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年味作文

时间:2024-04-24 10:22:22 丽华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年俗年味作文(通用4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俗年味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年俗年味作文(通用46篇)

  年俗年味作文 1

  这个冬天始终不太冷,别说雪花,雨滴都没有过几滴!天晴的日子虽然带来生意上的萧条,但过得好像比往年还要快,转眼就是小年。星哥天还未亮就赶赴湘潭参加培训,年底比平常更忙。他起床我也只好起床,看看表比平常早了半个小时,虽然始终也指向了七点,但冬日的天空似乎也还没大亮。心里想着时间还早,要过年了先去市场转转,买点年货也好。

  于是说走就走,好在市场离家不远,几分钟就到了。虽然时间还早,但可能正是因为过年的缘故,街道的两边的很多店子都已开门 ,特别是批发部几乎都开了,门庭若市,好不热闹!马路的两边也早早支起了地摊,卖炒货的,卖小食品的,还有卖对联和年画的,当然还有大红的灯笼。进去入场就更热闹了,杀猪声,宰羊声,剖鱼声,声声入耳,人挤人,人挨人,一片混杂!我好不容易挤进一个卖羊肉的摊位,一问价50块钱一斤,这也太贵了一点吧?正在犹豫着要不要买点时,旁边的一位老大爷挤进来,举着三张红票子,扯着大嗓门;老板,老板给我来六斤,来六斤,我儿子孙子今天都要回来过年了,已经在路上了。老板,老板我也要一腿。另一位大妈马上把一腿羊肉,提到手里好像怕谁抢了似的;我的孩子们也要回来过年了。接着便是这个说三斤,那个说五斤,这么贵的东西,这下好像不要钱似的,一下分光了,而且还远远供不应求。我呢?因为住在镇上,跟老板也算是熟人,好说歹说给了一斤。不过想想我家客也不多,过年这天是要回家陪老人的。回去就是吃现成的,也不要我们操心,一斤应付我们的小日子也够了。提着那一斤的羊肉,慢悠悠地走着想着应该再买点什么?肉嘛,母亲每年都喂了猪,过年总要杀一只,昨天告诉我今年的年猪阴历的26杀,一再叮嘱我记得回去吃晚饭,回去拿过年肉。鱼呢?母亲家也有塘喂了一塘的鱼,早几天就开了杀戒最大的草鱼有17斤的,母亲早就帮我准备好了,回家拿就是。至于鸡鸭就更不用说了,年前的最后一天父亲总会帮我搞得干干净净拿过来;小菜更是不要买的,转了一圈后来就买了一斤牛肉,两个大红椒;牛肉虽然比羊肉便宜了十块,但也是比平常贵的,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买到我想吃的牛肚子,红辣椒两个5块钱,嘻嘻,年关的`素菜真是吃不起,好在只是年关!

  从市场出来,去了一趟超市,买了准备回老家用的日用品;本来想买点零食,想着这些平常都是婆婆从市里帮我带回来,从来没要我操心,而婆婆前天就带着儿子去市里了,这次一定也不会例外。想来我们还是 享了两边父母的福,吃现成的不说,回来时还是大包小包的提回家。正想着母亲的电话响了过来告诉我天气预报说今天又是大晴天;母亲一早就打扫了我们的房子,她问我是盖家里的棉花被呢?还是我自己买的蚕丝被?母亲说天气好拿出去晒晒,这样被子里就有阳光的味道,而我此刻正享受着阳光!

  从超市打道回府,又在路边的小摊买了一副对联,两个灯笼,鞭炮嘛,等着儿子回家再买,因为他是喜欢放烟花的,过年了这个小愿望得满足他!嘻嘻,我的年货也买齐了,不多几张红票子而已!

  年俗年味作文 2

  今天小年,路上的行人明显多了起来,虽然很多出门在外的人都赶着回家过年了,可是年的味道似乎一年比一年淡了;当然最主要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不过年没有多大的差别 ;其次就是现在的人都赶时间,赶着时间回家 ,赶着时间过年,赶着时间拜年,再赶着时间外出;过年过的已经不是味道而是形式了。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了首先有好吃的不说,最主要是有新衣服穿了 。那个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边踢毽子,一边唱儿歌;新年到,好热闹,闺女要花,小伙子要炮,走一走,跳一跳,新年真热闹。过年了在外地工作的叔叔姑姑也回来了,一大家人也不像现在一样一见面就玩牌,而是围着火炉团聚在一起,特别三十的晚上火更是烧得旺旺的,一夜不歇,堪称;守岁。长辈们也会给我们红包枕在枕头下,这就是压岁钱!新年父母也没有了平常的忙碌,他们不忙,我们也要少干了很多家务活;而且还可以跟着他们走西家串东家,吃尽了好吃的;在我们老家一直流传着;初一崽,初二郎。的说法。也就是说,新年初一的这一天,我们一家是不出远门的,父母在家陪爷爷奶奶,我们小孩就看一整天的电视,那个时候的`电视连续剧一播就是一整天,看得好不过瘾!第二天就跟着父母走外婆家,接着就是走三姑六婆家,这样的日子最少要持续到初七,八天才渐渐冷清下来,可不像现在一两天就能把所有的亲戚家都走完!记得很小的时候去外婆家总是父亲背着弟弟,母亲牵着我,母亲的手里还提着两包纸包的礼品,上面还放了一块红纸,无非就是白糖,橘饼之类的东西,这是送给外公外婆的;稍大一些去外婆家就是骑自行车了,我一个人骑一辆,父亲前面载着弟弟,后面托着母亲,纸包的白糖也换上了塑料袋的,当然还有一些简易的包装的比往年的漂亮了很多。

  拜年是热闹的,年前也是热闹的;那个时候的农村家家都喂了大肥猪,杀猪的师傅就挨家一户一户来,猪杀完了,他自己家里的过年肉也就有了;杀了猪,就是撒网捕鱼了,几户人家一个水塘,网一下,水塘边早就站满了人,这个牵,那个扯;鱼儿一上网,这个抓,那个抢,大人们的叫喊声,小孩子的欢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庄,好不热闹!还有就是写对联,贴对联,贴年画。那个时候村里有为老先生,毛笔字写得极好,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的对联都是出自老先生之手,对联基本上就是辞旧迎新之意,可惜年头已久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对老先生的崇拜之情还深刻于心里!

  小时候的年离现在真的是越来越遥远了,也许长大了 ,肩负着生活的重担,对年的盼望也淡了。黄昏准备做饭,星哥发来短信说,今晚会回得晚些,高速上都是回家过年的车辆塞车了。高速塞车这才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年味吧!

  年俗年味作文 3

  去年春节前十多天,爸爸说,我们还是回家乡过年吧,深圳过年太没有味道,家乡的年味要比深圳浓得多。我问爸爸,什么是年味呀?爸爸说,年味啊,就是过年的味道。你回去就知道。

  我从小在深圳长大,对家乡实在没有什么印象,过年呢,更不要提,根本不知道家乡的过年是什么味道。于是,对于回家乡过年满是期待,恨不得一下就飞回家乡。但爸爸说,离过年还早呢,我们慢慢玩着回去。我们由长沙再到湘潭再到邵阳,然后到爷爷住的那个叫源头的小山村。

  没有深圳的高楼大厦,没有深圳的车水马龙,没有深圳的霓虹闪烁,故乡有的是连绵的群山,崎岖的山路,稀稀落落的村庄。但是,在这里,我确确实实体会到爸爸所说的浓浓的年味。

  先说家乡的打糍粑吧。故乡习俗,过年是要打糍粑的。打糍粑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糯米用水浸泡好,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用木杓把蒸熟的糯米一杓杓倒在一个很大的石臼中,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用两根比我小腿还粗的木杵往石臼里使劲捣,大约几分钟后,糯米捣成糊状,就把它用木杵挑出来,放在一个簸箕里,女人们就蘸一点米粉,把糯米糊揉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再把它压扁,做成圆圆的饼状,糍粑就做成。打糍粑时,灶里的柴火是红红火火地烧着,蒸笼里的热气是扑扑腾腾地升着,男人们把石臼捣得轰轰的响,女人们手忙脚乱地揉着糍粑,我们小孩子呢,就在那里乱窜着,笑着叫着添着乱,一派过年的热闹景象。

  再说说杀过年猪吧。故乡过年,不论家中富有或贫穷,都是要杀猪过年的。一大早,爷爷就请两个杀猪的屠夫过来。大家把猪从猪舍里赶出来,那猪可真够肥大的.,爸爸说,起码有300多斤。一个屠夫上前抓住猪的耳朵,另一个屠夫从后面抓住猪的尾巴,把猪按在一条凳子上。这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你到屋里去,太血腥,儿童不宜。我满心的不情愿,但又怕爸爸骂,只好走进屋子里面,耳朵里却听见猪凄厉的叫声。过一会,猪不叫,我又偷偷地跑出去,看到猪已经被宰掉。屠夫们忙乱着,把肉切成一块块的,放在桶里腌着,爸爸说,这是用来熏制腊肉的。连村里的几只狗都赶来凑热闹,在那里乱窜,一个屠夫飞起一脚,把一只狗踢得汪汪叫。就连空气中都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当然,年味最浓的还是放鞭炮。我们知道,在深圳过年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家乡就不同,大家说,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放鞭炮,放得越多越有面子。这可乐坏我,从一回家,就跑到村里的小卖部买很多的鞭炮。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当然,我是经常有空的。我们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划火柴一样的擦炮,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还有点着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的冲天炮;晚上,我们就放烟花,放礼花弹。那时,恰好是我爷爷的70大寿,烟花爆竹多得不得,让我放得不亦乐乎。但爸爸说要我注意安全,少放为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除夕的晚上,各个村庄的上空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烟花,耳朵里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那种热闹的情形,真是让我兴奋不已。

  至于提着鞭炮去拜年,收到压岁钱和无数的红包,我就不多说,总之,去年过年我真正体会到爸爸说的过年的年味。

  年俗年味作文 4

  家乡的新年有着一股万象更新的气味,承载着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临近腊月,故乡那股浓浓的年味已经随着冬天那一阵阵凛冽的寒风缓缓向我们飘来。刚进腊月,每村每家每户都被渲染上年味,必须在这段时间里杀猪。这杀猪啊,是把一头已经挑选好的猪,一个人拽着它的尾巴,两个人拽着它的耳朵,往一个专制木板一放,一刀结束它可怜的生命,只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声,然后再烧一大盆热水,把这猪往热水里一放,再经过去毛等等,一分割也就完工。

  到腊八那天,家家的家庭主妇天还没亮就起来,为着早上这一碗碗美味的腊八粥做准备工作。腊八粥就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制而成的,不过多久,一碗美味的腊八粥就出炉。

  在腊月二十三,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前奏。这天一家人也要一起吃一顿饭,互相说说话,聊聊天,从这以后,全市戒备,大人们开始为办年货而操心,而小孩子们也开始为压岁钱能收多少而担心。在过年前家里必须要经过一次大扫除,意味着除去这一年中不顺心的事,还要把家里的各种东西给摆出来。

  到除夕夜,家家都得团聚到一起,美滋滋的吃一个团圆饭。桌子上摆满琳琅满目的食物,什么牛肉、土豆、青菜、萝卜样样都有,平时见到土豆真是直流口水,可这过年期间它却不怎么感冒,没有任食欲,这可能就是大人常说的年饱吧。在团圆饭中最重要的就是鱼,它预示着年年有余。这鱼头一定要对着长者,大人们喝点酒,这小孩子也可以喝喝自己心爱的饮料,大家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语,其乐融融,到处都有浓郁的香味,最重要的就是看春晚。天刚黑,鞭炮声便响个不停,在除夕夜的十二点左右,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大家都祈祷新的一年自己能红红火火。那一夜整城几乎彻夜未眠,一直响到接近凌晨。

  正月初一也是十分热闹。一大早各家各户都在自己门口贴上崭新的对联和一个又大又红的“福”字,男女老少也把各自过年的新衣服给穿出来,临近中午,就要开始拜年,提上年货便向目的地走去,这小孩想收压岁钱必须得磕头,大人则都笑呵呵的站在一旁看热闹。

  这正月后面几天也就是到处拜年、吃饭,你有可能在到处拜年的途中收获很多见识。

  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玩花灯的随处可见。在这一天,广场上真叫人山人海,广场上人们专门留出一片燃放烟花的地方,只听一声巨响,精彩绝伦的烟花表演也拉开帷幕,红的、黄的、绿的什么颜色都有,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做着不同的姿势,仿佛一颗颗璀璨的小太阳在空中熊熊燃烧,分外漂亮。过元宵必须要吃汤圆啊,那甜美的汤圆吃起来十分爽口。

  一眨眼,都正月十七,春节正式结束。因为学生们在这一天就开学,大人们也开始正常上班,虽不舍,可这春节也已离我们渐渐远去。

  年俗年味作文 5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最为热闹。我的家乡在闽中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春节可真热闹红火啊!四世同堂的我们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过年共享天伦之乐。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想到这,我不由的笑起来。一放假我就催着爸爸妈妈带我回老家,到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一大早,爷爷就带上我们几个去买年货,到市场,哇!年货真多!有春联、鞭炮、烟花、鱼、虾、肉、年糕等等一大堆好吃好玩的东西,我们几个小姐妹挑这选那,直到爷爷和伯伯他们的摩托车上大袋小包的挂满,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市场。

  除夕的年夜饭真丰盛!下午爸爸和啊二叔叔就当起厨师,开始准备两大桌好吃的菜,想想我都忍不住要流口水,年夜饭还没开始我们就啃起风爪,吃上春卷,喝上饮料;这个时候大人都不会骂我们哦!年夜饭开始咯!我们小朋友和妈妈们一桌,吃好喝好!真开心!爸爸和伯伯、叔叔、小爷爷、大爷爷他们一桌,一家人在一起可开心啦!大人们送给我很多祝福,还有压岁钱呢。我也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们家除夕的年夜饭充满浓浓的亲情。爸爸他们兄弟几个还喝酒聊天,一连喝好几箱,难怪大家都叫他喝酒王呢,喝到晚上十点,爸爸还说不醉不归,真是糊涂。

  最有意思的还是放烟花。我们老家有个说法:除夕晚上十二点过后整个村子里谁家鞭炮最早放,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得到最好运。春节联欢晚会还没结束,我们小姐妹几个就等着,新年的钟声还没响,伯伯就点响鞭炮,爸爸帮我们小朋友就放起烟花,顿时整个小山村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烟花照亮整个天空,当美丽的烟花飞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五彩花,点点滴滴,汇成花的海洋,它们在天空中伸展自己的腰身,多么快乐,多么活泼!看着绚烂多彩、美不胜收、漫天飞舞的烟花,我们都忘是不是第一个放响的。除夕的夜空多么美啊!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响起,我们都换上新装,早早的吃过早饭,开始走亲访友,街上非常热闹,空气里荡漾着炮竹的硝烟味,大人们三五成群的来来往往,我和小朋友们在街上玩耍,欢笑声从心底透出,新年对孩子来说真是梦寐以求啊!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充满着笑声,洋溢着欢乐。

  一眨眼,元宵节就到,我们该上学,大人们也该去忙自己的事情,我兄弟姐妹们恋恋不舍的挥手告别,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

  到八点,大家开始看春晚的节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给我和小弟弟准备红包,说这是压岁钱。啊!家乡的年味是团聚的、是温馨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我爱……

  年俗年味作文 6

  故乡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种传承于冥冥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走进腊月,故乡那浓浓的年味便随着数九的寒风,缓缓飘荡开来、渐渐浓烈起来。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便不约而同地开始渲染、烘托那细致、严谨、充满期冀的年味。“小雪卧羊,大雪宰猪”。杀羊宰猪是乡下最诱人的年味。特别是杀年猪,宰杀完毕之后,主人家会按照习俗做一大锅由槽头肉(猪脖子)、酸菜、豆腐、粉条、土豆等煨炖而成的大烩菜,主食一股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黄米糕,全家老少和请来的亲朋好友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原生态饭菜,那份热闹、惬意、浓香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从腊月初八开始,乡下过年的程式便全面启动。腊八这天,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做腊八粥,故乡人用黄米、红豆、花生、红枣等熬制腊八粥,吃的时候,在粥的上面浇一层用甜菜、胡萝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腊八粥,象征着大年开始,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期盼着生活的甜甜美美。

  过腊八,家家户户便开始有条不紊地置年货,忙吃喝、孕年味。乡邻之间都要互相帮忙,磨白面,捣糕面,压粉条,做豆腐,生豆芽,切酸菜,剁饺馅,栽葱蒜,蒸馒头,炸油饼,炸油糕、摊花饼,杀公鸡,煮猪头,写对联,剪窗花,写大字,打烧酒,买鞭炮、买香纸,买蜡烛,做灯笼,缝新衣,买糖果,炒瓜籽……可谓家家飘香,户户欢腾。“二十三,洗灯盏”。腊月二十三恭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灶王爷升天之后,洒扫庭除便全面展开,扫房梁,粉墙壁,糊窗户,挂年画,帖窗花,拆被褥、洗衣服,一番妆点,老土屋便满堂生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大年临近之时,邻里男女之间都要互相剃头、净面,干干净净、轻轻爽爽迎新年。

  经过一个腊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装登场。年三十这天,女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开始蒸“米饭”,熬粉汤,故乡称之为“翻身捞饭”,捞饭要做的多且不能吃光,寓意为年年有余。饭罢家家户户便准备纸钱、上坟祭祖,熬制浆糊、张帖对联。把祖先的恩德牢记心上,把“五谷丰登、牛羊满圈,福星高照、喜气盈门”的祈愿诉于上苍。年三十中午的家庭“盛宴”之后,便开始洒水扫院、垒旺火、挂灯笼。旺火要垒到“天德深似海,地恩重如山”的天地神位面前,故乡人垒旺火要在院内选好的.位置上架一口大铁锅,然后在装满沙土的铁锅上垒旺火。垒旺火的主要材料是麻杆、劈柴、柏木,煤块,最后垒成一个一米多高、中空的方塔型或圆塔型的旺火,然后用彩纸装扮,最后帖上“旺气冲天”的对联。从年三十晚上开始,家家户户院内都要矗立一根几米到十几米的高杆,杆顶装有滑轮,用一根长绳把灯笼挂在杆顶,同时正房、偏房、凉房、柴房,包括牛马羊圈都要通霄挂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华灯初上之后,爷爷奶奶便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糖果、点心,怀揣糖果和点心的孩子们则成群结队,手持香火开始跑大年,东家进,西家出,观旺火、看年画、赏灯笼。一直到鸡叫头遍,家家户户开始举行“接神”仪式,先在正屋的“金玉满堂家宅旺,鸿福齐天富贵长”的福禄寿神位前摆贡焚香,祭神祭祖,然后全家人开始点燃旺火,待旺火熊熊燃烧,“旺气冲天”之后,开始燃放麻炮、鞭炮,爆竹华灯,满门飞彩,天地同辉,声震八方。全家人在旺火边开始跪拜天地诸神,老者点头,童子拍手,祈保三星在户,五世其昌,气氛庄重肃穆……孩子们要抱着过年的新衣服烤旺火,然后,由奶奶或母亲把蒜瓣、柏木刀、铜马缀饰到孩子们的衣襟上,除邪避害,保佑平安。“接神”仪式完毕之后,全家人开始熬大年,男人们围炉把酒,海阔天空拉家常,谋生计,话人生,女人们则在欢声笑语中包饺子,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要在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预示着来年有福气。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新年的旭日东升之际,人们要早早敞开大门,迎百褔,纳千祥。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随大人们提着灯笼,带着香烛、鞭炮,赶着猪羊牛马到村外迎“喜神,”祈望吉星高照,紫气东来。正月初一早晨的第一碗水饺,首先要敬贡列祖列宗。饭罢,小孩们要跟着大人挨家挨户给长辈、亲朋好友们拜大年,在“过年好”,“恭喜发财”的一声声祝福中,“共祝开平日,同沾大有年”。“二八小子过大年,又吃好饭又挣钱”,每个孩子在施礼、叩拜、问好之后,都能得到长辈们赠予的押岁钱。从一元复始的正月初一到龙抬头的二月初二,故乡的年味如乡下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伴随着扭秧歌、舞龙灯,伴随着浓语一席、美酒三杯,伴随着犬吠鸡鸣,羊欢马叫,伴随着满面春风、笑语欢歌,眷恋在故乡的朗朗天空……

  故乡浓郁的年味是亲情的温馨,是乡情的孕育,是乡趣的集成,是民风的升华。故乡就是在这种天然纯朴、充满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从苍老的过去走到青春的今天,从激昂的现在走向希望的未来。

  年俗年味作文 7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大盘香……共享蓝天……”天色已黑,宣传禁放烟花的大喇叭车已不知道第几次从我家门前慢慢驶过,禁燃的口号随着冷风断断续续地钻进了我的耳朵里。

  今晚我家祭灶,奶奶已把丰盛的小年夜饭准备好,开吃之前,进行最后一项仪式——放炮!别紧张,我们家并非在“顶风作案”。不信你看,往年负责点炮的爸爸这时推出了奶奶跳舞用的大音响,掏出手机,连接蓝牙,音响里顿时传出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爸爸,放这炮一点儿也不危险了,下次让我来吧。”听着热闹的鞭炮声,我跃跃欲试。“这电子鞭炮,可真有意思,我得发个朋友圈。”妈妈笑嘻嘻地拿出手机。“还是这电子炮好啊,又省钱又干净又喜庆。”奶奶抚摸着音响,脸上布满了笑容。

  还记得往年的这个时候,千家万户的鞭炮声不绝于耳,随之而来的是无孔不入的呛人的炮火味以及满地散落的炮纸、炮灰,让我睡也睡不好,出也出不去。今年的“双禁”令一下,嘿,可真好,这些烦人的困扰都立刻烟消云散了。吃着可口的食物,爸爸不由感慨:“现在过年,变化越来越大了。我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家里就提前准备好一盆盆的年菜。第一顿吃,觉得美味;第二顿吃,也还享受;可连着吃七八天,真是让人听见‘吃饭’二字就饱了。”

  “就是,就是,我家也是这样。”妈妈忙不迭地连声附和,看着我说道,“以前各家的条件都不好,只有过年,你姥姥才给我买一身新衣服。哪像现在,你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

  奶奶却对爸爸的话有意见了:“不做年菜,你吃什么啊?那时候又没有大棚,冬天产的菜少,就那几样。再说,一到过年,所有的菜市、商铺都关门了,想买也买不着啊!”

  “也对,现在可真是方便。大型的超市、商场一年四季不休息,随买随用,又新鲜又丰富。还可以从网上订购,更是快捷省事。”这下,轮到妈妈感慨了。

  “现在拜年,不用一个个打电话,录个视频群发就行了。”爸爸说。

  “外地上班的想回老家,不用到车站排队抢票,在手机上就能轻松下单了。”妈妈说。

  “你们过年也不用给我压岁钱了,发个手机红包就行了,哈哈!”我说。

  “你们四姨在天津带孙女,快一年没回来了,过年我去看看她,也算赶个时髦,就当春节旅行了。”奶奶说。

  ……“春节的形式,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你知道什么是没变的吗,鸣鸣?”爸爸用期许的目光看着我。

  是什么呢?看着他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突然就明白了:“是家人们团聚在一起的喜悦和幸福,这是永远也不会变的——年的味道!”

  年俗年味作文 8

  农历新年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农历新年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农历新年的记载,有庆祝风首农历新年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农历新年。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农历新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农历新年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年俗年味作文 9

  在民风古朴的陕西,春节带有陕西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年俗年味作文 10

  有人说,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是天空五彩滨纷的烟花,也有人说年味是车站码头拥挤的嘈杂声,是游子匆匆赶路的脚步声,还有人说年味是长辈对晚辈宠爱的钱压钱……,我在看来,年味还是凝结在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佳肴。无论是大年三十的团圆,还是以后的走亲访友,都离不开一个“吃”字,过年是一场场饭局的大串联。

  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平时省吃俭用,一年下来,难得吃会儿肉,但到了春节,父母总要张罗一桌像样的菜犒劳全家,鸡鸭鱼肉,还算丰盛。但那时,毕竟家里穷,这桌菜是不能全吃完的,得留下相当一部分用作招待从即将来访的亲朋好友。譬如那条身兼“年年有余”祈望的“年鱼”是不能动的,那时期“年鱼”又称作“看鱼”,顾名思义只看不动,若有不懂此规矩的小孩冷不防挖下一块,主人便将“看鱼”翻个面,第二天端上桌来,客人看到的还是一条整鱼。这是吃的技巧问题,也是一个时代喜庆时期里包含的酸涩和无奈。

  现今条件好了,大鱼大肉已成了人们桌上的家常菜,舌尖上的味蕾也开始刁钻了,时不时要换口味,先前过年时用的有些菜便从餐桌上消失了,“高梁肉”是其中之一,一小块肥肉,外面粘上面粉,放在油里炸过,黄灿灿,香喷喷的,一口下去,滋滋冒油,但如今桌上已基本看不到了,人们已将它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种精致的菜肴,基本上跟饭店同步而不是以往的“家常便饭”了,甚至还有鲍鱼龙虾之类的,颇有“高大上”的气势。

  时下的饭局真有点让人应接不暇,不仅亲戚之间要设饭局,朋友同学也要设饭局,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也要设饭局,同事之间也少不了设饭局。问题是每个人只有一张嘴,不能分身,顾此失彼的事经常发生,于是,一家人分队赶赴饭局,派代表出席宴会已成常事。有时,为了应付扎堆的饭局,有人不得不赶场子,同是一餐饭,要赶二个甚至三个饭局,在不同地点错时完成。

  过多的饭局,“吃”成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当然,困难总比办法多。热情、富裕、好客的.家乡人已对过年宴请作了改革,他们把传统的年后请客提前到年前进行,无影中拉长了过年的时间,让请吃与吃请变得从容不迫。时间走进腊月,人们开始打电话约请,摆酒设宴,忙得不亦乐乎,这不,腊月才过一半,前两个周末我都是在亲戚的酒桌上度过,且剩下的周末日程也早已排满。

  家乡人不仅在时间上对过年饭局进行颠覆,在宴请的方法方式上也作了探索。人们已把请客的地点从家里转移到饭店,张嘴来,省时省力,如果保留在家设宴,常请个一条龙服务的厨师,厨师不仅负责烹饪,而且还有带着锅碗标盆,甚至是桌椅板凳,东家无须操劳,任务只有一个,劝客人吃好喝好。

  年是吃出来的,难以想象没有吃的年怎么过,过去、现在、将来,吃是过年永恒的主题曲。

  年俗年味作文 11

  滇中民族众多,年俗各有不同,各地年俗也各具特色,但由于缺乏统一性的动作,难以形成共同文化,习俗只限于本村本寨,成为乡土中的奇葩和瑰宝。

  记得每年接近腊月时,老人会翻开泛黄得老黄历,看着属些什么,捡个个家人属相不想冲的日志杀猪,现如今,由于天气逐渐变热,为了方便保存,杀年猪提前冬月。到二十五六的时候,父亲也会选个和家人属相不想冲的日志来扫屋。由于农村常年烧柴做饭,火烟残留的物质会挂在物梁上,形成所谓的尘灰,尘灰不能在家过年,新年新气象,再破的屋也要扫屋。有时会陪着父亲,去砍一种常青叶密的方言叫青杆栎的橡树,此时橡果已经早就掉落。父亲常常围着树丛精挑细选,扫屋似乎也是一个神圣的仪式,最后总是挑选枝杈稀树叶密、枝型呈圆形状的树丛。选定之后,父亲小心翼翼的砍着,高高抬着,不能沾染一点点地上的灰尘。回到家中,父亲念念有词,但听不明白说些什么,因为不敢靠近,怕被尘灰眯眼睛。

  呆到过年吃完饭,第一件事就是要洗脚,要是谁洗得晚了,老人会说:你去串亲戚时是吃不到肉之类的美食,只能喝洗脚水。所以从小到大这个习惯一直延续。洗完脚后,长辈会给孩子发点压岁钱,用钱压着孩子的新年祸祟,保佑孩子平安,所以压岁钱一般不能及时花掉,但贫穷孩子没有多余的零花钱,往往是发了不超过一天就花光了,也就是在大人不让花钱的大年初一,把钱花光,以至年年钱经不起花,年年受穷,恶性循环。

  最有趣的要数拉小猪,每到年夜十一点左右,孩子会被父亲赶着去河里捞石头,一般是较大男孩和较为年轻的男人去做这个事,女孩和女人不得参与。所谓拉小猪,就是到冰冷的河里捞个长形状的石头,用绳子拴着,一个超前拉并哄着,一个装模作样找根小棍子吆喝着,整个街心都是吆喝声,一声比一声大,声音大的来年鸡猪顺畅。等拉倒家时,就把石头往猪圈一丢,神圣有趣的`拉小猪就结束了。有时故意捡石头丢在猪上,把猪打得怪叫,长辈只会笑着说:小娃娃真是调皮。也有的会厉声骂道:把猪都打病了。

  家里年轻人十二点前是不能睡的,要守岁,女人和小孩可以早睡。且女人大年初一不早起,又男人负责全天伙食,一般早晨吃素,晚上吃冷菜冷饭。全天不动刀,不扫地。但大年初一串门串门时,很有讲究。你首先要砍别人家门前是否有灶灰和凳子,有的人家表示忌讳女人前往,特别是结过婚的女人。所以长期以来,女孩和女人一般不到人家去串门。在我的记忆里,家里一直没有大门,也没有忌人的做法,所以每到大年初一,家里总是聚满了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闹着、笑着、哭着人情总是很旺。

  年俗年味作文 12

  全国各地家庭普遍要在家中张贴“福”字、春联等,一边起到装饰作用,一边也是新年讨个吉利。而在我国东北一些地区,贴过春联还要贴“零碎”,那么什么叫“零碎”呢,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东北传统年俗:春节贴零碎。

  所谓“零碎”,是相对于对联、楹联而言的。在东北一些地区,年节之际家家要在大门上、窗框上贴上大红的对联和楹联,这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写对联、楹联时裁剩下的边角下料,则要写上一些相对不太工整的词儿,贴在家中不起眼的角落里,这便是“零碎”。

  过去农村过年写对联,通常要找村里喝过墨水的“文化人”。“文化人”在桌子上铺好了纸,沏好了茶,卷起袖子,把一本泛黄的《农家历》前翻后瞅、左斟右酌,选好了对子,再用毛笔有模有样地抄写上去。

  而写“零碎”就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了,村里但凡粗通文墨的人甚至是刚刚背上书包的孩子都可以抄笔,因为“零碎”写的那些词早已储存在乡下人的脑海里,根本无须构思,提笔就来。

  于是,一块块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的“零碎”像从天散落的爆竹碎片,袅袅亭亭,飞遍了农家院的角角落落:灶台上贴的“零碎”是“四季菜鲜”;院子中贴的“零碎”是“满院春光”;鸭舍鸡埘贴的“零碎”是“鸡鸭成群”;羊圈牛棚贴的“零碎”是“六畜兴旺”;牲口槽头贴的.“零碎”是“槽头兴旺”。

  井台上贴的“零碎”是“清泉长流”;粮囤上贴的“零碎”是“五谷丰登”;门神像旁贴的“零碎”是“开门大吉”;门框旁贴的“零碎”是“抬头见喜”;马车上贴的“零碎”是“出入平安”;厕所里贴的“零碎”是“如厕如意”,各有说道,不一而足。

  这些“零碎”有的是善意的提醒,有的是虔诚的企盼,有的是美好的憧憬,有的是真诚的祝愿,反映了乡下人对舒展畅顺、幸福生活的期冀和祈盼。“零碎”写的都是乡下人的心里话、大实话,比起文绉绉的对联和倒贴的大红“福”字来,显得更加翔实而亲切,因此不少家庭过年除了贴对联、年画,也要贴“零碎”。

  “零碎”中的“大哥大”当是贴在墙上的“春条”——报春的条幅。“春条”通常是长长的一幅竖条,长度虽与对联一致,但比对联要窄得多。上面通常会写一些乡下人最爱听、最想说的话儿,如“宜入新春喜气发,全家老少乐开花;去年挣了三万五,今年挣它八万八”。通篇是大白话、大实话,却透着追求和希望。

  当然,也有个别人利用“春条”调笑、捉弄于人。曾有位老者嫌一个后生家穷,遂搅黄了女儿和后生的婚事。春节前,老者请这位后生写“春条”,后生把心窝里一肚子火都撒在“春条”上:“金鸡满架,一个蛋不下,憋得满院乱咯嗒;肥猪满圈,全都完蛋,剩下一头还得送庙里还愿!”老者大为丢脸,一时传为笑谈。

  年俗年味作文 13

  悄悄变化的年俗心有栖息的地方,人便不再流浪。前者话虽如此,可是何时起,那年、那月、那人却已朦胧了山月,黯淡了华浓?说起来,最难忘,那一年。总归是过年了,家里老一辈的人也不怎么传统,每每年节十分都由得孩子们瞎闹腾。犹记那年,山月高高,神色清明。那方院坝,那间瓦房,被烟吹的漆黑的横梁上挂着一排排形态各异的腌黄老腊,表哥表姐们都围在小灶旁,灶下刚塞进去的柴火把彼此的脸吹得通红而龟裂。老墙被风吹成婆娑模样,像极了老人指尖的褶纹。墙角斜倚着几捆木柴,我也不只是从何而来的。那灶里火光通明,偶尔能听见刺啦的柴火爆开的声音。我们几个小孩子只听姨说那烧出来的白灰可以热土豆吃。就尽都围在装有炭火的炉旁边烘手,边等那白灰。摩拳擦掌,静待良时。终于大姨端来了一盆一直被遗忘在墙角的老旧盆子乘的白灰,二哥就迫不及待,只盯着那盘子,甩了一颗土豆进去。又闻哎哟的一声惨叫,二哥的.指尖微红,显然是被拿盆子里的死物给烫到了。顿时嚎啕大哭,也不知是鼻涕呀泪的,尽都糊在他不太匀称的脸上,迎着火光,折射出浑浊的光茫,好不狼狈!几个兄弟姊妹扭打弄笑成一团,好不乐乎!年岁已久,至今我已不记得是何等充实的味道。总是诧异于叶落的美与凄凉,然而每每想起如此,心却难得滋生暖意层层,融在那融融的暖色光晕里。年年岁岁,数不尽柴门趣事,道不完别样年味。登门拜年抢红包、团圆酒席、春晚联欢;放鞭炮、贴门神、新桃旧符阅不尽家乡别样年。故人远,青冢荒,又一年。那条两岸杨柳垂边的小道早已变换了衣装,两旁低矮的瓦木平房早已砌成了居民楼,虽不高,却俨然一新。整条街上的老人不知何处去了踪影,许是藏匿在了楼后那相依而生的红白两株玉兰花后了吧。小城里最中心的十字路口贴着羊年大吉的广告牌,而小区里无数的不锈钢门两旁却不知立着是鼠牛虎兔龙蛇马哪年的对联。无数穿着V字群的年轻白领踩着十五厘米的高跟鞋把光滑的大理石地板踩得笃笃发响,那是年节时日属于她们独有的鞭炮声。小城扩了十余里,却不见滴点耀目红色年味。那样别样的红色年俗去哪儿了?我不知道,许是藏匿在远去的茶花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别样雅致中,藏匿在了春雨下撑着红伞漫步于田埂间的惬意里。我钻进门前等候已久的岁月的车窗,年岁已久,至今我已不记得是何等模样。守望着阳光映衬出往昔古屋斑驳的印记。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里,行在苍茫的远去方向,眼角轻轻溢出朦胧如山月的韵味,那颗晶莹的折射光泽的水珠腾起了一阵归于安详的小院年味。又是一年山月小,那年海棠别样妖娆轻锁朱楼,花下卿舞袖;空谈一年年关至,今夕人空瘦,海棠妖娆依旧,花下落琼眸。何为年俗?何为年?散了,远了,朦胧了,不清了,罢了。

  年俗年味作文 14

  一放寒假,我和妈妈就直奔她的老家——上虞。也许是我渐渐长大,也许是我日益懂事,今年的上虞一行让我大长见识。其他不说,就光是见到那些五花八门的年俗,就已经可以让我回味无穷了!包粽子、烧羊肉、分岁请祖宗、大年初一拜天地、杀猪……不过在这些星星点点的年俗中,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切猪肉了!

  在我们去上虞的第二个晚上,我和外公外婆正兴致勃勃地玩纸牌时,舅舅突然来了个电话,说是明天他会运来一头宰杀好的猪,让外公切。听到这个消息,我好兴奋啊,整头猪!一个晚上,我都在想:终于能亲眼看到庖丁解“猪”的场面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搬了把椅子就坐,迫不及待地等着舅舅把整头猪运来!而外公呢,也是一大早地就磨刀霍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看见舅舅提着,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拖着两个大袋子蹒跚地走进了家门。一进来,他立即将袋子抛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满头大汗地瘫坐在椅子上!外公准确地抓住袋口,使劲地拖出猪腿,敏捷地将一只袋子垫在下面。我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半头猪,我估摸着大概有30公斤重吧!外公拎起猪蹄,嘴里念念有词:“先把骨头取出来,再把肉按种类切开……”他就像个资历丰富的老战士一样,沉着地举起刀,仔细地搜寻可以取出来的骨头。接着,他将骨头旁边的肉一点一点地切开,放在一边,然后使劲一敲骨头,松动之后,一块略带点儿血丝的大腿股骨被完整地分离了出来,我看得惊呆了!随后,外公如法炮制,将所有骨头都取了出来,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外公将半头猪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进篮子里。这速度,这娴熟的技术,简直像个过滤器。

  我本以为我已经目睹了全过程,但当我一转身,却听见了震耳欲聋的敲击声。我速回头,看见外公正用锋利无比的刀砍着骨头,只见他先轻轻地碰了几下要砍的位置,然后举起刀果断地往下砍,我赶紧捂住耳朵,但已避之不及,巨大的声音已经以每秒330米的速度飞快地钻进了我的耳朵,直感觉我的耳膜差点儿被震破,我甚至看到骨头中都迸出火星来了呢!有些特别硬的骨头,外公也有办法,他先是将刀准确地砍进骨头,再拿来粗木棒,连续敲击,直到将骨头敲断。“砰砰乓乓”的声音响了整整一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把磨得锋利无比的'刀到最后变成了水波一样的曲线了。

  当天晚上,当我喝着热乎乎的骨头汤,啃着美滋滋的红烧小排,嚼着软绵绵的白切肉,就想起了这一整天外公辛辛苦苦切猪肉的情景,心里颇有感触:任何美好的生活都是用艰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这几天在上虞的幸福日子离不开外公外婆那勤劳的双手!

  年俗年味作文 15

  过年总是一件令人十分期待的事。家乡的年味总是那么浓稠,让人回味起来总有种甜丝丝的感觉。

  家乡的年似乎是从每年的腊月初八开始生根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大米、枣、花生、红豆等五谷杂粮凑在一块,再放上一些腌制的瘦肉,小火慢熬,等到香气扑鼻的时候,就算是成了。盛上一小碗,趁热吃下,整个身体熨帖了,那股舒坦就甭提了。

  过了腊八后,小年也快了。农历二十三是南方人的小年,不同于北方的祭灶,海门这片的习俗是要“烧经”的,也就是祭祖。这事一般都由家中的长辈操持的,买上些酒菜,点上香烛、烧些纸钱,告慰下先人们的在天之灵。吃馄饨也算是小年的一大特色,因馄饨形似元宝,寓意可以“兜财”。据说这样来年便可财源广进,不愁吃穿了。

  小年一过,年味便愈发浓郁了。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卫生,置办年货了。蒸糕绝对是其中的重头戏,从磨粉、备料开始,工序繁杂,劳心费力,但是大家乐此不疲。糕点师傅在那蒸腾的'水汽里快乐地忙碌着,把碾好的糯米粉一层层地均匀撒上去,考究一点的人家还会放上桂花和切碎的红枣。等到蒸制好了,几人合力将糕笼倒扣于桌上,用手沾上水,进行揉打,据说这样揉打后的糕才有那种韧韧的口感。蒸糕其实更是为了讨个“年年高”“步步高”的好口彩。

  到了除夕,忙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大家开始有点悠闲的感觉了。吃过午饭,便是贴春联了。以前,贴春联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熬浆糊。将水烧至沸腾后,导入适量的面粉,搅拌均匀后再加热几分钟就可以了。可别小看了这浆糊,用浆糊粘贴的春联,一年到头都不会脱落。红彤彤的春联映红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显得那么喜庆、热闹。

  夜幕降临,年夜饭开始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且不论吃什么,光是那种和谐幸福的氛围就是“过年”的最好的注解。天空中礼花飞舞,鞭炮声不断,这天晚上的鞭炮声定然是会延续到大年初一早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然成了守岁的最佳伴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的红包那是一定要收好的,放在枕头下好“压岁”。等着零点的钟声敲过,便又大了一岁了!

  大年初一是个神圣的日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扫地,不能打开后门,大人也万不可于这一天发火骂小孩,所有好动的孩子在这一天也自觉变得乖巧和文雅了许多,个个穿了新衣,循规蹈矩得很!

  过了年初一,年味便由盛转淡,但大年初五财神爷生日,又会掀起一个小高潮,之后,得到春节休整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奔向四面八方,待到正月十五,一碗元宵吃过,这年便算是过了。

  年俗年味作文 16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到处充满着喜庆、欢快的氛围。春节夜,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寻找中国的“年味”。

  年三十为什么叫春节呢?爸爸告诉我,版本有好多种,公认的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做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最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贴大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逐夕兽,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宁。从此,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年三十就被称为春节。

  中国的有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饺子、贴门神、耍花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期盼来年财源滚滚,吃鸡寓意“吉利”,吃鱼就是“年年有余”……不过,听说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但我觉得,不能光靠这些食物决定来年的好运或厄运,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顾,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得来的。

  接着,爸爸妈妈聊起了自己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爸爸给我讲了湖南老家过年的习惯:在湖南,春节的团圆饭是在春节的早晨或中午开始的,食物一般有腊鱼、腊肉、油炸豆腐等,还有地瓜干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豆腐谐音“多福”或“斗富”,寓意着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爸爸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春节观看花灯,还有耍杂技、变魔术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

  妈妈是江苏人,她也讲起了小时候春节的情景:在江苏,每家每户的团圆饭都是在晚上吃的,“鱼米之乡”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当然和湖南一样,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小时候的新衣服是自家买布料,请裁缝做的,新鞋子是外婆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初一还会跟同龄小朋友结伴去拜年,一圈下来就会“大获丰收”,瓜子、花生、糖果等把衣服口袋塞得满满的……

  听了爸爸妈妈的讲述,我又想到:像我这种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长”的“00后”,和爸妈他们这一代的过年方式就不一样了,主要是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并通过网络和老家的亲戚“团聚”。想和远方的亲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见到对方,还能用视频通话模式;想送给长辈一件礼物,能够先去网上挑选,再寄到对方家里;当然,压岁钱也不用给现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网上银行账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说了一遍。“不过,”我又说,“这样过春节,虽然省去了回老家时的旅途劳累,但总感觉缺少了家人团聚时的那种温馨味道,不如我们明年回老家过年吧!”爸爸妈妈齐声说“好”!

  这时,我们仿佛闻听到了远方家乡的欢声笑语……

  年俗年味作文 17

  弹指间,春来了。

  一转念,春节了。

  春节一过。夏,回味年的喜悦;秋,翘首冬的降临;冬,等待春的步入;春,兴奋年的到来。

  又是一年春节时。

  春节又到了,红春联驱走了冬的乏味,红鞭炮炸响了春的欢乐,压岁钱送来了年的祝福。

  在这一年又一年,总是不像嘴上说的那样,小时候总是觉得年很乏味,年的味儿总被大人们的忙碌和城市的快节奏吞噬,渐渐地,年似乎不像年了,好像只是成了一年的第一个任务,一个节假日的理由。老人们依稀还回味着年轻时年的热闹,大人们映象里还保留着小时候对年的期待,而我们,对年似乎已经淡了,只是得到那一个个红包的快乐。

  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我对知识的积累和老人们的诉说,我才渐渐的发现,年似乎并不是那么无聊,变得丰富多彩,我也有此喜欢上了年。

  新年的到来总是那么迅速又那么漫长。

  苏州的过年习俗以前我从来都不知道,除了贴福字、春联,全家人团聚吃年 夜 饭,放鞭炮,包饺子、春卷,守岁,拜年外,其他的年俗我略知一二,但不感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通过上网搜索和询问长辈,发现其实各个地方的年俗各异,比如“打神鼓”、“烤头风”等,苏州自然也有独特的过年习俗。

  那么先来见识一下苏州过年特别的.日子。

  正月初一,男子要开门放爆竹三声,叫作开门炮仗,象征“高升三级”。家家悬挂神轴,点香烛,供粉圆茶食糖果于祖先神位前,长幼依次而拜,称为“拜喜神”。然后,幼辈依次向尊长叩头拜年,再向左右邻居贺年;早餐吃年糕、春卷、汤团、圆子,寓意高兴团圆。

  正月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女儿上岳父岳母家拜年。

  正月初五, 家家都要迎财神,为了来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也是我们家每年都不错过的。

  除了这些特别的日子,苏州也有很多独特的年俗。

  苏州人除夕吃饭时会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的时候挖出来,叫做“掘元宝”。亲友来往时,会在泡茶时放两只青橄榄,叫做喝“元宝茶”,寓意恭喜发财。

  当然,江南地区还有许多忌讳。

  新年的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也不动菜刀,以免杀生之祸;不吃稀饭,小孩吃饭不能浇汤,害怕出门遇雨;不可以扫地,就怕把财气和如意扫了出去,如果真的要扫,也只能从外往里扫。

  现如今,年味在城市年轻人的心中已经越来越淡了,甚至把它当做是一个负担,但是,我心中的年味却越来越浓。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必须要得到保存、传承和发扬,让这个传统节日流传千秋万代,让这个年味越来越浓。

  又一年,春节。

  年俗年味作文 18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到处充满着喜庆、欢快的氛围。春节夜,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寻找中国的“年味”。

  年三十为什么叫春节呢?我爸爸告诉我,版本有好多种,公认的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做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最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贴大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逐夕兽,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宁。从此,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年三十就被称为春节。

  中国的有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饺子、贴门神、耍花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期盼来年财源滚滚,吃鸡寓意“吉利”,吃鱼就是“年年有余”……不过,听说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但我觉得,不能光靠这些食物决定来年的'好运或厄运,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顾,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得来的。

  接着,我爸爸妈妈聊起了自己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我爸爸给我讲了湖南老家过年的习惯:在湖南,春节的团圆饭是在春节的早晨或中午开始的,食物一般有腊鱼、腊肉、油炸豆腐等,还有地瓜干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豆腐谐音“多福”或“斗富”,寓意着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我爸爸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春节观看花灯,还有耍杂技、变魔术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

  妈妈是江苏人,她也讲起了小时候春节的情景:在江苏,每家每户的团圆饭都是在晚上吃的,“鱼米之乡”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当然和湖南一样,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小时候的新衣服是自家买布料,请裁缝做的,新鞋子是外婆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初一还会跟同龄小朋友结伴去拜年,一圈下来就会“大获丰收”,瓜子、花生、糖果等把衣服口袋塞得满满的……

  听了我爸爸妈妈的讲述,我又想到:像我这种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长”的“00后”,和爸妈他们这一代的过年方式就不一样了,主要是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并通过网络和老家的亲戚“团聚”。想和远方的亲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见到对方,还能用视频通话模式;想送给长辈一件礼物,能够先去网上挑选,再寄到对方家里;当然,压岁钱也不用给现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网上银行账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说了一遍。“不过,”我又说,“这样过春节,虽然省去了回老家时的旅途劳累,但总感觉缺少了家人团聚时的那种温馨味道,不如我们明年回老家过年吧!”我爸爸妈妈齐声说“好”!

  这时,我们仿佛闻听到了远方家乡的欢声笑语……

  年俗年味作文 19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最为热闹。我的家乡在闽中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春节可真热闹红火啊!四世同堂的我们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过年共享天伦之乐。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想到这,我不由的笑起来。一放假我就催着爸爸妈妈带我回老家,到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一大早,爷爷就带上我们几个去买年货,到市场,哇!年货真多!有春联、鞭炮、烟花、鱼、虾、肉、年糕等等一大堆好吃好玩的东西,我们几个小姐妹挑这选那,直到爷爷和伯伯他们的摩托车上大袋小包的挂满,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市场。

  除夕的年夜饭真丰盛!下午爸爸和啊二叔叔就当起厨师,开始准备两大桌好吃的菜,想想我都忍不住要流口水,年夜饭还没开始我们就啃起风爪,吃上春卷,喝上饮料;这个时候大人都不会骂我们哦!年夜饭开始咯!我们小朋友和妈妈们一桌,吃好喝好!真开心!爸爸和伯伯、叔叔、小爷爷、大爷爷他们一桌,一家人在一起可开心啦!大人们送给我很多祝福,还有压岁钱呢。我也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们家除夕的年夜饭充满浓浓的亲情。爸爸他们兄弟几个还喝酒聊天,一连喝好几箱,难怪大家都叫他喝酒王呢,喝到晚上十点,爸爸还说不醉不归,真是糊涂。

  最有意思的还是放烟花。我们老家有个说法:除夕晚上十二点过后整个村子里谁家鞭炮最早放,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得到最好运。春节联欢晚会还没结束,我们小姐妹几个就等着,新年的钟声还没响,伯伯就点响鞭炮,爸爸帮我们小朋友就放起烟花,顿时整个小山村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烟花照亮整个天空,当美丽的烟花飞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五彩花,点点滴滴,汇成花的`海洋,它们在天空中伸展自己的腰身,多么快乐,多么活泼!看着绚烂多彩、美不胜收、漫天飞舞的烟花,我们都忘是不是第一个放响的。除夕的夜空多么美啊!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响起,我们都换上新装,早早的吃过早饭,开始走亲访友,街上非常热闹,空气里荡漾着炮竹的硝烟味,大人们三五成群的来来往往,我和小朋友们在街上玩耍,欢笑声从心底透出,新年对孩子来说真是梦寐以求啊!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充满着笑声,洋溢着欢乐。

  一眨眼,元宵节就到,我们该上学,大人们也该去忙自己的事情,我兄弟姐妹们恋恋不舍的挥手告别,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

  到八点,大家开始看春晚的节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给我和小弟弟准备红包,说这是压岁钱。啊!家乡的年味是团聚的、是温馨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我爱……

  年俗年味作文 20

  每个地方过年时都有自己过年的习俗,我的老家呀不例外呢!虽然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我很喜欢。

  我们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呢:我们在除夕要吃团圆饭,大鱼大肉的。但大年初一时只能吃素的。我曾多次问过妈妈;"为什么?""为什么?"妈妈就只会回答说:”我怎么明白为什么,就是传下来的咯!“我们还有好多习俗呢,等我来一一跟你说吧!

  我们过年时会做一件每个地方都会做的事情——放烟花。我们放的可不是一般的烟花呢!而是专门定做的烟花,在过年的前几天,我们会到叔公家里订烟花,让叔公在烟花上刻字,因为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以前,老天爷每天要干很多事情,直到新春才可以休息,但新春要有新春愿望吧!要是老天爷听不见我们的新春愿望,那该怎么实现呢?于是,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烟花吵醒老天爷。但吵醒又有什么用呢?老天爷又不明白我们的新春愿望。大家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烟花上刻字,这样老天爷就会看见了。“虽然定做的烟花放上去的时候跟其他烟花没有什么人区别,但是啊,听说愿望是朝上的,只有老天爷才能看见。还与欧一种说法叫做,给别人看到自己的愿望,就不灵了呢!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啊!

  我们啊,过新春时还要吃自己做的年糕,因为年糕寓意着”黏高“,听说只要小朋友吃了年糕就会在新的一年里越长越高呢!每次过年,我最想吃的.就是年糕了,香香的,甜甜的,可好吃了呢。在老家,有许多小朋友,每次与小伙伴们一起吃年糕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也许是因为年糕太好吃了吧!

  在我们老家,刚结婚的夫妇要吃一种名叫”桂紫“的紫色馒头。(”桂紫“是我们那边自己取的名字。)还要边吃边看烟花呢!而且放烟花还要在早上放,你们也许想问,早上放做什么,早上才不好看呢,晚上才好看。其实你错了,因为做的这些只有四个字来形容”早生贵子“(”早升桂紫“)。怎么样,是不是别有一番风趣呀!

  我们过年还有贴对联的习俗呢!在老家,要让家里最有文采的老人来写,写完后,要自己加上装饰,装饰一般都是由儿童来画的。当然我也不例外,每一次画画的时候,我都会兴奋地手抖,总是画不好,可是大人还在那里一直说:”画的真好啊,画的真棒啊!”。大大家觉得好看,我到一点不觉得,我觉得我画的丑不拉几的。跟怪物一样。虽然不停地失败,但我还是很喜欢贴对联的习俗呢!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象征着:“新的一年又来啦!”

  年俗年味作文 21

  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我来介绍一下怎么过农历新年。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贴春联

  每逢农历新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慢慢淡去。

  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最新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农历新年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农历新年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也叫除夕。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

  年俗年味作文 22

  过了年初一,从初二开始便要去走亲戚了。走亲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种,与年初一拜年不同,走亲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顿饭、喝顿酒。

  “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多少年来,我们乡下走亲戚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因此初二那天走在乡间道路上的,毫无疑问都是外甥,那是他们去给姥姥姥爷、舅舅妗子们拜年;初三那天,有姑姑的就去姑姑家,没有姑姑的,就去了姨妈家;到了初四或初五,为人夫婿者,便携妻将子一起去岳父母家拜年……

  有些人家由于亲戚多,所以在年后的几天里,天天要迎来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乐乎。

  到亲戚家拜年,需要先给长辈们磕头,而亲戚家的长辈,自然也会给晚辈中的小孩们发些压岁钱。记得小时候,亲戚们家里都不宽裕,有时甚至只能得到5毛压岁钱,但即使那样少,心里也常常会美得不行……

  走亲戚自然不能空着手,总要带上些礼物才行。现在人们都是带着大包小包,而且会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刚记事的时候,人们走亲戚带的'还只是几个白面饽饽。由于那时几乎没人吃得起细面,所以用细面蒸的饽饽便成了稀罕物,走亲戚时用竹筐挎上几个,没人会笑话你寒酸。即使就那样只带着几个饽饽,亲戚家也往往不会留下,最后主客双方还经常会为了礼物的留与不留而推让好长时间……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转,人们走亲戚时开始带一些饼干、蛋糕、罐头、水果之类的礼物,发展到今天,乡亲们走亲戚时带的礼物已经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鸡蛋、牛奶以及各类速冻或者真空包装食品。

  亲戚家待客,从来是竭尽所能,一定要让客人吃好喝好。过去人们都穷,一年到头不舍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猪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都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压岁钱,才能穿崭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为什么对过年没有那么多期盼了?那是因为他们平时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钱花,他们的日子已经天天像过年!

  过去走亲戚,那可是名副其实的“走”,因为很少人家里有自行车。即使有一辆,也都坐得满满的,通常是男人骑在中间,前面坐一个孩子,后面驮着媳妇,媳妇怀里再抱一个孩子。而那些亲戚家在邻村的,大都是步行着去串门儿。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亲戚几乎看不到骑自行车的了。经济状况好点的家庭,已经有了轿车、面包车,再不济,也有摩托车、电动车,还有的直接开着农用车就上路了……从初二开始,乡村道路上的大车小辆,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简直成了一道风景。

  过年走亲戚这种风俗不知始于何时,至今仍长盛不衰,它体现着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也成了过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大家平时都忙,亲戚之间常常疏于走动,有事也就是打个电话而已,唯有到了过年,是一定要登门拜访的,你若是不去,说不定就被亲戚怪罪了下来……

  年俗年味作文 23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人们刚刚度过了漫漫寒冬,期盼着春节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新年的钟声应时响起,家家户户都玩得不亦乐乎。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它不但象征着新年的到来,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夜晚悄无声息的到来了,我们一家正对着满桌的好饭菜“大开吃戒”。吃饱喝足了,我便问爸爸:“为什么每年除夕的晚上,我们都要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吃、吃这么好呢?”爸爸听了,笑着说:“这是年俗啊!团圆饭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企盼家人团聚过年、来年平安的盛宴。又叫“年夜饭”、“团年饭”。 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吃”的范围,而上升为一种文化娱乐与精神审美活动。确切地说,“团圆饭”是过年中人们借助饮食活动来表达华夏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说“团圆饭”首先是一个年节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的是数千年华夏民族“年文化”的文化蕴涵。”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看着电视上的倒计时,我望了望窗外:大人们都忙着放烟花;又从窗户看看厨房里:妈妈和阿姨正在煮水饺、炸汤圆。新年的第一发烟花闪耀在天空中,妈妈和阿姨端着刚烧好的水饺和汤圆出来了。大家蜂拥而上,端起碗就往外跑,欣赏灿烂的烟花。5分多钟过去了,美丽的烟花表演也就此落下帷幕。走上3楼,看见哥哥正在上网,便问他:“为什么每年春节都要放鞭炮、吃饺子呢?”哥哥想了想,没有回答我,而是用百度查询“放鞭炮”,我把头凑了上去,认真地看了起来: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 ”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 我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吃饺子呢?”他又查了一下“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了解了这么多年俗,我不禁也想试试了。我拉上哥哥,拿起小型烟花,开始了自己的“烟花盛典”……

  年俗年味作文 24

  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农历新年眨眼间就过去了,每个地方的农历新年习俗都各具特色。你想知道我家乡的农历新年习俗吗?那就和我一起重温那美好的时光吧!

  腊八,似乎就是农历新年的前奏曲,一到腊八,妈妈就会用大米、糯米、麦仁、小枣、豆子、小米、白莲子、葡萄干等熬成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喝了腊八粥,人们就会知道年就快要来到了。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家乡是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人们会拿着麻糖来到厨房的灶台前祭祀灶王爷,据说这是请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祭祀过后,我们就会分享又酥又甜的麻糖。

  腊月二十三仿佛吹响了农历新年开始的号角,腊月二十三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在除夕之前,我们都会把房子打扫的一尘不染,然后购年货、蒸花糕、贴花花……

  到了除夕,年货都准备得停停当当,家家户户的门上和窗上都贴上来红红的对联和窗花。这一天会十分得热闹,早上爸爸和大伯拿着鞭炮、纸钱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请”他们“回”到家里一同过年,而妈妈和大娘就会在家里热火朝天地准备丰盛的午餐。午饭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包着饺子。最有趣儿的是,妈妈还会在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这个硬币,它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气多多。在这一天,不管你是什么时候吃的午饭,饺子包好后,人们就会早早地把鞭炮挂在树上,饺子一入锅,就开始放鞭炮。这在我的老家这叫做抢福,谁家放鞭炮越早,谁家吃饺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谁家的福气就越多。饺子煮熟后,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习俗,那就是盛出第一碗饺子,先要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后,把饺子重新放入锅里煮一下,重新捞出后,全家人才围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一年中遇到的开心事,一边品尝这饺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惬意地吃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观看农历新年联欢晚会。这一夜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觉,这叫做守岁。

  新年终于来到了,正月初一,虽说新年,却不如除夕的热闹。早上,人们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来到长辈家磕头拜年。在这一天,最开心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儿了,我们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拿着压岁钱的我们,尽情地去购买鞭炮和零食。

  眨眼间,农历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来了。早上,人们早早地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赏花灯,看礼花。街道上,各个商店的门口都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每个招牌上都围着五颜六色的彩灯,就连树上都挂满了一个个小彩灯,头顶上红色、黄色、紫色……的礼花一个连着一个在空中绽放,这样的礼花,这样的花灯连在一起,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呀!

  怎么样?我家乡的农历新年习俗很有趣儿吧!明年的农历新年,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感受一下我家乡的农历新年习俗吧!

  年俗年味作文 25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突然想起过年这个老话题,在我的记忆里占据了多少分量。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原本只是家长们的一句调侃,却也是个大实话。不过,和现在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从此有了打牙祭的盼头。

  不必是名贵的吃食,那些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制作各色干粮足以担当。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的准备便开始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母亲学会了熬糖,不再需要请邻居帮忙便能完成。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亲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差不多了,母亲退下锅台,由父亲顶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时进行。以前母亲不会熬糖时,有时是用买来的白糖块作为粘合剂。自己熬糖可能要费些柴禾和功夫,但这些在乡下人眼里算不上成本,却能省下点钱。而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头至尾亲眼见证不起眼的麦芽和大米怎么变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当然,最后会每个人轮流品尝一下锅里盛出的糖饴,那浓烈的甜味以从未有过的冲击力直达心底,感觉到全身都在享受着那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炒泡米的时候,一定会一同炒些玉米、蚕豆、花生、山芋角等干粮。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可以趁机吃到一些。

  乡下人没什么营养保健方面的讲究,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有了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去便不见了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时常在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中间少了一餐,却奇怪怎么不觉得饿呢?这是年饱。母亲笑着说道。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了胃的大部分,总有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丝悔意。可出门前总还是不忘带上一些,那可是一年里只在这个时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干翘翘的玉米,黄澄澄的山芋角,放进嘴里得先用力嚼,过足了嚼头这股瘾,甘味才开始像泉水一样渗透开来。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惊人,却总是乡下人不忍舍弃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成山芋角吃得有味,听父辈们常说,当年是因为它,才使无数的乡民得以度过食不果腹的年代。

  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跟着他们到村里串门,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让人品尝。这是父亲的最爱,手工制作这种米酒也是父亲的拿手活儿。虽然也很喜欢那股浓烈的酒香,可总是吃不到几口觉得腻味。

  年关临近,从家人的问候里渐渐察觉到淡淡的年味。对于已届中年的我来说,年味像一支接力棒传给了孩子。现在的孩子不再追求过年吃点什么,那些或许早已经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里,永远还流淌着以吃为代表的年味。

  年俗年味作文 26

  进入十二月八日,就算是进入年了。俗话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这一天要喝腊八粥。这一天的早上把五谷杂粮和糖放在一起煮熟,一家人吃。听爷爷说腊八粥在以前叫散伙饭,早上地主把剩下的五谷杂粮放到锅里熬上一锅稀饭,让长工吃后就放假了。

  真正的年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天在我们这里叫做小年。晚上要祭灶。这天小孩子最开心了,因为他们可以吃上盼望已久的灶糖。灶糖有圆形的和长条形的,是玉米或者红薯片熬制的,上面沾了好多芝麻,所以我们也叫它芝麻糖。晚上,大人们把灶糖,烧饼和一只大红公鸡栓在炉灶前,点香放鞭炮为灶王爷送行,让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多进善言。红公鸡就是他的大红马,烧饼就是他路上的干粮,而灶糖就是让他多说好话。这个仪式在我们老家是很隆重的,但是我们小孩子不管这些,就等着吃糖了。

  腊月二十四就要扫房子了,以前住的`都是些草房或者瓦房,烟熏火燎的,房子的犄角旮旯积累了好多烟尘,就跟蜘蛛网一样。这一天人们用长长的扫帚伸到房子的高处去钩这些脏东西,所以就叫“扫房子”。打扫好了卫生,就要开始准备年货了。

  按照我们家的习俗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八这天门上要贴上对联,屋里贴年画。正堂是四扇庭,东西两边的墙上是戏曲中的故事人物,大小门贴对子,门板上贴上门神,让门神看好家,防止牛鬼蛇神进来。这一天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贴对子,只要贴了对子就不能讨债了,穷人们可以安安生生过年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天晚上无论是大人或者是小孩都不能早早去睡觉,全家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讲故事,拉家常,我们这里叫“熬福”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就要比早了,这天早上是祭天的日子。所以谁家起的越早,谁家就越心诚。家的主人一睁开眼就要起床,不能说话,轻轻触碰一下家人,家里人都心领神会,一个个起了床,女主人包好饺子,煮好以后,先捞上一碗,由一家之主放到院子里的供桌上,然后面向天空,向老天祈福。然后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里,跪下来扣头以示虔诚。之后再燃放鞭炮。等香燃烧完后,我们全家就可以吃饺子了。

  正月初一这天是不能扫地,以防把财扫出去,不能用剪刀,用剪刀传说是会破财的。

  从正月初二到初五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晚辈要给长辈拜年。以前的拜年可是一件很庄重的事,长辈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晚辈跪在他的脚下磕头。长辈要把晚辈搀起来,是小孩的,磕完头之后,大人要给小孩发压岁钱。

  到正月初五这一天早上,全家人吃饺子,放鞭炮,叫破五,意思是年基本过完了,可以干活去了。

  年虽然过的差不多了,但从初六开始各种娱乐的年俗才刚刚开始。我们这里最流行的民间艺术就是舞龙,舞狮子,跑旱船了。我最喜欢的就是跑旱船了。船家女是男人扮演的,穿上花衣服,进到竹子和彩色布做成的船里,两手提起旱船,外面一个小丑拿着船篙,一边划,一边与船家女对唱,内容都是些娶媳妇等的逗乐的段子,甚是搞笑。像这样的娱乐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

  我家乡的年俗还有很多,只不过我记不得了。今天就讲这些,以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这里过年的快乐!

  年俗年味作文 27

  衣着服饰、饮食偏好、婚丧嫁娶、文化礼仪.....构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学者们称之为民俗。民俗属于行为文化,民俗的演变与延伸,依托的是文化传承。

  孝道、感恩、和睦、团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那么这些元素融入了日常生活,日积月累,就逐渐形成了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迎新、迎禧纳福的春节文化。其次中国人把农历过年称作“春节”,也叫“年节”。过春节就是“过年”,春节的诸多习俗统称为年俗。年俗活动,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接下来是祭灶、贴春联、守岁、拜年、迎财神、逛庙会、闹元宵,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中国人的年文化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是世界上最为古老,流行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俗。

  “年”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形似一个背负着田禾的人。从“禾”从“人”的年字,寓意着庄稼丰稔,收获在望。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和美、家庭幸福的憧憬。年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千年流淌的岁月中,不断地丰富着它的活动形式和文化内涵。其中的除夕守岁,就是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一度盛行于巴山蜀水、大江南北的年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关于守岁的记载。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有这样的描述:“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围炉而坐,达旦不寐”,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也有对新一年美好希望的憧憬。孟浩然在岁除夜有怀中这样写道:“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宋朱淑的除夜也有类似的描述:“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守岁守的是什么?有说是去疫避邪的。除夕古称“穷年”,过年为“发春”。整夜不睡,为的是摆脱穷年,迎接发春。还有一种说法是辞旧迎新,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人们会比往常更强烈地感受到时光的飞逝,生命的珍贵。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如水年华悄然逝去的惜别留恋之情。宋人席振起有一首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嗟叹珍惜之情流露无遗。不过苏轼却不这么认为,他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他是在说,人们应该珍惜的是当下,而不是已经逝去的过去,及尚不确定的未来。李世民也写过一首守岁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可见“守岁”不仅百姓在守,帝王也在守。作为一种民俗,“守岁”能相延至今,昭示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央视“春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办以来,已经陪伴我们度过了三十多个除夕之夜。可以说,看“春晚”已经成了当代民众除夕守岁的一部分,成为大年三十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看“春晚”似乎正在演变成一种新的民俗。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过了这一天,年轻人长了一岁,老年人老了一岁。但不管是少年还是老人,守望着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逐渐离我们而去。所以应当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珍惜人生,珍惜曾经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年俗年味作文 28

  过年啦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过年啦!整个神州大地在欢腾,全球各地的华人欢度春节。期待春的信息。一缕缕春风送来泥土的芳香,消融的冰雪在阳光下分外灿烂。放眼望去,处处都是一片耀眼的大红,充满了欢乐和喜庆!披挂上新装,漫步在宽阔的街道上,两边的店铺几乎都关了门,只有寥寥几家大张旗鼓,一件件包装精美的货物在门口堆积如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街上空荡荡的,干净而整洁,抛弃了腊月的喧嚣吵闹,人山人海的忙碌场面,任人漫步踏春。一辆辆摩的、小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还有那大包小包丰富的年货,奔向翘首期盼儿女团圆的父母家,过个和谐幸福年!通向细长深邃的巷道,一对对春联喜气十足,趣味横生;一个个“福”字遁劲有力,金光灿灿。这大多都是“老年晚阁”,是“年”中最欢乐热闹的地方。一辆辆机动车到此,车上走出了满面春风的儿女;一扇扇大门前大都站着神采奕奕的爹娘。车空了,一栋栋房中飘出欢声笑语;路窄了,占道的是丝丝缕缕扯不断的亲情。年味浓,最浓是子夜。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吃一年一顿的特殊大餐――年夜饭。我们河套的年夜饭,特别有风味。什么河套硬四盘,猪肉烩酸菜,各种时令小菜摆满饭桌。一家人开怀畅饮,共叙亲情。既有了口福,又填抱了肚子,还温暖了心坎。红灯笼发出火红柔和的光,是那样美丽!在这个美好的团圆之夜里,那万家美丽的灯火,会是多么灿烂的景象啊!过年除夕夜,我们小区的家家户户都吃来放烟火,天空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另人眼花缭乱,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我们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晚”,窗外电闪雷鸣,声声不绝于耳,我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我大声嚷嚷:“去放焰火吧!”说罢,我就去阳台捧出我心爱的.焰火,迫不及待地破门而出。我从琳琅满目的焰火中挑出“大礼花”,点上火,只听“啪”的一声,“大礼花”飞上了天,天空中顿时像天女散花一样,千万朵彩花落了下来,我们顿时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一样,好美呀!礼花还没从天幕中隐去,我便拿出了“冲天炮”,我点好火后急忙躲到一边,只听“咻——”的一声,“冲天炮”飞上了天,在空中形成一道壮观的彩虹,若隐若现,又飞了一炮,这下却形成了八个美丽的夜明珠,在天空上疑熠熠生辉,仿佛要照亮人间,把幸福与安康送给我们。接下来,舅舅拿出了鞭炮,吊在树上,点好了火。“噼里啪啦……”我捂住耳朵,这鞭炮的每一声都寄托着我们对新年的希望,当鞭炮响起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已奏响了新一年新的乐章。妈妈在一旁终于忍不住了,点燃了“新年礼炮”,顿时,天空中出现了佛手似的金色条纹,耀眼的金色普照大地,我看呆了,此刻,这金色已不再单调,而是那么的光彩夺目,这“佛手”和空中其它五光十色的焰火形成了最夺目的风景,我的视线无法从它们身上转移……啊!美丽的除夕夜!我爱你!是你为我带来了快乐!真是难忘今霄啊!另我梦魂萦绕的除夕夜,我们明年再见!

  年俗年味作文 29

  过年是什么?

  过年对小孩子而言,是好吃的、好玩的。

  过年对大人而言,是团团圆圆,亲戚走动。

  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集体快乐,集体祝福。

  小时候,每到过年,父亲就会带着我们回老家。老家在中原腹地,豫北乡村。村子叫王庄,整个村子都姓王。向上数几辈,都能找到共同的祖辈,整个村子像一棵大树一样,世代繁衍,枝繁叶茂,根叶相连。老家过年的一大习俗就是“送饺子”。大年三十这天,嫂子围着灶台煮饺子,哥哥脚下呼呼冒风地送饺子。饺子包了一屉又一屉,煮了一锅又一锅。煮好了,哥哥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脚下生风似的到大伯家,进屋喊一声“送饺子了!”说上两句祝福的话,就赶紧一路小跑着回家,再端起一碗饺子一阵风似的送到三爷家。如此往复,把自家的饺子送到村里的每一家。与此同时,村里其他人家也把饺子络绎不绝地送到了我们家。不一会儿,每家的灶台上就汇集了全村的饺子。尝一个“嗯,这是二婶家的,她喜欢香菜饺子。”“这是四叔家的,芹菜丁切得大。”一碗小小的饺子,贯通了全村人的胃,联起了全村人的情。这样的'年让人感觉格外踏实。

  成家后,每到过年,爱人就会带着孩子们回老家。爱人的老家在华北平原,苏北乡村。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春联。不同颜色的春联表示不同的含义:红色春联表达着新年祝福;白黄绿色春联表示家里有老人过世,三年未满;从春联的颜色能看出这家的近况。除春联外,院墙上还贴着一些日常没见过的字,孩子好奇地问:“这是什么?”爷爷笑呵呵地给她讲:“这字叫‘招财进宝’,这字叫‘吉祥如意’,这字叫‘生意兴隆’。”原来那些都是人们创造的合体字。这些合体字把美好的祝愿汇集到一个字里,你借用我的偏旁,我进入你的结构,每个字都是完整的,每个字都相互支撑,共同组成一个美好的祝愿。一副副窄窄的对联,一个个小小的字,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样的年让人感觉特别美好。

  我生长在三秦大地,这里民风淳朴,过年最好玩儿的就是“耍社火”了。社火的看点是“芯子”,“芯子”是人们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他们脸上涂满油彩,穿着宽袍大袖,被一根细长的杆子高高地架起来,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地巡游。初看时,觉得这些“芯子”特别辛苦,一整天要保持一个姿势,我一会儿担心举“芯子”的扶不稳杆子,一会儿担心“芯子”们站不稳掉下来,看得提心吊胆。后来知道他们是被固定在杆子上,坐在椅子上,非常安全,于是便安下心来细细欣赏了。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打瞌睡的“小芯子”了,这些小孩子天没亮就被大人叫醒,抹油彩、穿戏服、固定到椅子上、架到杆子上。等到出去巡游时,早已支撑不住,昏昏欲睡了。看那高高架起的“小芯子”摆着威风凛凛的造型,头却像小鸡啄米似的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我们便没心没肺地哈哈大笑。笑声混杂在锣鼓声中,这样的春节让人感觉格外快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过年习俗。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其内核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祈愿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和顺幸福。

  这美好的祝愿里饱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这渴望,如今正在被实现。

  年俗年味作文 30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寄托了亲人之间深厚感情的节日,是每一个远方游子从漂泊的五湖四海赶往家乡团聚的日子。

  每每到过年的前夕,父母总是忙开了,大包小包被全部整理好,堆放在客厅。要知道,我的老家在福建,整个行程将近一千公里。当父母把大包小包全都塞进车里,看到爸爸精疲力竭的样子还要整夜驱车赶回老家,我不免有点担心。但是我知道,爸爸的内心一直有一种深埋在心底的情感在呼唤他:“回家!回家!”回家,就是我们全家一年到头唯一的愿望。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赶到外婆家院子外,总是舅舅第一个迎出来,摸摸我的头说:“长高了,小伙子挺精神的!”当我们提着行李和礼品走进家门时,那个佝偻的身影就出现在眼前——我的外婆一定早早地站在门口招呼我们进屋。表哥的女儿,我那惹人怜爱的小侄女一定迈着她的“小短腿”,急匆匆地赶过来对着我高兴地大喊:“表叔……表叔……”那童真的'笑容,如花儿般绽放。

  除夕,也就是被人们俗称的大年夜,长辈们总是在这一天忙活开了。外婆在凌晨两三点就起床了,开始做整段整段的“五香肠”。这是我们小孩子最爱吃的东西了。也就是在这时,舅舅舅妈也忙开了:掀起尘封了一年的炸枣,整缸的年糕,忙活开来。这时,左邻右舍的灯也陆续亮了起来,为了这个隆重的节日,杀鸡宰鸭忙活开来。也就是为了新年图个吉利。当我从被窝里醒来,窗外已是红红火火一片。地上铺满了放爆竹时留下的一层红纸,就像是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新衣。走下楼去,爸爸妈妈早已经开始了大扫除。红彤彤的大灯笼已经挂上,对联也已经挂在了大门两侧。就连最小的小孩也在帮着大人做这忙那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活儿。

  到了傍晚,大家都早早入席——年夜饭总是比往常要早一些。家中的长辈先发话,说一说祝福和希望,祈求来年平安康健。长辈话语落下,几十双筷子才会齐齐开动。这时,舅舅们围着桌子喝酒闲聊,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往嘴里整段整段塞着五香肠,妈妈舅妈们安静地看着我们。有时,外公和妈妈还会用乡音唱起歌谣,那曲调,悠悠晃晃,绕着屋子打转。门外,想起了鞭炮,绚丽的烟火笼罩着夜空。

  晚上,所有人都围在火炉旁看春晚。对于我这个习惯早睡的孩子,“守岁”简直是一种煎熬。寒风凛冽,好在脚边的火炉带给人阵阵暖意。压岁钱也不是白拿的,要叩头如捣蒜,嘴巴也要像抹了蜜一样甜,说尽人世间的一堆好话,才能使口袋收获颇丰。都说男孩子爱耍炮,除夕夜,最精彩的活动要数放炮。在我的家乡,放炮也是当地的风俗,每个人在点燃炮竹的时候,要说上一句祝福的话语,让炮竹把新年美好的祝福,洒遍全村全寨。

  舅舅先来。只见他点燃那个24响的满堂春大花炮。当炮竹在天空绽放时,舅舅大喊:“五福临门,吉祥如意”,接下来的是表哥和表嫂,他俩牵着小侄女把挂在门顶上的大红鞭炮点得噼里啪啦响,在火光与飘散的红纸之间,他们也许下了美好的愿望。最后,轮到我们一家子,当烟火冉冉升上天空,我们的心愿也只有一个“阖家幸福,团圆平安”。

  于是,除夕夜噼里啪啦地来,又噼里啪啦地去。我胡乱吃了几个蒸饽饽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年俗年味作文 31

  过年了,过年了,我可以去外婆家钓鱼了,太爽了!我在说话时竟不自觉地一跃三尺高,这是为啥呢?因为我要去安岳外公家钓鱼,那才叫乐!

  出发

  初一,我们穿着新衣服,新裤子,哎呀,不说了,反正是一身新。我们和舅舅、表叔等人一起出发,我们在车上唱着欢乐的歌,也许我太兴奋了,唱着唱着居然睡着了,嘴中还念念有词。说实话,那时我的睡功还真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出发前睡一场大觉,现在还这么能睡,从11点睡到下午5点半,都没有一丝要醒的意思。醒来后,一想到要到了,心里就乐滋滋的。

  推汽车

  到了安岳,细雨绵绵,可这天气并没有搅坏我的心情。车继续往前开,一个大坡陡立在眼前,一幅煞似吓人的景象。满车人紧张极,都想着这车能不能爬上去呀!舅舅却一幅悠悠自得的样子,以为自己能开上去。舅舅一个冲刺,可路好像全心在给舅舅作对一样,车开到中央车轮便粘了许多的稀泥,倾刻间,车轮便穿上了土黄色的鞋子。

  爸爸看见车怎么也开不上去,便叫舅舅车里的人全部下来推,我在爸爸车里看得心急火燎,我想:不就一个车吗?怎么这么多么人都推不上呀!是我的.话,我一定能行的,想完,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不让我这一身新变为一身脏,我便全副武装手脚都捆上塑料袋。武装完我便风采地下了车,开始大特推,可汽车却纹丝不动。这下子我终于知道自己的实力了,我就像一只蚂蚁在推庞大的怪物,纯粹是不自量力嘛。可我还是使出吃奶的力气推,最后汽车终于被推上去了。看着车上了坡,我脸上绽放出了笑容,又在大家面前炫耀。爸爸回到司机位,开始冲,爸爸开到中央一连续地快速动作换档,加油门,顿觉身体往后仰,便开了上去。一讲到爸爸冲上时的精彩动作,我就乐极了,仿佛是我在开车。

  砸鱼

  到了外公家,原本的好心情却被破坏了!原来外公要把塘加深,要把水放了。不过庆幸地是可以到水库里去砸鱼!

  我们跟着爸爸来到水库,见几个人用石头砸鱼。爸爸便跟着用石头砸鱼,狡猾的鱼一溜烟儿就没影了,我弟弟也开始砸鱼了。我捡起石头使劲砸在水里,只听一声嘭,鱼被吓跑了不说,还溅了我一脸的水。我边跺脚边说:可恶,你这条死鱼,我就不信砸不到你!说完,我以风的速度捡起石头扔进水中,水溅得我满脸都湿透了!水滴挂在眼睫毛上,我一甩,水滴似雨般打了下来。弟弟指着我的脸,嘲笑地对我说:你都变成落汤鸡了,还砸鱼呢,鱼都砸不到,我不甘示弱把脸一擦,讽刺地说:你也来尝尝这滋味吧!我随手捡了一个石头,甩进水中,啪,顿时,水花四溅。弟弟比我还凶,抱了一大堆石头,全部扔进水里,巨大的震响,啪溅出了一道道水柱,这些水柱像瀑布一样,淹没了我的小水花,向我扑来。我大叫:撤呀!当我退到自己以为水溅不到的地方,便嘲笑弟弟:你这也能叫凶猛吗?这也太歪了吧!正当我得意扬扬时,水柱仿佛伸长一样,我的眼睛里已溅满了水。弟弟趁我睁不眼时,趁机来了个连环炮,弄得我狼狈不堪。我把眼睛擦干,眉头一皱,眼睛一瞪,吡牙咧嘴,显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大叫:可恶,我一定会让你尝尝这滋味的。然后一个劲地扔石头,水库里的鱼吓得躲进了石缝,这使我们砸鱼变成水仗了!这次把我乐惨了!

  过年,过年,过年就是一个乐字,有乐才像过年。

  年俗年味作文 32

  今年过年,我独自一人乘坐飞机回到了我的故乡济南。

  刚下飞机,我就感觉到了一股浓烈的北方气息,和我生活了8年的上海截然不同。我觉得有些温暖,又觉得有些陌生。

  到了过年前夕,家里非常热闹,所有人都忙活了起来,外婆忙着做饭,外公则出去买米买面,连我的两个小表妹都帮着忙洗菜。

  过年那天,城里的气氛真可谓是喜气洋洋。北方和南方不同的是,这里会下雪,很大的雪,把这些小房屋都裹了起来。妹妹们忍不住雪的诱惑,穿着羽绒服就出去堆雪人,打雪仗;外公则是在红纸上写春联,贴在门前,外婆和姨妈则是在准备今晚的年夜饭。

  这时,我偷偷溜了出来,走到了街上,也就是城里醉热闹的地方。“买冰糖葫芦呦!”“香喷喷的年糕!”这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叫人忍不住停下脚步买一串尝尝。嘴里吃着美食,脚下踩着软绵绵的雪,看着地下被我踩出的一个个脚印儿,我不由得高兴的笑出生来。

  晚上,这儿的年味儿就更浓郁了。随着饺子的出炉,我们都迫不及待的拿出了筷子,品尝起香喷喷的年夜饭。我总是那个吃了最多饺子的人,一方面因为我平常吃不到这么地道的睡觉,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这儿有个习俗,会把一个铜钱和一个红枣包在饺子里,吃到红枣的,今年就能有福气,吃到铜钱的,自然是有财气了。但是,这饺子我就从来没有吃到过,一般都是在外婆碗里。嗨,我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外婆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吃过饭,我和家里的其他孩子,总是聚在一起商量怎样去要压岁钱。而我那个最小的表妹,总是被我们指使着去问大人要红包,我们教她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人听了这话,全都笑开了花,纷纷掏出红包,而这红包里的钱,都是大孩子的,至于小表妹,只要个红包玩玩就心满意足了。

  第一个嚷嚷着出去放鞭炮的也是我。于是,我总是拿着打火机,拿着礼花,下去放烟火。为什么不放鞭炮,是因为我对它没什么兴趣,声音冲天响,还没有什么花样,这有什么意思?至于烟火,其实也不是看它的花样,只是图个好玩。晚上满天的烟火,满天的炮竹声,有谁会注意到我的礼花呢?

  过年晚会开始了,大人们总是会想让小孩子们先睡觉。由于我比较听话,年龄也不小了,也就能逃过一劫。但是,我就是想让比我小的孩子先去睡觉,她们待在房间碍手碍脚的。于是,我会骗他们说,姐姐也去睡觉,他们就会跟着我乖乖的进房间。等他们进了房间,我再跑出来和家人一起看过年晚会。外婆还会把面粉,肉馅和面板拿出来,大家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春晚。我包的都是非主流造型饺子,属于一下锅就露馅的那种,但我会坚持说这叫个性。倒不是春晚怎么好看,也不是我想包饺子,而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气氛,屋子里荡漾着的年味儿,使我陶醉其中。上海的礼花再漂亮,也比不上大家放的,买的水饺再好吃,也比不上家人包的`,红包里的钱再多,也不是自己要的,饭馆里的年夜饭再豪华,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罢了。

  大年三十,我们几乎是睡不着觉的,鞭炮,礼花,人们欢笑的声音一直要持续到十五才会结束。

  回到上海后,我觉得我无比幸福,我家过的过年才叫真正的过年,只有家人聚在一起才叫过年。我家这样过过年,过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节日。

  年俗年味作文 33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过了腊八还有20多天就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着准备年货,打扫卫生,装扮屋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来到腊月,大集上开启了新年篇。集上除了往常就有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还多了许多新年不可缺少的福字,春联,年画,大红灯笼,香和辣等。到了这时候。集上都是很热闹的,大家都在买过年需要的东西。

  我们这边。在过年前7八天开始就开始做面食,有年糕,有豌豆黄,枣波波。我以前小的时候就以为年糕就是我们那种做法,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年糕有各种各样的。有炸年糕,炒年糕等。我们这边的年糕是用面包起来的。把糯米粉和水糖搅拌在一起。拿出发好的面团擀成面饼。把糯米粉包在面皮里。年糕成型后是一个圆圆的上边有一些花瓣的感觉的一个面食,黏黏的,甜甜的,非常的好吃。豌豆黄。也是包在面里的,把豌豆煮熟。捣碎加上糖。然后包在面皮里。上锅蒸就好了。

  过年那一天呢。忙得更是不可开交。早上一起来就忙着贴福字贴春联,挂大红灯笼。下午又开始忙着做年夜饭把一些鱼呀肉啊,提前腌好。到时间就可以做了。还要和面,调饺子馅,包饺子。虽然饺子是凌晨12点吃的,但是要提前包好的。

  晚上6点左右。年夜饭就做好了,年夜饭每年都不能少的有鸡代表着吉祥如意,还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的意思。大家围在桌子前。说着一年的趣事,吃着年夜饭特别的温馨。

  8点。每年不可缺少的春晚就开始了,我喜欢看春晚。我觉得春晚特别的好,有好听的歌曲,有好玩的相声小品。通过春晚,我们还能知道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还有不同地方的歌曲舞蹈。

  到了12点,噼里啪啦的爆竹响起,我们这边才认为正是过年。煮饺子。饺子煮好一碗一碗的装出来。把装好的饺子放在盘子上。端到院子里,灶台上,炕上还有客厅的桌子上上供。在这些地方还得烧纸,在客厅的桌子上,除了摆饺子。还要摆上水果,馒头,香,辣。除了饺子是晚上撤下来,其他的贡品都要等到了正月初二送年之后才能拿下来。忙完这些就要开始吃饺子了。吃饺子也有隐藏的惊喜哦。过年这一天的饺子,有的包着钱,有的包着糖。还有很多都是正常的饺子。吃饺子的时候都想让自己吃到钱或者糖。吃到前呢,寓意着一年财运滚滚,吃到糖呢,寓意着一年甜甜蜜蜜的。吃饺子的.时候吃到钱和吃到糖都是一个惊喜,都会跟中奖的似的,非常的开心。

  转天。大年初一这一天还要早早的起来。起来先向爸爸妈妈问过年好!这一天呢,就是走街串巷去拜年。因为理数弟弟妹妹要跟哥哥姐姐拜年所以拜年的时候也不是一起的。家里有大孩子的,叫大孩子领着弟弟妹妹。去孩子的长辈那里去拜年。我家叔叔姑姑舅舅和我住在一个村子里。所以姐姐带我去姑姑叔叔舅舅家去拜年。姑姑,叔叔舅舅是爸爸妈妈的弟弟妹妹,所以他们不用去,只有我们自己去就可以了。姥姥,奶奶,大姑,大爷,这些是我们一起去拜年的。后来的初二初三初四初五。直到正月十五都有计划的出行。去离自己远的亲戚家去拜年。

  我们这边的新年就是这么的充实愉快,你们呢?

  年俗年味作文 34

  “今年过年去哪里?”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什么时候过年成为了一种选择和纠结?甚至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平凡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眨眼间又是几个年头。小村落的窑洞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仿若昨日一般。可是啊,时光荏苒,少年不在重来,今日的我已是站立在五尺讲台上的一位小老师,一位身负重任的90后。

  已然不记得是陪姥姥过的几个大年啦,最清晰的记忆莫过于,每年放寒暑假赶往外婆家的日子。对于现在的90后来说,那是属于体验农家乐的生活,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然而这一切于我而言,这里曾有着我童年的回忆,也有着属于农家儿女初长成的时代印记,这里更是播撒我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有人说90后是没落的一代,我却不这么认为,也许90后是孝顺长辈的.最后的一代。

  24岁的我便是这场使命的亲历者,我家算是三代同堂,上有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下有兄弟姐妹,而作为长着眼里的长女,不尽然的担负着孝与顺的美德。

  上班后的生活是忙碌与充实相伴,少了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每次回家也都是过夜而已。每年最盼望的日子莫过于寒暑假,这样既可以睡美美的懒觉,也可以享受依赖在父母身边的承欢之乐。然而大多数的时日,我的时间都被心中的那份孝分散,多一半的时间给了姥姥,少一半的时间留给父母,接着又是工作。诚然想生活中为何万事两难全?

  面对着年迈的姥姥、姥爷,心中更是多了一份担忧和思念,于是每年的寒暑假都用来陪伴他们,少了个人的生活。待在姥姥家的小院里,看得到是蓝天和白云还有荒凉的土地,偶然路上有行人经过。于是做饭洗衣便成为了日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生活虽安逸却少了生活的激情。每天看着外婆外爷乐呵呵的笑脸,幸福也洋溢在我的心间,这世间最美好的爱莫过于陪伴。

  又是一年的新年将至,而我却徘徊在十字路口,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姥姥和姥爷。已有数十年没有和父母过一个团圆年了,虽说和姥爷与姥姥过年也是亲人都在身边,可是也独独少了一份缺憾。我想每个家,在这团圆美满的一天里都希望家人齐聚,和和美美的。工作长年在外,与父母相聚的时日也是屈指可数,然而内心的那份情却成为最难割舍,逐渐到了婚嫁的年龄不知道还有几个年华可以肆无忌惮的陪在父母身边,有些错过的时光任其懊悔都无法倒回。

  内心的孝顺,总是选择陪伴了姥姥和姥爷,总害怕没有时间陪伴他们,于是却遗忘了父亲,不曾想他和姥姥与姥爷同样都为父母,也都期盼儿女绕膝呀。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而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我想没有人比父亲更希望年夜饭的桌前有女儿陪伴吧。

  过年是团圆与美好的一天,希望天下儿女都能心怀感恩,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妈妈是姥姥和姥爷的儿子,这样过年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而我们可以欢心的陪伴在他们身边。

  新年的愿望是希望舅舅能够多爱父母一点,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在姥姥和姥爷的身边。作为外孙女的我,也有孝顺和陪伴父母的责任,我也有自己不想错过的时光。虽说因为大爱要学会取舍,然而作为女孩子的我来说,也有自己内心无法割舍的爱。

  新的一年,愿我们都心有所属。

  年俗年味作文 35

  自从我和女儿到鹭岛后,我们都跟先生回乡下和公婆一起过年。今年也不例外。

  年二十九,我们就回去了。婆家在龙海的一个小村庄里,从漳州过去打车不用半个小时。特别现在路都修好了,六车道,平坦宽阔,一路飞驰而过。两边不再有绿树田地,葱茏的山丘已经成了一片平地,裸露出黄色的泥土。先生和我们说路的这边是什么罐头厂准备进入,路的那一边是什么公司要驻进。远处田野上边,那如长龙般的深厦高铁已具雏形。很快,工厂的喧嚣,高铁的热闹就要侵入乡村,乡村宁静的生活不再有了。

  到家了,吱呀一声,推开大门,依旧是整洁的院子,绿油油的龙眼树,几盆青葱在院子一角,桑树那星星点点的嫩芽。公婆撩开帘子出来招呼了,温暖的寒暄如同和煦的阳光一般很舒服。

  走进饭厅,却见墙上多了一块红艳艳的光荣榜,是公婆的金婚纪念,当地教育局颁发金婚纪念。啊,五十年的婚姻生活,五十年的风雨恩爱,在柴米油盐中平淡而过,岁月留下的便是真实平淡的情感。我喊先生来看,先生笑我大惊小怪。我和他说我们结婚十五年了,算什么婚呢?先生笑而不语。

  和公婆一起围炉的就我们一家三口。公婆有五个孩子,两个女儿,三个儿子。女儿都嫁到本村,儿子都到城里工作了。想想那时和先生恋爱时,他总笑说生女犹得嫁比邻,生儿埋没白草间。也还好,儿子们都很孝顺,特别是先生,家中幺儿,可每个月他都要回家看父母,过年总携妻女回去围炉,和老人家住上三两天。

  乡下十分宁静,坐在院子里,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看看那湛蓝的天空,许多鸟雀在龙眼树上呢喃欢唱,心中的喜悦油然而升。夜幕降临了,昏黄的灯亮起来了,可苍穹中的繁星是那样清晰那样明亮,一颗颗点缀在墨兰的夜幕中,清冽的夜风吹来,赶紧躲进屋内。

  在家里能够做的就是择菜,洗菜,帮忙准备火锅料,要煮的那些东西都是婆婆掌勺一并煮好。年三十晚,关起门窗,开始围炉了。热腾腾的火锅,红火火的年,大家边吃边说,工作,生活,也说着村里蘑菇的收成和价格,孩子的长大,看到我家逗逗都快赶上她老爸了,公婆总有说不上的欢喜。

  最热闹的时候便是年三十的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不时在夜空中绽放,那绚烂的'花朵多么炫目。先生带着我们一起到大姑家走走,在村子里走了一圈,不时躲着那些调皮孩子放的鞭炮,也不时被空中闪亮的烟花吸引,最后在大姑家的电视机前坐下,大家一起看春晚。到凌晨,村子里鞭炮声大作,一阵高过一阵,声声爆竹旧岁去,朵朵礼花新年来。村民们都在放炮守岁,迎接兔年的到来。在爆竹声中,我默默的祝福,祝福新的一年我们能够幸福安康。

  年初一,大伯一家回来了,大姑子们都回来了,在金色的阳光下,摆开茶几,泡上一壶茶,嗑瓜子,说笑话,话家常。五个孩子在院子一角摆开POS,一声“嘢”,将他们的青春少年永远留在记忆中。公婆在阳光下乐呵呵听着大家聊天,看到孙辈一个个成长,满脸绽开幸福的笑意。

  当初一晚上,回到漳州上网,雪对我说你从婆家回来了,真幸福,有两边老人可走。

  是呀,这个春节,在乡下,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幸福满溢。

  年俗年味作文 36

  春节即将到来,在这冰冷、窗外还下着冬雨的午后,不由得让我想起去年回家过年的情景。

  那是去年除夕的早晨,我们全家都起得很早,过年了,家里也要打扫干净,迎接新年,妻子系上围裙,屋里的家俱都擦得亮亮的,地也拖得一尘不染,我在门外把旧对联撕下,贴上新对联,我们还要赶着去郊区的父母家去吃年饭。

  女儿也穿上了新衣,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来到父母家,进了门,父母正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客厅的大圆桌上,已摆了几样做好的菜,有烧全鱼、青椒炒肉丝、萝卜烧肉、猪肝炒木耳、炖猪脚、墨鱼汤等,好丰盛啊!父母就是这样,平日粗茶淡饭,勤俭节约,年饭必要多做几个菜,哪怕吃不完,也是年年有余,妻子厨艺也不错,她来到厨房,一顿忙活,烧了个"可乐鸡翅”,摆上了圆桌。这时,兄嫂带着侄女也回来了,大家围着圆桌,吃着丰盛的饭菜,互致问侯,互相祝福,也就团圆了,皆大欢喜。

  吃过饭,我坐在沙发上,泡了一杯茶,无意间瞥见书柜上放着祖母的瓷像,祖母慈祥端庄、面带微笑,仿佛也在和我们一起过年,祖母去世多年,生前经常是一个人住在市区的老房子里,每到除夕夜,我们总是赶到祖母家里,大家一起吃年夜饭,那时,还没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每到除夕夜,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就有大人小孩燃放烟花,"夜明珠"冲天而起,五颜六色,"火树银花"如真金白银,绚丽绽放,震耳欲聋的鞭炮响个不停,走路还得躲躲闪闪,生怕一个"冲天炮"会冲向你,烧着你的衣服,反正,眼晴要放急点,哪怕是撞上“地老鼠",蹿上了你的裤子,也会把裤子烧个破洞。在这惊天动地的爆竹声中,你伤佛置身于战场,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说实话,虽有碍于安全,但过年的热闹气氛却出来了,真的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春节联欢晚会,是我们全家除夕之夜必看的节目,如同年夜饭,非吃不可,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种类繁多,有歌舞、小品、相声、杂技等,围绕着欢度春节的主题,把人们带进了文化大观园,又像是走进了综艺世界,悦耳的音乐,优美的舞蹈,真的是难得的视听盛宴,春节联欢晚会已在寻常百姓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愿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精彩,与万家灯火齐明。

  初一的上午,我们全家会去妻子的舅舅家去拜年,舅舅家住在庐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的房屋白墙黑瓦、绿树环绕、炊烟袅袅、空气新鲜,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舅舅家旁有三个小山丘,酷似三个盛满饭的碗,人称"三碗饭”,屋子前有一块空地,散养了一些鸡鸭。中午,大家聚在一起,互叙一年来的生活经历,真的是甜酸苦辣都有,舅舅家烧的是大灶,黑黑的锅台,黑黑的灶膛,烧出的饭却是香喷喷的,烧的是茅草,干柴,等饭闷熟后,再加些柴,火势旺了起来,还要煮出一锅香喷喷的锅巴粥,那锅巴粥初尝略苦,越吃越香,香里透着年味,过年原来是如此的香。

  回家过年,有太多让我留恋的,如今虽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绚丽多彩的烟花,哪怕与家人、朋友的三言两语,互道珍重,却感受到了浓浓的情谊,浓浓的年味。

  年俗年味作文 37

  在新年到来临之时,我们一家带上一大车子的行李与食品,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计划到浙江金华太婆家,再去江西外婆家小住,最后驾车回家。

  经过半天的舟车劳顿,我们终于到达太婆家。太婆、太公笑着从屋中走了出来,看着这些晚辈们。太婆家所在的那个村中,没有想象的中漫天的烟火,没有震耳欲聋的巨响,有的只是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流水与满世界的树木,时不时还传来几声鸟鸣,一派宁静祥和的情景。看到如此美景,我在感慨之余也有几个疑问:这儿的人过年难道不放烟花爆竹么?重归故里的奶奶好像看出了我的疑问,与太公谈论了几句,又转过头对我说:“你太公说从去年春节开始,金华全市都禁止放烟花,村里的小卖部早就不卖烟花了。”我觉得也是,如果这儿像老家岳西一样狂放爆竹,那不早就红纸满地硝烟满天轰鸣大作了吗?哪还有这么好的风景让人欣赏?

  看足了室外美景,我们缓步走入屋内。长辈们都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谈论着各种事情。我与堂弟坐不住,跑出堂屋,冲进厨房,把那卧在麻袋上的大白狗吓了一跳。太婆正在往灶炉中添火,锅中煮着一堆圆圆的、白白的`、还带个尾巴的东西,咕噜咕噜地响,腾起道道白烟。堂弟一见,便问太婆这个是什么东西。太婆笑着,从锅中挑了几个大的,盛在碗中,加了一些汤,说:“这些都是我们浙江的汤圆,天天都要吃的。浙江人在下午三点多时吃一道下午茶,就吃这个,挺好吃的。你爸就爱吃这个,我还记得。”“什么?汤圆?”我听了这话,实在无法将碗中的家伙与印象中小巧玲珑的汤圆联系起来,也无法想象天天下午多吃一道饭是个什么滋味。

  正当我大脑断电之时,堂弟找到了一双筷子,咬了一口,将汤圆咬掉大半,汤圆中的馅,什么萝卜呀,肉块呀,豆腐丁呀,全都露了出来。堂弟觉着味道不错,来了胃口,也不顾烫,一口气吃掉十二个汤圆,比我的叔叔(他爸)吃得还要多。而我呢,不太喜欢这种模式,勉强吃了两个,就觉得饱了。

  我们弟兄俩慢慢走进堂屋,端来了好几碗汤圆,大家立即分着吃了。太公坐在上位,看着我俩不断打饱嗝,又笑了起来,说我俩长得挺好,就是老大(指我)不太会吃,老二(指堂弟)长得太胖,要多运动才是,要不然以后怎么办?听到太公说自己胖,堂弟不太高兴,说他属猪,猪是胖的,属猪的人肯定也会胖!我一听,想也没想便脱口而出:“我是属狗的,够吃肉,那为什么我会吃素呢?”“你……”堂弟没话说了。太公看着我与堂弟对怼,这么健康,也十分高兴,气氛十分融洽。

  不一会儿,众人的汤圆全部吃完了,妈妈帮着太婆收了碗筷,太公站了起来,说:“下午茶吃完了,该干活啦!”爸爸忙将太公扶住,说:“您都八十多了,这几天过年,就别忙了吧!”“那怎么行?我闲不住呀!”太公执意要去,爸爸也拦不住他。看到太公要去干活,爸爸带上了我与堂弟前去帮忙。看着我们三代人在院内欢声笑语,路过的乡亲都说太公有福,乐得太公像个孩子似的,快活起来了。

  地域的不同,决定了习俗的不同。但纵使再多的不同,过春节这一习俗却是家家都有,过春节时的温暖与那种无以言表的幸福充盈在每个家庭中,充满了中国。

  年俗年味作文 38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悠扬的歌声窜了出来,跳进心中,令人无比沉醉。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唱着小歌,舞者双手,伴随电视里的声音,正值除夕之时,呈现出一家欢乐的景象。而窗外的夜,却冷冷清清。白色点点似是雨在飘舞,转眼间黑暗都被这银白所笼罩,已进年尾,浓浓的年味吸引住了整个大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满入屠苏”这句千古佳句是新年无疑是新年的最佳写照。大年初一一来,我就一直没敢闲着,泛泛地去祝贺一下,给亲朋好友说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祥话。但就在上午,大家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忙了起来。家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歌厅上妈妈在择菜,将蔬菜都堆成了一个个鼓起的小山包,碧绿的青菜,紫金的`蕃茄,金黄的花菜……五颜六色尽显眼前。厨房里表姐正在切五花肉,一块一块十分鲜红的放入锅中,撒上葱花,滴点酱油,摆入青椒。就还没煮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去尝几块来。转向水池边,首先听到的就是爸爸磨刀的声音,水中还有几条正在嬉戏的小鱼,一个个嗷着嘴巴,瞪大鱼眼,得意洋洋,但等一会儿就是你们的“死期”了。

  看着大家都是为满汉全席在做准备,我也没敢闲着,立刻跑进了自己的屋里,将那件厚厚的夹袄脱掉,穿起袖套。蹑手蹑脚地跑到妈妈面前帮她一起择菜。刚拿到菜的我还兴奋不已,可到了下一秒,一朵白菜我却一捏就烂。“好了,好了。我这里快完了,你还是到那边玩去吧。”妈妈横着眼睛藐视地对着我说。我不服气,可也没在理她。“哼,这般瞧不起我”。我就只好走到了通情达理的爸爸身旁。他可能是听到妈妈对我说的那番话,为了鼓励我,我一过来时他就对我说:“勋儿,你帮我把鱼儿拿起来吧,刀马上就好了。”一听到这,我兴致勃勃地搓了搓手指,一个深蹲,手再一捞。鱼儿就上手来了,但还在不停地摇动,一瞬间,我全身都沾满了水,一不小心就摔到在地上,而鱼儿却又滑进了水里。我还是不甘心,想再试一次。心想:我可要好好表现,不能再像上次那样。我一股起猛劲,朝水中狠地一把抓,将鱼再抓起来。我也没敢再松手,缓慢地走向了爸爸身旁,小心地递给了他,携着激动的心情又去帮助堂姐……

  “同行相约看闹市,便倚靠楼似花廊。恰是新春风景丽,千红万紫显春光。”吃完中饭后我和父母休息在家中,我一人蹲坐在窗台旁,左邻右舍的喧闹中夹杂着孩子们边走边扔的烟炮声。向远望开,田野上的麦苗已经破土而出,杨柳还换上了新衣随风起舞,飘洒着飒爽的英姿。几只灵巧的燕子飞过,排成一排,一起歌唱着春天。明媚的阳光撒了下来,云彩形状千变万化这幅画卷张显出一种动态之美,浮现惬意之感。风中还带动着桃花纯正的芳香,心神舒然畅快。我想这里恐怕早就盼望着春风来临的时刻,这种香味溢满天地,延绵常存,刹那间我心意融融,如痴如醉。

  黄昏一到,斜日残阳,让人感觉有些朦胧。可街市喧闹依旧。耀眼的礼花在星空中绽放,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鞭炮声震耳欲聋。这是一种温暖,一种久违的重逢,人间最美不过是家庭幸福,亲人团聚,过年让家人的心更近、更暖了!

  年俗年味作文 39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做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在除夕,外婆叫我去帮她按花印,我听了,很高兴,连忙答应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地来到了外婆家里。外婆把搓好的.面粉团包上馅,交给我,我把面团放在花印板上,用手按下去,一个就做好了。做完之后,外婆拿去蒸,蒸好后,我尝了一个,真甜,真好吃啊!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迎新春,其乐融融。

  年俗年味作文 40

  今年,我受到哥哥姐姐的邀请,前往了德国。大年初一(春节),我就是在15个小时的飞机旅途中度过的。

  一上飞机,我就感受到浓浓的春节情,飞机里到处都播放着新年庆祝的歌曲,乘务员大姐姐还在我一踏进飞机门的时候对我说一声:“祝你新年快乐!”。虽然话很短,但是里面却包含了所有工作人员对我们的祝福。

  飞机上,通过机窗我俯视了片片白云。似乎因为今天是春节,飞机上提供的饮食也比以前好了。飞行中途,我到飞机后舱去续水,爸爸也和我一起去,怕我在路上把水给弄泼了。到了后舱,爸爸抬头一看,便对我说:“你看,那不是演过很多电视剧的著名演员吗?”,我先一愣,心想:怎么可能?我们的运气不可能这么好的。于是,我忙抬头一看,真的是《使命》中的“公安局长”,但是并不知道他叫什么。爸爸一见到他,跟他好像还蛮谈的来,一上去就开始搭话了,看来他似乎把要续水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我心想:太好了!你幸亏没有想起还有我,要不然,我绝对会被你拉到他面前,说一大堆的!于是,我正准备开溜,老爸便一把抓住我往他那儿拽,幸好,我力气还算大,楞是拽了一把,才从他那儿挣脱出来。

  我从后舱那儿续完水之后,经过爸爸那儿,他终于把我拉了过去,并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儿,她非常喜欢你演的片子!”我心想:明明是你喜欢,关我什么事,我只是偶尔看看罢了!但我的脸上还是挤出了笑容。最后,爸爸居然要我和他握手,我只好很缓慢的伸出了我的右手,并且祝他新年快乐!

  终于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德国,我飞快的下了飞机,很想第一时间内呼吸到德国的新鲜空气。我们又立刻来到了取行李箱的地方,想马上取行李,马上出去见到我的`姐姐。没想到,行李还没取完,姐姐就和我们挥手,我不管行李了,立刻冲到了玻璃跟前,和姐姐说笑起来。

  爸爸开着姐姐的车,按照姐姐的意思来到了他们家的楼下。心想着马上就可以见到小侄女了,我兴奋不已。小侄女似乎知道我们今天晚上要来,睡着了又醒来,一直坚持到现在。我火速的冲了上去,看见了我的小侄女。可爱极了!我真想一夜都不睡觉陪着她玩。

  我的小侄女很喜欢笑,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会笑。第二天早上我瞪了她一眼,原本以为她会哭的很厉害,可没想到她对我笑来笑去的。我的姐姐连忙赶来为她配音:“看我这么可爱,就不要瞪我了嘛!我还在对你笑耶!”

  据说,有一次,哥哥姐姐们去车行看车,把我的小侄女也带去了,姐姐对她说:“周玥涵,你想要多少钱卖给妈妈啊?”周玥涵好像听懂了,举起她的小手,做了个3的样子。还有一次,姐姐做了很多饭给周玥涵吃,对她说:“周玥涵,今天要全部吃完哦!”还不会说话的她,居然说了一声:“OK!”真不知道,这个小baby以后是不是一个天才!

  德国人也过新年,但不是像中国人那样,他们都是比较晚过新年。一般都会去走亲戚,相互之间祝贺。我们今天就去了一个中国家庭。他们在德国居留已经有18年了,他们在这边开了一家中国餐馆,这家店,好像是这个城市里最好的中国餐馆了!

  我现在终于体会到,原来各个国家都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过年方式。新年的气氛也会很不一样!我非常希望今年不一样,所以我今年也“不一样”!

  年俗年味作文 41

  一年又一年,时光老人又一次把新年带到了我们的面前。可是不知为什么?仿佛这空气中总是缺少了点什么!是儿时的期冀,年少时的向往?是那份追逐流年的激情,或者更是那样的一份在心中对于年的深切的渴望与焦灼的等待!

  小的时候,尤为期盼过年。总是很早就等啊!盼啊!盼着那一身新衣裳,等着那一双新布鞋,盼着一年才会有的大收获呀!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穿上新衣,再穿上母亲为我们亲手做的新布鞋,心里真是乐开了花。记得小时候爱臭美,每次母亲总会额外地在我的新鞋上绣上一朵红红的大牡丹花,让我在小伙伴面前赚足了面子。

  年三十这一天,早上我们匆匆的吃了点早饭,就开始了眼巴巴的等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美味大餐。这时候,小孩子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就连母亲也只是打打下手。一切都由父亲在灶前掌勺。只见父亲系着长围裙,在灶前忙得热火朝天。而我们则快乐地在肉香四溢的锅屋窜来窜去,找乐的同时也在找有没有可以下手的地方。过年不比往常,有些吃得是不可以动的'。但我们这些小馋猫可管不了这些,瞅着一个机会,我们就会用小手往骨头缝里抠一点放在嘴里砸吧、砸吧!哪怕只是肉的一点咸味也好啊!那咸味中也透着浓浓的肉香,那肉香极具魔力的抚慰着我们那颗躁动的心。

  我们那里在年三十这一天,一般都会把大猪头和猪尾巴拿出来放锅里慢慢的煮。寓意着一年到头。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从早上煮到下午,所以年三十这一天我们那里只吃两顿饭,这中间父亲会为我们备一些零食,还会把事先煮好的猪尾巴分段剁给我们兄妹几个,说是小孩吃猪尾巴时要躲在门后面吃,还不能说话,要不会长不高的。每次我们几个拿到了猪尾巴就往门后面钻,“叭滋、叭滋”,猪尾巴经过盐的腌制后变得硬硬的,很有嚼劲。我们躲在门后面,吃得满嘴流油,心花怒放。

  黄昏的这一顿饭是丰盛而又完满的。父亲领着我们先是贴对联,又在门前烧了一些草纸,祭奠先人,然后放一串清脆的鞭炮,接下来就是大开吃戒了。

  许多年里,我其实最怀念的是那大年初一的大串门,全村几乎所有的父辈们都会参加的挨家挨户的拜年活动。从村东到村西,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每到一户,父辈们都会拱手向主人行拜年礼,道新年福。而我们这些小孩可讨巧了,主人会抓来大把的瓜子,任我们拼抢,运气好的话,还会抢到甜甜的糖果,美味的炒米糖糕。一个年拜下来,我们的口袋到最后都是鼓鼓的,更有甚者,口袋装不下了,就抓手里,再不然,就直接塞嘴里,才不管它有皮还是没有皮~

  可是这样的过年,却成了我记忆中的幻景,随着父辈们的一个个逝去,这样热闹的年也渐行渐远。年似乎就如同搅在一起的绳,缠绕着,撕扯着,晃荡的没有了气力。没有父辈们的年,就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飘忽着,悠荡着,失去了方向。

  如今,回首那远去的年,是一种暖暖的感觉,这暖暖的感觉就封存在心灵的最深处,令人无比怀念那记忆中的年,怀念那份暖暖的、清清的、澄澈的感觉。每过一次年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常常想着想着脸就笑了,想着想着心就痛了......

  年俗年味作文 42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是旧时济南民间流传的一首童谣,意思是说,喝了腊八粥也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腊八节这天,济南的家家户户都会喝腊八粥。腊八粥是以糯米和红豆、桂圆、枣子、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等八种粮食和果品煮成的甜稀饭,腊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以表祝福,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腊八粥吃数天还有剩余,人们便认为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节,又称灶王节或灶神节,民间把这一天称为小岁或小年。人们认为灶神为掌管一家兴衰福祸的一家之主,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过去济南人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灶送神仪式,以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祭灶一般在晚上进行,即烧掉旧灶王,贴上新灶王,灶王画一般贴在锅灶墙上,两旁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在张贴灶王之前要先扫尘,大多数人家于腊月二十三之前完成扫尘工作,但也不乏在腊月二十三下午扫尘者。

  扫尘工作结束后,开始贴新灶码。贴时,先用刀子(旧时用线)裁下小马子,以便灶王爷骑它上天,再用浆糊把灶码、对子及横批贴到墙上,用笤帚扫平。晚上五六点,男人放鞭炮,女人煮下午包好的肉馅饺子。男主人端着一碗饺子,带齐家中的男性成员,把裁下来的小马子和旧灶码卷在准备好的烧纸里,在街门口面朝南烧掉,并泼洒饺子汤祭奠,之后,双手合十或磕头祭拜。发小马子有的.是在自家院落内,从灶屋门口往西南方2米处,用烧火棍就地画圈;有的在锅灶前,供上一碗水饺一双筷子,然后磕头祭拜。

  发完小马子就开始祭拜灶王爷,祭拜时要烧香、跪拜。摆上水饺、糖瓜、果品等供品以及喂马用的草料和青豆,糖瓜取其粘性,希望灶君吃了以后嘴被粘住,免得向玉帝汇报家里的是非;也取其甜性,希望灶君吃了嘴甜,多讲好话,为家人带来好运。古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仪式主要由一家之主来主持。

  祭灶时的念词也很有意思,如灶王爷爷一家之主,叫你向西天,早去早来,少说是非,多说方便。五谷杂粮多带点儿来;灶王爷爷早去早来,带个大胖小子来,别带推车担担(挑担)的,带个拉弓射箭的;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回换衣裳,灶王爷爷上天堂,抛米抛面你都承当,到天上多说好话,少说是非不论什么说辞,都是希望灶王爷能为全家带来幸运吉祥,保佑家人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旧时济南的家家户户会在腊月二十四这天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好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称为扫年,因为尘与陈谐音,扫走尘土也就意味着把一切晦气、穷运扫走,把福气扫进门,反映了人们企盼吉祥、福气的心愿。就像这首儿歌中说的:一扫金,二扫银,三扫扫个聚宝盆。聚宝盆里有个宝,子子孙孙用不了。

  年俗年味作文 43

  “春节到,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到来了,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迎新春,穿新衣、忙团圆、齐共餐、访亲友……一派盛世大联欢。在这喜洋洋的氛围中,我却感到“酸、甜、苦、辣、涩”五味齐全。 酸——过年了,我多么想到外面去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既能大饱眼福,又能够增长许多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真是两全其美。但是,爸爸妈妈今年没有给我安排去外面旅游,让我大饱眼福。我心中总是酸溜溜的,不是滋味儿! 甜——过年了,放假了,我终于可以暂时放下身上学习的重担。过年时,不但能走亲访友,而且还可以与弟弟妹妹们尽情地玩耍、嬉戏。平时难得聚在一起的兄弟姐妹都团聚在一起。

  大年三十吃着丰盛佳肴,看着春节晚会,其乐无穷。真希望天天都是这样儿! 苦——过年了,免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总要喊大家聚聚。我们就四处奔波,虽然吃的饭菜好,心里甜,可天天东奔西跑地却把大伙儿跑苦了,累得我一回家就趴在了床上。有时,中午一家,晚上一家,刚到这里,又要到那里,忙得真是不可开交!这也许就是爸爸妈妈没安排去外面旅游的原因吧! 辣——过年了,放假了,可作业却放不下。大家都欢天喜地迎新春,走亲访友拜大年,快活极了!虽然我也是成天笑嘻嘻、乐滋滋地,但是还得惦记着书桌上没做完的作业。没客人时,我就抓紧做;有客人时,只得停下来暂时收工,为客人端茶倒水,寒假太短了!作业就像四川的麻辣烫。想想,还是开学好。 涩——过年了,大家都在欢度春节。在欢乐之余,我不禁想起那些在穷山沟里的大人们、小孩们。他们没有丰盛的晚饭、华丽的服装。我真想看看他们是怎样艰苦地生活的呀,捎去我们新春地祝福!我心中不禁涩涩的,泛起几丝凉意。愿祖国日渐昌盛,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永远生活在甜蜜中。

  新年伊始,到处弥漫着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息,许久不见得家人现在也是齐聚一堂,快乐,是如今的主题。炮竹、拜年、欢闹,其乐融融,这个年,我快乐。

  新年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亲朋好友齐相聚,二是家家拜年喜洋洋,三也就是我最害怕的炮竹声声过大年了!

  先来说说亲朋好友齐相聚吧!一到新年我家就会来许多客人,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但他们都会提很多东西来,而爸爸妈妈总会提着他们提来的东西和他们闹得偏偏起舞!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家里拜年的场景吧!每次过年后的'初一到初六总是最忙的,我和爸爸妈妈经常要从家和商店两头跑!他们也会提前安排好日程,好让第二天不会太忙碌。

  但是年还是到了勾起“可怕回忆”的时候了。吃完年夜饭我和爸爸来到了“开门红”也就是一家卖炮竹的店。刚到这里一片红色的沙漠就展现在我眼前,我现在才明白这个店为什么叫“开门红”!我和爸爸选了半天才拿了一个孔雀开屏、一个跟警示标志一样的烟花还买了一串中号炮竹,这些就是我今晚要放的了。我先拿出一个跟警示标志一样的烟花放在楼下最宽敞的地方。爸爸去把烟花点燃,烟花被点燃了,从它的头上发出了一丝丝光,然后越来越大,渐渐得有四层房屋那么高了,可是又立刻变小了,原来的四层亮光变成了四层炊烟!

  年俗年味作文 44

  在每个崭新的日子了,快乐的呐喊着。转眼间,今天便是春节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金光闪闪的对联,这就像王安石写的一句诗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欢乐而又灿烂的笑容。到处散发着节日的风采。

  一大清早我被那焰火震得睡不着觉,我只好“服从"这震耳欲聋的焰火了。我迅速穿好衣服,往外面奔去,而我一看,原来家家户户都在放焰火,那焰火是千奇百怪啊,各种各样。我家也不例外,嘻嘻,只见爸爸拿着打火机把焰火点燃了,我赶快离那焰火“十万八千里”远,这焰火实在是太“可怕了。“砰"地一声,焰火冲上了天空,一下子呈现出一个个又大又美丽烟花。虽然现在是大清早看不大清楚,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这美丽的景观,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

  时间像流水,一眨眼功夫,就到了下午,我和姐姐们一起去街上买了些鞭炮,而大街上每个商店门口都有那红通通的大灯笼,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在为新年的到来祝福我们,要像它一样天天心情美好愉快,真是不错啊!在我们匆匆忙忙买完了之后,心里想到:准备晚上好好玩一番,把这气氛给弄起来,心里乐滋滋的,真不知道我自己吃了什么甜的蜂蜜,能乐成这样,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嘻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今天不得夜晚比以往更加美丽了,更加丰富了。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吃晚饭了,菜刚端到桌子上来,我就迅速的`吃了起来,为了晚上的HAPPY,我只吃了一碗,就出去跟我的姐姐们玩去了。现在可以开始属于我的“大战”了。我的胆子特别小,特别是在玩火的这方面,其它都行,我的弱点马上就要被姐姐们给识破了,哎!我只好为了不变现出这种弱点,自己大胆的拿着打火机,小心翼翼的摁下那可怕的开关,心里顿时,冷冰冰的,我闭上了眼睛,问题来了,我眼睛睁开一看,烟火没点着,倒是把自己的手指甲给烧黑了,真是够倒霉的,怪不得有句老话叫:“本命年倒霉的是可多了。"

  这句话对我来说真是对啊!旁边的姐姐们玩的真是HAPPY啊!而我是却遇到了天大的麻烦,我皱紧了眉头,憋着小嘴,一副很难堪的样子。被眼睛很雪亮的姐姐们看见了,她们还在一旁偷偷笑我,我真是话语难尽啊。我遇到了困难,她们却不帮我,还在一旁嘲笑我,真是气死我了。心情本来就不好,她们还要用这种方式来激我,真不是我的铁姐们。我的小姐姐走到我的身旁,我用眼睛瞪着她,她还在笑,真是拿我姐没办法。大停止了笑,而是耐心的教我怎么用打火机才不会伤到手,我看着姐姐那专注的神情,我还是要收回我刚才的眼光。这下子我会用了,再也不用让别人来帮助我了,别人也不用偷偷笑我了,我的心里比吃了世界上最甜的蜂蜜还要甜。现在我可以大胆的玩了,一个个漂亮的烟花就在我的手上“诞生"了,哈哈!!在以往一个宁静的夜晚,但在今天它却热闹,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今天的声音奏响了春节的交响曲,热闹,欢快。真希望这一天不要这么快就过去啊!

  年俗年味作文 45

  过去,每逢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至初五,北京城里各条胡同、各个大院不时地响起“过年好”的此起彼伏的人们互相拜年的声音。那接连不断的拜年声,不仅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而且烘托了整个北京城过年的热闹和喜庆气氛!但是随着一片片胡同的拆迁和平房大院的消失,搬进楼房居住的人们倒真应了那句老话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少住在同一座楼房好几年的住户,彼此还互不认识,更不用说春节互相拜年啦!就是亲友之间的拜年,从彼此串门儿到互相打电话问候的“有声拜年”,变成了用手机互发短信的“无声问候”,一句话“闷啦”!

  现在和一些年轻人谈起过去的春节拜年,不少人认为那是庸俗的“繁文缛节”或“陈腐的观念”;不少人倡议学西方人,可是他们又不知道到底向西方人学什么,因为西方人过圣诞节或新年不是也彼此问候、互相祝福吗!最可笑的是不少青年人和那些起哄架秧子的商业部门,把精力和经商热点、焦点都集中在圣诞节上啦。不少人谓之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这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可是当不少年轻人,一些观念更新快的中年人和老人,一边拍着手唱着英文歌曲《新年好》,互相摇头摆脑地唱“祝贺大家新年好”时,却又一边指责中国传统的拜年习俗、那“过年好”的互相问候声是“陈腐观念”,真是滑稽可笑!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什么是老北京习俗,现在倒真是唯我所用、唯我所取。再有一些廉价的“专家”这么摇头晃脑地“指点迷津”,不是民俗也是“民俗”;而真正的民俗有些却丢在一边。不错,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有些观念或落后的习俗应该适当改变,可是就春节来讲,似乎什么都可以变,就是“放鞭炮”不能变!而且不管它造成多大污染、对人们造成多大伤害、对环境卫生造成多大破坏,每临春节前鞭炮照卖,春节期间乃至前后鞭炮照放!特别是那些被“遗弃”的五环外居民,平时几乎每天要忍受那昼夜间突如其来的鞭炮巨响声,每到春节就更是“战斗里成长”!若提起禁放来,连老带少一些人,不知是不是有人教他们“背口诀”,反正报道他们保护“春节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的呼声或要求的新闻很多。所以形成了各说各理的局面。不过话又说回来啦,似乎现在春节的主要标志和特征就是鞭炮声啦,还有你来我往的春运大军和市场的狂热购物潮。其实随着“长假”的增多,每个长假也有类似“春运”的大规模人群集散和购物潮,但是与每次放长假的“春运”和购物潮相比,春节与其区别,或者说唯一区别,大概就是那巨响的鞭炮声!

  与激烈、震耳欲聋的春节鞭炮声相比,我更怀念昔日那热烈、亲切的人们彼此拜年的祝福声。在这热烈的祝福声中,即便有些平时发生邻里纠纷的.住户之间的恩怨,也会“一团云雾散”,彼此和好如初。人们那见面互相拱手或鞠躬拜年的诚意行动,真正凸显了老北京人的“礼儿”;真诚的祝愿使彼此都受到对方的安慰和感召,这样看来那昔日的拜年习俗和彼此祝福的拜年声,也促进了和谐!

  过去这种拜年的习俗和气氛已渐趋消失,如果有人呼吁,往好点儿讲,说不定这习俗或许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否则恐怕就自生自灭啦!其实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对过去那种拜年的气氛和习俗还留点儿念想儿外,年轻人早就不在乎这一习俗啦!

  年俗年味作文 46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还有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所以在过年之际,我们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与家人失去团圆的机会吧!

【年俗年味作文】相关文章: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通用81篇)01-12

七味苍柏散的功效与作用10-20

二十四味养脾丸的功效与作用11-16

枸杞五味子泡酒做法是怎样11-03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的功效与作用06-20

麻黄五味子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01-07

五年级作文评语10-10

四年级晚霞作文12-31

小学四年级作文08-03

新的一年我想说作文(精选19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