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繁简之争”

时间:2021-11-05 15:24:54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繁简之争”

摘 要:近几年,“繁简之争”一浪掀过一浪起。挺简派”和“挺繁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在现实条件下,谁更优劣?面对“繁简之争”,汉字发展将何去何从?繁体回归是否有必要施行,是否可行?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作一浅析。   关键字:繁简之争;偏见;现实可行性;繁简共存   伴随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恢复繁体字”的议案,近几年,“繁简之争”一浪掀过一浪起。一面是立足现实,简体字更有利于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一面是追本溯源,繁体字更有利于文明传承与发扬,“挺简派”和“挺繁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对从简、从俗的要求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呼唤,汉字发展将何去何从?“繁体字”和“恢复繁体字”是否具有同样的含金量?繁体回归是否有必要施行,又是否可行?   据调查,相关人士呼吁恢复繁体字主要是认为简体字存在诸多弊端,例如:“一简对多繁”造成学习和理解字义时的混乱,例如:皇后的“后”和前後的“後”在如今都被写简写作“后”,还有斗(斗、鬥))、征(征、徵)、发(發、髮)等等,而实际上二者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这种“一对多”的现象也使现代人对汉语字义的辨别很笼统、模糊,也造成很多现代中国人不能准确地表达和使用汉字。其次,简化字破坏了传统的字理和结构,使汉字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流失,客观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毕竟“有心才是愛”,“有水才有雲”,“在水里游的才是鱼(魚)”。第三,简化字导致外国人对理解汉语的无奈,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另外,文字不统一对台湾和大陆的交流也造成困难。再者,如今电脑为恢复繁体字创造了条件,那么“难以书写”这个障碍已经大大减轻,恢复繁体字也将不再遥不可及。   据统计,考虑到简化字的弊端以及恢复繁体字的现实可行性,“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得到了接近四成一的支持率。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就是恢复繁体字的主张者之一,认为对古代文献的深入了解需要建立在识记繁体字的基础上。另外,大陆知名作家二月河也认为繁体字有美感,使用简体字会失去鉴赏古典文集的能力。武汉大学国学专家李敬一作客中南民族大学时,更是建议恢复使用繁体字,认为汉字一笔一画都有历史,比西方抽象字母符号更加形象丰富,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此外,还有经济学者茅于轼、著名歌手宋祖英、中央主持朱军等这些知名学者和相关人士的支持更是为恢复繁体字的呼声再度升温。   然而,“繁体字的确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音形最完美结合的文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但汉字简化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新中国建立后,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历史变化,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因此,我们不能一味以文化寻根为理由主张“行繁废简”,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立足国情和时代发展来分析问题,如此看来,“恢复繁体字”是否能与“传承中华文明”划等号,尚待商榷;“推广简体字”是否就意味着“割裂民族文化”也应该再做斟酌。   事实上,我们说繁体字,只是相对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而言,它的基础是汉、唐时期的隶书和楷书,而隶书和楷书又是从小篆演化而来,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大部分的字则更为简化了。如此说来,某种意义上“繁体字只是相对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而产生的叫法……而从整个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它其实也是一种简化字。”②因此,所谓繁体字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而究竟是哪个时期的繁体字呢?我们要恢复繁体字,追本溯源应该是甲骨文最为原始,而今如果重新研习并让大众接受曾经困扰无数专家学者的谜团,显然不可行。   另外,推广简化字是否真的是割裂民族文化,使用繁体字是不是真的对传承文明功勋卓著呢?并不见得。现实角度讲,即便老百姓都能识记繁体字来通晓古书,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发展究竟有多大裨益呢?化学化工、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然而这些现代的生产技术都是以现代语言习惯和规则呈现出来的,阅读古籍文献的确能使我们领略古人智慧,甚至习得修身养性的良方和经济发展、治国安民的战术,可是,不计现实社会的效益,耗费巨额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的命运去检验“恢复繁体字”是否可行,这着实会受到广大民众的质疑。笔者认为,汉语若想不至于遭到淘汰就应使自己更加适合科技文献的写作和阅读,更加适合世界各国人交流谈判的使用,因此,作为交流的工具,简化字显然比繁体字更具有以上进步特点。   除了纠正人们对简化字的偏见,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正确认识简体字特点和优势,比如:1.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2.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和数目,因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普及教育。3.目前古代书籍大部分被译为现代汉语,人们研习古文是为了为今所用,而不是为学古文而学古文。4.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因此即便文字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可是现实条件下,记录、交流的实际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正如王立群教授曾在博文中谈到,“创造简化字、推广简化字是正确的,因为它顺应了文字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文字形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用性。因此,我们今天不应非议简化字。”   日后汉字形体走向如何,或许我们不应该将二者对立看待。两大派别各执一词,可见繁简汉字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简化字演变而来有其根源和意义,而“繁简之争”的出现也不无背景和道理,中国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能致力于探索一些可行措施,如“识繁书简”、“通过恢复个别繁体字等办法来避免简化字向繁体字转换时产生的错误。”③等等来实现繁简并存,更加规范汉字推广,或许,这要比故作对立的“繁简之争”浪潮更加壮观、更加引人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爱军. 简化字与繁体字关系浅议[J]. 大家. 2010(08))。   [2](陈湛.“识繁书简”的现实意义(三)——小品繁体字[J].台声. 2010(10))   [3](刘晓燕.如何解决汉字繁简转换中出错的问题[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7))

【浅析“繁简之争”】相关文章:

面试技巧之快慢、繁简01-01

生活之争,时间之争作文08-21

「全勤」之争10-23

谈非对称繁简字的调整的论文10-09

环保之争 -作文01-01

农夫山泉之争07-17

“诵读达人”之争08-24

长短被字句之争08-27

宇宙岛之争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