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公元前340年左右,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是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在汨罗江抱石自沉。
两千多年来,秭归人在端午节(即屈原祭日)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时至今日,秭归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
端午习俗之一:粽子飘香
粽子是一种食品,在秭归却是一种文化。屈乡人包粽子很是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端午节里,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江边,他们向江中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
端午习俗之二:龙舟竞渡
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端午习俗之三:“骚坛”诗会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端午习俗之四:公祭屈原
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等等。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自1984年国家主办了“屈原杯”龙舟比赛,从此龙舟竞渡正式为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秭归龙舟竞渡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习俗,请您走近屈乡,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妙处。
秭归龙舟竞渡的习俗特点有五:一是龙船多,二是赛法多,三是划时长,四是历史久,五是为民间自发组织。
屈原是秭归人,逝后又被人们尊为“水仙”,充当航运、水产的保护神。全国各地都在端午节划龙船纪念他,老乡在殷切的纪念外,更有将他当作祖先、神祗祭祀的意义。过去,秭归县的沙镇溪、归州、旧州河、窑湾溪、香溪、小青滩、新滩南北两岸,都常备一只、数只不等。如香溪,常年参赛的除街西头船家们的黄龙,街西头商家们的白龙外,还有连三湾村民的乌龙,刘家坝一姓的红龙。至于脚划子、渡划子、渔划子等非正规参赛的混江龙,为赛船服务的彩船等,其数量之多,数不胜数。
秭归龙船,除数量多之外,形体样式也多。自有龙船至解放初,没有谁规定过船身的形体规格,多由各港造船工人自行设计打造。最大的可用十九对桡,坐四十二人;最小的也有八对桡,坐20人的。多数为十八对桡,坐40人。船体都是无舵黄瓜底划子,有宽胖的、窄瘦的、帮高的、舱浅的,以轻捷为好。
秭归龙舟多,参与划的人也多。过去,水运工人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回到家乡参与赛事。农民夏收夏播农忙已过,也是参赛运动员。商家、财主为壮门面、显财力、斗威望,也要雇人参赛。
除了船多、人多,秭归的赛场也多。秭归地处三峡腹地,三峡工程蓄水前,此地水急滩险,赛场多设置在各江沱段。如沙镇溪至老坟茔江段的大么姑沱,屈原庙、旧州河江段的屈原沱,香溪至窑湾溪江段的大麦沱、曲沱,新滩江段的下滩沱等处均有赛场。
秭归龙舟的赛法很多,有两舟赛、拖艄赛、三舟赛、多舟赛、对江直划单边赛、来回赛、上下直划赛等。
两舟划手人数相等,游江招魂划至一处,若一舟挥动照桡,指向某处为向对方挑战。对方若同意以此为起点,所指为终点,愿意应战,便将照桡也指一指那处,双舟便提起锣筛三梆,开始赛事。若被挑战方认为双方条件不对等,水流方向于已不利不愿应战,则挥动照桡,指向坡岸,两舟赛事不成。人们称这种赛法为“指照为准”。
拖艄赛只能在舟数少时进行。两、三舟挑应战罢,一舟亮艄——压艄把使艄飞子翘出水面,他舟同意,也亮艄以应,于是舟倒划,将艄搭上坡岸。筛锣后,划手用力划水,将艄拖下水来,竞划对江。
秭归划龙船时间长,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划,仅分正式与非正式罢了。
过去,划手们的训练也就是一种非正式的竞赛。他们有些本来就是船工,水运生产时,也就是他们的训练;沿江农民,田少不够种,忙完农事,到船上去推出水、充纤夫,也得到了训练机会。在生产中,他们奋力操作;休息时,较力争雄,甚至解下脚划子“顶鼓”(比赛)一场。逢年过节,同住一村的龙舟爱好者常聚一处,擂鼓吼号子,挥桨合节奏,相互交流在各地所见赛龙舟的趣闻及本人的经验。常常划得热而闹之——不过不在龙舟上而在板凳上。
秭归龙舟赛事,源远流长。当年,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消息传到了屈原故里,屈幺姑儿悲伤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哟——回哟哦——”归乡百姓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秭归龙舟,初五划了十五划。
秭归的龙舟赛,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过去,龙舟赛就象春节的灯社一般。或以村落、或以姓氏、或以船帮、或以码头、或以商团、或以行会为单位进行组织、筹备、参赛。领导者是这些单位家庭较殷实、有威望又热心的长者。设备有专造的赛舟及附件,也有临时借用的划子。经费来源,部分来自公产,如大姓的祠堂公田所产,码头、行会的头钱等,另一部分来自本单位各户的自愿捐资。就连赛场布置、奖品食物等也是沿江码头街道士绅商贾自愿捐集的。至于龙舟运动员,则是醉心于这一活动的人群。他们参加赛事,只吃饭不要钱,却奋力夺彩。把被邀请参赛当作崇高荣誉,将单位送来的八尺长一尺二寸宽的瓜子红布(即聘物)当作传家宝,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水仙兼祖宗屈原的祭祀,供龙王、江神娱乐,祈求他们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顺风顺水,舟行平安。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秭归龙舟赛已注入了不少现代元素,屈乡儿女不仅在秭归划对江,还在三峡划长途拉力;不仅划出了秭归、划出了三峡、划向了全国,而且划向了世界!龙舟,载着屈原精神、屈原文化,划过了历史长河拉力,划破了世界海洋大潮,划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划成了世界各族的共识——爱国,奋进。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端午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了,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要到了,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不论端午的起源是否是为了纪念屈原,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这一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也正渐渐的淡出人们的生活,在笔者的感觉中,端午成了个不温不火的节日。只要一提醒,大家都知道,再聊两句,不是吃粽子就是赛龙舟。相比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和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普及,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少了。
民间文化
其实,不只是端午,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丰富了众多的汉族民间文化和艺术:娱乐方面的有花灯、皮影戏、木偶戏、杂耍、舞龙、舞狮等,饮食上有元宵、粽子、月饼、年夜饭等,风俗方面有春联、门神、福、禄、寿、禧、招财进宝、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龙的图腾等。民间的舞龙、舞狮由来已久,成为人们收获、祈求平安、释放喜悦激情的标志;剪纸、刻纸艺术,充分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手巧,运用于婚嫁喜庆,烘托了喜庆气氛,广泛流传;龙的图腾则综合了中华民族积极意义上的特色,成为图腾综合体艺术,是民众崇拜的艺术形象。此外,还有正月闹灯、清明踏青、端午插艾、中秋赏月、重九登高等节庆活动。这些文化传统,既记录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又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同时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且不说邻近的亚洲国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拿世界美术史来说,无论是现代派始祖马蒂斯、后印象派画家凡高,还是时下外国的一些专业画家,都曾一度沉醉汉民族的民间艺术、古老文化传统中。世界著名画家凡高创作于1887年的油画《浮世绘》和马蒂斯以舞蹈为主题创作的油画就曾受到汉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影响。然而,同端午一样,这些曾经札根在我们生活中的民间文化艺术正一天天的被我们淡忘。
拓展
屈原故里端午节独有的习俗
中国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月半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众多节日,端午节能在众多的中国节日中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端午节密不可分。各地端午习俗缤彩纷呈,屈原故里却独具特色:
划龙舟前游江招魂。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相传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江,以身殉国,消息传到屈乡,乡亲们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演变为现在的游江招魂。
向江中抛粽子。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粽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
喝雄黄酒。喝酒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习惯,但喝雄黄酒却是屈原故里独有的习俗。相传在乡亲们找寻屈原时,一位老医师想到蛟龙水兽怕雄黄,便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蛟龙水兽伤害屈原大夫。
一字不识的农民吟诗。诗人吟诗不足为怪,但在屈原故里乐平里,一字不识的农民吟诗却是见怪不怪。相传受屈原的影响,乐平里一带的农民人人都会吟诗作对,即使是一字不识的农民,他的吟诵被整理后往往就是一首好诗。
秭归独特的端午习俗,从民间的维系和传承,到国家的认可和推动,最终达到世界的关注和肯定。屈原是秭归的,也是世界的,端午习俗是秭归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可向世人传播,但决不可被世俗同化。
屈原故里八大端午习俗
1.奠屈原。
在五月五日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祭奠设主祭、严祭,敬香上供,恭诵祭文,跪拜烧纸。祭祀活动充分利用楚文化中的音乐、礼仪、服饰、祭祀议程、道具等,再现楚国祭祀的恢宏场面。
2.龙舟竞渡。
参加比赛的龙舟颜色各异,有黄龙、白龙、红龙等,划船的人数不等,船尾一人掌艄把握方向,船腰一人击鼓喊号子,各条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一种新的节日民俗。
3.包粽子。
秭归百姓在三个端午(阳)都有吃粽子的习俗(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是吃粑粑),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会全家齐动员,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中间有红枣的、绿油油的粽子,或用刚收割的麦子磨出的麦面蒸出又大又软的粑粑(馍馍)。秭归民间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形象地总结了屈原廉洁的品质和一生的经历。
4.喝雄黄酒。
端午这天,将雄黄研成粉末倒入酒中,喝少许,涂于小孩额前耳后,可防虫咬;防毒,洒于房前屋后、床角墙根,防毒蛇、毒虫。
5.挂艾蒿菖蒲。
端午节当天清晨,露水未干时,上山采割艾蒿、菖蒲,回家用彩带扎上,悬挂大门两旁(三个端午都如此),避邪祛风。秭归民间更有洗艾水澡的民俗。
6.扎香袋(包)。
将艾蒿、雄黄、陈大蒜梗、松、柏或花椒、胡椒、白果、核桃、瓜子或五种中药材装入布中,以五彩线缠绕,佩戴胸前,祛邪防病。
7.农民骚坛诗社。
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时聚集于屈原祠吟诵离骚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
8.稻场娱乐。
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作东,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当地的建东花鼓戏,唱山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瘟船”,有的叫“送神船”。至此,端午节过完。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相关文章:
南方端午习俗06-26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屈原06-04
端午习俗:悬艾叶菖蒲08-30
临沂端午节的习俗06-20
浙江端午节的习俗06-06
广西过端午节的习俗03-12
莆田端午节习俗介绍02-06
端午节赛龙舟习俗及意义06-08
莆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06-25
有关屈原的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