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日益关心认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应该重要的趋势。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着重于人格的研究。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确立了神经元学说。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什么叫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三、神经网络
第二节?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布鲁德曼的皮质分区图。
1、初级感觉区??? 包括视觉区、听觉区、肌体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3、言语区???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言语听觉中枢(听单词引起威尔尼克区的激活)。
4、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又半球。
四、鲁利亚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说
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反比例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反比例,韦伯定律K=△I,K是常数,I为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一)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中等刺激适用。
(二)乘方定律(斯蒂文斯)P=KIn。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这就是斯蒂文斯乘方定律。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
(二)视觉的中枢机制
二、色觉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颜色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hues)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brightness)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saturation)指某种颜色的纯正程度或鲜明程度。
颜色混合分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加法过程,颜料混合是减法过程。
(二)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托马斯·扬,红、绿、蓝)
2、对立过程理论(1874,黑林的四色说: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三、几种重要的视觉现象——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一)视觉对比
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
(二)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马赫带(Machband)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三)视觉适应
(1)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四)后像(afterimage)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基本现象
(一)音调
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兹。
(二)音响
由声音强度决定。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Bel)或分贝(dB)。人的音响下阈为0分贝,上阈为130分贝。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
(三)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
二、听觉理论
(一)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
(二)共鸣理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三)行波理论(冯·贝克亚西,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
(四)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底于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对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逐步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第二节? 空间知觉
一、轮廓与图形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二)轮廓与图形
(三)图形的组成(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方向和简单性等)
(四)图形识别(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图形识别)
二、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a=A/D
a指网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反映对象与眼睛的距离。即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问题,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三、深度与距离知觉
当双眼视差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双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四、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肌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例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
第三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形式
包括:①对时间的分辨;②对时间的确认;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④对时间的预测等。
(二)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形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态度和兴趣。
二、运动知觉
(一)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
(二)真正运动知觉与似动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第四节? 错觉
我们的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这种现象叫错觉现象。
研究错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错觉虽然奇怪,但不神秘。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的原因,而且有主观的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概述
一、意识的机能和作用
二、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无意识
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包括无(下)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视盲等。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
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则由α波取代。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波。
(二)梦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心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便成为梦境。在有些情况下,个体在梦境中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可以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这一现象被称为明梦(lucid dream)。
二、催眠
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后好像是睡着了,但并不是睡眠,这时的脑电记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一样的。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三、白日梦与幻觉——意识的自发漂移
在很动作程度上,白日梦是以个体的记忆或想像的内容为基础自发产生的。
第三节? 注意
一、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它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消息进行选择。
2、整合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
1、什么是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
(2)人本身的状态。
(二)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存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存性。
(5)对人格的依存性。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1、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2、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附近的皮层和有关的皮层下组织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
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这些细胞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了的刺激不再进行反应。
3、大脑皮层的功能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额叶对动物和人的行为具有控制和计划的作用。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班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器理论
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二者共同点:①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必须经过过滤器加以调节;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
4、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和海因兹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二)资源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经验的分类
1、按内容:情景经验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按时间、信息:
瞬时记忆:0.25-0.5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5秒-2分钟,容量7±2个组块;
长时记忆,容量没限度。
3、按意识参与程度: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一、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非定位说(拉希里)? 整个大脑皮层活动
(二)定位说? 海马(短时记忆)
(三)SPI理论
1、假定5种记忆:程序性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2、假定:①编码串行(serial,S),②存储并行(Parallel,P),③提取独立(independent,I)。
二、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
(一)突触结构
(二)突触的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现象
(三)反响回路
(四)核糖核酸(RNA)
(五)脑内代谢物和记忆(乙酰胆碱)
第二节? 遗忘与记忆的保持
一、遗忘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引起遗忘的原因
1、抑制或干扰? 2、压抑(动机、情绪)? 3、脑损伤
二、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
1、及时复习,
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第四节?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1、结构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不受影响),
2、保持时间不同(内隐保存较长),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不受影响),
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通道改变影响内隐记忆),
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很少受影响)。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相关文章: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01-15
2004年北大考研普通心理学真题02-09
浙江大学2005年普通心理学真题02-10
心理咨询师考试提纲(普通心理学)04-23
三论普通心理学体系中的矛盾及其构建08-01
入职培训笔记一01-17
初一的读书笔记08-24
读书笔记的实例一10-13
读书笔记的实例一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