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时间:2024-08-29 10:51:16 炜亮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本文是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文章通过描写穿越硝烟,表达了作者对穿越硝烟的歌声的感到之情。下面就跟大学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观后感吧!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1

  《穿越硝烟的歌声》是一部视角独特、风格鲜明的抗战题材电影,与时下大热的青春片相比,《穿越硝烟的歌声》表现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怀。影片中,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们,以青年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眼前:贺绿汀、聂耳……其时不过20多岁,诚可谓锐气逼人、气宇轩昂,在民族危亡时刻,他们毅然决然投身抗战洪流,让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礼,让我于“爱国主义”精神之中,觅到了一重别样的青春内涵。

  若问那时的青春是什么颜色的,大家一定会说——红色,青年音乐家们用热血和赤诚为祖国奉献了火红的青春。那么在和平安宁的今天,青春的颜色是否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人生的画布上,你为青春添上了怎样的色彩?

  我觉得当代的青春应该以蓝色为底,孕育梦想,厚积薄发,期待展翅高飞。房子、车子、票子固然重要,但别忘了人不能脱离时代存在,不能脱离国家和民族存在,人的成才成长,恰在于在参与、推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单纯是以利己的“精算”谋划个人的名利占有。台湾作家九把刀曾说:“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那无数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恰恰是中国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有梦想、有追求、有勇气、有坚守的青年一代。

  《穿越硝烟的歌声》中众多人物形象都比较出彩,他们甘洒热血、力挽狂澜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彰显了时代召唤下进步青年的集体成长历程。其实革命青年和当代青年的青春一样,充满奋斗,也充满自由奔放。这个奋斗和自由奔放,都与国家息息相关。正如歌中所唱:“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心系国家,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对谁都并不抽象。不管每个人的力量或大或小,脚步或快或慢,心系国家,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青年人才能因这梦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

  现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来蛊惑年轻人,把国家现状与前途说得十分不堪,把“爱国主义”污名化,消解着青年人为祖国奋发图强的信心。“让一个国家变得前途迷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的青少年失去了对祖国的期盼。”试想一下,倘若一个国家的下一代都不再相信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又怎么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呢?青春期的迷惘与热望,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国家的影响,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资源,一个精神图腾。如果没有爱国这样的精神积淀,青春的底色将会黯然无光。

  今天的青年,其实一样适逢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为了这个梦想,一代代先辈付出太多的鲜血、生命和汗水。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手中,“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正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国家和时代前进的轨迹中嵌进自己坚实的步履,让“穿越硝烟的歌声”在新时代唱响最强音,是每一个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当无数朝气蓬勃的青春浪花汇聚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青春中国在圆梦路上不断抵达新的高度!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2

  区党工委组织全区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故事片《穿越硝烟的歌声》。这部影片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一届中美电影节上荣获“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优秀主题电影金天使奖”。

  《穿越硝烟的歌声》一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著名湘籍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他以钢琴曲《摇篮曲》和《牧童短笛》在上海音乐界声名鹊起,不久淞沪战役打响,他和黄自等音乐家与上海其他文学艺术界人士一起发起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为武器与敌人斗争,以歌曲、戏剧等为号角激发广大同胞抗日、救亡、图存,在战斗生活中创作《游击队歌》的故事。国难当头,爱国热情激励主人公放下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告别柔弱的妻儿踏上北上的列车,走向抗日的战场。战争的洗礼让贺绿汀从一个湖南乡间走出的音乐家成为了一名抗日的战士。到达陕甘宁边区后,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总司令的接触,耳闻目睹了八路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他从心灵深处受到鼓舞,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通过广泛接触八路军指战员,深入体验八路军的战斗、训练和生活,创作出了抗日名曲《游击队歌》。

  该剧始终贯穿了一种创作思想,“音乐要从民间来”。主人公的成名曲《牧童短笛》创作灵感来自湖南乡间的田园生活点滴。演唱《天涯歌女》的沧桑感来自民间二胡艺人凄凉的生活和二胡曲《孟姜女》哀婉悲愤演奏的启示。《游击队歌》更是丰富八路军战斗生活积累和对部队指战员语言的提炼。

  剧中音乐的功能从普通的艺术欣赏升华成对敌斗争的武器。在与日本音乐家侠士对决般的较量中,第二曲日本音乐家试图以重磅的、极富震撼的,天崩地裂般的气势压服当时亲见同胞惨遭屠杀,已经噤若寒蝉的中国人,气氛令人窒息。贺绿汀以《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慨、共赴国难的慷慨豪情。曲终使人如同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看见一丝光明,在深渊中吸入一股清气,倍受鼓舞。最后一曲,干脆是盲奏,触键即如暴风骤雨般的节奏。全曲以万马奔腾的磅礴,大江奔流的浩荡,山岳崩摧的决绝彻底征服了傲慢狂妄的日本音乐家,展示了音乐无穷的战斗力。

  在危急存亡的时刻,音乐艺术同时又是唤醒民众的号角。面对强敌,惘然不知所措的国人,受到通俗易懂歌曲和音乐艺术的激发,燃起了对侵略者仇恨的怒火,迸发出收复故土、保护家园的气概,焕发着战斗的激情。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更是激起无数人走上了战场。

  剧中的人物在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中所产生至真至纯的感情同样感人至深。不论是恩爱至深的妻子克服相思之苦毅然决然支持贺绿汀走向抗战前线,还是与从东北逃难到上海的市民小强(后来成长为八路军战士)所产生如同兄弟的情感,都让人刻骨铭心。更令人难忘的是自命不凡的`上海音乐家张一凡,对这位来自湖南乡间的同行原本不屑一齿。而贺绿汀以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凛然正气慨然应战日本人,大获全胜,两人终成生死至交。张一凡和身怀六甲的妻子为寻找贺绿汀在敌人空袭中丢失的一支音叉险丢性命,其妻终致流产,过程尤其令人落泪。

  艺术离不开乡情,全剧表现手法多样,而唯独蒙太奇式湖南农村的黄花遍地的宁静,田园放牧的悠闲和小桥流水的清雅,花香鸟语的轻快多次萦绕在主人公的回忆中、睡梦中、遐思中!游子乡愁跃然银屏。

  看这部剧,全身喷涌着热血,眼眶饱含着热泪!硝烟散尽,歌声犹在,忘记历史,历史就可能重演。希望这战斗的歌声能穿越历史的硝烟继续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征程中砥砺前行!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3

  《穿越硝烟的歌声》这部影片如同一首激昂的史诗,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硝烟,领略了一段波澜壮阔又动人心弦的故事。

  影片以音乐家贺绿汀为原型,生动地展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艺术家以音乐为武器,为民族的解放和尊严而不懈奋斗的历程。贺绿汀先生用他的才华和激情,创作出了一首首鼓舞人心的歌曲,这些歌声穿越了硝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艰难。战争的硝烟弥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贺绿汀先生的音乐却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他的歌曲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胜利的渴望。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一颗跳动的心脏,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饱满。贺绿汀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他不畏艰难险阻,深入前线,为战士们演唱,用音乐鼓舞着他们的士气。他的坚持和执着令人敬佩,他的爱国情怀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观众。同时,影片中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他们在战争中的选择和成长,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这部影片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战争年代,音乐可以成为鼓舞士气的武器;在和平年代,音乐可以成为传递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贺绿汀先生的音乐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后人应该铭记和传承的精神遗产。

  《穿越硝烟的歌声》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影片,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应该以贺绿汀先生为榜样,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让我们铭记那段穿越硝烟的歌声,让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歌声里》歌词03-14

穿越时空遇见李白作文(精选26篇)11-13

梦想奔驰观后感10-07

本草中国的观后感07-14

诸神之战观后感10-20

《大国崛起》观后感07-14

观后感写作步骤11-03

辉煌中国观后感07-14

筑梦路上观后感07-14

刮痧观后感1000字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