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科书编写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时间:2021-11-04 13:08:23 资料 我要投稿

从教科书编写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作者:胡根林

从教科书编写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语文建设 2015年08期

在文选体制之下,教师要面对的是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诸多要素的课文,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显得颇为重要。在我们大陆深受阅读教学内容如何确定问题困扰之时,同宗同源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行却很少有这等烦扰,究其主要原因,是其教科书编制体例周详,在教材层面为教师提供了相对确定的教学内容,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为现代文学经典,向来受到教科书编制专家的关注。该文被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国文”1》上册(2011年8月,以下简称“翰林版”)选入;大陆多家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也选了该文,这里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2005年,以下简称“人教版”)为例。我们注意到,同样的选文,两岸的编排设计却差异明显。在此,我们对两套教科书同一篇目的编排进行细致比较,希望能从中获取借鉴经验。

一、不同版本《背影》课文体系介绍

1.翰林版《背影》课文体系

翰林版开篇的编辑大意中标明,这套教科书每课内容分为“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作者”“课文”“注释”“课文赏析”“问题讨论”“应用练习”“课外学习指引”等项,有时还依各课需求,于适当位置呈现“语文小视窗”,简要介绍各种相关文体、修辞法、人物及典籍等。体现在《背影》一课的具体内容如下:

学习重点:

一、认识朱自清及其散文特色;

二、学习倒反修辞手法;

三、体会深挚的亲情,并懂得亲人的关怀。

课前预习:

一、作者回忆往事时,提到家中所遭遇的变故,指的是什么事情?

二、作者说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你认为这背影代表什么?

本文选自《背影》。作者回忆多年前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并费力地为他上下月台买橘子的种种情景。文中以背影象征父爱,不仅呈现父亲的关怀与呵护,也铺叙两代之间亲情的付出与回应。

作者:(略)

课文:(略)

注释:(共23个,略)

课文赏析:

本文共分七段,首尾两段写“现在”,中间五段以追述手法回忆往事。

作者以难忘的背影破题,实际上写的是他所不能忘记的父爱。朱自清深入描绘父亲送行一事,并以上下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消失在人丛中的背影,以及日后追想时泪光中的背影,将父亲的爱与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

父亲面临母丧与失业的窘况,仍处处以孩子为念。但对二十岁的大孩子而言,父亲的细心、周到,反成为一种多余。朱自清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父亲,觉得父亲种种行为都显得“迂”,他回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实所谓的“聪明”正是年轻时的无知。作者运用倒反修辞,点明在父亲的苦心后,才深切体悟到父亲的爱子之情,作者因此追悔,并表达对他的思念。

朱自清利用具体事件描述父亲的背影,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亲情,往往是透过看似平常、微不足道的事件来显现。尤其文中使用追述手法重现当时的情境,并以前呼后应法含括今日情绪,使文章极具感染力,而滴落的泪珠,更串成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与感恩之情。

问题讨论:

一、本文主旨在描写父爱,题目为什么不用“我的父亲”,而以“背影”为题?请说说你的看法。

二、文中作者暗暗笑父亲的“迂”是指哪些事?你有何感想?

三、请叙述某个令你印象深刻的背影,并说说你的感触。

语文小视窗:

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法叫“倒反”。如本课中的“我那时真的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实是后悔的话,意思是当时真是太愚蠢了,用的是倒反修辞法。

应用练习:

一、倒反文意判读(略)

二、不直说的禁忌(略)

三、“双声复词”和“叠韵复词”辨识(略)

课文学习指引:

一、中国新文学大师的名作赏析15——朱自清,侯吉谅编,台北:海风出版社,1996年

二、亲亲,张晓风编,台北:尔雅出版社,1998年

三、朱自清,徐德明、李真著,台北:国家出版社,2002年

四、文坛第一狷者——朱自清,余传明编著,台北:大步文化公司,2002年

五、温柔胡渣渣,罗位育主编,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2002年

另:全课共有八幅插图,有《背影》《亲亲》《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师的名作赏析15——朱自清》《文坛第一狷者——朱自清》的书影图片,朱自清肖像图片,父亲送朱自清上车、父亲转身和朱自清读信的情景图以及马褂、棉袍的示意图片。

在台湾,到目前为止,除翰林版外,中学“国语”教科书还有康轩、龙腾文化、南一、光复、仁林及青新等多种版本,其课文体例大同小异,助读部分有7-9项之多。

2.人教版《背影》课文体系

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课文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那么这篇课文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请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注释:23个(略)

插图:1幅,为父亲爬上月台的情景

练习名称及内容: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完成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么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三、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很平常。请找出来,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四、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别离,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长辈面前,也有这样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读一读,写一写:8个词(略)

和台湾教科书比起来,人教版在助学系统方面显得薄弱,从好的一面看,这固然为优秀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导致教师们在“教”的内容选择上随意、错误乃至荒唐。

二、台湾、大陆教科书编排体例比较分析

理想的语文教科书应该努力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学习目标。在翰林版教科书中,下述这些编排体例对于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

台湾语文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众所周知,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要围绕它展开。学习目标的设置适当与否是决定教学有效与否的前提条件。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每单元、每课都清晰地设置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能使师生达成共识。师生的注意力都共同指向目标,教学效率才能够大幅提高。目标设计既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也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前预习

大陆教科书编写者不约而同地取消了过去曾有过的“预习提示”,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习惯让学生预习课文,为新课文的学习做准备。预习有利于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学习重点,提高阅读效率和能力。教科书中设置课前预习、预习提示等栏目,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文中的插图如果主题正确,画面生动有趣,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感染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为教学增色不少。单从经济角度考虑,自然会觉得插图增加成本,但从教育着眼,应该说是值得的。台湾教科书中的插图一律用彩色,非常醒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本课的插图而论,长袍、马褂的图片尤为有意思,现在绝大多数学生不知这些为何物,自然无法体会到父亲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艰难。补充这个插图能有效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4.课文赏析

该部分在大陆教科书编写体系中往往放入教参,由教师掌控;而台湾教科书直接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文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练习设计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科书中编排一些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科书同一般著作的重要区别之一。台湾教科书的练习非常讲究,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指向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谓“内容”;一个指向本课要学习的倒反修辞法,所谓“形式”;一个是对学生既有经验的拓展,从朱自清的《背影》到“我”的《背影》。

6.课外学习指引

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引导和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扩展视野的愿望。在教学实践中,不少优秀教师都注意给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但由于教师本身阅读视野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尚处在自发状态。因此,在教科书中直接设置“课外学习指引”对规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极其有意义。

语文教科书主要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组成,各系统都担负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各系统的设计关系到教科书的质量和功效。在构成教科书的四大系统中,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作为展示或生产“语文教学内容”的两大系统,起到了提高“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主要作用。在台湾教科书中,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课前预习、课文赏析以及问题讨论对教学内容都有明显的“定锚”作用,尤其是课文开始之初对学习重点的设定,保证了所有教师在“教什么”方面的“基本底线”。

三、台湾、大陆《背影》教学设计之比较

这里,我们通过对二者教学设计的比较来进一步考察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确定程度上的差异。

1.翰林版《背影》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节数共8节)

2.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

3.体会父子情深,珍爱亲情。

教学时数:两节

导入新课:(略)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配乐自由朗读课文。(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三、整体感知,思考讨论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你认为主旨应该是什么?

2.给课文划分部分,并概括大意。

四、研读课文,赏析探究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哪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

3.写父亲在送子上车的过程中,前后只说了四句话。怎样理解这四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本课小结:(略)

比较来看,台湾初中阶段每周开设五个课时的语文课,每个课时45分钟,与大陆一样。翰林版与台湾其他教科书一样,每册均编入12篇左右课文(有时还会编入一两篇选读课文),总体而言,篇目均明显少于大陆教科书(大陆教科书每册普遍在32-40课)。每篇文章的教学课时至少可安排五节,有远比大陆充足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细细品味。因此,在教学上,教师使教科书成为教学中的“交际对象”,重视挖掘课文资源,进行拓展延伸、知识建构、活用教材,不断扩容和深化教学内容,完成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了开放的教学态势,让学生学得更广博、更扎实。从翰林版《背影》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由于教学时间充裕,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与讨论中,参与活动与亲身表演,并增加了课文内容,开展合作学习、统整学习。同样是这篇《背影》,大陆安排则为两课时,师生只能就教师认为的重点开展教学,无法仔细玩味课文,慢慢消化,更无法就现有资源进行挖掘和建构,以引起学生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这样看来,我们之所谓教学内容确定,实际上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优先考虑哪些教学内容的问题,换言之,就一篇课文而言,哪些内容更显出其核心和优势地位就先教或只教这些内容。在现有教科书编排体例下,台湾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完规定的“主要内容”(这主要由“教学重点”来确定)后,还有余力进行深挖或拓展,体现对学情的关注和教学个性;而大陆的教师犹疑着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能选择“主要内容”来教,却往往选错或选偏了。因此,表面看起来,大陆的课堂教学更具个性,实际上这种个性不过是在基本教学内容底线都得不到保证情况下所呈现出来的教学乱象而已。

四、反思或启示

语文新课改以来,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缺失内容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不明;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没能开发出合宜的内容,使得教材内容不清。这样一来,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在一线教学中逐步得到凸显,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新课改至今已过十多年,这十多年中,围绕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人们进行了诸多探索,提供了不少思路,但总体推进还不够理想。分析原因,我以为我们在思考线路上还有些偏差。

我们遵循的思考线路是: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上有问题,我们就面对问题,一起来讨论解决。一篇篇地分析,一类文体一类文体来讨论,这是一种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实际上,造成一线语文教师大面积、集团性的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出现偏差,并非教师本身或者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课程标准、教材编制的问题。依据课程、教材、教学一体化的思考线路,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在课程层面和教材层面来提高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在教学层面提高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而我们当前大量的研究工作却正集中在这个层面,因教学的个人化因素太多,这种研究显得高耗低效。

放眼世界,美国的课程标准研制比较成熟,在课程层面对教学内容确定性问题有比较多的经验。台湾地区显然在教科书编制上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当前我们在课程标准不太成熟、课程内容基本缺位的情况下,改进教科书编制工作,学习台湾的教科书编制经验,提高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程度,或许是可供参考的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

作者介绍:胡根林,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从教科书编写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性】相关文章:

地形图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0-07

论逻辑变项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07-04

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09-10

的确05-08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说明了什么?--读列宁有关论述随笔07-14

从法的安定性看强制执行制度07-25

珍贵的教科书07-23

定性05-08

的确造句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