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时间:2024-07-25 12:11:52 优文网 我要投稿

跳水教案17篇(优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跳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跳水教案17篇(优选)

跳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跳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认读字。

  2.能力目标: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关联词语造句。

  3.情感目标: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格,并能正确表达。

  教学具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跳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一课,大家齐读课题。

  二、回顾内容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把主要内容说清楚呢?(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2)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生回答,生板书: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3)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现在谁能根据这些提示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

  3、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师出示主要内容。

  三、默读自学

  过渡:水手是怎样逗猴子?猴子是怎样气孩子?孩子又是怎样追猴子的?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动作、神态、心情的变化的句子。(注:水手 ,猴子 , 孩子 )

  读读这些句子,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然后批注在旁边。

  读读自学提示,看看主要让我们干什么?

  (简化自学提示明确自学任务:画句子——读句子——概括批注)

  2、通过1自然段教学生批注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自然段。(默读)按着自学提示先画句子,你想画哪些句子?用什么符号?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用哪些词语进行概括?(板书:逗 钻、做鬼脸)现在你把这些概括的词语批注在旁边。(学生批注)

  3、现在大家就用这种方法默读2-8自然段 ,画句子——读句子——概括批注

  4、学生自学课文。

  四、细读课文

  (一)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

  我们按课文顺序说说,你花了哪些句子?怎么批注的?

  1、水手逗猴子,猴子怎么做的?(板书:摘帽爬杆)谁来补充,猴子把帽子摘走了,面对这么一个调皮的猴子,水手们、孩子又是什么反应呢?联系批注说(板书:都笑)这时孩子怎么样?(板书:哭笑不得)

  接着问: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和水手)

  2、我们继续看这时候子又是怎么气孩子的?(板书:撕帽做鬼脸)水手们?(板书:笑声大、孩子脸红了,去追猴子。)可是猴子怎么样?(板书:上爬更快 孩子气急了),可是猴子呢?(板书:挂帽做怪样)孩子没有别的办法了,(板书:气极了)

  对比理解:气急了

  气极了

  (1)说说你的理解?

  (2)它们在文中的位置可不可以互换?

  3、孩子气到极点了,只见他放开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高的横木,这时水手们?(板书:吓呆)

  水手 猴子 孩子

  逗钻、做鬼脸

  都笑摘帽爬杆哭笑不得

  笑声大撕帽做鬼脸、脸红了、追

  上爬更快气急了、追、喊

  吓呆,叫挂帽做怪样气极了、走横木

  4、出示课件: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1)读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失足不行,不失足也不行,你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

  (3)处境太危险了,情况太紧急了,谁能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5、现在我们把1-8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结合板书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的'情绪从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走上横木,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小结:水手们不冷静,只顾寻开心,没考虑后果

  猴子太顽皮

  孩子太爱面子被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只顾那帽子,没想后果。

  (三)了解事情的结果,感受船长的机智果断。

  过度:就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候,谁出现了?

  1、 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时,孩子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

  出示“从船舱里出来” “本来” “ 立刻” ,从这些提示你又体会到什么?引导:结合其他人的表现体会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直接读船长的话。)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4、“扑通一声!孩子跳下了水。” 我们一起读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1、孩子又开始呼吸了,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现在大家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跳水的?可是课文的题目是“跳水” ,你有问题吗?

  2、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对,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跳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跳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2.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3.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重难点分析:

  1、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的办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其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跳水,让你想到了什么?

  2.简单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谈初读课文的印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脉络。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交流初读印象。

  (1)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2)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三、质疑问难,师生交流。

  1.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课件展示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课件展示

  3.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

  课件展示

  四、将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师生交流。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课件展示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的横木的,以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帮助: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6)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7)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1)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跳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会用“只要......就......”或“即使......也......”造句。

  3、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4、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重点难点:

  1、会用“只要......就......”或“即使......也......”造句。

  2、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的人物。

  2、板书课题:《23、跳水》。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环游世界 风平浪静 放肆 桅杆 龇牙咧嘴 瞄准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

  (3)说说课文大意。

  4、介绍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教师:默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事的课文,我们找找看,哪几小节写事情的起因,哪几小节写事情的经过、,哪几小节写事情的`结果。

  (学生交流。参考答案:第1节写事情的起因,第2——5节写事情的经过,第6——7节写事情的结果。)

  2、完成思考题。

  (1)船长的儿子为什么会爬上那么高,那么危险的桅杆横木?

  (2)水手和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具体表现在哪里?

  (3)孩子的父亲为什么要让孩子往海里跳?

  (4)孩子后为什么要听父亲的话?

  (5)40秒时间长吗?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

  3、读句子,思考。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会哭笑不得?)

  (2)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时间太长了?)

  4、读课文,想想船长为什么对孩子发出“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的命令  (参考答案:这是为了救孩子。其实,这也是能救孩子的方法。请学生理解船长的果断和急中生智。)

  5、教师:请大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小结。

  课文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o尼古拉耶维奇o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写一艘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逗弄猴子,猴子又戏弄孩子,结果孩子追猴子不知不觉爬上了桅杆的横木。在紧急关头,孩子的父亲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他脱离了危险。文章以“取乐”引出事情,以“帽子”推动事情发展。

跳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14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提醒学生“吓唬”的“唬”在这个词中读轻声hu。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易错的字“艘”和“肆”,其他的生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水手们的相关语句,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指导学生思考,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3.语言运用

  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这个故事,促进学生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14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谈话导入。

  每一届奥运会的跳水项目都是大家最关注的,你们喜欢看跳水比赛吗?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各种赛事的跳水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跳水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跳水)

  2.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师梳理归纳: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跳水》是谁写的?(列夫·托尔斯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课文题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的内容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回答刚才的质疑。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课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谁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述了在一艘大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逼迫孩子跳水的方法,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5.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放肆桅杆撕咬吓唬龇牙咧嘴瞄准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6.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艘”和“肆”两个汉字。(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7.教师小结:猴子是最通人性的动物,它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不敢挑逗水手们,它便去挑逗船长的儿子。猴子是怎样一步步把船长的儿子引入危险之中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为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块三整体把握,质疑探究

  (1)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1.猴子一步步把船长的儿子引入危险的境地,罪魁祸首是谁呢?(是水手们)为什么水手们才是罪魁祸首?(因为是水手们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猴子才敢更加大胆地去挑逗船长的儿子,把船长的儿子一步步引入危险之中。)

  2.面对船长,也就是孩子父亲的做法,你心中难道没有什么疑问吗?(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

  3.一个父亲在儿子有生命危险的时刻,竟然拿枪瞄准儿子,逼迫儿子跳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来看看孩子当时所处的危险境地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猴子是怎样一步步把船长的儿子引入危险境地的,在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关键信息,进行质疑,产生阅读期待。

  板块四整体把握,质疑探究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出了孩子已经陷入了即将失去生命的绝境,必须跳水?(第4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先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危险的处境吗?(万分危急、生死攸关、身陷绝境)

  3.你们说的这些词语,作者文中写到了吗?(没有写)一个词语都没有写,但是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处境的危险,作者到底是怎样表现孩子身陷绝境的呢?(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从“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体会到孩子已经走到了“绝”路,而且他走得很不稳,随时有摔下来的危险,进入了万分危险的境地。)

  4.还有哪里写了孩子身陷绝境?(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从“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体会到孩子只要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没命;我从“也难以回转身来”体会到孩子必死无疑,根本没有机会从横木上活着回来。)

  (2)为什么说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我感受到那根横木又细又滑,即使孩子拿到帽子,也根本无法转身回来。)

  5.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作者运用了“只要……就……”“即使……也……”两组关联词)去掉句中这两组关联词,然后对比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没有命了。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难以回转身来。

  (1)说一说:哪一句的表达方式好?为什么?(第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好,因为有了这两组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处境非常危险,身陷绝境,随时都可能没命。第二句话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2)关联词的训练。

  课件出示:

  只要人群中有人大叫一声_________,孩子就。即使没有人大叫一声,孩子也___________。

  6.还有哪里写了孩子身陷绝境?(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体会到之前孩子不知道自己已处于危险境地,此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中,心里害怕极了,随时有可能因害怕发抖而失足摔下来。)

  7.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从“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感受到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们已被眼前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所措,侧面衬托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8.教师小结:作者虽然没有直白地用大家所说的那些表示危险的词语,但是却把当时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这也是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的高明之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险境,培养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内容的能力,为学习作者的写法和归纳船长的品质做好铺垫。体会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孩子当时极其害怕的心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写法,训练表达

  1.教师引导:就在这万分紧急、命悬一线的时刻,连水手们都不知所措了,这时谁出现了?(船长)船长用什么方法使孩子脱离了险境?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句子,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在书上做好批注。指名学生读画好的句子。(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画好的句子,然后全班齐读。

  (2)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从“本来、立刻、快”这几个词中体会到船长做出判断的时间短、速度快,表现了船长的果断、机智、镇定)

  (3)父亲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学生接读)“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学生接读)“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4)父亲对孩子的两句喊话中有7个感叹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这7个感叹号?(短促、有力、不容置疑、命令式的语气)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向孩子喊话。(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5)跳水就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吗?他不怕风浪把孩子卷走吗?(孩子不会被风浪卷走的,因为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海面是风平浪静的,何况还有那么多熟悉水性的水手)

  (6)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真的会开枪吗?(父亲不会开枪,父亲只是用枪逼迫儿子跳水)

  (7)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当时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如果让他往回走,再从桅杆爬下来,一紧张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而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如果让孩子跳进海里,反倒相对安全一些。从常理来看,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正好船长手里拿着枪,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枪逼迫孩子跳下海,这样的话水手们可以马上把他救起来。)

  2.结果怎样呢?(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1)先指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2)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当时情况很紧张,孩子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跳水,水手们跳进大海救了他。)

  (3)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落入大海时的状况——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用“炮弹”来形容,说明孩子下坠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因为他是从帆船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的。)

  (4)四十秒钟后面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孩子跳入水中到浮上来,只有四十秒钟,但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表现了大家心急如焚)对谁来说四十秒钟太长?(对孩子的父亲来说每一秒钟都是煎熬)

  (5)孩子从这样危险的处境中得救了,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6)在孩子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众人是怎么做的?父亲是怎么做的?(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父亲则是镇定、果断地做出了逼迫儿子跳水的决定,救了儿子)

  (7)教师小结: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描写船长,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这是什么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你从船长的表现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慌,要冷静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4.教师小结:船长看见儿子身陷险境,没有惊慌失措,他镇定、果断地想到逼迫孩子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一命,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理解句中破折号的用法,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通过其他人与船长的表现对比,再次感悟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板块二回归整体,总结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第1~4自然段,圈出描写孩子神态、动作变化的词语。(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神态变化: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动作变化:望、吓唬、大喊大叫、脱、爬、追、攀、伸、夺、追赶、喊、放开、张开、走、取

  (1)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猴子越来越肆无忌惮地挑逗孩子,使他忍无可忍)

  (2)“气极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愤怒到极点,无法忍受)

  2.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小结:在水手们一次次的哄笑声中,猴子越来越放肆,把孩子一步步引入危险的境地。

  4.此刻,你想对孩子说什么?(遇事要冷静,不要那么冲动)你想对水手说什么?(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水手们的相关语句,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此环节是为课后习题第2题而设计的。

  板块三梳理全文,总结写法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

  水手拿猴子取乐→()→()

  指名学生说出填写的内容。

  课件出示: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挑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陷入绝境)→(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2.四人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练习讲故事)

  3.全班交流汇报。(请故事讲得好的学生上台讲故事)

  4.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这一天风平浪静”起什么作用?(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5.本文与《自相矛盾》和《田忌赛马》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故事结尾处主要人物才出现)

  6.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跳水》这一课,要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遇事应先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一定要冷静沉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批画重点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梳理全文,让学生知道本文的特殊写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

  1.注重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

  2.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善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的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的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跳水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精彩短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猴子、水手、船长几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表现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同时告诉人们做事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其中吸引人的还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两部分,因此,我把这两部分作重点教学,学会从文字表面读出背后的故事,同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明白文章要表明的中心:船长的冷静沉着,机智果断,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生词,明白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2、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4、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四、教学重点: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船长的性格特点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只要求查找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提前预习就没有了跟随着事情一步步发展的激动紧张的感受,因此不要求孩子提前看课文。)

  二、激趣导入:

  1、孩子们,都看过福尔摩斯的故事吧,他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且能从结果推断出故事的所有过程。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出示故事结局即课文后一段)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

  3、你也做一回福尔摩斯,对于这段文字你有哪些疑问?又推断出文字背后怎样的故事?

  预设:学生读出——①孩子遇到了危险,或者是从海中的轮船上掉下水的。②四十秒都觉得长,可见当时情况一定非常危险,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由此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学生疑问——孩子怎么会从船上掉进海里呢?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以及联系文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4、到底是怎么遇险的呢?请大家看这一段。(发放印有第5段的纸张)

  5、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说说你从文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写上批注)

  预设:学生读出——

  ①从“瞄准儿子”看出一定是情况非常紧急,要不船长是不会用枪对准自己的孩子的。

  ②从两次“喊”看出一定是离孩子很远,这个孩子一定在很高的地方,不喊是听不到的。同时也能看出船长当时也为孩子捏着一把汗。

  ③从船长两次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况太危险了,连着用了几个感叹号而且还在“喊”着“一!二!”

  ④从“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看出当时孩子已经非常危险了,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掉下来。

  6、请你“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把关键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

  7、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当时孩子所处的位置,直观了解情况的紧急。

  8、读了这样的文字后,你的感觉怎样?(学生谈读后感受)

  9、我也和你们一样,就感觉像是有一根绳子在牢牢地牵着我们一步步走进故事当中。下面我们就来全面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跳水》。(板书课题)

  10、能写出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11、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请跟大家说一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前面我们还学过他写的《穷人》一文。)

  12、请打开书,读一读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快速读故事,概括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故事中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危险境地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一问题分析一下,然后派代表联系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上一问题。

  3、交流上一问题。

  预设:主要是猴子故意挑逗孩子的原因,还有水手拿孩子和猴子开玩笑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子,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原因。

  4、让我们先来看看猴子的挑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5、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些语句。(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6、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预设: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很是尴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7、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也是抓住猴子和孩子两个方面来谈。问题同第二自然段:①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②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读书方法,能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此也是训练孩子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根据语句联想的能力。)

  8、回过头,我们再看船长,在那种时候,难道就只有用枪逼着孩子跳海这一条路吗?

  9、学生就此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创新思维,去想更多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也能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做出进一步肯定。)

  10、请看黑板(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请你把他们的关系用一个字或词连接起来,简单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化本文表现的主题)

  三、拓展延伸:

  1、学习写作手法:

  当我们一步步跟随作者走进故事时,已经被一个个精彩的环节吸引。你觉得让你难忘的是哪一部分?(预设:文章的后两段)可见一篇故事,关键的是高潮部分,作者在这部分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落笔的呢?(预设:语言、动作、神态等)

  回忆《穷人》一课,作者又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展开记事的呢?(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还有环境的渲染等)为了让人物更适合故事的情节,运用的描写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章也要选择更适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同时在高潮处着重下笔吸引住读者,用细致入微的贴切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2、总结文章中心: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你说一说。(预设: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做事时要考虑后果,不能武断,不假思索;从水手和猴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开玩笑要注意火候,不要过分,不要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从船长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在危急关头要沉着冷静、果断的处理问题。)

跳水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7个生字,正确读些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果断的性格,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创设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文《跳水》。(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引导学生看课题想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谁跳水?调试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生字,并在文中标出。同桌之间互读生字及生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2、讨论故事的主要内容。

  3、找生回答,教师随之板书:猴子撕帽子孩子爬上桅杆。孩子走到横木上遇到危险。船长开枪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巩固延伸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布置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合作探究,研读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学习重点段落。

  1、读课文,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2、投影显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教师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学生接着说“放肆”的结果。

  学生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教师揭示“放肆”的结果。

  用“显然”说一句话。

  3、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

  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体会体会,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

  投影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它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同位讨论: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即使拿到了帽子,结果会怎样。

  4、默读课文,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觉得四十秒时间太长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跳水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列夫.托尔斯泰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

  (1)遇到危险,头脑要冷静;

  (2)遇到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解决;

  (3)开玩笑不能太过分。

  四、拓展延伸,启发想象

  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想说得说出来。

跳水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客观上: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主观上: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2)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3)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2、感情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放肆、哭笑不得、桅杆、龇牙咧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清文章中人物的关系,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重点难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写话训练,以获救后孩子的口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作者简介引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

  1、先来认识一位作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这段话。

  2、这堂课,我们将学习的《跳水》一课也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这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船上还有一只调皮的猴子,一位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和他的儿子。

  二、整体感知

  (一)通读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轻声地读课文。你能在这些括号中填上一个词语吗?

  2、学生交流,填写。

  3、前阶段,我们重点学习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着这个板书,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刚才根据板书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有没有发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归纳出学习方法:

  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能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6节。

  1、原来在极度危险的时刻,是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他是怎么说的?

  (1)轻声读读这两句句子。

  (2)师指导朗读。要大声,要急切的语气。

  2、请学生质疑、解答。

  为什么父亲拿枪瞄准儿子?为什么父亲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3、小结:

  因为父亲意识到孩子此时遭遇了危急的时刻,所以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4、过渡: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船长面对自己的孩子要用如此严厉的命令口气?我们下节课作一番深入的研究。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齐读全文。

  2、不看板书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跳水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 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 孩子的神态:气极了。)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帽子在这里,上来呀!你敢来拿吗?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请一名同学读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齐读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等等。

  (八)解决课后练习4

  用“模仿”、“显然”造句。

  先理解“模仿”、“显然”的词义,然后再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举例如下:

  模仿:邻居家的小弟弟才二岁,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样子天真可受,常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显然:天空中乌云滚滚,雷声大作,显然要下雨了。

跳水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内容,通过质疑猜想用“跳水”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2.找出故事中的角色,在阅读中感受角色的特点,讨论“水手们”的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感受“船长”的镇定机智。

  3.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现小说的巧妙构思,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推测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写作

  1.板书课题。如果让你以《跳水》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板书:跳水】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你们了解他吗?引导学生交流作者简介。【板书:列夫托尔斯泰】

  3.一位俄国作家的文章我们如何读得懂呢?需要有人来翻译,这篇文章的译者是吴楙之。

  二、梳理故事内容,“猜想”课题用意

  1.作者的跳水都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交流填写内容。

  出示:水手拿猴子取乐——( )——( )

  2.根据学生的交流画出情节曲线图,结合曲线图,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学生简要讲一讲故事。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故事的结果《跳水》作为文章的题目?

  预设:跳水最惊险,最吸引人,最刺激。你们看这条曲线,就像我们的心跳图,到达最高处时危险来,我们的心跳达到了最快。

  三、深入小说情节,“辨析”创作意图

  1.理清故事角色。

  导语:如此惊心动魄的小说,如果拍成电影,票房必然火爆。说一说都有哪些角色?

  预设:猴子孩子水手们父亲【板书】

  2.默读课文1-4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猴子”的语句,用~~~画出描写孩子的句子,把猴子和孩子给你留下的印象可以批注在句子旁边。

  (一)交流描写“猴子”的语句。

  预设一: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只猴子,你会用哪个词。【板书:放肆】

  (2)什么叫“放肆”?

  (3)指导写“肆”

  预设二: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1)你们见过“桅杆”吗?

  (2)出示图片,让学生指一指。

  预设三: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预设四:他攀着绳子跑到了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预设五: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二)交流描写“孩子”的语句。

  预设一: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

  预设二: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预设三:水手们笑得更欢乐,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预设四:“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

  预设五: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预设六: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指名交流描写孩子的句子。

  2.讨论:孩子为什么会一步一步走向危险?【板书:恼羞成怒】

  小结:我们可以发现,猴子越放肆,孩子越生气。猴子爬到哪儿,孩子就追到哪儿。这一个过程谁看得最清楚。(水手们)

  (三)体会水手们的“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1.找出描写水手们“笑”的语句,读一读。

  2.如果删除描写水手们“笑”的语句,可以吗?导语:故事的情节似乎和水手们的笑没有多大联系,可以删了吗?

  要点:一是与孩子的生气形成对比;二是危险总是在不知不觉降临。三是推波助澜,让故事发展到高潮。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作者巧妙构思的体现。【板书:推波助澜】

  4.再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导语:小说的情节都是虚构的,作者为什么不虚构一个猴子摘水手帽子的情节呢?

  小结:看来,这样的构思真是天衣无缝,臻于完美。

  四、体会真实情景,“推测”人物心理

  导语:可见,每一处描写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环环相扣,让故事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了高潮。

  1.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名朗读。

  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的内心一定很复杂,在做出决定前他会怎么想?

  导语:谁能推测出船长心里的想法,我就奖励他当一次“船长”。

  出示: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心想:()。他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评价1:从读的角度没问题,但是父亲是喊道。

  评价2:船长当时一定有动作。

  3.那一刻,孩子也蒙了。

  导语:如果你在现场,你一定能清晰地看到船长的神情,请你想象父亲的神情填一填。

  预设:心急如焚一脸严肃万分焦急

  出示: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地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4.为什么父亲如此坚决地让孩子跳海?由此,你看到一位怎么样的船长?

  预设1:一是安排水手下海抢救;二是今天风平浪静;三是能跟着出海一定会游泳;四是别无其他选择。

  预设2:机智 镇定 运筹帷幄

  5.作者是大作家,在这儿为什么没有写船长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呢?

  预设:突出当时的情况紧急,突出船长的果断。

  6.正因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让这篇小说也成为了经典,老师小时候上学就读过,如今我们语文教材经过几次修订,这篇文章依然被采用,请你用凝练的语言评价一下这篇小说:《跳水》这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

  预设: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思维缜密人物特点鲜明情节一波三折故事引人入胜

  小结:列夫托尔斯泰著作《战争与和平》被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

跳水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跳水教案 篇15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说明:这个板书设计采用图解形式、比较形象直观,力求将出事地点、人物、方位、路线标出,使学生一目了然。特别是走上横木的危险,和跳水脱险,表现得比较具体、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跳水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的层次。

  3、学习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板书:跳水

  2、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跳水”。文章的作者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4、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有很多问题要提出来,谁先来说说?(学生发言。)

  5、教师归纳。

  (1)谁跳水?

  (2)为什么跳水?

  (3)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

  (4)经过怎样?

  (5)结果又如何等。

  6、引导阅读:下面我们就从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方面来了解这个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理解词语。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②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孩子的父亲——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3、在课文中标画出故事中有哪些角色,简单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4、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1)起因:帆船上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2)发展: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3)高潮: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4)结局: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文中的会写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结构。

  2、学生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学生习字,师生评议。

  五、作业设计:

  读读课文,把课文多次描写水手的句子标注出来,说说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探究初成。

  1、提出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学生自由读书,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收获,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a、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b、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②议一议: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③指导朗读,读出猴子的`调皮,读出水手们的快乐,读出孩子的生气。

  (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

  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①读一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孩子为什么走上横木?(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②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气急了”指因生气而着急了;“气极了”指气愤到了极点。)感受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体会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子的调皮,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的“气极了”。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的句段,旁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和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①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③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能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4)指导交流: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迫在眉睫、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5)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读出水手们的紧张。

  (6)拓展交流:假如此时你就是甲板上的一名水手,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救孩子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救孩子?(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在甲板上铺上厚厚的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

  (7)小组交流:逐个分析以上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能救下孩子。

  ①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或厚厚的被褥:孩子掉下时不一定能落在预估的位置——不可行。

  ②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位置预估不一定正确,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位置预估准确,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不一定能接住。——不可行。

  ③找直升飞机:时间不允许。——不可行。

  ④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由于位置特殊,这种办法成功的希望太渺小。——不可行。

  ……

  3、就在我们积极地寻求救孩子的办法时,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他会怎么做?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因为水有浮力,往水里跳不会摔死;

  ③船上有水性很好的水手可以救助;

  ④节约时间。

  (3)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品质?(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在朗读中表达出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4、“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段话中的“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甲板上的谁说几句话?最想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3、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跳水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通过扩展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内扩展,充实语文小课堂

  1.谈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这件事的记者,你会问谁什么问题?

  3.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说?

  船长:――――――――――――――――――――

  水手:――――――――――――――――――――

  孩子:――――――――――――――――――――

  4.请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

  (利用课文的空白、角色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体验角色、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于改变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课外扩展,走进语文大课堂

  1.形容处境危险、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与大家交流一下。

  2.把你所知道的遇事机智、当机立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课堂练习,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5个字。

  舟:一―一一一

  木:一一一―一

  2.把词语补充完整。

  龇牙咧心胆战

  四、实践活动

  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教学板书

  跳水

  孩子遇险

  孩子追猴

  猴逗孩子

  当机立断

  跳水

  父亲举枪

  孩子得救

  水手追猴

【跳水教案】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04-25

《跳水》教案01-10

《跳水》教案范文04-19

《跳水》教案优秀11-09

《跳水》教案(15篇)01-26

《跳水》教案(精选15篇)11-21

《跳水》教案15篇01-15

《跳水》教案(通用15篇)03-05

《跳水》教案(通用19篇)03-26

《跳水》教案(集合15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