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2 13:09:10 优文网 我要投稿

【优】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

  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b)=(△+□)+b( )

  (10+20)+30+40=10+(20+30)+40(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任务: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

  50+70+30=_____

  240+105+95=_____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3、效果预期:关于加法计算,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加法结合律。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出示题组,请学生独立完成。

  A、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2+93+68

  (2)154+46+79+121

  B、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45+36)+64=45+( + )

  560+(140+70)=( + )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出示检测题,要求8分钟内独立完成。

  ①、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②、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⑴ 72+16 A、( 75+25)+48

  ⑵ 45+(88+12) B、 16+72

  ⑶ 75+(48+25) C、(45+88)+12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3、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88+104)+96 = 88+(104+96)

  (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

  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36+()=64+()

  a+100=()+()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②60+80+40=60+40+80()

  ③48+b=b+48

  ⑷幼儿园大班有48人,小班有35人。幼儿园共有儿童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做后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老师:上节课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加法结合律

  二、学生自学

  1、质疑。

  看谁算得对又快。(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

  A组、B组

  ⑴(24+35)+76⑴35+(27+76)

  ⑵47+2+8⑵47+(2+8)

  ⑶64+(36+27)⑶(64+36)+27

  ⑷125+237+75⑷125+75+237

  订正结果。

  提问: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2、学习例2。

  ⑴板书例题,提出问题。

  ⑵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

  ②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⑶尝试解答。

  ①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出第一天、第二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三天的路程。)谁是这样算的,你是怎样列式的?

  板书:(88+104)+96=288(千米)

  ③还有不同算法吗?(先算出第二天、第三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一天的路程。)板书:88+(104+96)=288(千米)

  ④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表明要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路程和)

  三、展示点拨

  1.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把两个加法算式连起来)

  板书:(88+104)+96=88+(104+96)

  这个等式如果用文字叙述,可以这样说:88与104的和加上96,等于88加上104与96的和。

  2.想一想:(88+104)+96=88+(104+96)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因为无论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96,还是先把104与96相加,再加88,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

  3.比较发现。

  教师板书:(69+172)+1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比较上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①算一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相等)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每组等式说明什么?

  ②观察: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每组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个)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一样。)每组两个算式变了,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③请同学说一说每组两个算式的运算关系。

  4.归纳概括。

  教师投影出示填空内容,学生思考后填完整。

  三个九相加,先把()相加,再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同()相加,它们的()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填完后,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5.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老师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上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想一想: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四、当堂巩固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⑴278+129+118=287+(□+118)

  ⑵(32+47)+65=32+(□+□)

  ⑶183+(46+a)=(183+□)+□

  ⑷(75+36)+64=75+(□+□)

  ⑸230+(170+82)=(230+□)+□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⑴a+(30+5)=(a+30)+5()

  ⑵△+(□+○)=(△+□)+○()

  ⑶(10+20)+30+40=(10+40)+(20+30)()

  ⑷a+b+c)=a+(b+e)()

  五、达标测试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⑴9+99+999+9999+99999

  ⑵69+18+23+31+82

  ⑶516-56-44-16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它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运用好它。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接着通过验证、猜想,使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设计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观察、讨论。

  师:这里有两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8)+6○4+(8+6)

  (19+82)+38○19+(82+38)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

  (1)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2)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个数,后两个数)

  (3)结果如何?(得数相同)

  3.提出猜想。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请你猜想一下,加法中除了交换律外,可能还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给出的算式,发现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自觉地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1.验证猜想。

  (1)仿写算式,验证猜想。

  学生仿写算式,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2)举例验证。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内交流结果。

  2.明确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结合律呢?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应该怎样表示呢?

  (ab)+ca+(bc)

  4.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感知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练习:

  (2)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64+37+163=64+(□+□)

  (指名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律填写的?(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6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9页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例2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结合律。并且可以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2采用图画表示题意,教材在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出加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

  例2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加法结合律。

  学习目标:

  1、学习加法结合律。

  2、准确地运用两种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加法结换律。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两种运算定律的作用。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具准备:

  小黑板、情境图。

  学习流程:

  一、自主预习:

  预习例2、例3.

  二、知识链接:

  69+27=()+()

  155+45=()+()

  三、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在旅行途中遇到哪些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米?请看小黑板。(出示小黑板)

  四、自学辅导:

  1、明确自学内容: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想办法解决这道数学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2、自主学习:

  认真思考独立解决,写在练习本上。

  3、合作交流:

  小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自主学习收获,总结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

  4、展示辅导:

  个小组推荐成员向大家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师辅导对新知的认识。

  五、自主检测:

  1、明确自学内容:

  425+14+186

  75+168+125

  2、自主合作检测: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3、汇报检测结果:小组汇报检测结果

  4、运用规律独立写算式

  25+49+75=()+()+()

  六、交流收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准确地算出了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看来,学习数学真的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学好数学,正当小数学家。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

  2.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3.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解决思路,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的情况可能有如下两种:

  A、不能用文字概括,而结合具体式题说出结合律。

  教师引导:

  ①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②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数,后两数)

  ③结果如何?(得数相同即和不变)

  B、基本能用文字概括出结合律。

  教师适当引导。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猜想是从准备题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它。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例2:

  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

  A、口头列式:(27+18)+12 27+(18+12)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27+18)+12=27+(18+12)(板书)

  4.揭题:

  从式题到生活实例,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5、小结:

  (1)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2)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

  1、 口头回答□里填几?

  (15+12)+5=15+(12+□)

  (243+146)+54=243+(□+54)

  4037+(25+44)(4037+25)+□

  a+(b+c)=(a+□)+c

  2、 练习

  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01-05

《加法结合律》教案设计(精选17篇)03-07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01-06

加法结合律教案12-28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4-25

教学设计的特征与教学设计(一)04-25

教学设计的特征与教学设计(二)04-25

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04-25

教学设计04-27

教学设计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