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时间:2024-07-16 18:30:05 飞宇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故事.历年来研究《三国演义》的人不计其数,即使是开题报告,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1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在寒假我看了新《三国》这部电影,同学们也在讨论《三国》中主要任务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我还不具体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就听他们聊.不一会儿,他们就说了很多,引发了我对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了解的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研究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研究意义 :

  通过对《三国》人物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使同学们更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及事例.

  (二)采访法:对一部分老人和同学进行采访.

  四、实验步骤

  (一)准备阶段 11月13—1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再根据每个成员身体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月15—17日:小组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1月18—2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写下自己的感想.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制定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1月25—26日,小组根据采访得出结论之后,将报告草案完善,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 1月27日,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经指导老师指导修改后,就可以通过学校广播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推荐给学校学生.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条件分析

  主观条件:全体组员的课题感兴趣,积极参与,团队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对调查资料提供了方便.探究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经费来源:大家可以自筹解决

  参考文献:

  罗贯中—《三国演义》

  张大可—《三国人物新传》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2

  论《三国演义》的“三复情节”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根据中国古代小说一些叙事作品写人物做一件事要经历三次才算完成的情节设计,杜贵晨先生提出了“三复情节”理论.

  “三复情节”从不自觉运用到有意为之,已发展成了一种传统的结构模式.它的运用使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很客观地反映出了民族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了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哲学观、神学观及审美观.

  虽然人们已关注与研究了多部作品中的“三复情节”,但是,对《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在构织情节时大量使用了“三复”模式,且技巧娴熟,灵活多变,因此,对《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细腻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较为深入地领略中国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的运用已臻成熟.

  由于其运用构成了独特的结构美学效果,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在一些专著中有所提及.就国内研究状况来说,杜贵晨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中提出了“三复情节”理论,重点剖析了中国古代数字“三”的观念,阐述了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探讨了《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并归纳出了67部通俗小说中含有的97次“三复情节”,其中便列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分“三复情节”,还有一些遗漏.郑铁生的《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提到了“以三为法”的叙事结构,另外,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对“三复情节”也有关注.就国外研究状况而言,美国的浦安迪在其所著的《中国叙事学》中提到《三国演义》有一个突出的次结构特点是经常运用定数序列事件,其数字序列的基础经常是“三”,实际上他的这种说法类似“三复情节”,只是没有细究罢了.浦安迪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也提到不少三国戏和说书段落都以某一件事三次发生为基本图式——如“三让徐州”、“三勘吉平”、“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显然都仰仗于研究民间传说和通俗文化的学者们观察所得的常见“三重效果”.总的讲来,中西皆有涉猎,但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

  三、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引言:

  “三复情节”是中国古代小说一种耐人寻味的模式,一个突出的美学现象.《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的创造多是有意为之,较之以前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运用也更为娴熟.“三复情节”的关键在于一个“三”字,这个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认为“三”是自热之始祖,万殊之大宗.司马迁在《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孔颖达疏引王肃云:“礼以三成.”总的说来,“三复情节”的渊源脱离不了“三”最初代表的哲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中国人“礼以三为成”的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是“三复情节”诞生与发展的基础.

  文章主体:

  (一)何为“三复情节”“三复”取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即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三”被解释为“多次,经常”,也可解释成“一日三次”.本文的“三复”取“三次重复”之义.情节是指事件的形成系列或语义系列.“三复情节”指“叙事作品写人物做一件事经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设计.其特点为: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每一重复都是情节的层进,从而整个过程表现为起——中——结的形态.”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情节”分类研究从总体上看,《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情节”主要表现在“明写”与“暗藏”两个方面,即下文所提到的“置于明处”与“隐于暗中”.

  (1)“明写”型“三复情节”“三复情节”主要是直接出现于回目,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来.《三国演义》中明写“三复情节”的地方不少,而且方式各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连写”式连写是序列事件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它主要表现为写一个事件从头至尾,一连写去而不间断,其特点是情节紧凑,一气呵成,扣人心弦.最妙的莫过于写“刘玄德三顾茅庐”了.司马徽荐名士诸葛亮,刘备便同关羽、张飞同去隆中,首次,二次,三次,一气呵成,时间跨越度为“天寒——隆冬——新春”,几个月内三访贤才,一连写去,情节显得十分紧凑.

  ②“断续”式断续即断写,也是序列事件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它主要是把一个事件在文本中的位置切割开来,在这个事件中还插有其他的情节.其特点是情节张驰有度,有调节叙事节奏的功用.最妙的乃是“孔明三气周公瑾”,从回目安排来看,一气在第五十一回,二气在第五十五回,三气在第五十六回,有长度,有跨度;从情节设置来看,用不在一起的三回书来写一个事件,并在这三回中间插入其他的几回来叙事,起到了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使得故事情节看起来张弛有度.

  (2)“暗写”型“三复情节”“三复情节”主要隐藏在文中而不是直接出现在回目处,一般不太明显,仔细读来便可发觉.《三国演义》暗写“三复情节”的手法是多样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淡化数字痕迹来叙写“三复情节”作者不用一、二、三标明所重复的.次数,而是用其他的言语来代替.如刘备三次向水镜先生问求贤才,水镜先生三次笑曰“好,好!”左慈三次戏弄曹操;周泰三番冲杀两救孙权;黄忠三射关云长,等等,都没有用显的数字来计数.

  ②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现“三复情节”主要是用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说是时间序列,来发展故事情节.如:早上如何,中午如何,晚上又如何.黄忠首日战关羽,不分胜负;次日再战,黄忠被马掀于地,云长释之;次日天晓,黄忠先是虚射两次,第三次射中云长盔缨,算是报恩.韩玄用“前日、昨日、今日”三个日期来责问之.

  ③以数字“三”总括一件事完成的状态的“三复情节”这是一种特殊的“三复情节”.它只用数字“三”来总括一件事完成的状态.如“操先令许褚、曹仁、典韦领三百骑,于傕阵中冲突三遭,方才布阵.”这是一种省略了过程描写的“三复情节”,第一遭,第二遭,第三遭是如何冲突的,是一个悬念,我们可以大胆想象,而无碍大局.如果换一种说法,“三突傕阵”,铺写开来,也未尝不可.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如“水军寨中发擂三通”、“五斗道教辖境内有犯法者,必恕三次”、“曹操假意上书三辞,诏三报不许”等等,皆属此类.

  (三)《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成因

  (1)表层原因:源自三国史书、平话小说及“三国戏”

  ①史书:《蜀书.诸葛亮传》载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是“三顾茅庐”的源头.戏曲《三顾孔明》则是“三顾茅庐”的另一种说法,也是“三复情节”的一个版本.

  ②著述:葛洪《神仙传》载有左慈戏曹操的故事,其中便具体描写了三次戏弄.

  ③平话:《三国志平话》写“三复”的地方更多,有“张飞三出小沛”、“曹操三勘吉平”等等.

  ④“三国戏”:元杂剧对《三国演义》审美生命形式有很大的影响.现今存留的元杂剧“三国戏”剧本多达50多种(其中包含了一些仅存剧目的“三国戏”),如戴善甫的《关大王三捉红衣怪》、花李郎的《相府院曹公勘吉平》、无名氏的《张翼德三出小沛》、仅存剧目的《老陶谦三让徐州》等.

  (2)深层原因:源于中国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主要是对“三”最初代表的哲学与文化意义的理解,其内涵渐次发展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礼”的规范,进而在文本中反映了出来,形成了一种“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传统和“三复”的思维定式与习惯观念.

  (四)《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美学内涵

  (1)以数字“三”为情节的结构手段,保证了情节的繁简适中也就是说,“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2)重复中的反重复手法使得“三复情节”更具艺术魅力三次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于重复中寓有变化发展.如此一来也就避免了因重复而带来的单调乏味.

  (3)“三复情节”中的螺旋式上升形态强化了叙事艺术的美感一些“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从接受美学看,这是一种运用悬念来延缓叙述进程的收益效果.

  四、工作进度

  20xx年5月下旬论文答辩阶段

  五、参考文献

  [1]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李史峰.二十四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西汉]司马迁.史记[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9][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魏崇新主编.中国文学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普丽华.江少川.现作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何丽萍.东西方数字“三”的文化对比分析及其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16]张文.浅论聊斋志异的“三复情节”[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5).

  [17]梁雁.论红楼梦的“三复情节”[J].泰安师专学报,2002(4).

  [18]周媛.汉民族尚“三”现象的传统文化解读[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4).

  [19]舒志武.数字“三”的文化意义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20]刘福泉.王新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三”理论对巴金家.春.秋创作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2007(5).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教育开题报告03-25

金融开题报告范文12-31

开题报告怎么写11-25

教育管理硕士开题报告08-05

撰写开题报告的意义及方法08-14

个人网站设计开题报告03-28

甜品包装设计开题报告03-26

学前教育美术的开题报告03-28

硕士生开题报告范文12-31

成本控制毕业设计开题报告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