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

时间:2023-09-02 23:15:38 兴亮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肯定对各类故事都很熟悉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

  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5、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6、学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师都在一起吃。但为了学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两位教师送学生过马路,这就使得这两位教师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许多教师都和往常一样开始吃午餐了,只有陈校长一人坐在桌边没有动筷。我们还以为他哪儿不舒服,没想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还没来吃饭……从此以后,他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7、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们身后,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8、可以说只是一个动作,那天一位老师看见了一张棒冰包装纸,弯下腰拣起来扔到了垃圾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则、师为表率的行为教导我们,他是老师。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怎会不佩服这位老师呢?说不定下次他也会这么做,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

  通过这几件小事,我更加认识到了“礼仪”的含义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我们应该让社会变成一个到处都是文明的,一个“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还是那句真理:从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从我做起”才会到处充满礼仪的“味道”,才会使你我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9、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想一想,你有过小老鼠这样的举动或心理吗?

  10、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11、是什么,把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是什么,提高了人们的素养?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建造了友谊的桥梁?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文明礼仪,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礼仪就在我们的身边,星期六在去图书馆的公交车上,一位驼着背,头发白得像雪花一样的老爷爷上了车,那时座位都坐满了,靠窗的年轻人看见了老爷爷,就装作没看见,望着窗外,一位女孩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只顾打自己的游戏,突然,一位小学生看见了,就站了起来扶着老爷爷做到了他的位置,旁边的大哥哥大姐姐脸都红了。星期四下午上体育课一片纸静静地躺在地上,许多人走来走去都没看见,这时,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弯下腰把它捡了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一边扔还一边说:“走近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里,时时刻刻记住,让我们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

  12、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就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与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就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就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非常多人都向他学习。

  13、“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举动,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14、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15、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16、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17、小红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小红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小红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小红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故事】相关文章: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11-30

诚信的小故事11-24

鲁迅小故事11-24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02-23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11-24

著名的科学小故事10-10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11-24

古人智慧小故事11-24

求职小故事:学会谦虚04-06

古代武则天的小故事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