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手抄报内容资料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手抄报吧,手抄报具有开拓视野、积累知识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手抄报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手抄报内容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1
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数理化方法、精密灵敏的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农业工作者有可能更广泛、深入地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对复杂的生态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整体概念的发展,产生出系统农业等若干新分支,初步建立了农业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农业研究。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继IBP之后,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农业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机构。
发展趋势
和许多自然科学一样,农业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来看,农业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在方法学方面,研究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生理学方法,离不开物理学和化学技术,而且群体调查和系统分析更高不开数学的方法和技术;在理论方面,生态系统的代谢和自稳态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学,而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则可说是由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农业和社会经济学等共同发展出的研究体系。
农业传说
神农氏是因为什么开始种五谷呢?据《拾遗记》记载:有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农业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2
麦后种麦之道,无需父子商量。
四季务农,关键在春季。
秋天不干的热火朝天,冬天怎么能舒舒服服。
秋天践踏麦穗太荒唐,冬天拾起米粒太可怜。
若是饿时没有糌粑吃,小田长满茅草由它去。
田的渠头渠尾,人的前生后生。
冬备夏,夏备冬。
麦子、荞麦和豌豆,在风中簸扬便知晓。
涅地是出糌粑的庄园,遭到饥荒却先叫饿。
小田虽种,收成只有一小捆,亲戚虽好,所赐只有一腰包。
春天的雨,秋天的宝。
种地要从上谷种,收割要从下谷收。
看着邻居再种地。
莫换田地,要换种子。
不管麦子种上山,不管麦子种平地,只要结出果就行。
虽然务农事,却向人讨饭。
春天种的多,秋天收的多。
一年欠收不算太糟,伴侣不佳才算最糟。
打场完了,糌粑断了。
无籽穗子长得高,无知之人更傲慢。
种那不长庄稼的田地,不如前往娘堆去讨饭。
田地再小也要按时播种。
春天播种之时太敷衍,手捏半袋面时已太迟。
若是善于耕种,石板上也能长苗。
若与瘠地打交道,定要虚度人一生。
地要灌水,水要适中。
就算数月大旱未见雨,我也不求毒水日的水。
水是幸福的根源,田地犁平再灌水。
小田长满杂草不用愁,小田蛀满蚂蚁才无法。
播种的田地,长满的麦苗。
秋季的时间最宝贵。
昂宿星到头顶时,庄稼未熟也要割。
春胞若加足,秋收定高产。
一般肥料从田头浇,沙田的肥料从田尾浇。
噶厦粮仓若想满,要为禾苗多除草。
翠绿禾苗枯于旱,农民心里如水开。
秋晨若睡懒觉,春天定要饥睏。
无用的人,秋天病,无用的牛,春天死。
庄稼已被旱枯,雪山请多思量。
耕种山地,等候天水。
卖掉田地买了马,马若死了一场空。
春天的糌粑比金贵,秋天的糌粑狗不吃。
今年豌豆欠收成,来年青稞定丰收。
三夏未曾见面,主人身体可好。
农业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3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
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下雨烂谷箩。
床上困勿得,田里了勿得。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春放洼,秋放沟,六月七月放山头。
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个节气勿等人。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春雷响,万物长。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春天种的多,秋天收的多。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
冬暖多瘟疫,夏冷不收田。
冬至离春四十五,一百零五到清明。
冬至油菜,年大麦。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伏日深耕田,赛过水浇园。
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好种出好苗,好葫芦结好瓢。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黄花见白花,四十五日上轧车。
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梨花白,种大豆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立秋早,秋风迟,白露种麦正适宜。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良种加良法,生产才得发。
良种无良法,神仙也无法。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六月初一雷个响,棉花便个梗。
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
六月里盖被,十二月里无米。
六月六,晒得鸭蛋熟。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麦后种麦之道,无需父子商量。
麦浇芽,菜浇花。
麦怕清明连夜雨。
麦收三月雨,单怕四月风。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麦种泥窝窝,过了年吃馍馍。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
人怕老来穷,禾伯寒露风。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若要花,霉里扒。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三亩棉花三亩稻,晴挨好,雨挨好。
三年不选种,增产会落空。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上昼薄薄云,下昼晒煞人。
疏禾有谷粜,密禾捞柴烧。
田的渠头渠尾,人的前生后生。
头伏早,二伏迟,中伏切顶最适宜。
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小雪勿见叶,小满勿见荚。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
养了三年蚀本猪,田里好来勿得知。
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
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
种地不用粪,等于瞎胡混
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农业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4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米袋子”和“菜篮子”的日渐充实和丰富,人们吃得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二、三产业日渐繁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推进结构调整中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477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0160万吨,增幅达到64.6%,连续跨越了3亿吨、4亿吨、4.5亿吨和5亿吨台阶,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作物发展迅速,棉花、油料、糖料的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217万吨、522万吨和2387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762万吨、2569万吨和12188万吨,增幅达251%、392%和411%。养殖业发展迅速,2007年,肉类、奶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866万吨、3633万吨和4748万吨,比1978年增长7倍、36倍和9倍。
各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得到极大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2.3%、61.6%、47.1%和70.3%;苹果、柑橘优质化率达到55%和50%;牛肉、羊肉优质化率分别达到35%和30%。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蔬菜、水果、茶叶和畜产品、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同时,部分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势头强劲。2007年,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62.1亿美元、37.5亿美元、40.5亿美元和97.4亿美元,四类产品合计出口额已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4%。特别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更趋合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实现协调发展,养殖业发展迅速。从种植结构看,1978年至2007年,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80.3%下降到68.9%;经济作物比重上升,油料面积比重由4.1%上升到7.4%,棉花由3.2%上升到3.9%,蔬菜由2.2%上升到11.3%,果园面积由1.1%上升到6.8%。糖料、烟叶、茶园面积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粮经作物发展打破了过去“粮上经下、粮下经上”的怪圈。
从农业结构看,种植业比重不断缩小,畜牧业、渔业比重持续上升。1978年至2007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80%下降到50.4%,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畜牧业比重由15%提高到33%,年均提高约0.6个百分点;渔业比重由1.6%增加到9.1%,年均提高0.25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不断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
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69.3%提高到2007年的75%。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集中度分别达到80%、90%、66%、59%。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三足鼎立”格局,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9.9%和99.9%。苹果基本形成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业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7%和63%。甘蔗优势区生产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63%和72.4%。柑橘形成了长江上中游以加工甜橙为主,赣南、湘南、桂北以发展鲜食脐橙为主,浙南、闽西、粤东以发展宽皮柑橘为主的三个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54%。畜牧、渔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也十分明显。肉牛和肉羊优势产区地位继续巩固,区域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显著提升,个体生产性能持续提高。奶牛主要集中于东北与华北两大地带,牛奶产量约占全国的60.7%;渔业形成了“两带一区”,即东南沿海和黄渤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优质河蟹养殖区,大黄鱼、罗非鱼和鳗鲡集中度均已超过80%。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有效地带动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各地注重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为171608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带动建设种植业生产基地13.1亿亩、养殖水面7155万亩,分别占全国的56.8%和84.7%;带动牲畜饲养量14.7亿头、禽类饲养量115.4亿只,占86.6%和79.1%;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1649元。同时,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为主的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经营模式蓬勃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日益紧密,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7.7%,合作方式占15.3%,股份合作方式占15.1%,其他方式占11.9%。
各地还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市场需求,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带建设水平。全国已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内蒙古的乳品、肉类和羊绒加工,河南、河北的小麦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和肉牛加工,黑龙江、湖南的水稻加工,江苏、浙江、福建的茶叶加工,新疆的葡萄和番茄加工,山东、山西的果品加工,沿海各省份的水产品加工,京津沪等大城市郊区的畜禽、果蔬、乳品的精深加工等发展势头旺盛。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10.7万个,比上年增加9000多个;实现增加值24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农村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1978年,全国共有社队企业152万个,安置农村劳动力2827万人,产值491亿元。到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个数发展到2391万个,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50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9.1%,实现增加值69620亿元。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村内部就业能力,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1978年农村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约为1:0.17:0.02,2007年优化为1:1.8:0.5。
【农业手抄报内容资料】相关文章:
地震手抄报内容资料内容01-13
健康手抄报的资料内容01-15
安全手抄报内容资料01-15
小寒手抄报内容资料02-09
奥运手抄报内容资料02-09
法律手抄报内容资料01-15
爱校手抄报内容资料01-15
阅读手抄报资料内容01-15
食品手抄报的内容资料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