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反思

时间:2021-11-04 13:08:13 资料 我要投稿

关于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反思

作者:光程李大成

关于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反思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5年08期

从全新的视角思考当下的教育信息化变革,只有保持开放、包容、多赢的心态,才可能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在山东省淄博市2013年微课程设计与创新大赛活动中,笔者积极参与、冷静思考、认真研究,并且及时公开了研究成果,在教育信息化区域性的推进过程中共享智慧。同时,强调要不断将教育新生态的变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联系起来,从“班班通”到“人人通”,从“资源共享”到“互建共生”,从“网络互联”到“数据云集”,研究的逻辑终点是实现人的健康成长和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背景

1.淄博市微课程设计和创作大赛氛围

2013年7月,淄博市教育局召开全市微课程资源建设专题会,同时发布《举办淄博市微课程设计和创作大赛公告》,各区县教育(教体)局分管副局长、教研室主任、电教站站长、局属学校分管副校长、局属幼儿园园长、市教研室教研人员80多人参会,全市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正式启动。

同年9月初,淄博市微课大赛网络平台全面开通(http://weike.zbedu.net/),10月末,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接受邀请,在淄博市各区县及学校开展大规模的微课程培训及相关研讨活动。截至同年12月底,淄博市微课大赛官网已经审核通过了25660件微课程作品,293个专题微课程。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氛围浓厚、影响深远。

2.课题研究背景

2012年,淄博市教育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问题—探究’学习策略研究”正式立项。

笔者在相关学习策略理论和帕里斯卡尔等提出的结伴问题解决法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进行整合,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策略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究发现,策略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学习,它是对内调控的技能,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受到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运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结合学科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过程

1.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培训、数字资源建设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包括观摩国内外微课网站的资源作品、学习从中国知网检索的相关论文、摘录以及《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中文期刊的重要文献资料等。

(2)行动研究法。从解决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出发,联合学校分管领导、学科教研员、审核组成员、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组成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研究作用,从问题中来又回到建设实际中去,开展群体科研活动,协同攻关、共同研究。

(3)个案研究法。针对某具体问题开展典型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包括校本微课程研究、片区微课程研讨活动、学科教研专题培训活动、区域骨干培训活动观摩等。

2.区域性微课程培训的模式

(1)校本微课程研究。2013年9~10月,笔者尝试把微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优质资源,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选择初三学生作为研究客体,针对初三学生化学学习中出现的难点、易混点等学科学习方面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设计和创作“微课”,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课程资源。其次,根据中学化学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微课”进行系统编排和科学建构,创作了“解题类—辨析型”的6个专题微课程(图1)。最后,在“网络教师”的主持下,借助淄博市微课大赛平台,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校本微课程研究实现了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从实验引领到应用驱动的跨越。

(2)片区微课程研讨。2013年10月17日,笔者参与商城路区域微课程研讨、交流活动,各区域分管领导及各学校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参加活动。通过活动,明确了微课程的内涵和制作方法(图2、图3),为参加市微课大赛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础。同时,提高了区域各校骨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素养。活动之后,各校积极组织微课程作品评选和交流活动,迈出了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第一步。

(3)区域性微课程培训。2013年10月25~26日,为了配合市、区微课程设计与应用培训会的召开,笔者创建了淄川区微课程学习QQ群(254945040),开展区域性大规模微课程设计和创作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实现网上在线交流、小组团队创作,探讨、解决微课程资源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培训期间,笔者观摩了一班五组《印象鲁迅》的微课程设计和制作过程,并参与了培训成果展示活动。通过这次培训和成果展示活动,涌现出了很多优秀创作团队和技术骨干教师,为全区整体推进微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种子”教师,开辟了“星火燎原”的工作新格局。

培训之后,笔者又创建淄川区微课程微信公众平台(zichuanweikecheng)和百度云盘(zichuanweikecheng@163.com),及时提供了一些技术服务和相应的培训资源。例如,关于CS录屏软件的教学视频,关于微课创作的范例和上传大赛平台的操作方法,以及诸多互动问答和微信期刊。

3.区域性微课程审核、推荐方式

2013年11月~2014年1月,笔者参与了区域性微课程审核和推荐工作。该项工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提供审核服务,为参与的教师提供技术咨询、标准解释、问题反馈等服务;二是开展评选推荐,分析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评选过程,总结整个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1)审核服务。通过开展微课程审核活动,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创作热情,切实解决参赛者的实际问题。不论是对账号注册、作品创作,还是对视频上传等,提供一系列全程跟踪辅导。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师生对淄博市微课大赛的参与度,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来关注微课程资源建设,以求得到各方面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及时推广先进学校的经验做法、广泛征集老师和学生的微课作品,积极鼓励和指导对微课程作品的修改,提倡以一个完整知识单元为选题设计的专题微课程参赛。

(2)评选推荐。在开展优秀作品评选和推荐的工作中,各评委小组首先参照市微课程评选标准,研究各学段、学科的评选细则,制定相应的具体评价指标,突出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特点。例如,实验学科增加了学生实验和教师创新实验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各个学科参赛作品的梳理和筛选,重新审视参赛作品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情况,反思整个评审过程,检查研究中的遗漏,寻找以后研究的突破口。

三、对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总体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在该目标的表述中,教育信息化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基础设施的概念,而是一个能力体系的概念,强调总体协调运行的体系,而非单一要素。它不仅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还包括应用软件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队伍、保障制度等。笔者通过对照《规划》和省、市、区相关政策、文件,重新反思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个研究过程,提出以下建议。

1.从转变发展方式开始,完善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

“区域性的顶层设计”,“既有贯彻‘国家政策’的导向,又有结合‘自身特色’的盘整”;既要有认识的'高度,也要有落实的步骤。完善它就必须从转变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开始。

(1)从“单兵作战”到整体推进。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整体推进工作的前提,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技术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各级学校单位、社会企业等主体“一个也不能少”。要凝聚多方力量、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微课程资源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科室、一所学校的事情,也不是这些单位能独立做好的事情,而是要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整体推进、互商共赢。很显然,从过去“各自为政”的单一发展方式要逐步转变为“共商协同”的整体推进方式,这是现实工作的需要,也是对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阶段性经验总结。

(2)从硬件设备的更新到服务能力的提升。微课程资源建设固然以硬件设施和装备配置为基础,但是更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公共服务能力。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把调查研究、组织培训、推动应用、服务维护等变为主要的工作形态。例如,策划实施有利于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各种研讨、调研、培训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一线教师、学校单位的实际需求,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制定推进工作的方案,及时引进优秀项目成果和推送优秀主体的示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从过去“信手拈来”“固化”的业务专长到现在“开放灵活”“创新”的复合素养,这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也是面对未知工作领域的勇气和追求。

(3)从个体开发创建到系统设计规划。通过对现阶段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总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创建之初,首先要公布各学科的微课程建设知识点体系,供教师有选择地开发微课程。同时,对已有微课的知识点,不主张或不组织学校再次开发,鼓励教师开发尚未开发的重点策划的学科、单元或知识点内容。这样,就可以尽量扩大微课的覆盖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引导到必要的知识点上,而避免了重复开发。应在文件通知中规定,重复开发的(除在原有的微课程基础上有所提升的)微课不能参与评奖。在重视创建的同时,还要建立一种“退出”制度,完善整个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微课程资源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活力充沛”“动态循环”“平稳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2.微课程资源建设不仅仅在于微课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更应关注人的发展

微课程资源建设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实现《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础教育信息化最终要实现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建设中,不仅要增加微课程作品的数量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品质,而且要关注各级分管领导、骨干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人的发展。

(1)关注各级分管领导的专业意识。智能终端泛在化加速发展的趋势,推动着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过程渗透、融合,并带来人与计算机认知协作分工、人与人交互协同发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智能决策、物联网络建构之下的智能感知环境等具有智慧特征的新型教与学环境。《规划》指出,要“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于服务的能力”。显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增强各级分管领导的专业意识是先决条件。从系统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考虑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学校信息化投资进行系统思考,将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衔接。

(2)关注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增加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益,减少教师在工作中的不必要负担。若要达到“一增一减”的目的,大量的微课程作品只有在共享、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要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微课程作品;通过组织各种应用活动(公开课、研讨会、教学大赛等),促进师生广泛应用微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应用微课进行预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区域网上教研、“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模式的探索研究。通过加强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方向,增强教师网络教研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3)关注学生和家长的应用观念。教育信息化要从以“物”为中心(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提出教育信息化“育人为本”的工作指导原则,突出“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站在生命的层次上研究和处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学生和家长的应用观念必须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在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不再是一个“孤岛”、更不是“知识的集装箱”,而是开放、交互、连接生活、通向未来、个性化的学习生态环境。

美国教育部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中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生态模型(图4)。

学生在这种学习生态模型中,他们彼此、与教师、与家长以及与其他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原有形态的互动关系。在具体应用中,应注重如下几点: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互动;思维的不断风暴、拓展、升级;学科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动性的“保护”;社会化角色的扮演;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环境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养成等。

我们处在一个教育变革的时代,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不仅需要激情和创新,更需要参与和担当。笔者以发起者、组织者、评审者身份亲历研究的整个过程,及时反思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的微课程云教育和精品微课程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推进器,在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中,体验教育云的“微”变革,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做一点实事、贡献一份正能量,这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介绍:光程,李大成,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52000)。

【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反思】相关文章:

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的比较研究07-21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研究07-28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论文09-04

Java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探索10-04

浅谈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研究的优秀论文06-11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网络课程建设初探10-05

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研究论文10-01

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论文09-19

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研究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