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

时间:2021-11-04 12:57:09 资料 我要投稿

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

摘 要: “小红花”现象是幼儿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幼儿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本文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的“小红花”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教师对“小红花”现象的认识及如何发挥“小红花”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

关键词: “小红花”现象 幼儿教育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使用建议

一、幼儿园“小红花”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小红花”的滥用

在幼儿园经常听到或看到教师对幼儿的夸奖“你真棒”,或者发放小红花这类的奖品,以此鼓励幼儿学习。但是过于频繁地使用这类教育手段,对幼儿真的有利吗?

下表是笔者记录的一天幼儿园中教师使用“小红花”的情况。

一天中教师使用“你真棒”一共86次,发放奖品54次,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很频繁,过于依赖这种方式。

在幼儿园中,无论幼儿做的怎样,教师一律给予很夸张的表扬:“你最棒了”、“谁也比不过你”、“老师就喜欢你这样的”。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时发现“小红花”的滥用情况,下面的案例是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时记录下来的。

案例:一节小班语言课上,课上一半时,很多幼儿开始坐不住了。陈老师见状,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为了教学秩序得到控制,便说:“我要给表现好的宝宝发小红花。”这样课堂秩序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可是不一会又有几个幼儿开始讲话,做小动作。陈老师又说:“我来给竖起小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宝宝发小红花。”这样有些孩子坐端正了,可不到两分钟,又开始坐不住,一大半孩子开始讲话,离开座位,显然小红花对他们已经没什么效用了。

可见,小红花的滥用使得幼儿对此类的奖励刺激没有了很大的反应,幼儿对“小红花”没什么新奇感,这些都导致教育手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缺少针对性

小红花的使用缺少针对性也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现象,教师要么没有具体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要么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如笔者记录幼儿园一天“小红花”的使用,共71次,根据教师没有具体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和教师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这两类,记录如下表。

显而易见,教师没有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占总次数的46%,教师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占到总次数的38%,“小红花”的使用缺乏针对性。

下面的案例是笔者对陈蕴涵小朋友一天的追踪记录。

案例:早上7:45陈蕴涵入园,在教师的组织下玩桌面游戏。游戏结束,教师评价游戏时说:“今天陈蕴涵玩游戏很棒,我要给他一朵小红花。”在第一节认识各种汽车的教学活动课上,陈老师提问:“你们知不知道救护车是干什么用的?”于是陈蕴涵举手回答说:“救火的。”陈老师微笑地说:“还有吗?”陈蕴涵摇摇头,教师就又请了一位幼儿回答。午睡起来后我看到陈蕴涵又多了一朵小红花。于是我问他:“你怎么有那么多小红花呀?”“因为我表现好。”但是问他具体因为什么事情,他却回答不上来。

这表明教师并没有具体分析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或者教师使用的奖励形式没有区别,导致幼儿根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显然教育的契机浪费了。

3.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单一性

单纯地使用表扬或奖励,对幼儿的效果不明显。笔者记录一天幼儿园教师使用“小红花”次数,共145次,教师往往都会使用其中的一种方式。

根据表扬和奖励这两种形式,记录如下表。

如上表所示,表扬占到了总次数的57%,奖励占到34%,其他形式9%,教师往往都会单一地使用表扬或奖励的方式。

如音乐课上,陈老师通过一个情境导入活动,接着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然后她范唱,第二遍范唱时她发现谭晶柠已经能跟着她一起唱了,于是满心喜悦,说道:“我发现谭晶柠宝贝已经会唱这首好听的歌了,她真棒,老师要表扬她,你们谁也会唱了呀?”等离园时,我问谭晶柠:“你今天表现棒不棒,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啊?”“表扬的。”“表扬你什么了呀?”她摸摸脑袋,说道:“我不记得了。”

又如李心言的妈妈来接孩子时,向陈老师抱怨:“这孩子在家一直不肯吃饭,后来他爸爸想了个办法,自己乖乖吃好饭,奖励她一个小贴纸,结果她总是能乖乖吃饭。现在好了,怎么都不肯吃饭了,小贴纸也不要了。”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单纯地使用表扬或者奖励,都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单纯地使用表扬,幼儿很容易遗忘;恰当地物质奖励对调动幼儿行为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单纯地使用物质奖励,会带来负面效应或者没有作用。由此可见,单纯地表扬和奖励已背离“小红花”的教育目的了。

二、幼儿园“小红花”现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小红花”的认识不正确

毫无疑问,奖励“小红花”是教师鼓励幼儿的一种很好的措施,它简单、快速、经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滥用“小红花”,从而造成“小红花”满天飞,那么它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幼儿也不会珍惜。

这些都表明教师对“小红花”的认识不正确,教师应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肯定,但不是盲目地、大量地给予幼儿表扬和奖励。

2.教师使用“小红花”的方式不正确

教师使用“小红花”做每一件事,都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有些教师为了维护教学秩序,盲目发放“小红花”,以借此将“失态”中的幼儿拉回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分析认真幼儿获得奖励的原因,这样幼儿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另外,教师为省事,单纯地使用表扬或简单地发放“小红花”,没说明幼儿获得奖励的具体原因,对于幼儿而言,便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获得,那么此时的奖励便失效了。在访谈中,教师表示,他们往往以“某某乖、某某听话、某某今天表现好”为理由奖励幼儿“小红花”,一般不会讲明幼儿获得奖励的'具体理由,这样既不能让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表扬和去学习的,又不能让幼儿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样做。

显然,教师不能正确地使用“小红花”,从而发挥出“小红花”的教育手段,当然也达不到“小红花”的教育目的。

3.教师使用“小红花”的标准不合理

教师有自己既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一般是以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等一些外显的表现为主。在访谈中,教师表示,这样方便教师组织教学,主导整个活动,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幼儿。这样教学目标容易实现,让教师从心理上觉得有成就感,从而给这些幼儿奖励;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幼儿,教师认为他们难以管理,教学秩序不好控制,教学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更多的是指责。然而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性格和发展水平,很多教师却忽视其个别差异,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个幼儿,显然对幼儿是不公平的。

三、对幼儿园“小红花”的使用建议

1.教师使用“小红花”要适度适量

如果太频繁地使用“小红花”,幼儿则会对其不敏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样会导致幼儿依赖教师,而不会自主探索、延伸自己的经验。

但是如果适度使用“小红花”的话,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幼儿对活动的敏感性,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小红花”,不应对此方式产生依赖心理,每个幼儿得到“小红花”的时间,间隔要适当,不能过于频繁或相隔太久。

2.教师使用“小红花”要有针对性

教师表扬和奖励幼儿时要让幼儿了解该良好行为形成的过程,给予幼儿明确、正向的反馈,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么“小红花”也就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教师在评定幼儿“小红花”时,要对幼儿明确说明理由,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得到“小红花”或为什么没有得到“小红花”。教师的态度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幼儿就会觉得这件事并不重要。

3.教师要结合表扬和奖励使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表扬和奖励,例如对幼儿很快学会歌曲,教师让幼儿当众唱歌,夸奖幼儿学得快唱得好听,同时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结合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幼儿记得牢教师对他夸奖,同时也发挥“小红花”的教育作用。

因此,肯定幼儿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及幼儿自身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如奖励与教学活动内容相结合。

【幼儿园“小红花”现象研究】相关文章:

虚假广告现象研究10-25

静电现象的早期研究01-20

(物理)静电现象的早期研究01-20

舌尖现象的研究进展07-08

风俗通义通假现象研究10-30

认识中意会现象的研究07-14

复杂网络研究与复杂现象07-15

同象异字 现象研究11-29

体育用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