运用,使地理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下面是我在《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学科教学中进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一次尝试。

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神舟六号的发射和返回”为讲课线索,以师生“从地理的角度聊聊神舟六号”的方式,把课本的三个知识点贯穿其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阅读“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2)通过flas“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流层气温变化示意图”的分析、讨论,概括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3) 通过“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火箭发射利用大量的冷却剂,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问题的讨论,了解“臭氧洞”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2、 过程与方法

(1)以师生“从地理的角度聊聊神舟六号”的方式,着眼神舟六号的发射、运行、回归与大气圈知识的息息相关性,展开“对流层”教学内容的学习,并利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释神舟六号发射、运行与回归的相关问题(问题见整合过程),启发学生展开科学的想象。 (2)“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和“臭氧洞的成因及其防治”两个知识点以学生讨论、概括为主,教师略讲。“对流层的特点及其成因”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flash动画演示、读图分析、问题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3、 感态度、价值观

对流层知识结合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使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坚定学生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崇高信念。

(二)教学重点、详略处理、教学方法等设计如下表所示:

二、 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高中地理新教材《自然环境》的第一专题,属于大气圈知识的基础部分,是自然环境知识的铺垫。难度不大,内容枯燥,与“神舟六号”社会教育资源整合进行教学,既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又强化了课本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献身科学、为国争光,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传统课堂“唯传授、唯教材”的授课方式,本节课摆脱了课本知识框架的束缚,把课本内容融入到社会课堂的大环境中,把学科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把“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教育整合在地理学科教学之中,使枯燥的地理知识立体化、生动化地球生命保护伞(社会资源整合),也使地理学科教学的内容得到延伸和拓展。

2、民族精神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把“二期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改变了传统德育的说教方式,寓德育教育于教学素材之中。教学与教育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社会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超过了科学内容本身,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使得德育具备了很强的实效性。

总之,不能“二期课改”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理念当成“政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要从学校、学生和学科的实际出发,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作为一线的教师,学科德育的整合要以课堂为载体,以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为前提,以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为保证。

【地球生命保护伞(社会资源整合)】相关文章:

地球,生命的家园05-01

珍爱生命爱护地球05-02

铁矿资源整合浅析05-02

保护伞作文10-01

保护伞作文05-18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10-21

关于地球生命起源同源说04-30

珍爱生命爱护地球作文04-30

略论传媒资源整合开发04-29

我的“保护伞”作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