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老自考人:目送毕业生走上更精彩的人生路

时间:2021-10-05 16:14:42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老自考人:目送毕业生走上更精彩的人生路

  小雪时节,下午两点,记者准时来到海淀区自考办主任室,褚老师刚出去打水,茶几上堆着一大兜药。当她端着一杯热水回到座位后,拧开药瓶第一句话就是:“干自考26年没烦过。”

老自考人:目送毕业生走上更精彩的人生路

  褚老师递过来一本小册子—《海淀区自学考试二十五年发展历程》,封面有张老照片:褚老师和三位同事坐在办公桌前研讨工作,褚老师穿着碎花衬衣,笑容灿烂,那时她还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眼前的褚老师已步入中年,风采依然不减当年,但心脏、颈椎都闹起了“革命”。回首自考工作,褚老师思考良久:“26年自考工作难忘的事太多了,编本书也写不完。”

  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褚老师便来到了海淀区工农教育办公室工作。随着自考事业的发展,自学考试工作办公地点数次变迁,褚老师一路相伴:从海淀区政府、海淀区区委党校、知春路小学、海淀黄庄,直至如今的海淀区招生考试中心办公大楼。

  最初阶段工作异常艰辛,当时自考各项工作都是纯手工操作:考生填报名表后,工作人员要用打号机依次在报名表、准考证上打上号码,再在照片上压盖钢印,至于编排考场程序更是复杂。直至1986年,海淀区自考办成立,办公条件也很艰苦:只有一间16平方米办公室、3张办公桌、两个铁皮柜、一部电话。平日里考生现场咨询、购买教材络绎不绝,考生和工作人员挤在一起,但褚老师和同事没有半句怨言。

  说起黄庄的办公地点,褚老师眼前总是浮现这样的场景:每次报名时,小院内考生6点半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外面的马路,根本找不到队尾。为减少考生等候时间,褚老师和同事们早晨6点半“开工”,中午不休息,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上世纪90年代初,自考事业不断发展,海淀区作为全市考生、考试种类最多的区县,工作压力巨大。为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缓解工作压力,海淀区自考办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下,打起了“创新”牌:1990年自编程序,在全市率先进行了计算机报考编排考场试验;在海淀区招生考试中心领导下, 2002年,率先在全市进行计算机插卡打印考试成绩单试验;2003年,率先在全市进行了自学考试网上报名试验;2003年,率先在全市开通了24小时 “自学考试免费声讯语音咨询电话”;2004年,牵头开发了电话报考系统……回首自考事业的一步步发展,褚老师如同看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她幸福地笑了。

  谈话间,褚老师手机响了,一则短信提醒她:注意劳逸结合。褚老师笑了笑:“我一进办公室就陷入了工作,其他事就顾不上想。”褚老师拿起一本刚完成的汇报材料,16页,8000字,11幅图表,全是她亲手“敲”出来的。同事姚永兰老师评价褚老师:“她工作起来太认真了,力求完美。”工作上,褚老师总是亲力亲为,2007年4月自考前,记者就曾随褚老师到助学院校检查诚信考试工作。每次新生摄像、领准考证,也总能在现场见到她忙碌的身影。

  26年里,褚老师接待过太多的自考生,尽管大多她都叫不出名字,但对考生的关爱始终没有变。“方便考生、优质服务”一直是自考办宗旨,为考生搭建了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回复等服务平台。多年来,自考办还先后为杨洁、秦玉花等残疾考生开设特殊考场。

  多年兢兢业业,海淀区自考办获得了“全国自考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褚老师总是把成绩归功于领导和组织,她更在乎的是心中的那片宁静。她深情地说:“目送一批批毕业生走上更加精彩的人生之路时,我们的心中充实、宁静,我们的人生得以丰满而亮丽,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人生价值即在于此。”

北京考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