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的采访稿

时间:2024-09-11 14:21:16 淼荣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对老师的采访稿范文(精选10篇)

  采访稿是指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了关于对老师的采访稿,仅供参考。

对老师的采访稿范文(精选10篇)

  对老师的采访稿 1

  好老师就是要“自找麻烦” 感动在身边——宋老师专访

  名言:“上帝忘记给我们翅膀,物理教会你飞翔。”

  ——宋老师(物理老师)

  一、授渔于人,重在责任

  Q: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A:我上学的时候,成绩比较突出,尤其对理科的学习很有兴趣。和许多人一样,认为老师是一个光荣的、神圣的职业,被赋予了一层平凡而又伟大的光环,因此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一职业。

  Q关于课堂初体验:

  A:我刚刚工作时也很紧张,面对班里那么多的学生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工作的时候也是时刻给自己压力,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所带的第一届的学生们都很聪明,思维活跃,但想想那时缺乏经验,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管理过于严格,给学生们留下不近人情的印象,但好在孩子们都很理解我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做到最好。直至现在我也会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力求给你们最合适的关怀、指导。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我的心理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要做,都有一种新鲜感,当站在讲台上为同学们教授知识、讲述道理的时候都会感到满足,这也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最有自豪感、成就感的事情。我们眼中的宋老师热爱教学事业,同时兴趣广泛见多识广,每当看到学生有成绩上的,思想上的成熟,哪怕是一点点很小的进步也会由衷地为我们感到高兴,并给与及时的鼓励。但其实对于教师这份工作,他的感受也是十分复杂的。

  Q:最为一个老师要具备很多素质和能力,那宋老师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

  A:职业责任感。只有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端正态度教学,才能有所收获。老师应该为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带头作用,不仅仅是课上教授知识才是教学,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都应该小心、严谨地对待,做对学生、对自己心灵负责的老师。通俗来讲好比是自找麻烦,一个好的老师,一个不怕麻烦的老师才会一次次指出孩子们的不足,帮孩子们改正自己的错误。

  除此之外,专业技能当然也十分重要,自身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述。宋老师平时很喜欢看书,家里面的书房摆满了各种书籍,通过看书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为学生教授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相长,苦乐相随

  Q:除了荣誉感之外,做老师具体的收获,:

  A:1、知识水平的收获

  首先从本学科来说,物理从知识深度、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看应该算是最有难度的一门学科,它注重综合性的考察,充满理性、形象的东西:学物理就是一个思维游戏的过程。物理之所以被称作是万能,也正是因为它需要我们拥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对精神上的追求层次很高。有许多问题自己理解起来简单,但真正去教授别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就需要老师们认真的备课,用最简单明了易于同学们理解的方式去讲解,与此同时,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每次虽然都是重复的内容却总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2、人生经历的收获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的过程,当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通过每天的工作来完善自己的经历阅历,静观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自己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是对人生的充实,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富有意义。

  Q:关于工作中的快乐与郁闷:

  A:“工作中的快乐是数不胜数的,关于郁闷,但也谈不上郁闷,只能说是有点遗憾的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比较忙碌,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管理好班里的每一件事,下班之后总有没批改完的作业要带回家,同时还要认真准备转一天的新课,当然这些都属于本职工作,要尽心尽力做好,但这么一来,可以自己支配的个人时间很少,只能挤时间去看书、运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当老师到现在已经送走许多届学生,看着他们在自己的教导下进步、成长,我心里会觉得非常快乐。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除了家长,老师和学生就是最亲近的人了,这种相处多年的师生情谊是难以用语言去形容的。每年送走学生的时候,既希望孩子们能顺利毕业,快点长大,又舍不得让他们离开,每次送走他们后,都会失落郁闷一段时间。”

  三、良师益友:“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Q:是不是,每个人学生时代都会考虑的就是自己到底算不算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呢,宋老师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A: “首先,我认为学生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在我的心里和我相处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孩子,是我的好学生。但非要给好学生下个定义的话,我个人认为,好学生应该是既能很好地听取老师的建议,又能在遇到事情时有自己的见解、想法的人。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检验标准,我更注重的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培养,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待任何事情都能摆正心态,明辨是非,做到遇事前没偏见,得到他人意见后有主见,果断理智地去面对。”

  Q:如何看待学生犯错:

  A:学生犯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身为老师不会因为犯错而对学生失望。应该给学生犯错的空间,甚至说是给他们制造犯错的机会,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成长。正像我平生总跟学生们说的一样,平时的考试与练习中我们不能怕错就不做,遇到不会的问题也要大胆的尝试,应该更多地暴露自己的问题,之后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是一个成长的必要过程。

  Q:对您深爱的学生们的希望与建议:

  A:作为一个学生,学习上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尤其是在高中,知识的难度与之前相比大大提高,单说物理这一科,需要记忆的公式、需要理解分析的题型有很多很多,这都需要学生们坚定信心,充满热情,勤奋地学习。况且现在的社会,个人素质的提升与检验方式之间充满矛盾,但学生们面对高考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抵触,要知道在我们这种人口密集的国家这是相对较公平的选拔方式,所以与其抱怨不如接受挑战,努力克服这一关。

  而生活中应该注重个人修养的发展,多看书有很大的好处,一些有哲理性的东西会让人更理智。同时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目标与志向,或小或大,或远或近,都应奔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努力。我们做事不能盲目,理想不是幻想,但它会帮助我们走的更远。

  对老师的采访稿 2

  [访谈对象简介]采访是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观看、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猎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沟通。

  祁晓霞,女,1965年1月诞生,1983年8月参与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老师,江苏省特级老师,盐城市音乐教学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盐城市训练学会幼儿训练专业委员会理事,盐城市训练学会艺术学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省、市十一五立项课题主持人。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训练工者盐城市优秀老师银奖盐城市训练系统十佳勤廉校长盐城市本土创业致富典型等荣誉称号。盐城市第一学校训练集团副校长、党委委员,市六一幼儿园园长[访问记录]

  时间:20xx年xx月xx日上午

  地点:盐城市六一幼儿园会议室

  方式:面对面沟通

  访谈记录:

  【问】:祁园长您好,之前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您的不平凡的生涯经受,那么您可以具体和我们共享一下吗?感谢。

  【答】:可以。那我就说说我的学习经受吧。其实我始终有一个圆满,就是没有机会读硕士课程。由于当时那个年月的特殊条件,我英语基础不好,所以我有时做梦都能梦到我在考英语。但是我期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弥补这个圆满,因此我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追求,任何时候都应当有所追求。现在的你们学习条件这么优越,说实话我是很艳羡你们的,我也期望你们能把学习当做一辈子的事,坚持做下去。

  【问】:我们知道您在幼儿园创办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那么您是如何解决的这些困难的呢?您当时想过放弃吗?

  【答】:狡猾说,在幼儿园创办之初,我就做好了了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预备。这所学校目前属于民办性质,因此与那些公办的幼儿园相比,政策、资金、老师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我感谢那些在最困难的阶段和我一起努力的老师们,我们没有放弃。我们知道光坐着等是没有用的、埋怨再多也无济于事。

  我们首先要保证幼儿园的正常运转,此外还要保证小伙伴和老师们的的进展。再苦也不能苦了小伙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首要的;老师的`成进步展也是不行或缺的一个环节,老师的职业素养提高了,那么整个的教学水平就提高了一个水准。幼儿园的各项水准提高了,家长就会我们有了信任,我们也就有了更高的信念,幼儿园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运转,那么再大的困难都会解决的。

  【问】:我们了解到您是当年几个园长中最年轻的一位园长,很多老老师可能会不认可您,那么您是如何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诸如这些问题的呢?

  【答】:一句话,用规章制度管理,以德服人。作为管理者,拥有肯定的权力,但千万不要把权力作为管理的手段或方法。他们起初不认可我,我也很理解,换了谁都会有这种想法的,换位思考嘛。沟通很重要,另外还要学会敬重和关怀。要有原则地宽容,脚踏实地的工作。

  管理者是为大家服务的,所以有时候受点委屈是难免的,但自己肯定要清楚什么是大局,不要将个人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只有把工作做好,处理好人际关系,大家才会认可你的力量,才会更乐于接受你。

  【问】:您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呢?

  【答】:从事音乐行业的人很多,但成为音乐家的人很少。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基本的素养应当要有两颗心:责任心和爱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那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

  对老师的采访稿 3

  近日,笔者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备受学生们喜爱的优秀教师——李老师。李老师教育经验丰富,教学水平极高,更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好教师。

  问:李老师,您是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呢?

  答:我认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需求,我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我也会关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问:李老师您平时会怎样去关注学生们的情况?

  答:我认为,了解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会尽力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兴趣爱好、学习状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问:李老师您觉得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地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同时,在教育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感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问:李老师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的习惯或爱好呢?

  答:我平时比较喜欢运动,我觉得身体健康对于教师来说也非常重要。同时,我也喜欢读书和旅游,这可以让我放松心情,更好地为学生们服务。

  问:李老师您对待学生是怎样的态度?

  答:我对待学生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我们去尊重和关注,而且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会因材施教,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我也会因循守旧,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榜样。

  问:最后,李老师您有什么话想对学生们说呢?

  答: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做到自己的最好,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挑战。每一位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有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会一直陪伴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帮助和支持。

  对老师的采访稿 4

  1、问:老师,您当班主任多少年了?都是从高一到高三吗?

  答:当了十几年了,大部分都是从高一到高三。

  2、问:从您高一接手这个班级,您有过什么设想吗?(班风、学风之类的)比如初步如何建设这个班级?高一阶段会有什么做法?高二呢?高三呢?

  答:设想?设想?(老师显得很惊讶,很惊讶)这个是书上的理论,现在现实当中就不讲求这么多了。就是做好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就行了,比如早上6点40来看他们是否到齐早读、晚上也来巡视一下,而且现在班主任要管好晚睡纪律,总之就是每天做好每天的事情,每周做好每周的事情,每月做好每月的事情,就可以了的。

  3、问:您的班级有什么特别的规定吗?比如每个月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比如制定了什么班规制度?

  答:这个······除学校的规章制度外,班级会视自己的情况来定吧。而一般来说班级出现什么问题了就制定相关的规矩,不然,班级制定太多规矩,学生也会烦,如果做不到或不顾学生、现实情况,则会使学生厌恶及减弱班规的执行力。

  4、问:您是如何看待您现在所带的班级呢?面对不断加进来的新学生,您又如何对待呢?

  答:如何看待我班级的学生?(老师转过头来很惊讶地看着我),这个问题,怎么说?(老师好像不知从哪里说起,也似是老师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然后我立刻转话题,“就是不断加进来的新学生,您怎么看待?怎么让他们尽快融入班级和同学熟悉?”)怎么说呢?其实这一届学生比较特殊,每个学期班级人员都在变人数也在变,一开始是四中合并过来,人员多了,然后是明瑞高中成立,分了一部分学生过去,人员少了,然后就是现在艺术生零零星星地回来几个,所以很难说怎么看待。如果是新加入的学生,或者说艺术生久不久地回来一两个,我就会让新同学跟着班级一些同学,同学们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尽快让他们跟上学习进度,尽快融入这个班级。面对新加入的艺术生,等到他们(差不多)全部回来之后,我就会召开一个小会,跟他们讲清班级的一些规矩。

  (而从平常听课时跟老师到班里的观察情况来看,面对略难管理的男生,廖老师会在男生中找一个男生当“亲信”,即一个和老师关系较好并且在男生中有一定的友好关系、有“威信”的学生来做“督促员”,来督促其他男同学遵守纪律,比如冬天的中午比较寒冷,就让男生督促员来及时叫其他男生起床。)

  5、问:老师,您能给我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一些建议吗?

  答:因为老师比较忙,一上完课就走了,所以很多时候并不能问老师很多问题。

  采访稿:

  (二)任课老师篇

  老师姓名:廖海彬(女)所带年级:高三2011级

  所教科目:政治所带班级:1108班

  1、问:老师,您从事政治教学工作多少年了呢?

  答:差不多20年了。

  2、问:老师,您觉得高一、高二、高三的政治教学有什么特点?哪个阶段比较难呢?(之前写成了“您觉得高一、高二、高三的政治教学哪个阶段比较难?难在哪?”,难度没有调整好,一开始过难)

  答:这个问题太笼统了,挺难回答的。高一、高二、高三政治学科的特点?······(旧教材,因为这位老师一直以来都是叫旧教材,还没有接触过新教材的教学)也就是分三个板块,分别是经济常识、哲学知识、政治常识吧,经济方面最难,哲学方面最容易,但却是学生觉得难的部分。

  3、问:老师,为组织教学,或者说上课之前,您会做什么准备工作呢?能否把备课工作说得详细点?

  这个没有问老师

  4、问:老师,现在很现实的一个说法是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是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答:这个怎么说呢?学生的成绩高与低,的确是反映着这个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被学生所接受的情况,也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表现的一个体现。而且在同一水平素质的学生之中,班级平均分最好不要超过五分,超过五分就不正常了,就说明老师要多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

  5、问:老师,您觉得旧教材存在着哪些优缺点呢?

  这个问题没问。

  6、问:老师,您能否给我这些初步接触教学工作的师范生一些建议呢?

  答:作为新老师呢,就是要多听课,在听课中学习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就是一定要熟悉课本教材,尤其是理解教材到位,多看书多做题,注重自己的学科知识补充理解。

  后记:第一次看到廖老师,是到政史办公室想问哪个老师是教政治的,然后一进入门口,看到的就是坐在正对门口的正在备课的廖老师,美丽、优雅、温柔,让你猜不出她的实际年龄。接着我就是问老师,“老师,您好,我是广西师范学院的学生,想来这里听课。请问哪位老师是高三的政治老师呢?”,“哦,我和旁边的李老师······”整个交谈过程中,廖老师都是带着微微笑,语气温柔,极具亲和力,让人第一眼就喜欢上她了,以致于那时我去问领导意见后领导让李霞老师当我的指导老师时,心理竟有点点遗憾。还好,李老师为了我能学点东西,也让我去听听廖老师的课。真正接触廖老师,主要是从听她的课和她在1111班的课间接近同学们的行为。廖老师上课时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同学们集中思想,并且给同学们很多的考试技巧和方法的指导,比如,要是讲到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材料题,她并不是马上就讲就解析,而是会给学生们一定的时间来看并用笔来圈圈画画写写,然后就点名提问同学们让同学来讲出他刚才思考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动手动脑,集中注意力,也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胆量和从学生的答案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所存在的问题;比如,每次一讲到考试题型,廖老师就会重复强调让同学们记住怎样快速有效找到答案,“一定要找到关键词”、“带着设问来看材料来找关键词”、“一边学习一边归纳,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及熟悉程度,找到考试的某些规律”等等。但是廖老师也有一个缺点,其实也不知道这个该不该叫缺点,可能是因为廖老师教书好多年了,已经不太注意这个问题了,就是课堂时间的把握与控制,因为廖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会“拖堂”、延迟下课时间,可能是廖老师没有看到时间,也可能是廖老师觉得这个这道题这个知识点得讲解完比较好······还有,我觉得从采访中,廖老师的回答不是那么惊讶的语气和表情,就是觉得很笼统,很难回答,或许也跟我设问的问题本身的逻辑顺序没有调整好和我问的方式过于突兀有关,而且我可能也给廖老师一种“死读书的书呆子”的感觉,很多时候,我问廖老师的时候,廖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书上是这样说,但现实不是这样·······”、“那是书上所说的······”在教学工作方面,廖老师已经有了20年的教龄,或许廖老师已经固定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面了,而且廖老师好像也没有比较多地另外去接触一些新教材新课改方面的情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随时更新自己知识吧,但是廖老师很注重自己知识根基的扎实,并且经常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自己对于应试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水平。而在班主任工作,我觉得廖老师她应该也是有很多很好的经验,但是可能平时她不注意总结或者是提炼吧,所以她一下子说不出来,也不知道怎么形容,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尽力去管好学生的纪律班级的纪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好,只是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对大部分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以外的在性格、人际关系、能力方面等有无大致的了解?

  不过,我想,廖老师应该也是个和学生关系挺好的老师,亦师亦友的一个角色。因为平常下课后,廖老师总会在自己的班上“逗留”,一直都是笑着和学生聊聊天,了解了解学生或者是班级的各种情况。期间,有一次我和廖老师从他们班走过,碰到了在窗边的一个学生,然后老师就问那个男生,“天气那么冷,男生午睡之后起得来吗?你多督促一下他们哈······”那位男生点点头,并且那位男生好像接过坐在窗旁边的那位男生的“回头客”小面包,紧接着就塞给了老师,廖老师不要,但是他还是直接塞在了廖老师的口袋,还说着,“老师,你吃,都上了几节课了······”还有,听廖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聊天说,“昨天XX同学中午请假出去,可能因为有点事就没有在上第六节课前回来,我也没有注意。我当时也去上课了,也没带手机。后来我回办公室一看,他发来一条短信,‘老师,我回来时迟到了一节课。但是门卫看到我那么帅,所以就没有登记我的姓名。’”廖老师说的时候很开心,也逗得其他老师哈哈大笑。学生愿意主动和老师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正是说明这位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她是学生心目中的朋友,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朋友!

  对老师的采访稿 6

  用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

  与学校班主任的一次备受感染的访谈

  我们常把孩子比做初生的太阳,他们需要老师的急躁、细心的呵护、理解与敬重、循循善诱要当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抖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知我们对待学校生不行疏忽大意,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训练好这些孩子,使他们健康欢快的成长,呈现自己独特的风采。下面是我和孙老师的一段简短却很有意义的对话。

  1、问:孙老师,以您多年的从教阅历来看,我们该如何与后进生家长沟通呢?

  师:班级孩子多了,在一起自然会有所比较,有比较就必定有差异。承认个体差异非但不是对孩子的贴标签和打击,而是对孩子的敬重、对实事求是的敬重、对客观存在的敬重。敬重是训练的前提,没有敬重,想谈好的训练,那是奢谈。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家长,所以我经常站在家长的角度端详训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可现实是并不是全部的孩子都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龙凤。于是,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奉行棍棒训练,也有家长唉声叹气破罐子破摔甚而放任自由。我时常站在老师的角度端详训练,我们的训练要培育什么意义上的龙凤?我觉得,训练既要培育传统意义上大众眼中的龙凤,更要培育父母眼中孩子自己眼中的龙凤眼下训练上的攀比之风折射出这个社会的生存之痛,但训练更多意义上是赐予被训练者内心的修缮和自我的超越。

  如此,则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后进生、公平宽容地对待后进生家长,敬重、理智、人情味亦是自然而然,即使孩子的父母觉得孩子无药可救了,我也会为孩子留一盏灯。

  2、问:班干部制度曾受到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猛烈抨击,他说学校班干部制度是在培育汉奸,并列举汉奸的三个特点:为强权效力;告密;奴役同胞。他还称,发达国家学校没有班干部制度,建议取消该制度,让全部孩子公平成长。对此,《广州日报》官方微博曾发起投票活动,45%的网友呼吁取消班干部制度,让孩子们公平成长。您觉得该如何培育班干部呢?

  师: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一个优秀的班干部会给班级带来怎样的分散力和向心力,在某些方面,班干部甚至比班主任更有带动性。因此,我是不大同意郑渊洁的过激言论,况且他本身就是个离经叛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家,但由此我们却不得不反思了,是我们的班干部制度出了问题还是班干部的作为让人们不满了。推断一项制度的科学与否,应以是否公正、公开、公正为基石;判定一个人作为的好坏,应以其作为时的心态为依据。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动身,我并不认为班干部制度及班干部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或许与最初奇特的愿望有了出入。

  班干部虽像个同学官,但与社会的官有质的区分,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是服务。因此在选拔中如何淡化权力意识,让同学意识到责任感,这才是关键。假如将郑渊洁的为强权效力、告密、奴役同胞的三个特点修正为为班级效力、督促、服务同学,则定可以培育出一批帮手和旗手,定会消灭一个个自信而谦逊、优秀而卓越的班干部。

  3、问:如何应对班级的.突发大事?

  师:一个工作做得再细致的班主任,也会在实践中遇到不行避开的突发大事,由于对同学实施训练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同学共性不同、气质多异、心情易变、千差万别,所以来一个你难以想象的言行举止,看似不行思议,实则也是情有可原。但我们承认班级突发大事的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可以推卸责任或听之任之,相反,更需要我们在日常管理中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全面,大事发生后才可以、也更应当实行准时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单小娟老师说,遇到事情要想三个方案。三个方案体现的是班主任的良苦认真和多手预备。突发大事,考验的是老师的应急才智。才智并不是所以人都拥有,况且是应急才智,但我们预备了多种方案后,总找到一种方案是适宜的。由此可见,才智是可以预备的,可以积累的,可以储蓄的,预备好了、积累多了、储蓄足了,或许平常人也会拥有一些才智的。

  一些突发大事的发生,在常人看来那是不行思议的,但从孩子的角度看,他总会或多或少的有着自己的正值理由。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有可能擦出管理上的艺术火花。

  管理艺术的追求无止境

  4、问:孙老师,从不见你对同学发脾气,也从不听你发过牢骚,每天微笑着走进教室,又微笑着走进办公室,你真的一点儿也不厌倦这份让人心力交瘁的工作吗?

  师:我的人生信条

  (1)、既然我已别无选择,就让我把这份职业当做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力争精彩。

  (2)、班主任的工作,就像沙海拾贝一样,我们不能期望全部的贝壳里都有奇世珍宝,但需要我们独具慧眼,看到每粒贝壳所拥有的五彩斑斓。

  5、问:大部分同学都很怕班主任,但您和同学就像伴侣一样相互敬重,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师:老师得到同学的敬重,是最大的回报和劝慰。同样,同学也最期望得到老师的敬重,尤其得到班主任的敬重。因此,师生之间相互敬重,是建立民主、公平关系的前提。记得那时,学校支配我担当二班级一班班主任,刚接手时,我认真深化同学中间,分析了解该班每一位同学的状况,发觉有部分同学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相互敬重的现象。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就开展团结就是力气、我将如何做人和我将怎么样才能为我的班级增光添彩的主题班会,和同学们谈心,让每一位同学都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并非只有班主任发言的法定时间,每次都事先支配三位同学在班会上做班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包括对班级的管理意见,总结上一周本班在学习,平安,纪律,卫生,礼貌等方面的状况,或对本周工作的展望。课余,还经常开展篮球赛,讲故事竞赛等活动,主动用课间活动争取与同学接触、沟通、沟通。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不久就与每位同学都建立了伴侣一样公平的师生关系。

  6、问:如何了解班上的同学?

  师:班主任首先要勤快、勤奋,在没有课的时候也要勤到班上查看同学自习和上课的出勤状况;勤与家长联系,进行家访,与家长达成共同训练同学的共识,这样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言谈中也充分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愿望和要求;勤于跟科任老师交换意见,了解同学各科的学习状况;勤于走进同学的课余生活,了解同学的抱负,爱好爱好和各种要求以及同学的家庭状况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班主任才能时刻把握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变化,准时与家长、科任老师反馈,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班主任工作才会有起色和效果。

  7、问:中等生是最简洁被忽视遗忘的同学,那您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呢?

  师:作为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同学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与;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状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判,是一些简洁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同学。我班的xx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好像没有什么特色的同学。在我教他的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留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转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转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略微晚了点,同学都及及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同学光顾着挤,好象没有留意到横在地上的扫把。这时,xx同学挤了过来,告知大家看着点,别拌倒。然后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回教室后,马上在班级表扬了xx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怀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觉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准时赐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觉他变了,上课特殊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头留意以人为本,面对全体,细心观看,捕获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准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同学,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同学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老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舞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8、问:一个学期最关键的时段有那几个?

  师:每学期开学初的一个月。这一个月班主任要做的工作是:收心工作。同学放假休息了一段时间,身体、思想、心理都会放松。这时班主任要通过层层动员,全面宣扬,快速地将同学的留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吸引到班级活动中来。调整班干部。每学期要经过民主选举对班干部进行调整,把责任心不强、在同学中威信不高的班干部调整下去,把那些优秀分子吸取进来,组建更有活力的班委会,同时要留意做好被调整下来班干部的思想工作。确定班级工作目标,制订班级工作方案,让全班同学明确本学期的努力方向。

  学期末放假前半个月。这时一方面要考试,部分同学学习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接近期末,同学憧憬放假,简洁分心。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同学正确对待考试,对个别压力过大的同学要进行疏导,教给他们方法,缓解压力。这一段时间班主任要跟得上,靠得紧,保证同学思想稳定,精神饱满,不受外在的干扰因素影响,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考试中去。

  考试后。考试后有部分同学会消灭思想放松,学习松懈;另一部分同学会担忧,怕成果不好丢了面子,还有一部分同学会感到自己成果不好,自暴自弃。班主任要准时对考试状况进行总结,要对成果优异、进步突出、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进行表彰;但不要对学习差的同学进行公开的批判。而是要召开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查找考试失分的缘由,沟通学习阅历,引导同学树起信念,乐观进取,共同拼搏。

  对老师的采访稿 7

  采访对象:优秀教师

  采访时间:5月15日

  采访地点:XX中学

  采访人:小明(以下简称记者)

  记者:请问您的名字是?

  优秀教师:我的名字是张老师。

  记者:您教了多少年的课了呢?

  优秀教师:我已经教了二十年的语文课了。

  记者:那您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优秀教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动力,才会主动去思考、学习和探究。而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做好引导和激发。

  记者:您有没有遇到过难教的学生?您是如何处理的呢?

  优秀教师:当然有啊,每个教师都会遇到。遇到这种情况,我首先会去了解这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时候我会采用开放式的交流方式,与学生谈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有时候我也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记者:您觉得教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优秀教师: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和进步,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当学生对我说“谢谢老师,您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时,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记者:最后,您有没有什么想对年轻教师说的话?

  优秀教师: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和创新。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和成长。希望年轻教师能够保持初心、热爱教育,为孩子们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教育环境。

  对老师的采访稿 8

  Q

  您当老师的职业选择来源于什么?又为什么选择了当一名历史老师?

  A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自己儿时曾有很多梦想,当警察、艺术家、科学家,当渐渐长大了,梦想逐渐变成了理想,而想要做一名老师时,是缘起于在初中二年级时候,我遇到了我的化学老师兼班主任,她博学多才,谦虚随和,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她给我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深深影响了我日后的兴趣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理想的树立,我记得她说过自己成为老师也是受她老师的影响,而最终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所以从那时起,我希望自己也能衣钵相传教书育人。

  教师的理想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衣钵相传的动人故事,更是我对自身审视后寻求的一个人生定位。自己从小就喜欢阅读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更是喜欢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乐于和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当我报考选择师范大学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是选择中文系,但结果仅以一分之差,被调剂到了历史系,没有灰心和气馁,在学习过程中深深的喜欢上了历史专业,就更加坚定了我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发现历史之魅力,从而也喜欢上历史学科。

  大学毕业后,在职业中学任教五年历史后,转而任教过其他十几门学科,后又经历过多次调配工作的事情,但出于对历史教育的热爱,最终还是选择调入普通高中,继续努力践行我的历史教育之梦。

  Q

  如果要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那您会选谁?为什么?

  A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选择的问题,我们知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中涌现出各具特色的代表性人物,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等等,他们中有的人声名显赫、贡献突出,有的人影响一时、流芳百世,有的人改变历史进程、改变人生价值观,要说最喜欢谁,真的一时难以抉择,如果从一位历史教育者和历史研究者角度来看,我会选择史学家司马迁。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喜欢他不仅仅是在史学和文学上的贡献,也因其直言进谏而受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的不屈精神,更是因其不象历代史官那样,把修史看作是对圣君贤臣的丰功伟绩的记载和颂扬的实录精神,西汉的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Q

  最近几年的影视题材中,“穿越”剧情受到追捧。作为历史老师,如果说您有机会可以去到其他时代生活,那您会选择去哪个时代呢?为什么?

  A

  在当今“穿越剧”盛行的时代,或许每个人都有去穿越古代去看看的想法,有的人去会汉代,因为汉代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有丝绸之路,汉武盛世,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汉人,汉族由此而来,有的人会选择去唐代,因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更有李白杜甫等众多诗人的千古绝句,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如果以一名历史教师身份去穿越的话,我会选择先秦时期,虽处于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四分五裂的乱世,但也是思想家辈出、各流派争芳斗艳,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穿越到先秦,我可以直接问学先贤,学习智慧之学,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学习孔孟之道,孔孟弘扬的德道,是我们为人之本,也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学习老庄出世学,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法家依法治国,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学习墨家做人要有实干的精神。

  当然,我还是更愿意生活在当下,国家富强民主,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这是古代历朝都无法相比拟的。

  Q

  有人说,课堂就是老师这个职业最幸福的一片天地。那张老师您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对您最多的评价是什么?对此,请您详细讲举2个例子说明一下。

  A

  浙江省特级教师戴加平老师提到“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 江苏李晓进老师也谈到追求历史课堂之“本位”:有魂、有料、有人,而我的课堂是要有趣、贴近生活,要严谨、追求实证。

  1、 有趣、贴近生活

  历史课堂是对人的教育,课堂中的人就是我们的学生,高中历史课常常会因为堆砌大量的原始史料和学术著作而显得艰涩难懂,历史又是过去的事情,离现实生活有距离,空洞地讲解历史知识,特别是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新生,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样课堂就会失去了活力,学生自然就提不起兴趣,谈何学得好。就要给中学历史课加点“料”,选择真实生动而又有意蕴的故事讲解,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历史课不但有趣,还要贴近生活。

  记得2015年8月,新高一上课的第一天,我提早来到一个班级教室准备上课,坐在第一排靠近讲台的一位男同学主动对我说,他说:“老师,您一看就是一位好老师”,我说为什么啊?他回答到“凭感觉吧”接着他说:“老师,我能给你提一个小小要求吗?在您的历史课堂上,能否多给我们讲讲小故事呢?因为学习历史应该是有趣的事情才对”,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个小要求,让我陷入了深思,是啊,历史课堂应该是有趣的才对,我们要让历史课堂保存新鲜又有趣,让学生拥有激情,就要适时加点有趣的信息。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我会讲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讲《罗斯福新政》,我会讲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的故事,通过故事来调剂课堂,或者自身的一些经历给学生听,比如讲到《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我会把自家乡下的农具拿到课堂上来,或者拍些视频和照片展示给学生,给学生讲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我会让学生把自家老照片和老物件拿到课堂展示,学生会真实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课堂氛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就很少有学生睡觉的情况。

  2、严谨,追求实证

  历史课自然不是故事课,对于课堂中的知识,还是要严谨对待,平时我会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并经常讲司马迁的.故事给学生,对待历史要有求真的信念,求证的意识,强化学生证据意识,学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能不懂装懂,得过且过。

  一次在课堂上讲到元朝行省制的时候,一些课堂上过于活跃的学生,思维开始出现跳跃,一男同学在课堂上和身边同学大声的讨论:“《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杨过在历史上确有真人吗?”,对于这个脱离课堂的问题,我没有进行批评,反而要求这位同学可以课下进行收集相关史料进行论证,并告知方法和途径,期限是一个月内形成1千字的论证小文章。虽然这名同学在一个月内上交了不太理想的论证文章,但从中他感觉了学习历史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有大胆质疑精神,也要有求证的意识。

  近几年自己历史课堂上,走近学生,尊重学生,学习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课堂上尽量通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课堂活跃,收放自如,正因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和治学态度,深受学生欢迎,大家都亲切的叫我“勇哥”,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大家对我最多的评价就是“幽默、可亲、博学、不会睡觉的历史课”。

  Q

  我们看到您在《做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里面提到教育创新的问题,您本人也有在“互联网+教育”方向有所研究,那您觉得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如何做好新瓶装老酒?

  A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这种转变中,教师也面临巨大挑战,当然这些挑战也是机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尤其是课堂信息交流不普遍,不充分的现象更为突出。

  再加上高中历史贯穿中外古今,纵横上下五千年。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很容量很大,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要高质量地完成多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是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要想解决这些现实难题,必然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寻找“技术”与“历史”的平衡点,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和途径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去让自己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高效。

  嘉兴市历史教育更是在戴加平老师的引领下紧跟时代潮流发展,戴老师能身体力行,从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带领嘉兴市历史教师尝试将传统的历史教育加入现代信息化元素,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

  Q

  您是什么情况下加入的“戴加平名师工作室”?在这里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您详细举例说明一下。

  A

  华东师大课程所钟启泉说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靠排他性竞争,而是靠 “教师团队” 的成长”,因为自己近十年里一直致力于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2015年戴加平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成立,戴老师主动让我担任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和工作室网站的技术总监,我幸运加入到戴加平省名师工作室团队中,在这个团队中,让我懂得教师的“育人”也是一个“育己”的过程,而“育己”才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自己的生命质量。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我多年积累的互联网知识终于得到了用武之地。戴加平老师就是我的伯乐,给我创造了去展示自己的机会,用他的睿智引领我前行的方向,我用我的信息技术特长,为嘉兴高中历史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引领了一些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回首这几年的工作,不断成长与收获,但他对我的要求并没有止步,反而希望我能更加努力,需进一步夯实历史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学习移动终端等技术为教学服务,因为他坚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8年3月23日,和戴老师一起赴衢州二中参加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研讨活动,在返程火车站候车时,戴老师就接下来工作室即将要开展的工作和我进行详细的交流和布置。此时,我怀着试试看的心里对戴老师说:“戴老师,我能否组建嘉兴信息化团队,并由我担任信息化团队的主持人,您担任信息化团队的导师呢”。

  没想到戴老师对我这一提议给以极大的肯定。他说:“这是一件好事,你能通过自身引领示范作用,来影响嘉兴市乃至浙江省一批青年历史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从而站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制高点”, “此事要从长计议,不能急,这项工作还没有人去做过,要决定做就要坚持下去,先影响几个人,再进而辐射一批人”。

  接着又语重心长的说:“你这次能够评上嘉兴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你不能骄傲,不能懈怠,要时刻保持着向上的态度,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及时总结,形成论文成果进行发表”。

  听到这些,突然有了力量,但也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我知道,这是戴老师对我多年来做人和做事的信任和肯定。我说:“戴老师,您放心,我会的”,但心里却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辜负了戴老师对我的期望和厚爱。

  戴老师又对我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他说:“在互联网+时代,目前欠缺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的人才,你要立足历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知行合一的研究型教师”;又说:“二十年前我曾说,嘉兴市不能只有一个朱建国,我们需要一群朱建国;现在应当说:嘉兴市不能只有一个张勇,我们需要一群张勇”。

  戴老师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面对戴老师的殷殷期望,我知道,我前进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因为谈话太过于投入,两个人都没有注意到本车次已经检票几分钟了,差点误车,戴老师笑称:“两个大男人差点要彻夜长谈了”,两人相视大笑……

  Q

  名师工作室最大的作用在于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辐射带动青年教师成长。作为戴老师工作室成长起来的中间力量,对后面正在成长的青年教师,您有哪些过来人的心得体会可以交流。

  A

  对于青年教师,要对高中历史教育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历史教学,坚持阅读,刻苦钻研,淡泊名利;学会坚持,要懂得感恩,薪火相传同进步;要确立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强,协作精神好,团结互助以期达成携手共赢之目标;还要树立创新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并能够有意识的融入日常历史教学中,以此来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路在脚下,见远行更远。

  Q

  “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被您当作座右铭,那您对学生的要求又是怎样的?你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A

  “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是我信奉的座右铭,低调做人,是谦虚、不张扬,做人要有正确的人生信念,踏实做事,是诚信、不欺诈,做事要恪守自己的原则。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同时也是这么教育我的学生的,因为我们教育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价值观形成时期,通过历史课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懂得感恩,学会承担,建立家国情怀,将来能为社会做出积极正确的贡献。

  对老师的采访稿 9

  采访人:xx

  讲述人:xx

  时间:20xx/12/31

  地点:天君殿附近的咖啡厅

  杨:在大学期间,您比较喜欢的课程是什么呢?

  李洪涛老师:喜欢偏门左道。比如说像乔传藻老师的这个小说研究,有些人不看好,我特别喜欢。还有李从宗老师的曹禺研究,我特别喜欢这些课程。因为大家当时的思维喜欢做学问,学问大的,理论性强的,我喜欢搞创作。我更喜欢乔传藻,李从忠、杨振昆老师的课,他们当时都还不是大教授。

  杨:乔老师他也是一个作家嘛,当时你们会看他的作品吗?

  李:看得很多,因为我大三的时候,有一个儿童文学作品在全省获奖,乔老师也是获奖作者之一,我们俩就在一起,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跟乔传藻老师走得更近一点。

  杨:这样啊。这个我们之前也没有了解过,感觉是挺有趣的一个点,但是在你的一些已经发表的作品当中,好像很少看到儿童文学。是后面没怎么创作了吗?

  李:在搞。我在云南电视台做少儿节目做了很长时间,他们让我在校园栏目工作也是因为我最早是儿童文学作家。但少儿剧的审查要求几乎是已经违反了艺术规律,我没有办法去适应,所以后来我做儿童文学就做得很少了。但是有一个对我启发很大,就是我第一次写书,写《精神的雕像》,来自于我当时在校园栏目的采访,当时采访中学生,我问他们:你们的偶像是谁,他们只是会说一些歌星啊影星啊,墙上挂的很多科学家或者是什么大师的照片,他们不认识,觉得离得很远。所以那个时候我想着用通俗文学的方式做一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作品。我的第一本书,可能来自于我在校园栏目工作的感受。

  杨:那老师你觉得大学时光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李:可能这个问题要问别人,如果从别人的角度来讲,他们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我在台上说相声,因为我到云南很多地方,我不认识的人他们会认识我,一问都是云大的校友,见过我讲相声。我自己要说什么最难忘?那是一件非常出洋相的事情。那天上游泳课光着身子。下暴雨,文科生对机械制造原理不熟悉,我钻到水泥搅拌机底下,然后淋得浑身都是水泥,已经变成一个大灰人。出来以后大家都在笑,整个游泳池好几个班在那儿。本来我要跳下游泳池去,管理人员不准我下去,只得拿个水桶这样浇一浇,把身上的水泥冲掉。

  杨:感觉老师那时候还是挺活泼的,很有活力。

  李:被迫的。因为下暴雨了,没办法。

  杨:好的,我们注意到您是和于坚老师他们一起创立了银杏文学社嘛,你们当时创立的初衷是什么呢?

  李:这个要问于坚他们几个人。因为银杏社的创立,于坚,蔡毅、张稼文他们几个,包括韩旭,可能起了主要的作用。在组织联络各个方面,他们承担了主要工作,我除了创作没干任何事。

  杨:您的创作在当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杏文学社的风采。

  李:当时只是把我拉进去,因为当时就是我的儿童文学作品获奖。他们觉得这个人还行,就把我拉进去。挂了个什么名吧,大概是理事还是什么?我都记不清了。但是说老实话,第一是我当时年纪太小,不会搞行政,行政工作我什么都不会搞,就在那样的情况下被他们拉进来,所以行政工作我没有承担,但是活动我是积极分子。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在行政上做过什么工作,就不是银杏社了,而是我在学校的那个文工团。因为我在那里讲相声,然后出过我写的第一部话剧,还有我自己演的小品等等,那些更多一点,行政上那边也干得多一点。

  杨:看来老师您那个时候在大学时参加你说的那个文工社团的活动比较多,那是学生组织的吗?

  李:它是学校组织的,条件比银杏社好。有时候晚上演完了还拉着我们去喝牛奶,就是当时有个叫综合食堂,在科学馆这个位置,就比一般的学生食堂好一点,高级一点,就把我们拉到那儿吃米线,他们有这些条件,毕竟是学校组织的。那么组织的人当时很重要的是花泽飞,后来是我的领导,文化厅的副厅长,他当时是团委书记,他很积极。

  杨:那于坚老师他们有参加类似的活动吗?

  李:他们的精力放在文学社这边,他们就没有参加文工团。蔡毅参加了,蔡毅两边都是积极分子,跟我一样。蔡毅还有他主演的话剧,他当过主演,我当过编剧。你们采访蔡毅没有?蔡毅是昆明电视台的副台长。

  杨:我们采访了,是我们另外的师姐去的。

  杨:你们毕业以后,跟银杏文学社的成员还有联系吗?

  李:联系?个别人有。有些人呢,我到今天都没见过,有些同学们联系的多一点,像韩旭,他在出版社,蔡毅跟我都在电视台,我们几个可能联系稍微多一点。后来张稼文也搬到跟蔡毅一个大楼,昆明报的副主编,他做行政,可能他做的跑腿的事,跑的非常多,所以几个骨干之间基本上谁去哪儿了都还知道。有一些成员若干年以后偶尔见过,像有一个姓熊的同学,叫熊伟,光知道他在写武侠小说,一直没见他。后来见他的时候,他说他不写了。罢笔了,他去做视听读物了。就是电脑上画的那种一幅一幅的,不是动画,就是那种单幅单幅的,现在是落后技术了,那个时候还比较先进。当然也有些同学,像我们的一个女同学钱映紫,若干年以后又变成了我的领导,也有这种情况。

  杨:感觉兜兜转转,大家的圈子又碰到了。听老师的描述,感觉当时在文学社的核心成员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一般还是跟创作有关?

  李:跟创作有关?可能学校分配的时候对我们还是比较照顾,在文化团体的比较多。所以呢,我们几个经常见面,因为我们几个都在文艺圈里混嘛,经常山不转水转就转到一块了。

  杨:您后面有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银杏文学社后来的一些成员吗,比如说像倪涛老师?

  李:当时我不认识。但现在他跟我是一个办公室了。我认识他时已经到了广播电视厅,因为他分到曲靖去了,若干年以后又到广播电台我们才认识的。但当时不认识,我也没有跟低年级的同学讲过课,他们其他人讲过,于坚他们都回来过。但是我回来可能活动过一两次,没有讲课,也没有深交低年级同学。

  曾:您和倪涛老师在一个办公室会讨论以前你们在云南大学度过的时光吗?

  李:我们以前经常在一块儿吹,到了一个办公室反而吹不起来了。两个人各抱着电脑工作,有时一天不说话,各干各的。但在别人的聚会上偶尔碰见,又会像很长时间不见面似的,大吹起来,倪涛只要不喝酒,性格偏内向,现在我离开了,是离职创业,他现在还在坚守岗位。

  杨:之前采访倪涛老师的时候,他说80年代让他们很有那种创作的冲动,您是怎么看待那种冲动和80年代的?

  李:这个东西是一种文化氛围。那个时候也不是说有个云大我们能有创作冲动,其实最早的时候中文系是不准我们搞创作的,要求我们去做学问。或者将来有一些做学问做不成的,那么就是到中学教教语文,他们培养人才的方向是这个,并不鼓励我们搞创作。因为在云大的历史上搞创作的同学也有很多悲剧,特别到了文革的时候,这批人可能比较悲惨,所以当时不鼓励我们搞创作。当时我们都是自己自发的,都是自己搞。为什么会有创作冲动?跟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学有关。就那一代人,现在的铁主席铁凝那一代人,大家互相都在竞争着要发作品,很有积极性。国家也很重视他们,所以一看他们都起来了,在我们先起来了,我们就有这种欲望,也想去成功。但是后来文学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通俗文学不受社会重视,要么是纯文学已经跟社会无关了,大家都不重视文学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你写了干嘛呢?大家就没这个冲动了。

  杨:我们之前还听过就是赵野老师,四川的'一个诗人,他来我们学校讲座,跟我们分享了他在学校时候的那种学生活动啊,特别的丰富,会有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当时云大有吗?

  李:有,跟工学院,跟师大,都有。工学院全部是业余的,没有中文系。民族学院它有个语文系,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在这边读书。我们班也有几个少数民族作家,他们经常来往。

  杨:那看来学校和学校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感觉好像不多。

  李:不多,还是我们自己学校内部办的活动多。花泽飞是很能折腾的人,邓贤是我们系上的老大哥,也是个特别能折腾的人,他们把这些带起来了。

  杨:那老师就是你当时在银杏文学社除了创作之外,就没有做过别的吗?

  李:没有,编辑是他们当。我没有当过编辑,也没有做过组织。活动我参加的多,都是敲边鼓的。

  杨:嗯好的,谢谢老师。那老师我们聊一下您的创作吧,《大师的秘密》这本书里面那个祥子,你是怎么想到他的名字,还有他的形象,你觉得有什么象征意义?

  李:其实这个跟老舍的祥子是没有关系的,肯定不会扯到版权问题。创作第一是创作来自于生活,老舍能写祥子,说明他对人力车工了解。第二,他的祥子已经家喻户晓,那时候北京拉洋车的如果外形长得像他,甚至脸上被驴咬了一口,那么肯定他的绰号就叫祥子。我是这样想的,所以写了一个人力车夫。当时没有考虑让他做主角,但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主角了,觉得他能串联更多的故事。当然,我和老舍的祥子是两个人了,不是一个人,他的绰号叫祥子,但没有虎妞,没有小福子。

  杨:我看您里面描写他的车夫生活感觉也还是很真实的,你的那种真实感是怎么塑造的?

  李:首先,是老舍把这个车夫写得很生动,我们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当然不能抄袭他的。其次,我也会在社会上接触各样的三轮车夫等等,现在是开嘀嘀打车的,还有引车卖浆、三教九流,社会底层……都有接触。我当北漂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是个老平民区,也跟北京下层的老百姓来往比较多,跟他们天天来往。跟导演,编剧、大师们、制片人……那是偶尔见见面,明星那更是偶尔一见。天天见面的还是这些北京的下层老百姓。

  杨:在老师您《精神的雕像》这本书里面,我们看到了闻一多说中国没有最后一课,那你是怎么理解中国精神这个词?

  李:中国精神这个词好像不需要我去理解。大家都是中国人,就像当时西南联大的领导张柏苓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希望中国强大吗?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头,这种爱国激情它会比今天的人更加强烈。在那种民族危难的关头,这种爱国激情的迸发,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后来的人间奇迹——当时也有人间奇迹,后来创造了更多的人间奇迹!

  杨:那您们当时创作主要是因为个人的创作冲动,还是像您说的想为中国做贡献?

  李:这个事刚才说过一点。我的爷爷奶奶跟西南联大有一点关系。我奶奶当过西南联大的女生指导员,她一个佛教徒去插手政治,是个悲剧的角色。但是就从此和西南联大结下不解之缘,所以我们家就住在这儿——昆华北院。我幼年是在(指咖啡馆对面)这个院子里,师大的房子,稍大以后住地台寺,也是师大的房子。我经常到一二一烈士墓和闻一多那个地方,包括当时和一二一烈士一起被手榴弹炸伤的活烈士,我小时候都见过。对这些烈士,我有一种亲近感,还有一种宿命感。因为人家说那个是烈士墓,只有我小时候调皮,中午没地方去就跑到人家的墓上面,平平地躺着睡午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必须要为西南联大写作品。他们的爱国精神确实很感动我。最早的一个西南联大作品是广播剧。当时让我创作,没有史料,只有一本连环画。是吴宝璋老师、还有你们中文系一个老师叫张维。我就根据他们写的一个连环画创作初稿。创作完以后,我在电视台待过一段时间。因为其他的原因,当时下岗,我到深圳去闯。回来以后没有工作,在那个空闲的时间里写出来的。自己感觉爱国激情等等这些东西,应该比那个广播剧要强大得多。

  杨:是的,在读您的这些书的时候,会真的有被感动到。

  曾:就读的时候我就一直带着一个困惑,我就在想:这位作者是经历过这个现场吗?见证过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跟我们这些后来在历史书上或者说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真的不一样,就感觉特别的真实。

  李:当时的西南联大师生,活着的还很多。我见过的,采访过的也有。比如吴征镒老先生,我采访过他两次。他一个平脚底的人,走路困难,但是居然从长沙三千里走到了昆明,最后成为中国的植物学泰斗。小时候那个院子里还住了很多联大师生,别说是学生了,老师都有很多。学生当时还很年轻,就是四五十岁,跟我现在差不多。包括杨振宁的同学,平时我就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我也没有刻意采访过更多的大师们,我对那段历史是有真情实感的。

  杨:老师您的创作里面有很丰富的那段时期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看书呢还是生活中的积累,比如采访呢?

  李:积累!《精神的雕像》这本书大概30万字,我看过的史料起码好几百万字。之前我还搞过有关抗日战争在云南这一段的其他工作,比如说电视剧《冷血》,当时我给周梅森当责编,包括唐国强他们的那些史料全部是我给他提供的。那个时候还为了一个没拍的电视剧本,我把有关滇军的整个史料都看了。所以呢,多次创作的积累使我对那段历史基本上能够把握一个大的方向,至少重大历史事件是不会有错误的。

  杨:您看这些历史书偏文学史的研究多一点,还是非常枯燥的史书?

  李:你进入省图书馆以后,会找到很多的书。没进去的时候你找不到,而且找不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但是,你进入到这个环境以后,你就会找到很多的史料。历史,军事史,文化人的一些经历,我都会读。但是可能经济史这方面我就读不进去。其实当时我写《精神的雕像》跟写这本书(《大师的密码》)是完全不同两个环境,当时根本没有西南联大的系统成套史料,只有几本学生的回忆录,都是短篇短篇的,集成了几本。我就靠支离破碎几本书,把它整理成了一本书。后来有的人批评我,但是我对历史环境历史背景的把握应该不会有错,重大的历史事件年月日肯定不会搞错的,但是有些比如教授们的一些生活也有虚构,会有这种情况。当时呢也有一些批评,西南联大当时的学生还很多嘛,哈哈,有一些人为了他自己的作品就攻击我,也有。

  杨:是不是只要当时那个环境下保证方向正确,对您的创作就不会有太多的批评,或者是一些反对,对你的创作产生阻碍?

  李:当时我没有跟任何人交流自己的创作,所以那本书的自发性很强。我写历史作品,都是首先抓重大史实,这个千万不能有错。个人的东西对我来说不重要。我后来的这一本《黑虎天帅》,你们更想不到,我写了40万字,关于主人公个人的史料不到1万字,就他的参谋长写了一个《黎天才传》。我把几个网站有关他的政府宣传打开一看,一模一样,没有办法了,除了这些,再也找不到别的资料。那么我怎么写呢?我怎么把他的一生写成40万字呢?因为他经历过半封建半殖民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经历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我首先要去考察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再把这个角色放进去。所以到现在他们丘北县没有一个人说我这个东西是小说,不是史料,他们是当做史料来用的,其实是小说。但县里面都没有提出史料上有什么问题,当地接待的客人要了解黎天才基本上就是介绍这本书了。有一年还把我的这本书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放在一起,说是他们县的两个重大文化工程。

  杨:老师,您说西南联大耳熟能详,大师的成功密码却是永远的斯芬克斯之谜,你现在有找到密码吗?

  李:如果找到了,我自己现在为什么不是大师呢?每个大师的成功有他的个性、共性这两个方面。我抓这本书呢,大师们的外部的生活,我写得更清楚。他们内心到底怎么想的,这个限于章回小说这种形式,写得并不是很清楚。《精神的雕像》写他们的内心反而更多一些。第一义是爱国。第二义是自己的梦想。第三,你会不会创新?这就是三个共性的密码。个性的密码,各人有各人的。对于一个青春题材来说,永恒的主题不是爱情。我写过一篇文章,青春题材的永恒的主题是叛逆。你有没有这种叛逆的精神?杨振宁有,所以他能成功。我这个书写的杨振宁跟《精神的雕像》不一样,因为后来我又查了他的史料。为什么他爹让他当数学家他不当,到写这本书我才搞明白,杨振宁爱上了他爹手下的一个女生,因为这个原因他回避了数学系——国仇家恨的时候,不能沉于个人感情。杨振宁很理智地没有选择数学系,选择了化学系。这个是《精神的雕像》没有写的,这是不一样的地方。

  杨:就像您说的,比如说《精神的雕像》里面的东西没写出来,你就在《大师的密码》里面写,以后是否有再创作一本关于西南联大那段历史书的计划?

  李:现在暂时没有,因为我不喜欢同题材创作,《大师的密码》是约稿,《精神的雕像》是我自发写的。收到这个约稿当时我的脑袋就大了,我说我已经写过一本书了,你们怎么又约我写西南联大?想了半天,我说要我写,行,但是我不能用那种形式了,我写一个通俗章回小说的形式行不行?当时是胡说八道,我以为他们不会同意,但居然责任编辑同意了,报上去了,然后就真的开始这样写了。

  杨:那老师您年轻的时候有过文学理想吗?

  李:当然有。没有这个理想的话,首先我不可能上中文系,因为我整个中学理科成绩比文科好得多,我的语文从来没上70分。按理说是不应该上中文系的。最后一年,可能我这种理想萌发了,我选择了文科班。最早想去报北京广播学院,考分不够,所以就报在云大中文系。班上比我成绩好的人,最后有些连大学都没考上。有些考在一些小的学校,有的第二年第三年才考上,他们的平时成绩都比我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最后那几天,我在考场上反正一点都不紧张,稀里哗啦地乱写就考上了。

  杨:老师您的考试心态很好,可能是您作文写得比较好,所以分比较高。

  李:作文没有给我加分。我的作文在中学时每次都被老师拿来念,不是因为好,都是作为错误的范例来念的。

  杨:为什么呢?是题材的问题吗?

  李:样样都有,当然题材是主要的。老师就说我的选材太过独特。这个现象怎么说呢?后来在80后作家身上我们也发现这个问题,很多80后作家在中学时期语文居然都不及格,包括韩寒在内。所以这种现象就让我们想到可能传统语文教学不适合培养作家。云南中文系正统的教学,老师很明确是培养文学研究人才。搞创作是边缘的。

  杨:感觉老师您创作的类型很多,有话剧,有电影剧本,电视剧,这些体裁对您来说有什么难度,难度相差大不大?

  李: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创新,形式上的创新,体裁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创新,结构上的创新是一样的。比如,我从来没写过动画片,那年突然来了云大的一个同学,在电视台当领导的,叫我去改朱德和讲武堂的动画片。出版社另外一个老师已经写了初稿,我去改。我都不知道动画片怎么修改,但是硬着头皮。没有办法了,我就按平时写电影剧本的方法把动画片修改出来了。修改出来居然就得到了上海一家动画制作公司的认可,他们的老板说,“你把握节奏真的把握得相当专业。”后来还去争过那个飞天奖,没有评上。

  杨:您认为哪种体裁的文体创作起来比较难一点?

  李:这个不好说。老舍先生说相声是最难写的,但是怎么我在云大舞台上第一次写相声居然就火了,就包袱连着包袱,反正我有那种感觉我就写出来了,没觉得相声很难写。不过我很少写诗,倒是真的。

  杨:确实,我好像很少看到过您的诗歌或者散文。

  李:我没有刻意写过散文,因为我当记者的时间比较长,我那些文章叫散文还是叫别的什么东西,人物专访或者是叙事散文,我说不清楚。所以散文这个事情我真的不好谈。诗歌,大学的时候发表过一首在校报上,然后于坚就不准我再发诗了。他说你不要再写诗了,你那个太糟糕了。从此以后我就不写了。那么也限制了我的一些创作。现在看起来比较难写的文体,比如说戏曲的编剧,我就当不了。按理我的本职工作是舞台剧编剧,在文化厅的专业编剧,因为我们文化厅下属好几个戏曲院团,滇剧的京剧的。我能够把故事编出来,但是唱词我得去依靠另外一个作者来帮我填词。所以这种创作不协调的时候,戏曲这一块上缺憾比较大,在这个岗位上居然没有好好写几个戏曲作品。有一个人乱拍那种那种低俗的花灯剧,拍了卖,说是李洪涛编剧,这种倒是有的。其实我只是写了个剧情提纲给他,我没写剧本。如果要我一个字一个字去写唱词,我就真的做不了,因为唱词还涉及到旋律板腔的问题。我学了很长时间,理论懂但不会做,自己怎么写还是不知道,戏曲是我创作的一个盲点。

  杨:诗歌的创作也对音韵有要求。

  李:我只发表过那一首诗。从此以后我写的诗就没发表过,偶尔讥讽人的诗写过,还写过在台上朗诵的诗,但是被印成铅字的再也没有了。

  杨:可能术业有专攻嘛,老师对于剧本创作就会更得心应手一点。因为您对历史的掌握,还有对情节、节奏的掌控比较好。

  李:嗯,这个不好说。我的一位领导,中国大名鼎鼎的刘和平编剧。他就说编剧最后的功夫是诗。他也是戏曲编剧出身。那么是不是说我的作品就没有诗意呢?好像不是,这个我不承认,韵律的东西我确实不敏感,因为小时候我不是生活在一个城市,文革的时候家里一乱就到处跑,我对韵律这个东西不是很敏感,但是不能说我没有诗意。因为,比如说我写过一个广播剧《辛弃疾》。我把辛弃疾最悲愤的那个时候写出来了,有些演员说李洪涛你是不是要搞雷电颂?就是有点像郭沫若那个雷电颂那种。

  杨:这些创作的作品里面您最满意哪部?

  李:争取下一部。

  曾:最好的永远是在下一个。

  李:因为都有遗憾,《精神的雕像》的遗憾是那个时候史料太少,单薄;《大师的密码》刚才说的外部的动作写的比较好,但是内在的东西揭示的反而不如《精神的雕像》。其实我真正比较满意的是《黑虎天帅》。但是这部作品,偏偏在我的三本书当中销量是最少的。尽管现在卖出去,而且在卖高价。但卖的数量不多,书商给我卖到100多(原价58元)。我也不知道这些书商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主要这本书和《大师的密码》不一样。《大师的密码》是出版社出钱。《黑虎天帅》印刷费是丘北宣委宣传部借的,我没有稿费,只有书卖出去的提成。这给我带来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作家任何时候不能拿钱出书,出版社不管你。出版社有一个机器一样的运转,它的宣传机器,它的推广机器,它的力量比你个人大。作家任何时候不能公款出书,也不能自费出书,这个绝对是个错误的道路,会让作品卖不出去。现在卖我书的网站是特别的多,但是销量并不好,原来销量应该最高的没有达到预期。我们云南自费出书是出过事儿的,有个作家自费出书,自己骑个三轮车去卖,最后下大雪躲到窑洞里面,但是没躲得住,冻死了。

  杨:这个年代的吗?

  李:应该是前几年发生的事。所以这条路是不能走的。网上有人说我出书他出钱,我说你最好别走这条路,你的作品有价值就出,没有价值,如果你是短篇的话,老老实实先拿去杂志上发表。而《大师的密码》不一样,最后出版社给我推荐成全国农村书屋重点书目,国家出版署的。我很荣幸啊,推荐了5本书,另外4个作者:冰心、萧乾、刘白羽、彭荆风。

  杨:老师您以后的创作是继续朝着影视化的方向发展,还是想挑战一些别的体裁?

  李:看机遇。这个东西怎么说呢,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电视台。总编室干了一年以后就是专职文学编辑,就是专门审剧本、挑剧本的。在这个位置上我干了10多年,后来在文化厅专职的编剧的位置上也干了10年。我肯定是以影视剧、舞台剧为主,但是舞台剧当中戏曲我确实有点尴尬,编得出故事,但是唱词解决不了。影视剧肯定是我主要的,也是我的本职嘛。出书呢,也是看机会。因为现在影视剧的影响毕竟更大。我在工作岗位上,特别刚刚参加工作那几年,电视剧轮不到我写,当责编比较多。最早的一批编剧作品广播剧比较多。都会尝试,但是现在我更热衷于一些大制作的东西。

  杨:那老师你每天会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写作吗?

  李:不是每天写。每天必须读。人不可能每天都在写,因为我写东西也很快,有时候一天1万字就出来了,所以没有必要每天写,跟马尔克斯那种写法,每天1000字不一样。我爷爷翻译悲惨世界也是每天1000字,我一天1万字,所以我可以经常不写。但是每天要读,这个是更重要的。你不写的时候你就要读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文字,读别人剧本。至少是你要看片,是吧?现在外面招编剧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阅片1000部,你才能应聘专职编剧。就上海、北京那些大公司,他们是按这个标准,阅片1000部,但是我就跟他们说过他那个不全面。比如说30年代以前的默片,你没有看过100部的时候不能去当编剧,因为那个才是电影的本体。你要看默片,要不然声音就把你对电影的思考淹没了,所以他这个有讲究。我现在不光是阅片1000部吧。反正大学里面至少就看过200个剧本,拿着剧本到没人的地方大声诵读,培养自己的台词语感和节奏,这可能是当时云大中文系没有第二个人能超越的。

  杨:老师您觉得创作者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创作态度,才能够创作出来比较有质量的作品?

  李:第一,你需要尊重自己创作的东西,需要有一个严肃的态度;第二,你要充分考虑你作品的娱乐性和大众的接受能力,你不能自己闷着头去搞纯文学,特别我们在戏剧界、影视界是绝对不允许的。态度是严肃的,表达是鲜活的,这两者是对立统一。就像于坚说过的一句话,“上帝一样的思考,凡人一样的生活”,它也是一种哲理。我的哲理是“严肃的态度,活泼的表达”,这都是必不可少。

  杨:那您觉得云南这片红色土地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李:在银杏文学社的同学当中我比较自卑。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家里面是知识分子,对云南这个概念我没有这种潜意识的积淀。我是在工作以后走遍了云南,去过80多个县。云南120个县,我去过80个,慢慢地走,慢慢地去感受,走了30多年。这两年腿脚不太好,走的少,但是肯定还要走。在这个时候,我感受到的云南和我那些少数民族同学完全不一样,和于坚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也不一样,和外面一个作家带着一种新鲜感来云南更不一样我怎么写云南其实是我自己最找不到北的东西。不是少数民族作家;不是来自云南的社会底层;而且不是像于坚从小就生活在云南,我童年就在中国到处都乱跑;但也不是外来作家对云南的兴奋感。那么我能当一个什么样的作家?和我同类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当作家,都当了理论评论家,都搞文艺评论去了,没有一个人能坚持大部头的创作。所以这个生活经历对我来说太独特。怎么写云南?到今天我也没想好,因为没有想好,所以我还会继续地探索。

  曾:我是从外地来的。我觉得对云南还是有很多的新鲜感,因为我是四川的,就一直感觉,听说了云南这片红土地,但是也没有来过,然后今年第一学期来这里,就发现了很多跟我们四川不一样的地方。

  李: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至少云南这边少数民族的数量比你们那边多。

  曾:对,我们那边只有那个西昌那边,还有就是那个阿坝州那边可能会就是多一点少数民族聚集区,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以汉族为主。

  李:潇潇,我在你们那边也可能会写作品。一个是我这几年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比较多了,也可能会写到阿坝州。还有一个,我是有一部电视剧是写在你们的这个西昌的甘洛。当时他们有一个土司,而且是军统特务,当过国民党的副军长,但是最后起义了。成为一个著名的民族学者。我去大凉山采访的时候发现就这么一个人吧,老百姓对他评价非常高,大凉山彝族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医院都是他建的,所以我写了个《查尔瓦将军》,这个还没有拍电视剧。可能我也会去写外省的东西。那么现在我更感兴趣的不是云南,我感兴趣更多的反而是比如说西南联大那些外来的人。外来的人在云南怎么样?蔡锷是外来的,我写过蔡锷。云南人出去怎么样?我写过聂耳。我还写过一个孙中山的儿媳妇苗王公主蓝妮。那个是在网络上发表的,到现在没有出版,因为政治性太强了。下一步我要写的也是一个从云南出去的杰出人物。我反而跟他们(云南作家)不一样,我写的云南人在外头的很多故事。

  聂耳的,苗王公主蓝妮。准备还写一个杨杰将军,他不是滇军将领,他是中央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是他策划的。因为他当时是国民党驻苏联大使,所有大使馆都逃出了莫斯科。中国大使馆坚决不撤,斯大林问他你为什么不撤?杨杰说德国人打不进莫斯科,斯大林问为什么?他说德国人没有强大的油田,他们的油三个月必定耗光,耗光以后德国人的进攻方向不在莫斯科方向,在乌克兰方向。我们云南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外头,很杰出的。包括下一步我也准备把西南联大这个王希季给他放大。怎么放大?我现在也在考虑形式。他拒绝接受采访,因为国家还没有完全解密,他可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写那个话剧西南联大他也来看了,但是不接受他个人采访,因为涉及到国家的很多机密。那么王希季,他毕竟是把我们国家天上的卫星给收回来了,当时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有这种技术。中国从1975年开始是世界的第三号航天工业大国,就是从他这个技术开始的。当时上卫星有5个国家,能下来的就3个国家。中国一直在老三的位置上,一直在紧随着,他就是一个白族的小屁孩,后来考上西南联大。

  杨:老师,我现在在研究诗歌嘛,你觉得外省的人来到云南,他们的创作能够有什么受益吗?

  李:自己去感受。每一个创作者来到云南,都会非常激动的跟我说:唉呀云南太好了,云南太好了。那你就把云南怎么好你写下来,有些人跟我讲了半天,我没觉得那是好的,他觉得好像没特点。“唉呀云南人太朴实了!”,说这种话我就不感兴趣。为什么呢?人人都这样说的时候你就没有个性了,你没有个性的洞察,你没有个性的体验,说明你只是觉得云南人朴实。而且朴实不是个好的词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这个词并不太好,让云南人吃了很多的亏。有些东西他们会有独特的感受。大山、民族服饰、音乐、舞蹈。如果你更具体的发现一种文化,你就不仅是写诗了,你就可以写书了,剩下看你的表现能力。

  杨:老师,2022年就是百年中文云大校庆,你想对云大的学子说什么呢?

  李:我想每个学子都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云大?分数够了?或者是因为分数不够来了云大?我觉得年轻人都应该有梦想。云大。它之所以为云大,我想它和西南联大的意义一样,它是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为你去谋生的地方。如果要谈谋生的话,我教过的那么多的职高生(我任教时间最长的一个学校是职业艺术学院)。现在高级职校多的是,文凭也有,就业率比你云大还高。

  曾:就是那种专科学校?

  李:大专。也教本科,本科是跟师大联办的。所以我教他们的时候,我就发现当时高考进来都是两三百分的孩子,你要把他们培养成编剧导演,怎么培养?没有办法培养。我只能问他们这个问题:你们有梦想吗?有理想的同学就上的快,现在当名编辑名导演的也有,没有理想的同学天天混日子,就是玩电脑啊,玩游戏啊。玩到最后学校受不了啦,采取强制措施,就是每天晚上12点准时熄灯,管你干完了没有,管你在洗脸漱口,在卫生间摔倒,不管了,全部熄灯。那个就是教育的难题了。但是有梦想的孩子,今天发展的都不错啊。哪怕他不干这一行,他干别的,他当个推销员,他当个什么,他当个店长都会很出色,没有梦想的孩子去哪了我都不知道?因为他连个微信都没有。哪一个传播学院的孩子没有微信呢?这是本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便他有了,他一年就发一两条,你也不知道在干什么,见不着。有的同学,我开会就会见到他,他没有好工作,他就天天等我们一开会,他拿个摄像机就去拍我们讲话。

  曾:记者吗?

  李:不是记者,就是公司花钱派你去,不报道的那种,拍我们的录像。刚刚毕业的时候我说行行行,你干着,反正有个工作。干到10年嘛,夸张了,就干到个五六年,发现他还在干这个工作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没出息,还在天天给我们拿个摄像机录像。那个谁不会啊,就掰一下机器开关,就像我们那个年代掰个录音机,谁都会。就是一个梦想,有梦想的孩子飞的早,培养学生的梦想,比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

  曾:现在梦想这个词我觉得都变成一个难能可贵的词了。因为我觉得像我们这一代的就是随大流的居多,考研就随众,没想过自己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

  李:要好好考虑。比如说于坚他们写诗写得好,我要是去跟着他们,我今天一事无成,可能作品也发不了。我那个时候想着他们写小说的也有,写诗歌散文的也有,我就有意识地往剧作家这个方向靠的更多了。

  曾:所以有梦想的歌走的更远。

  杨:对,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那今天我们的采访老师就差不多了,谢谢老师!

  对老师的采访稿 10

  Q1

  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呢?

  贾xx老师

  首先,这个专业挺好的,是我热爱的。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和医学的交叉学科。从专业背景来说,它涉及到工科、医学和生物。它要解决一些实际的,尤其是医学的问题,需要很强的专业交叉背景。我很荣幸能够选择这样一个交叉度强的专业来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Q2

  在那个年代,这个专业与别的很多专业相比,可能不算很火。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它呢?

  贾xx老师

  我当时没有犹豫啊!(笑)因为这个选择是一步一步来的。我本科是生物专业的,研究生是动物专业的。我跟其他从学校里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脱离过学校的老师不一样,我硕士毕业之后在山西省研究院组织库工作了八年,主要做骨移植和皮肤移植,跟临床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我本科和硕士的背景是生物的,工作八年的背景是医学的。我在力学所读的博士,也就是说我博士的专业背景是工科。所以对我而言,选择这种交叉学科是没有什么犹豫的。刚好我们北航有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我就毫不犹豫地来了。

  Q3

  您现在在进行什么研究呢?

  贾xx老师

  我现在主要做力学对血管疾病的影响,和离子通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受到力的作用,比如说行走的时候,我们的骨头会承受重力。宇航员到太空之后不受重力,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骨质丢失。宇航员从太空回来之后,我们很少能看见他是雄赳赳气昂昂地回来的,在太空不受重力肯定对他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这是微重力对骨的影响。那对血管的影响呢?血液是流体,它以剪切的形式流动着通过血管。同时心脏是有脉搏跳动的,心收和心舒期的血流量一会儿增多一会儿减少。除了血流对血管进行剪切的力度,就像河流对水草冲刷的力。血流量的变化对血管也会有一个周期性的牵张。这些力学因素都有些阈值,就都有一个正常生理范围内可承受的'量或者是度。如果超过这个量或者是度,就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疾病。我具体研究力学导致这些生理疾病的过程中,一个离子通道——钙依赖的钾离子通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属于一种力的现象,只不过学医的人会从药理的角度去研究,我们是从力学的角度去研究。这里就体现出我们这个交叉学科的优势。

  Q4

  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什么想法呢?

  贾xx老师

  离子通道有很多家族,我们很难说具体哪个家族起的作用强或者弱,他们之间有时候可能有协同作用。我们不清楚协同作用是不是两个之间共同起作用,就像一个巴掌拍另一个巴掌?还是说像把一排自行车推倒一样,把一个效应传递给另一个地方的级联反应。所以我现在除了钙依赖的钾离子通道,还做一些其他的课题,关于另一个力敏感的离子通道。它的缺失或者是功能的异常,主要与心血管系统有关系。所以我未来的方向就是在已有的钙激活钾离子通道的方向上,逐渐地过渡到其他的通道,研究这些不同通道以及它们的协同作用,以及协同作用的方式、效果。

  Q

  您对您的学生有什么要求?您希望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

  贾xx老师

  我想你们选择我的时候肯定听取了一部分同学的意见。可能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我比较严谨。说严谨好听点,其实就是严格,还有的同学会说我严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希望学生永远保持一个很清晰的逻辑思路。比如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先看前面的目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我们为什么要先学第一章,再学第二章,第三章呢?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知识内容之间肯定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你把这个逻辑关系理清楚以后,学的东西才是活的,你才可以做到由此及彼。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再提醒学生一定要思路清楚。

  我自己现在带4个研究生。我培养研究生,除了他思路清楚、逻辑严密之外,还希望能培养他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你在从事科研到时候需要这种能力,你在社会上到任何一个岗位或者是领域同样也需要这种能力。解决问题一方面体现在你的态度上:你没有惰性,通过网络、身边的同学老师,或者是校内其他科研所、其他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有自己能力的提升:自己尽可能地综合一些信息分析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想出方案来解决它。这是我对学生的两个要求。

  恩,谢谢老师。十分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对老师的采访稿】相关文章:

对老师采访稿范文(精选5篇)09-21

英语采访稿范文11-29

英文采访稿范文10-20

创业者采访稿范文三篇03-22

感恩老师诗歌朗诵稿09-06

语文老师家长会发言稿03-19

致老师运动会加油稿(精选18篇)04-10

感恩老师国旗下讲话稿(精选11篇)09-08

高中家长会英语老师发言稿(精选10篇)12-03

高二数学老师家长会发言稿(精选10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