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知耻近乎勇
导语: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为人,着实难于知耻,人往往从理性出发,做个人认为对的事。“耻辱”似乎是附着在他人身上的词,永远不会贴在自己的胸前。也正因如此,人贵于知耻,知耻者胜于常人。
知耻,能实现转败胜,想当年,越王勾践因虚度享受,沉醉于浮华,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甘愿委身为吴王牵马,在众士卒前丧尽尊严,丢尽颜面,似永无抬头之日。正是这一次,震动了越王勾践的心,他深感此是莫大的耻辱。贵于这一点,报复之火在胸中蓄积。臣薪尝胆,广招天下贤士,礼善待之,集士卒于手中,每日勤训苦练,在忍耐与耻辱中等待时机。而此时的吴王正如先前的勾践,未经历过耻辱,待越王吹起反攻号角后,吴国迅速灭亡。“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知耻的力量。
知耻,能时刻保持清醒。在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中国近现代,一切笼罩在天昏地暗之中,国门被枪弹打开,一场场“血案”在中华大地上轮番上演。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鲁迅先生是第一个从中华大地上站起来的中国人,他内心深知此耻辱。而当时国民还在沉睡,而沉睡的古老民族最终要灭亡。知耻使鲁迅先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提起尖锐的笔杆,在原野中呐喊昏睡的国民,无人回应又彷徨,但他心知此耻不能忍,再吹呐喊,一直呐喊。“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于他勇于知耻。
知耻,能提升自身修行。人贵于知耻难于知耻,故言“知耻近乎勇”。而知耻,则势必要善于自我反省,“君子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孔子有言“不耻下问”,这并不与“知耻”矛盾,正因知“下问”不是耻,才做人应“下问”,这是君子的做法。勇于知耻,不仅规范自身操行,端正自身品行,更可深入内心,省视全身,从而洗去污浊,淘去泥秽,净化心灵,自身修行、品格、节操不断被提升,从而进入更高人生境界,又在于“知耻”。
知耻近乎勇,“知耻”难为,而真正做到之后,在人生路上便有了鲜明的航标,向光明与希望、向高尚与崇伟迈进。
知耻胜于知人,知耻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