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脑已经进入家庭,我们现在的日常工作,生活好像都离不开电脑,但是你知道电脑的历史吗?电脑发展到现在经历了300多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出现在什么年代,什么国家?这一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回答的,
电脑的历史与发展
。学习电脑的发展史,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发展它。电脑的英文名称为 Computer,直译的意思是计算机。电脑的发展最初是为了因应人类对计算的需求,最早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中国人发明算盘。
1642年,法国数学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滚轮式加法器。
1822年,英国剑桥大学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发明差分机,可执行简单四则运算。
於1833年设计分析机,包括输入及输出,控制,运算,储存等五大部分,为现今电脑的基本结构,故被尊称为[电脑之父]。
1890年,美国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发明了打孔卡片用以记录资料,成功完成电脑由早期的机械式电脑发展到现在所使用的个人电脑,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最早的计算机得追溯到西1942年由法国数学加巴斯卡所发明的巴斯卡机,这台机器是由许多的齿轮与??杆所组成的。
一般我们对电脑世代的分类是以制造电脑所使用的元件不同来划分,共分为五个世代:
第一代电脑:真空管时代:
真空管时代:使用真空管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为外部储存媒体以磁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程式语言为机器语言及组合语言
第二代电脑:电晶体时代
电晶体时代使用电晶体为材料开始使用磁带磁碟的发明以磁蕊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硬体的模组化高阶语言的出现
第三代电脑:积体电路的时代
积体电路的时代使用积体电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业系统的出现软体的快速发展迷你电脑的出现
第四代电脑:超大型积体电路的时代
超大型积体电路的时代微处理机的出现以半导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微电脑的流行套装软体的发展
第五代电脑:微型电脑时代
日本於1981年10月宣布希望能设计出,是有思想,可交谈的「人工智慧」电脑,然尚未问世。电脑能处理的资料和事情太多了,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举凡衣,食,住,行,育,乐等,都和电脑的应用脱不了关系,家用系统会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必备的重要媒体,社区资讯服务也会普遍出现。
感想:
科技日益进步,从以前的真空管时代,演变成今日的超大型积体电路时代,不管是操作速度方面,或是电脑体积,容量,都起了很大的改变。有时再用电脑,总会觉得,人类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预计未来的生活环境里,电脑将更发挥其无远弗届的威力,而创造出崭新的「电脑式生活」。
电动玩具,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有一种掌上型的电动玩具,旅行时可以带著,随时可以玩。小朋友,你有没有随身听,随身听轻巧,可以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不但可以听广播节目,还可以听音乐带,好方便。 这些科技产品不会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就打折扣了。同样的,电脑也因为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改进。我们就来看看电脑进步的情形。依照电脑发展的历史,大概可以分成五代。
第一代电脑(真空管)
西元1946年,美国人艾克特( J,
电脑资料
《电脑的历史与发展》(http://meiwen.anslib.com)。 Presper Echert)和马其里(Dr。 John W。 M auchly) ,制造完成了第一部以真空管为零件的电脑。它共用了一万八千个真空管,重约三十吨,大约要两间教室才摆得下。第一代电脑,耗电量大,散热不易,可靠性低,在使用上很不方便,而且价格昂贵。第二代电脑(电晶体)
西元1948年发明了电晶体。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一部以电晶体为主的电脑。这种电脑,比第一代电脑,体积上要小多了,耗电量也较少,散热也较佳,稳定性当然也比较高。
第三代电脑(积体电路)
第三代电脑是以积体电路(IC)所制造的。积体电路是将许多电晶体浓缩在一个微小的晶片中。这一代的电脑的优点:体积小,坚固耐用,耗电量少,速度极快,可靠性高,价格低廉。电脑也开始进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第四代电脑(晶片)
第四代电脑是以超大型积体电路所制造的。超大型积体电路是将更多的(约数十万个)电晶体集中在晶片。这也是目前所使用的电脑。
第五代电脑(电脑)
第五代电脑是具有人工智慧的电脑。所谓人工智慧电脑是将人类的智慧,推理能力,逻辑判断,图形,语音辨识等与电脑结合。使电脑具有听,看,写,说,想,学的能力。第五代电脑常常要处理复杂而大量的资料。因此,这种电脑的处理速度要更快,记忆容量要更大,这样才能处理大量的资料。
1950年代至今的电脑发展
没有电脑就不会有CAM的存在。电脑硬体的功能,成本,和成效是成就CAM先进功能的主要推动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密码法和弹道学需求,创造了第一部电脑的基础。而第一部商业用电脑则是1951年的Univac,该电脑的体型有一个房间这?N大,使用真空管电路,但是功能较现代的计算机仍略逊一筹。这个电脑没有影像,图表,键盘,或是游戏。在美国仅有四家公司能够负担得起这个需要相当於一个小型军队的人力来撰写程式的巨大电脑。耗费几千个小时於键入复杂的二进位电脑指令到一个充满小洞的纸卡上,一张卡片只能键入一行。然後整叠的卡片会送到一个漏斗状的器皿内,这时就只有祈祷能够列印出所要的结果。运气好一点的话,操作员一天只需要执行一到两个程式就够了。
在1960年代,由早期电脑公司如IBM,Control Data,Honeywell,及其他公司等以电晶体技术为基础所发展出来的第二代电脑问世了。第二代电脑虽然较小,速度快,成本较低,但以现代的标准来看,其体积仍嫌庞大和粗糙。同时,电脑语言如Fortran和Cobol取代了二进位指令。到了60年代中期,由於积体电路的应用,产生了更小和更快速的电脑。陆陆续续,电脑的品牌出现了上百家。然而专为一部电脑所写的程式却不能相容於其他不同的电脑。
1970年代大电脑成为标准的商业电脑,而微处理器也在这个时候问世了。仅仅一片整合电路的晶片却装载了电脑的智慧,再一次的,让电脑变得更小,更快,更便宜。电脑业先驱者,如Apple和Commodore更推出了配备CRT显示器和键盘的第一部「个人」电脑。新的程式语言为Basic,而电脑变成了互动的工具。
1980年代,微电脑在商业上的运用形成了标准化。CAD所需的Unix工作站变得很普遍,而IBM推出使用单一作业系统MS DOS的IBM个人电脑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现在使用者可以买IBM相容电脑来执行相同的软体了。再一次,
1990年代科技下的电脑变得比十年前更小,更快速,更便宜。由於普及率的不断窜升,个人电脑发展成为标准商业设备。Microsoft Windows推出个人电脑绘图使用者介面,做出电脑游戏和CAD/CAM应用的3D绘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