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2024-09-18 09:07:42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500字(精选31个)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名人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历史名人故事500字(精选31个),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500字(精选31个)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为汉室开创一番事业。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尊敬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魏文侯讲诚信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3

  历史上醇香悠远的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他的的确确配得上谢灵运"才高八斗"的评价,他青年时期的诗,多以宴饮游乐为主要内容,后来创作的诗文则以抒忧发愤为主,最著名的有《洛神赋》、《赠白马王彪》、《求自实表》等。曹植,字子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华。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着名文学家王粲、徐擀,沉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王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开始整治当初的对手,曹植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他几次想加罪于曹植。

  一次,曹丕刁难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诗,不然,将被治罪,曹植踱步成句,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4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5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 "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6

  亡国之君,手中握着的最后一条马鞭。你就是卧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悬在床头的苦胆了,浣纱的女子从民间一路走来,因你遗弃的棒槌已长成苎萝山的丛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苎萝村。天生丽质。2400年前,春秋末年,吴越争战,越败夫椒。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复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为兴越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对历史不恭了。

  她长袖善舞,绊倒一代豪杰座下腾空的马蹄。

  她柔骨似水,熄灭一代壮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事实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为武器,没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没有任何矛可以击穿。能让一个君主失却江山,也能让另一个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罢,过眼的富贵云烟,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静。

  传说吴被灭亡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不知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7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近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8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9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0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L谋杀重耳,勃L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1

  《薛仁贵征东》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之后,做了一个不好的梦。在梦中有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手持大刀追赶他,要取他性命,就在性命攸关之时,忽然出现一位白袍小将,十分英勇,成功地打败了追赶者,救了自己。为了答谢恩人,唐太宗上前询问小将的姓名,小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念出了四句诗:“家住逍遥一点红,四下飘飘无踪影。三岁孩童千金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说完就跳入一个龙口,顿时不见了踪影。

  唐太宗在次日向大臣们提及此梦,以求解析,有大臣解释说:梦中有凶恶之人追赶,想必是某地发生叛乱;关于小将的四句诗,第一句“家住逍遥一点红”,是说其居所为山西;跳入龙口,应当是山西的龙门县;后面的两句则为其姓名,如“四下飘飘无踪影”是下雪,雪音同“薛”,那名小将当是姓薛之人;“三岁孩童千金价”说的是“人贵”,所以其名应为“仁贵”,日后,果然从山西的龙门县招举了一个名为薛仁贵为征东主帅,平定高丽国盖苏文反唐。印证了唐太宗的梦。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2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3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渔璜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并且这四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周渔璜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周渔璜带着遗憾的心情乘船离开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黄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大声而有韵地应对:“一船二浆四人摇过八仙桥。”

  黄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递增,妙!真是太妙了!”

  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元后与周渔璜结伴而行,共游美景!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4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5

  北魏时期有一个名叫可悉的武士,他高大魁梧,性格坚毅,还练得一身好武艺。可悉十七岁之后,经常陪北魏皇帝一起去森林里打猎。这天,一行人又来到森林,皇帝的侍卫个个本领高强,没过多久,他们就捕到了野兔、鹿、山鸡等猎物。大家一路高声谈笑,踏上了回宫的路。

  这时候,突然一只吊睛白额猛虎扑出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吓得众人一身冷汗,马也因为受了惊吓变得狂躁不安。就在这时,可悉大声喊道:“你们保护皇上,我来收拾这个畜生!”

  可悉说完便赤手空拳地冲了上去和老虎搏斗起来。老虎尾巴用力一甩,眼看要扫到可悉,可悉机敏地压低身子,躲开了这一次攻击。老虎马上转身猛扑向可悉,可悉敏捷地侧身一翻,又躲过了老虎的攻击。老虎见一直抓不到可悉,变得非常焦躁,可悉则一直保持冷静,随机应变。人、虎就这样来回周旋着。不一会儿,可悉找准机会,一下子跳到老虎背上,死死按住虎头,抬起铁拳拼命朝老虎的天灵盖猛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最后,老虎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可悉赢得了胜利,并把这只老虎献给了北魏皇帝。

  北魏皇帝夸奖可悉说:“你真是太英勇了!”可悉谦虚地说:“保护皇上是我应该做的。”北魏皇帝接着说:“希望你以后能把过人的勇气用来造福国家,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可悉听从了皇上的意见,把自己的功夫传授给更多的人,最后用在了带兵打仗上。

  可悉赤手空拳地战胜了猛虎,还积极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体现了他无畏无私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可悉,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6

  魏源15岁在县试中,理解了小他一岁的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理解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别。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别,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因为过度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神童,因为过度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的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7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他俩还一起当过士卒,打起仗来,冲锋时,管仲在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人们都讥笑管仲贪生怕死,但鲍叔牙还是替他辩护:“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后来,鲍叔牙 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不愿担任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8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陷害忠良。大臣张俭得罪了中常侍郎侯览,侯览等人便找到一个机会,将张俭判为死罪。

  张俭预先知道了消息,趁机逃跑。于是朝中下了一旨,有藏匿留宿张俭者,罪当连坐,即也要获死罪。

  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十分要好,便跑到孔褒家去躲藏。可是刚好孔褒外出没有归来,他的弟弟孔融在家,孔融刚刚 16 岁,知道张俭是逃难而来,便说道:“兄虽外出,难道我就不能为君做主吗?”于是留张俭住了几宿。

  不想张俭留宿孔家的消息被官府闻知,官吏到孔府追捕,这时张俭已经走了。官吏无法报命,就把孔融及刚刚回家的孔褒抓了去。

  在公堂上,孔融首先站出来说:“张俭留宿我家确有其事,今已他去,不知何往。只是吾兄没在家,是我留的张俭,要判死罪,我去承当好了,与兄长无关。”

  此话刚落,孔褒也站了出来说:“张俭本与我交厚,他是来投我的`。而我的弟弟年少不懂事,与弟弟无关,有罪我去承当,把弟弟放了吧。”

  不一会儿,大门口又进来一个老妇人,原来是孔母。孔母对官吏说:“妾夫已死,吾是一家之主,家事都由我承担。所以留宿张俭的罪过,应该只是我一个人,而与他们兄弟无关。”

  这一下把官员弄懵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得把供辞申报朝廷。最后,朝中下了批文,把孔褒连坐问斩,孔母及孔融释放回家。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19

  据《神仙传》说,魏伯阳曾带领三个弟子入山炼神丹。

  他知道两个弟子心不诚,乃设计考验他们,在神丹炼成那天就试探他们说: 金丹虽成,应该试试它灵不灵。我们先给狗尝,狗吃了能飞天,人就可以服用,如果狗吃了死掉了,人就不可服用。 说完就扔一粒令人暂死的毒丹给狗吃,狗立即就死了。魏伯阳转过身来对弟子说: 这丹恐怕炼不成了,拿它来喂狗,狗吃了就死,恐怕人吃了像狗一样,怎么办· 弟子问他: 师父你吃不吃· 魏伯阳回答说: 我离家背井入山炼丹,就是想求得长生不死,今日修仙不成,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死生原来没有什么不同,我就服用吧。 说完便服丹死去。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 出来炼丹,是想求得长生不死,而服用了神丹反而马上死掉,不知该怎样好· 其中一个弟子说: 师父并非凡人,他服丹而死,必有深意。 于是也跟着服丹而死。

  另外两个弟子看见这一幕,就互相讨论说: 炼丹为的是求长生,而今服用了仙丹反而死了,炼丹还有什么用·倒不如不炼丹不服丹,回去还可以活几十年。 于是决定不服用,两人一起出山,为死去的.魏伯阳和另一位弟子买棺材。谁知他们一走开,魏伯阳复活了,再用神丹救醒虞姓弟子和白狗。

  于是,魏伯阳留下一封信便带着弟子、牵着白狗一同游仙去了。另外两个弟子见信后懊悔不及。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0

  商朝末年,纣王非常昏庸,过着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他在朝歌的'北面修造了一座非常豪华的沙丘苑,苑内的宫殿富丽堂皇,他还在苑内饲养着大量珍禽异兽。沙丘苑建成之后,他不再专心料理朝政,而是与妃子们整天在那里饮酒淫乐。

  此时,他手下的诸侯周文王则到处网罗人才,积蓄力量,又联合一部分诸侯,讨伐欺压百姓的崇国国君。各地诸侯觉得文王做事公正,比纣王强多了,纷纷归附周国。

  不料,正在文王想要进一步发展周国之时,却身染重病。他知道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就对儿子公子发说:“我一生以开创周国王业作为自己的愿望,如今王业未成,我就是死了也闭不上眼睛。我死之后,你要做到下令去做的就马上动手,下令禁止的就立即使之停止,千万不要做起事来拖泥带水。如果你能这样去做,周国的王业就建立起来了。”

  文王去世后,公子发继位为武王。他遵照父王的遗训,树立自己的权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1

  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给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

  这些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2

  唐玄宗登基时期,迷恋一种游戏——观赏斗鸡,于是京城长安各处,甚至民间各地都陆续风行这种游戏。

  唐朝的神鸡童据陈鸿祖《东城老父传》记载,开元间童子贾昌由于善养斗鸡,深得玄宗宠幸,因而“金帛之赐,日至其家”。时人既羡慕又嫉妒,嚯称其为“神鸡童”。

  当时京城长安流行的歌谣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其中最突出的是大诗人李白。

  唐玄宗天宝初年,时任宫廷翰林的李白很看不惯这种现象,他针对宦官、侍童、斗鸡者仰仗皇帝,豪奢无度、威势逼人的情景,愤而作《古风》加以嘲讽。诗中有:“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这四句写供奉唐玄宗斗鸡侍者的冠服、车盖十分光彩,气焰很高。

  李白以“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作该诗的结尾,借用“尧”(明君)和“跖”(恶人)的典故,影射唐玄宗昏庸,慨叹当世君王不辨贤愚,乃至奸人作乱。

  果然,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7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6月,叛军破潼关直逼京城长安,唐玄宗被迫率文武百官逃向西南入蜀避乱。

  至此,风行20多年的“神鸡童”现象完全结束。

  不过,斗鸡作为民间群众娱乐活动的'一个项目,千百年来并未失传。如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年秋高气爽的时候,仍不时举办斗鸡活动。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3

  东汉时期的孙策,在神亭的地方与一敌将太史慈相斗。二人都摔下马来肉搏,最后还是双方兵马上来把二人分别救了回去。

  后来,在芜湖山中,孙策用埋伏的计策把太史慈抓获。他十分赞赏太史慈的武艺,就主动为其松绑。太史慈十分感动,表示愿意投降。孙策笑问道:

  “在神亭那次战斗中,如果我被你抓住,你能杀害我吗?”

  太史慈不假思索地说:“那可不一定。”

  孙策笑了笑,知道太史慈说的是实在话,心里很高兴。

  太史慈向孙策说:“我们那边已是士卒离心,如果四散去了,恐怕不好收复。我想回去把他们都招拢来,投到你的帐下效力,不知道你能不能相信我。”

  孙策一听,站起来谢道:“这正是我的心愿呢!我怎么会不相信。咱们以明天午时为期,到时我在辕门外等你就是了。”

  太史慈二话没说,单枪匹马地走了。不想太史慈一走,众人都担心起来。有人对孙策说:“太史慈一去,恐怕不会再回来了。”

  孙策摇头道:“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一贯重义气,绝不会欺骗我的.。”

  第二天,孙策带领众将来到辕门外,把一根竹竿立了起来,对众人说:“我与太史慈约定是中午相会,你们看着竹竿的日影吧!”

  刚好,竹竿的影子指到中午的时刻,太史慈领着对方的兵马匆匆赶了来。众人一见,都很吃惊,暗服孙策知人。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4

  元狩四年,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参加了汉匈之间的大决战,当时,他率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单于驻扎的地点。于是,卫青决定亲率部队追击单于,命令李广的部队与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合在一起,从东路迂回包抄单于的据点。东路路程有些绕远,而且大军在这个缺少水草的地方,只能采取不停歇的行进方式。因此,李广请求大将军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而您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征。我与匈奴交战很多年了,只是在现在才有一次攻击单于的机会。所以,我希望您让我打先锋,和单于决一死战。”

  出征前,卫青私下里受到天子的告诫。天子认为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现在年纪又大了,所以,不希望他与单于交锋,担心李广的.参战会让汉军达不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同时,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刚刚失去爵位,这次出征,他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卫青自然想让公孙敖与自己一道进击单于,如果能立下战功就可以再次被封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卫青调开了李广。李广得知事情的原因以后,坚决要求不与右将军合军,并向大将军辞免。卫青没有答应,让他执行命令。李广没有向卫青辞行,很不高兴地领命出发了。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5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他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成就了“孔融让梨”的佳话。

  十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了京城洛阳。当时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当世名流或至亲世交,一般的来访者他都不接待。孔融听到这一情况,决定去拜访李元礼。他来到李元礼的家门口,对看门人说:“请你进去通报一下,我是太守的亲戚。”守门人听说是太守的亲戚,只好进去禀报。等到见了面,李元礼就问他说:“你说我们是亲戚,可我以前并不认识你,你说我们是什么亲戚?”孔融回答道:“我姓孔名融,是孔子的后代。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请教过礼节问题,他们交情很深,因此,我和您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小孔融的这一番机灵话很惊奇,纷纷赞赏。客人中有一个叫陈炜的人,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小时了(liǎo)了(聪明的意思),大未必佳。”机敏的孔融立即道:“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了’的了。”陈炜让孔融的一句话给噎住了,他如果承认自己小时候聪明,就说明自己现在没什么出息;如果想说自己现在过得还不错,就要承认自己小时候比较笨。

  后来,人们就用“小时了了”来称赞儿童聪明伶俐,才华出众。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6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他十分惧怕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父报仇。庆忌正在卫国扩大势力,准备攻打齐国,夺取王位。

  阖闾整日提心吊胆,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于胥向阖闾推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如何杀得了他?”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事情就好办。”阖闾说:“庆忌对吴国防范最严,怎么能够接近他呢?”要离说:“只要大王砍断我的右臂,杀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庆忌。”阖闾不肯答应。要离说:“为国亡家,为主残身,我心甘情愿。”

  吴都忽然流言四起: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今追查,原来流言是要离散布的。阖闾下令捉了要离和他的妻子,要离当面大骂昏王。阖闾假借追查同谋,未杀要离而只是斩断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关进监狱。

  几天后,伍子胥让狱卒放松看管,让要离乘机逃出。阖闾听说要离逃跑,就杀了他的妻子。这件事不断传遍吴国,邻近的国家也都知道了。要离逃到卫国,求见庆忌,要求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庆忌接纳了他。

  要离果然接近了庆忌,他劝说庆忌伐吴。要离成了庆忌的贴身亲信。庆忌乘船向吴国进发,要离乘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用矛尽力刺去,刺穿了胸膛。庆忌的卫士要捉拿要离。庆忌说:“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放他走吧!”庆忌因失血过多而死。要离完成了刺杀庆忌的任务,家毁身残,也自刎而死。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7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乘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时,乘坐的马车突然被两个孩子拦住了。

  孔子问:“你们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听说你是个有学问的人,我们想请你替我们评评这个理。我认为,知识越多越好,因此我整天读书,你说这样做对吗?”一个孩子说。

  孔子笑笑,从车上拿出一只椭圆形的木壶。这壶口很小,底也不大。孔子说:“我用它做个实验,你们就会明白了。”说罢,他将壶往地上一放,壶立即就倒了。他将壶扶起来,一松手,壶又倒了。

  “我有办法让它站起来。”孔子说。他舀了一瓢水,扶着壶往里灌,当壶里的水灌到一半时,孔子松开手,壶果然稳稳当当地站住了。

  “是不是站住了?但它马上还会倒下来。”孔子说着,又继续向壶里灌水,壶里的水渐渐地满了,壶却突然倒下了,水也流了出来。

  这时,孔子才语重心长地说:“知识就像这壶里的.水,不可没有,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一味死读书,贪多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没有益处的。必须留有思考的空间才是啊!”

  孩子仔细端详着壶,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壶是木头做的,半实半空。木头比水轻,壶站立时的重心是随着装水多少而不同的:装半壶水时,重心在壶中心,木壶不会倒;装满水和不装水时,重心偏向壶中线一侧,所以壶就倒了。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8

  秦三世子婴继位不久,刘邦就进入关中。刘邦到达灞上后劝子婴投降。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亲自到刘邦军中投降。秦王朝在子婴投降的那一刻正式结束。

  子婴在位仅仅46天,这个时候要子婴拯救秦王朝已是不可能,但是,子婴还是干了件让后世所有傀儡皇帝汗颜的事一杀了推他坐上王位的`赵高并夷其三族。

  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因此深得秦二世胡亥的宠爱。赵高在秦二世胡亥在位的3年里,灭掉了包括李斯在内的所有政坛对手,势力大到可以在秦二世的面前玩指鹿为马的把戏。最后,当秦二世胡亥因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而流露出对赵高不满的时候,赵高又发动了弑君政变,迫使胡亥自杀。胡亥死后,赵高甚至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准备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子婴。

  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恶行。他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乃是一个傀儡而已。作为一个傀儡皇帝,子婴的做法简单干脆:一刀砍死。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5日后正式继王位。子婴与贴身太监韩谈密谋后,等到期限到了,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

  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结果让后世所有傀儡皇帝汗颜:其实要想甩掉傀儡皇帝的帽子真的很简单。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29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就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30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的纵横家,为“合纵”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发迹之前,没有人看得起他,甚至连父母、妻子都轻视他。

  有一次,苏秦父亲过生日。他哥哥端了一大杯酒去祝寿,父亲高兴地赞叹道:“真是美酒,好甜啊!”等到苏秦端了酒去祝寿,他父亲骂道:“酒太坏,酸的!”苏秦只好从哥哥处借了一大杯酒去祝寿,他父亲仍然骂道:“酸酒!”苏秦不服地申辩:“这是从大哥处借来的酒啊!”父亲却说道:“你这倒楣的'人,好东西经过你的手就坏了!”苏奏学习纵横术后,游历秦国而不被重用,等到他回到故乡时,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他的妻子见到他居然不停织,嫂子也不愿为他准备饭食,父母也不和他说话。苏秦深受刺激,于是用锥刺股苦读,精研纵横术,后来游说六国,合纵成功,身挂六国相印,终于功成名就。

  功成名就后,苏秦北投赵王,路过洛阳,回故乡一趟。这次,他的兄、弟、妻、嫂对他皆侧目而不敢正视,俯伏侍奉饮食。苏秦见状,于是笑着对他嫂子说:“为何前倨而后恭呢?”他嫂子又怕又羞,跪在地上以头叩地说:“见叔叔位高多金。”苏秦听了,不禁感叹地说:“贫贱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31

  隋文帝的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后,整日里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他手下有几个侍臣为了讨好太子,四处寻求奇珍异宝,还招来几个美女供太子玩乐。久而久之,太子的学业荒废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昏庸。

  太子的种种恶行传到了隋文帝耳朵里,隋文帝十分忧虑,他打算废掉太子而改立别的儿子。

  杨勇听说自己的太子地位要保不住可吓坏了,他急忙把侍臣们找来商量对策。一个侍臣说:“京城附近的`新丰有一个叫王辅贤的人,很会占卜,把他找来问问吉凶吧。”

  王辅贤来了,对太子说:“我夜观天象,见有白虹贯于太子的宫门,恐怕于太子不利。”

  杨勇一听更是着慌,急忙问计。王辅贤说:“只要让太子殿下改做平民,方能避灾。”

  古时候的人是十分迷信的,一听说能避灾,杨勇高兴了。于是,他叫人在宫庭的后园里建了一个庶人村。特意盖了几间茅草房,房内是土炕草席。

  太子则一改往日锦衣玉食的习惯,穿起了土布衣服,吃起了粗菜淡饭,过起了老百姓的日子。

  杨勇满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躲过灾难,谁想到他建的“庶人村”竟被皇上知道了。隋文帝十分生气,他派大臣杨素到太子府上去查看。杨素一看,确有其事,向文帝汇报。隋文帝大怒,严斥太子,杨勇不得不脱掉布衣,又恢复了太子的装束。

  后来,隋文帝到底废掉了太子,改立了他人。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古代善良故事10-30

历史名人关羽的故事九个经典故事12-12

关于责任的古代故事06-26

古代诗人小故事06-06

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10-18

历史名人小故事(通用23篇)12-07

古代有关礼仪的小故事02-27

古代名人诚信的故事05-02

古代名人阮籍的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