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城市宜居性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近年来关于城市宜居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用主观指标对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的并不是很多。基于此,笔者以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试图建立主观性的评价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700份,对数据进行整理,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宜居性评价,得出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规划、社会环境、城市住房、交通状况、经济条件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宜居城市 主成分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满意度 一、引言 城市宜居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他在该著作中第一次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质疑和探索,呼吁创建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历经30年的探索,到90年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膨胀,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类的居住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时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宜居性这一话题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国外对于宜居性的研究异常活跃,如:英国《经济学家》咨询集团智库信息部,关于世界宜居城市调查评估备受全球关注。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德国本土著名杂志《焦点》每年都会对德国的各大城市进行宜居性的评价,得出“宜居城市排行榜”。美国杂志Money Magazine 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全美国最好住处的年度评选。 在我国,宜居城市理论是由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等学者其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系统地介绍了人居环境科学兴起、发展与主要理论方法。之后对于宜居性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学者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建立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具体城市为例,探讨了人居环境的变化的机制等。还有学者分别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以杭州、南京和北京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工作。但是,宜居性评价仍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建立是准确评价城市群宜居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地区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因地区而异,不能照搬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样可能会造成评价结果的误差。一般遵循四个原则:全面性、层次性、可比性和针对性。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即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13县,所以在指标的筛选与建立过程中,除了参考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外,还考虑到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指标的筛选。评价指标体系共有9个评价维度,分别是经济条件、城市规划、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公共卫生、政治文明、城市住房、交通状况,二级指标下分别设有三级指标,详见表1。 (二)评价方法 大多数关于宜居性的研究都是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但是城市的宜居性是由居民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所以建立主观的评价指标才能更加准确的评价城市是否宜居。主观评价数据的获取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792份问卷,有效问卷743份,有效率为93.8%。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该量表由一组陈述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群宜居性进行满意度评价 本文运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所得碎石图如图1所示。可知,提取主成分因子是13个,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对累积方差的贡献达76.995%。 通过旋转荷载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4.410%,当地物价水平、购物的便利性、就医的方便程度、出行的便捷程度、治安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基础设施的维护状况、社会福利状况、社会养老保险状况、邻里关系状况、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人居住房面积、社区物业服务、公交车乘车环境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可以说明这些指标。由此可知,城市规划、社会环境、城市住房、交通状况、经济条件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1.129%,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政务公开情况、民主监督情况、对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到市中心的便利程度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可以说明这些指标。由此可知,政治文明、人文环境是影响城市宜居的次要因素。 就业机会、子女教育状况、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可以说明这些指标;居住环境安静程度、垃圾处理状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情况、食品安全状况在第四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四主成分可以说明这些指标。由此可见,公共卫生、自然环境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较小。 第五到第十三主要体现在目前的收入状况、文化、社区氛围、街区特色、空气质量状况、娱乐的便利程度、小区绿化状况在第六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收入分配状况、社会医疗保险状况、交通拥堵情况、停车位和收费的情况、出门乘车的便利程度、住房品质状况、当地经济发展潜力。 四、结语 建设宜居的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我们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制定长期的保障体制。本文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社会、人文、自然、交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相对较全面的评价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进行了宜居性评价,得出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因素。对于影响宜居城市的主要因素要重点发展,次要的因素也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建设,比如人文环境、交通状况、自然环境,为建设宜居的城市群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①张文忠.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169(3):30-34 ②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7(1):17-23 ③Xiaozhan Wang. Th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ivable rural areas in China—by the case of rural areas in Henan Province[J].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 2010,(1):456-461 ④李虹颖,张安明.宜居城市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322-325 ⑤李业锦,张文忠.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北京地理科学进展.2008(5):101-109 ⑥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63(10):1022-1030 ⑦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16-21 ⑧李嘉菲,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77-82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宜居性评价及建设途径研究”(项目编号:HB11GL054)阶段性成果;研究还受到以下项目的支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TJSR11-032);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2011202184)〕 (牟玲玲,1979年生,山东人,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王宏伟,1986年生,河北人,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城市宜居性影响因素探析】相关文章:
新疆主要城市宜居环境比较研究04-27
湖北:最佳“宜居小镇、宜居乡村”名录04-30
影响企业自身的市场势力的因素探析04-30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探析10-18
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04-30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之因素及对策探析04-28
影响大学生考研心态的因素探析04-30
城市道路网可靠性影响因素研究04-27
宜居山地土壤机械组成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04-28
创造性思维的诱发因素探析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