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

时间:2021-11-04 13:05:14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未完成的

2010年《教师博览》第10期上登载了孙道荣先生的一篇独具一格的叙事散文《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文章借应用文的写作,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孩子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并学会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无独有偶。这学期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有这样一堂综合性学习课《献给母亲的歌》。我立马回忆起了这个特别的教学案例,也想试着给孩子们来个复制的《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和孙先生笔下的孩子几乎一样。看着这一切,我突发灵感,何不利用这个特别的教学案例,再来一个变化版的《寻人启事》。恰好正赶上周末,我决定让孩子们带上周记本回家,由父母们来操作一篇《寻子(女)启事》,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孙先生文中所感慨的“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我设想着通过对比鲜明的两段启事,让孩子们可以在对比中真真切切的感受着父母的爱,抛掉一切的“自以为是”和“代沟理论”,疏通自己的心理,不再叛逆,好好学习。那可是比任何的说教更有征服力的。

然而我的.设想并没有变成现实,孩子们刚一回到家,电话就打了过来“李老师,我妈妈不愿意写《寻女启事》,她认为这样的写作很邪门,害怕一语成谶、、、、、、”“那你试着给妈妈解释一下老师的用意”。我很奇怪这个家长的想法,不停的让孩子给妈妈解释我们写作的真正意义。孩子不肯放下电话,任凭我怎样解释,反正妈妈就是不愿意写。“害怕一语成谶、、、、、、”听到这句,我突然间明白了。我告诉孩子,妈妈不愿意写就算了,老师就是想通过这样“假想”的写作,让你们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后来又有两三个电话打过来,不过说着同样的话题。放下电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同样的很容易复制的教学案例,却在我的操作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也许,那堂课让孩子们来写作《寻母启事》,孩子们也是蛮不情愿的吧。但慑于老师的权威,他们对这样的假想作文也就只有服从了。这倒不是什么迷信,但凡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一生平安健康,快乐无忧,哪怕是一点假设的不好的可能,也总是本能的回避着。因此,虽然他们非常熟悉孩子们每天穿的什么衣服,留的什么发型,身体上都有什么细微的特征,但却总不能写出《寻子(女)启事》来。

星期一交上来的周记本很少,没有交的孩子有的嗫嚅着重复在电话里听到的理由,更多的孩子则沉默的躲闪着我的目光。为此,语文课上,我郑重的在全班孩子们面前认真的道了歉:“孩子们,不要为没有交作业而感到不好意思,是老师没有考虑到父母爱你们的拳拳之意,这种爱不想让你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哪怕是一点点假设的伤害。”然后我又借着难产的《寻子(女)启事》,再讲了孙道荣先生的那篇文章,让孩子们在对比中感受父母的挚爱,同时深切的反思自己。——这堂课上得很成功,最后很多孩子都告诉我,以前虽然都知道父母爱自己,但从来没有认真想过父母的爱会有这样细微而深沉。

同样的教学案例,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引导孩子们思考,或者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未完成的】相关文章:

《未完成》05-29

尚未完成的“对话”04-13

极致未完成作文04-28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01-20

未完成的作业作文08-16

那些未完成的约定作文07-27

永远未完成作文07-27

极致未完成_800字02-11

我的岁月是我未完成的路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