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关于南瓜的习俗
中秋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要吃老南瓜。中秋吃南瓜在江南 这块比较盛行,中秋正值南瓜丰收之时,此时的南瓜不但个头最大, 而且味道醇厚香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秋节关于南瓜的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南瓜?
中秋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要吃老南瓜。中秋吃南瓜在江南这块比较盛行,中秋正值南瓜丰收之时,此时的南瓜不但个头最大,而且味道醇厚香甜。江南有个风俗就是“八月半吃南瓜”,从老一辈那里听来,“八月半吃南瓜”还有个关于孝女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迈,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卧在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二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逐渐转好。黄花于是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由于这是从南山采来的,于是就叫南瓜。
南山也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句老话叫寿比南山不老松,因此就有不少人觉得吃了南瓜可以延年益寿。渐渐地流传到本地,于是本地的农民也家家喜欢种南瓜,在八月十五的那天,也形成了吃南瓜的习俗,祈求自己健康长寿。
南瓜在秋季成熟,中秋宴全家团圆,少不了大鱼大肉,吃些南瓜可增强饱腹感,减少脂肪的摄入。南瓜除了直接蒸着吃外,还可以做成南瓜饭、南瓜饼、南瓜粥、南瓜羹。
南瓜粥值得推荐,首先洗净大米后放水熬粥,期间将南瓜削皮去瓤切成方块后放入,大约一两个小时即可享用清淡的南瓜粥。
闻名江南地区的南瓜饭也是不错的选择,做法也很简单:首先,将南瓜削皮去瓤切成方块,生姜切末,洗些大米或糯米;然后,将油倒入炒锅,放入姜末爆香,再将南瓜入锅;在锅中放入少许盐,倒少许沸水;当南瓜焖至半熟时,放入生米,翻炒均匀,再焖至食材熟透即可。此饭香甜润滑,粗细粮搭配,更有助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南瓜富含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有减缓血糖升高、降低血脂、防止便秘的功效。而中秋吃南瓜粥,还可解大鱼大肉或吃月饼的.油腻感,具有健脾胃的作用。
选购南瓜时,相同体积的南瓜宜选重量较重,且外形完整、表面无黑点者。煮南瓜时,因外皮含有大量营养,不宜削皮,这样做同时还可以在南瓜煮得过烂时,保持其口感。煮前如局部表皮有溃烂或切开后有酒精味儿,则应先切掉再烹调。
由于南瓜含维生素C分解酶,所以不宜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同时吃。维生素C耐热,南瓜煮熟后此酶即被破坏。所以南瓜宜煮食,不宜炒食,更不宜与番茄、辣椒等同炒。富含维生素C的菜有菠菜、油菜、西红柿、圆辣椒、小白菜、花菜等。
中秋节有偷南瓜的习俗
中秋节夜,人们要相互鼓励去偷南瓜。如果被主人发觉,说明你遇到了好运,主人也以此为乐,预示家有福气,来年丰收。有的习俗是偷得南瓜后,再送给新婚夫妇或久婚不孕夫妇。因瓜内有“籽”,与“子”同音同意,故称“偷瓜送子”。
“瓜”字是象形字,古人造字时,连带把瓜蔓、瓜须也画了出来,从秦篆瓜的书写,可以看出瓜的形状:上面、两边是瓜蔓、瓜须,中间部分是果实,如同“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
《诗经》中有“绵绵瓜瓞”的句子,古语“大者曰瓜,小者曰瓞”。大小瓜累累结在长长的藤蔓上,象征子孙繁衍,相继不绝,因此,后人常用作贺婚、贺人子孙不断。据载,由于迎合民间择吉纳祥,子孙繁衍昌盛的民俗心理,早在清朝中秋“偷瓜”已颇为流行。
湖南习俗是把偷来的南瓜,放着鞭炮送到孕妇床上,以兆生子。有的用红绸子包好瓜,贴上宫花、选个相貌端庄的小孩抱着,请一位贤老带队,送到久婚未孕的妇人床上,用被子盖好,祝福早生贵子,这叫“送瓜”也有的是把偷来的南瓜“穿上衣服,装扮成娃娃模样送去”,南瓜隐喻“南”同“男”。
广东中秋节习俗
一. 舞火龙(舞火龙、游花车、舞醒狮 )
活动一般于晚上八点半开始,但节日的氛围下午便已浓重。行走于村道间,路边两排绿化树上,均贴有活动期间路边禁止停车的通告, 晚上八点,鞭炮锣鼓声响起,活动拉开序幕。一条80米长的长龙被摆放于祠堂门前,在此次活动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龙头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们纷涌上前,将长寿香插满龙身。醒狮舞动着,村民们笑着、喊着、拥挤着,将节日的氛围衬得更为浓重。
八点半,活动会正式开始。司仪一声令下,100名孩童同时举起舞龙棒,通体赤红的长龙立时泛活,飞旋于上元村的街头。最前方是一面“龙牌”开路,“龙牌”上方写着“欢庆中秋”四个字;80米长的火龙紧随其后,游人们喧嚣着、簇拥着、追赶着,在龙身上见缝插针的插上长寿香,而火龙中途也要停下来换两次香;紧随火龙的,是8辆一字排开的花车,包括八仙过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纱、唐僧师徒等传说人物;彩车之后,又是一条40米长的金龙,在22名精壮男子舞龙棒的挥舞下,金龙直欲腾云冲天;最后,十多条醒狮压阵,摇头晃脑、闪扑腾挪,栩栩如生。
火龙队伍拉起来,浩浩荡荡,近300米长。数名艺人夹杂于队伍前后,敲锣又打鼓;数十名孩童游戏于队伍左右,手执红灯笼。火龙要从晚上八点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点许才作罢,最终回到出发时的祠堂处。
二.吮田螺( 中秋吮螺,寓意“明目”)
吮田螺不仅是三水的一个传统习俗,在珠三角一带都很盛行。 如今的农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习俗,就像吃月饼和柚子一样,还一直保持着, 其实,不仅在中秋节当天,平时在大排档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欢迎的。中秋前后,是田螺和石螺当造的季节,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风俗。资料显示,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更说小孩子中秋吃田螺,会“明目”。按传统,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天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聪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气、晦气作用。
三.烧番塔(番塔“节节高”万人来观赏)
中秋晚上, 村中老人将水果、月饼整齐码好,在塔底插满香。番塔是提前由众多村民,花费数小时用一块块红砖“生砌”(不加灰砌)而成。 由于塔身上小下大呈锥形,因此垒塔时,从下往
上每一层都要向内部收缩一圈,最上层顶端仅留一孔,这样更利于火苗上蹿,火苗越大预示着生活越兴旺。八月十五晚八点,鼓声响起,醒狮经过番塔就会打开塔底的炉口,点燃,从番塔内瞬间冲出漫天星火,彼时响起烟花声,火光、月光,与烟花的闪光相互辉映。
“烧番塔”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烧瓦子灯,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流传。在广东境内,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区的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村居最为流行。农耕时代远去,工业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灶仙岗村、西樵松塘村、罗村上柏村少数几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烧番塔,民间传言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点火烧番塔为号。后演变为秋收祈福,更有寄予生活红红火火之意。此外,松塘村中的池塘名为月池,据说绕月池游走一周可以带来好运。 如今,烧番塔是松塘村远近闻名的一个民俗项目,每年此时,有上万人从四处赶来观看,而不仅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动不断得到发扬光大,番塔从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动持续2个小时,熊熊大火不熄,烟花不断,每个人都沉浸在这花好月圆之夜中。
四.猪笼饼
猪笼饼是佛山传统的中秋传统习俗之一,由长辈送给孩子,一个巴掌大的竹编小猪笼里面,装着一只小猪造型的莲蓉馅饼,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猪般容易带,容易养。
【中秋节南瓜的习俗】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习俗01-12
中秋节习俗01-13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_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大全02-10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01-17
中秋节的传说习俗01-13
中秋节的文化习俗01-13
中秋节的农历习俗01-13
陕西中秋节的习俗09-13
中秋节的习俗英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