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网友随笔 高于我们生命的家
建筑家鲁道夫斯基讲过一个故事:1956年,爱琴海南部一个名叫泰拉的小岛发生了地震,政府资助建造了一些新的房屋,以安置无家可归者。这些房屋是按照流行的国际风格建造的,既实用又标准,与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大不一样。没想到居民们拒绝住进去,因为那不像一个家。
这个例子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家和一所房屋是有区别的。
家是一种心理感受。有些人在旅馆无法入眠,出租房里生活得再久也像客居。我们非得呆在一间属于自己名下的房屋才有家的感觉。的确,哲人说过“心安处便是家”。在我看来,这是用一个更大的困难来代替一个小困难。求心安便须求道,那可是辛苦事。我们不如简单寻个家,只要我们不是恶贯满盈,一个家就足以慰藉我们的心灵了。
家让我们安心,首先是因为我们熟悉和信任它。我们建造或装修了一所房屋,对它了如指掌,明白它的所有细节和缺陷。我们的朋友也有缺点,那没什么,我们知道他坏的底线,知道他大节无亏,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生死相托。其次,家是按照我们的身体与趣味量身定做出来的,像一个最忠实最体贴的仆人,无微不至地服务我们最异想天开的念头。躺在床上吸烟、光着身子晃悠、臭袜子乱扔等等恶习都能得到宽容。在一个民主化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一个自我中心的空间,享受一番帝王般的专横快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家是我们抵御外界入侵的最后一道堡垒。起先我们用房屋来遮风避雨,防御自然灾害,后来,家的主要敌人变成了社会。威。皮特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再穷的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屋里蔑视皇家的权势。他的房舍可能摇摇欲坠,屋顶可能塌下来,风雨可能漏进来,但英国的国王却不能入内,国王的所有军队也不敢越过破屋的门槛一步。”
这话可能言过其实。至少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拆迁队做到了英国国王和军队做不到的事。我们的家似乎更脆弱一些。
这世界早已人满为患,迟到者真可谓“贫无立锥之地”。在公共场所闲逛也不行,要办暂住证-这名称真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反映了无家可归者的尴尬处境。人人必须有个家,否则你便无法落户,融入社会。从这个意义说,家与心理感受无关,它是我们生存合法性的依据。家高于我们的生命。
从外面看去,所有的家都像一个牢笼。
.COM社区·canla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