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为贯彻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精神,落实《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制订《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课程指南》)。
本《课程指南》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课程。突出课程的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应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
1、确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因此,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2、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
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整体的体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等领域,并以幼儿参与的多种活动,包括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为核心,设计、组织课程的具体内容,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
3、凸现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
教育内容和要求,融于幼儿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多种活动中,课程实施强调活动性和体验性。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展开过程,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课程实施强调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集体、小组与个别活动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最佳教育时机,以适应幼儿个体差异。
4、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
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多渠道收集有关幼儿发展状况、教师教育行为及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信息和意见,并与改进措施相衔接,逐步形成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有效机制。根据课程目标,改进和完善原有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和方法,着重探索过程性评价和个别化评价,发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不同作用,突出质性评价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势。要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体系,重视教师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
5、落实以民主为原则的课程管理
要发挥幼儿园和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强调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突出民主性,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为幼儿园和教师开展个别化教育创造条件。要增强课程选择性,赋予幼儿园和教师合理的自主权,允许不同条件的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和本园幼儿的特点对课程进行园本化的设计。要调动教师与幼儿积极的互动中,促进课程的生成,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为引导幼儿园个性化的发展,满足幼儿与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课程目标
通过上海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
3、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6、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它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课程结构
整体构建学前教育四年一贯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启蒙性、整合性和开放性,以适合不同幼儿园、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1、课程结构
幼儿园课程结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
课程既要确保为幼儿提供其终身发展所需的基本经验和机会,也要适应个体幼儿的特殊需要,从幼儿园课程功能维度分为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
共同性课程是指面向各类幼儿园和全体幼儿,体现促进幼儿基本发展的课程。它着眼于最基本的经验积累,使每个幼儿积累相应的体验和感受,获得最基本的发展。
选择性课程是指因园而异、因人而异,体现尊重幼儿园和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它着眼于幼儿经验的扩展、提升,满足幼儿的兴趣、特殊需要,尊重幼儿园的自主性以及幼儿的选择权,使之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和特色。
(2)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
幼儿园课程内容主要指向幼儿直接接触到的经验范围。从幼儿直接接触的经验领域出发,将课程内容分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三个维度。
共同生活,主要指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教师交流,参与营造共同的生活,养成自理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并与周围更多的人接触和交流,体验人与人相互交流、理解、协作的快乐和重要,从而认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倾听他人的意见,关心和同情他人,逐步构建良好的个性基础。
探索世界,主要指幼儿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发现身体运动的可能性,并借助工具和器械,安全、灵活地活动;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亲近大自然,表达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与现象的看法,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接触和使用各种生活及学习用品、工具、器具等,认识和表述它们的作用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表达表现,主要指让幼儿通过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声音、色彩、符号、标志以及学习儿童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美术等,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地、有个性地、创造性地表达和表现在共同生活和探索世界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并体验表达与表现的乐趣。
(3)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
幼儿园课程主要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形式组织实施。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归为四类,即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它们既综合指向课程目标与内容,又保持各自活动的特点。
生活活动主要指生活自理、交往礼仪、自我保护、环境卫生、生活规则等方面的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自觉地发展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交往行为,在共同的生活中能够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
运动主要指体操、器械运动、自然因素锻炼等活动,旨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动作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幼儿健康的体质奠定基础。
学习活动主要指讨论、阅读、听赏、制作、表演、实地参观、收集信息等活动,旨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体验,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态度上不断进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游戏活动指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地发展。
2、结构要点说明
(1)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是两种不同功能的课程。幼儿园应充分重视共同性课程的实施,要保证各类活动的展开,尤其是游戏活动、运动、生活活动,增强基本目标、内容的落实度。选择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要满足幼儿参与多种活动的需要,注意控制学习活动的总量、时间和要求,又要注重培养幼儿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2)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对幼儿发展各具功能。幼儿园要合理安排各活动的时间比例。每天保证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其中一小时为运动;要保证充裕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的时间;随着年段的递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的时间可逐渐减少,运动、学习活动的时间可适当增加;要控制集体的学习活动时间,大班每天最多不超过一小时,幼儿年龄越小,集体的学习活动时间应减少。
(3)恰当处理幼儿园课程形成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以及已有的经验,对环境布置、材料提供、活动内容和方式等进行有计划地设计和安排。教师可以把目标和内容渗透在环境中,激发幼儿自己的目的性活动,也可以直接设计并组织幼儿参加的活动。
“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也指教师在幼儿游戏与其它活动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及时介入进行随机教育,或者对该活动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展。
“预设”与“生成”是一个连续过程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预设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需根据活动展开中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材料、开展过程等做及时的调整。即“预设”与“生成”自然地相融,使各种活动真正成为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的过程。
四、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从活动的经验指向角度进行表述。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以活动的基本经验为核心要求,并辅之相关的内容示例,游戏活动从游戏的特性以及教师要关注的方面进行阐述。
1、生 活 活 动
基本经验内容示例
1.有规律地作息,积累文明生活的经验。
·良好习惯:日常的起居、进餐、盥洗、使用及整理物品
·遵守规则:集体生活常规、公共卫生规范。
·文明礼仪:礼貌招呼、大方应答、行为举止文明
2.学习保护自己,体验健康安全生活的重要。
·需求表达:生理需要、情感需要
·安全常识:安全使用物品、避开危险、简单的求救与自助方法
·健康常识:饮食饮水、营养睡眠、排泄
·卫生常识:个人卫生、疾病预防
3.适应集体生活,感受共同生活的乐趣。
·交往技能:分享、协商、合作、沟通
·情感体验与表达:家庭亲情、师生情、同伴友爱
·自我意识:认同自己、认同他人,合理的情绪宣泄
4.学做自己的事情,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
·个人生活自理:自己进餐、穿脱、盥洗、如厕,自主有序地处理自己个人的事情
·简单劳动:扫除、帮厨、种植、饲养、整理物品、值日
2、运 动
基 本 经 验内 容 示 例
1.用动作模仿周围事物的形态和动作特征,感知运动节律的变化。
动作模仿操:徒手操、轻器械操。各种变化的动作节律
2.大胆进行各种身体运动,体验各种肢体动作的可能性。
基本动作:走、跑、跳、踢、转、抛接、 投、拍、推拉、悬、团身、滚动、钻、攀爬、平衡。
3.借助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活动,尝试新的内容和玩法,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
物品:桌椅、梯子、纸盒、布袋、管道、 轮胎、橡筋、棍棒、稻草、竹节。
体育器械:球、绳、圈、积木、毽子、陀螺;童车、滑板、平衡台、羊角球、滑梯、秋千等大型运动器具。
4.对信号能作出反应。
动作反应:开始、停止、动作变化、方位变化、速度变化。
5.体验运动的方向,根据运动中对象的空间位置和距离,调整自己的动作。
方位:上下、前后、左右。 距离:远近。
6.在大自然中锻炼,尝试新奇、有野趣的活动。
活动:远足、负重、 爬山、游泳、溜冰、玩沙、玩水、玩冰、玩雪。
7.对危险的事情能及时做出反应,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安全:野外活动时不远离成人、身体运动时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
3、学 习 活 动
基本经验内容示例
1.用各种感官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感知特征: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色彩、高矮、软硬、轻响、甜酸。
发现关系:发现沉与浮、斜坡与速度、空气与燃烧、植物与阳光、水与温度的关系。
分类排序:按物体的特征、功用等进行分类,按一定规律排序。
2.尝试多途径收集信息、物品与材料,乐意交流和分享。
方式:咨询、访问、参观、调查。
媒体:海报、照片、图书、广告、报纸、刊物、录像、电视、广播、网络。
物品与材料:日常用品、玩具、废旧材料。
3.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及生长中的变化和需要,比较自身与他人的不同,体验成长的快乐。
外形外貌特征 五官四肢功能 性别差异 生长变化 :身高、体重、高矮、胖瘦、年龄、换牙。
个人喜好 :喜爱的东西、爱做的事、自己的长处。
4.亲近大自然,有观察、探索周围事物与现象变化与发展的兴趣,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物:沙、石、水、泥、土、木、稻草、竹子。
自然现象:风、雨、云、雷、闪电、太阳、月亮、星星、彩虹及季节、天气的变化。
生物体变化:蚕宝宝、蝌蚪、果树等动植物的变化。
相关活动:种植园地、自然角、小动物的照料、收集种子、拾落叶活动。
环保实践:垃圾分类安放,节约用水、用纸,废品回收及利用,美化环境。
5.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敏感,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
数认知:唱数,点数物体,认数,默数,认识时钟、货币面值。
数运用:测量长度,比较高矮,统计数量,数量守恒,买卖游戏。
各种规则和不规则的形状。
空间:上下、前后、左右、里外、中间。
时间:上午、下午,白天、晚上,现在、昨天、今天、明天、日、星期、月、四季、年。
6.接触、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的人、事、物,感受身边熟悉的科技成果对生活的影响,理解并遵守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
周围的人:家庭成员、幼儿园工作人员、同伴、社区中相关职业的人。
物品:玩具、食品、工具、家具、生活用品、电子和电器产品。
设施:幼儿园环境设施,社区中超市、医院、健身区、自助银行、博物馆、自助售货亭。
交通设施与工具:地铁、隧道、高架,火车、飞机、轮船、磁悬浮列车、各种车辆。
标志:与生活有关的指示标志、警示标志、禁止标志。
规则:公共场所中的交通规则、交往规则、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的规则。
7.欣赏、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有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了解一些接触到的多元文化。
民间习俗:参与民间节日活动,玩民间游戏。
民族文化: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发明创造。
人文景观:本地、本市及全国的著名景观、特产。
国家标志:国旗、国歌、国徽、国庆节。
多元文化:国际节日以及世界上一些国家和不同人种、语言以及标志性建筑。
8.学说普通话,大胆用语言与人交流,注意倾听,理解日常用语,爱看图书,对经常出现的文字感兴趣。
图书:童话故事书、科学常识书、生活故事书。
讲述:故事、儿歌、新闻、生活小事,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要求、意见与建议。
倾听:成人、同伴讲话,幼儿故事磁带、广播。
9.接触各种富有情趣的作品,大胆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和体验,理解他人的表达方式。
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不同类型的音乐和美术作品,日常生活与环境中美的人、事、物。
表达:用唱歌、动作、绘画、制作、乐器、语言、符号等进行表达。
4、游 戏 活 动
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0~6岁儿童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反映,也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了解游戏的价值,尊重幼儿爱游戏权利,保证游戏的时间。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教师在游戏中要对幼儿进行关注和引导,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自由感、安全感、成功感的体验中,获得愉悦、乐观和自信。二、主动的认知表现,让幼儿在多样化探索、多途径表现过程中,进行发现、想象和创造。三、鼓励同伴交往,让幼儿在玩伴关系中认识自己和他人,逐步产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四、自发的动作练习,让幼儿在环境诱发的身体运动和双手操作中,实现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五、课程实施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幼儿园、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目标,从本社区、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活动。课程实施分为总体要求和具体活动要求两方面。
1.总体要求
(1)编制和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计划,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制定具有个性化和可操作性的课程计划。幼儿园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本园实际及办园风格,设计个性化、切实可行的幼儿园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加强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幼儿园要根据课程结构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所赋予的课程自主权,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共同性课程的实施,应充分考虑课程的平衡性问题,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课程的保障。选择性课程的开发与择定,既要综合考虑本园的条件和特点,也要能充分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求,逐步形成办园特色。
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幼儿园要通过质量分析、课程评价、专家咨询等多种途径,动态把握课程实施情况,并及时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园长应尊重教师对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权利,鼓励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园的课程管理,既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又要为教师教育方案的选择留有充分的空间,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2)根据幼儿的生活与经验,选择、开发和组织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应以观察、了解幼儿为基础,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既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为幼儿的和谐发展、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应合理地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地综合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各项活动,并自然地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内容的启蒙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可选择性,并具有地方和幼儿园特色。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合理地选择个别、小组及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外交替,注意混班、混龄活动结合,并避免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应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保证幼儿每天有充分的游戏活动时间。
教师的教育方式应由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为主。优化幼儿的学习方式,使幼儿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丰富幼儿活动的经历和体验,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条件。
应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处理好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注重活动的过程,支持幼儿的发展。应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关怀、接纳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积极活动。
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能力、情感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同时,也要关注智能超常与发展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满足每一个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
(4)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应用,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优化整合。
建立由教学辅助软件和多媒体学习软件交织构成的立体的信息环境,发挥各种网络技术手段的作用,以实现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时空。
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课程管理与评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5)幼儿园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以及与相邻阶段的教育衔接
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同时,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课程与实施要注意与0-2岁的婴幼儿保教工作以及小学课程的衔接。
2、具体活动实施要求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除了遵循上述共同的原则要求外,还应注意各类活动在组织实施中的特殊要求。
(1) 生活活动
组织要点
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日积月累的,并具有反复的特点,生活教育要强调在做中培养,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练习,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共同的生活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宽松的盥洗、睡眠等生活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通过游戏活动、运动、学习活动的渗透,让幼儿不断积累健康生活的经验,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主要在饮食、睡眠、盥洗、整洁、来园、离园等日常生活中实施。开展生活教育应考虑到幼儿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体质等差异情况,如在午睡的时间、饮食的习惯等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
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建议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要尊重家长作为幼儿照料者及影响者的主体地位,以多种形式加强家园沟通,保证幼儿在家中与在幼儿园中的自理行为和生活习惯保持一致。帮助家长理解、体会让幼儿参与劳动和自理生活的重要性,获得家长的支持。学习、吸收家庭教育经验,在园内推广,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
幼儿园的餐饮器具、盥洗器皿、桌椅床、衣帽架以及材料架等设施配备与安置应考虑到幼儿的安全以及独立的使用。保教人员要充分利用园内设施为幼儿创造自己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注意不要过多干涉与包办代替。
幼儿同伴及幼儿园教师和工作人员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重视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保教人员的言传身教,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榜样。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带领幼儿积极参与“爱牙日”、“环保日”、“保护视力”等社区宣传活动。组织外出参观、游览的途中可以不断渗透环保和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幼儿逐渐积累对公共生活规范的认识和经验。
(2) 运动
组织要点
促进幼儿的健康和尊重幼儿的生命,是幼儿园开展运动课程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各类活动时,要遵循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切实保障幼儿的安全,严禁任何有损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比赛、表演、训练等活动。
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是幼儿园开展运动课程的重要目标。要因地制宜地创设各种有趣的运动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富有野趣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体验运动的快乐。综合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使幼儿肢体的均衡发展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保证幼儿每天有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其中一小时的运动时间要分段进行。活动时要注意高密度、低强度,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调节活动内容与活动量。
教师对幼儿活动时的场地、设施、器械、服饰、以及擦汗、喝水等都要予以关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幼儿的活动能安全有效地开展。
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建议
在选用运动教材时,教师要从幼儿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的特点出发,依据运动目标、基本经验、幼儿兴趣和运动水平,综合地统筹各项活动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季节的特点和幼儿生成活动的需要,灵活地、有针对性地选编、组织内容。
要积极开发运动资源,可以结合季节特点,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锻炼幼儿的身体,例如,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及游泳、玩雪、溜冰等;可以结合各园实际,开展民间传统运动,例如,武术操、走高跷、骑竹马、放风筝等;还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组织亲子运动游戏,让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的运动课程。
设施资源的开发,要因园而异。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设施、器械的使用率。在活动中要利用各种材料自制小型活动器具,丰富活动内容;要充分利用大型运动器械开展活动,开发新的运动项目。同时,要借助社区和周边的环境资源,开展安全、适宜的运动,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远足、郊游。
(3)学习活动
组织要点
教师要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学习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根据课程指南和本班实际,对活动的可能方向、所需环境、资源和材料作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善于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自发生成的,具有发展价值的兴趣点与预设活动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应关注幼儿即时生成的内容,并给以适时、适宜、适度地回应。
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体现全面、整体的要求,有利于对幼儿经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和基本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学习内容的组织,还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综合性,以帮助幼儿更有效地学习。同时,学习活动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有助于幼儿经验、视野的扩展和潜能的发挥。
学习活动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 鼓励并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与探索,表达与表现。对学习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尤应给予特别关注。
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强调个别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增加集体学习活动的比例,但整班集体学习活动时间每次不宜过长。
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建议
教师应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善于利用和开发幼儿园空间、设施设备、活动材料等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以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开辟种植园、饲养园、气象站等实践基地;丰富操作、实验材料与资料的品种;利用墙壁、廊道以及专用活动室,引导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进行探索和学习。
社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和周边的环境,如自然景观、小区街景、少儿图书馆、中小学校、儿福会、敬老院等,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为幼儿的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
幼儿的同伴群体、家长以及其他成人都是教育资源。教师应重视同伴之间合作学习、互相影响的作用。同时,幼儿家长的文化背景、藏书、收藏品以及家庭中有关物品,也是幼儿园课程可利用的资源。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帮助家长理解和指导幼儿的发展。
(4)游戏活动
要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
材料投放应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全面,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
材料投放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及时更新和增添。
师生应共同收集游戏材料,材料的摆放应方便幼儿取用、搭配和随意组合。材料应为幼儿的想象留有余地,多样化地使用。
师生合作安排游戏空间,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作更改和随时变动。同一空间可让幼儿自主地变化使用,满足幼儿的多种游戏需要。空间的划分使各种游戏,特别是安静的和活跃的游戏不互相干扰。
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
应积极开发游戏活动的资源。
经验可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提高游戏的兴趣性。教师应利用春、秋游和各种庆祝活动、外出散步、参观的机会,丰富幼儿对社区、社会中的人文环境、公共设施和场所以及不同职业人们的了解,积累生活经验。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中蕴涵着丰富的游戏资源。教师应指导家长让幼儿参与走亲访友、庆贺婚礼、乔迁、过生日等活动,鼓励幼儿获取各类社会信息。
材料可以刺激和引发幼儿游戏的发生和发展,教师应多途径地挖掘材料的来源,鼓励幼儿和同伴、家长一起收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各种可利用的废旧物,以丰富游戏材料。
幼儿游戏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展开,教师应注重空间资源的开发,为幼儿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空间。例如,教室内同一空间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发挥多种功用;走廊、阳台、操场都可成为幼儿的游戏场所;同一楼面或不同楼面的教室可以协同或交叉使用,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各活动室也可成为幼儿游戏空间的一部分。
教师要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为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遇到以下情况时,教师可适度地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有多种,但以不干扰和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前提。教师可作为玩伴参与到某一幼儿、某一主题的游戏中去,或在一旁与幼儿开展平行游戏以示范和暗示,也可作为游戏旁观者给予建议、欣赏和鼓励。
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从中分析幼儿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为设计教育环境、投放材料、组织教育活动收集信息。以下是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及其发展提示。
六、课程评价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程发展的全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是对课程建设进行正确导向,促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对教育实践分析、调整的过程,也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幼儿的评价等。
1、建立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幼儿发展的评价不仅是将幼儿已经学到的或表现出的行为与课程目标相比照,更应该注重评价幼儿的兴趣、态度、情感、交往、学习特点等。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自理能力、适应集体、自我认识、遵守规则、交往合作、探索欲望与操作能力等,也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对于“投入度”的评价可以从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愉悦、活动的持续性、接受活动的挑战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
评价视角的全面性。重视过程评价,要将评价活动要与日常的各类活动自然地结合。既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看他们的成长过程,关注他们的潜在能力与发展方向。既要看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幼儿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要承认并尊重每个幼儿在经验、兴趣、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评价者的广泛性。幼儿发展受到家庭教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来自家长及其他保教人员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对幼儿发展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与教育实践。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观察法
以自然观察为主,教师要收集大量真实的通过自然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提供丰富的反映幼儿发展状况的事实依据;同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情境性观察,即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景中,由评价人员对幼儿进行观察。
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表格式,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
调查与访谈
可根据需要设计问卷,了解幼儿在园内和园外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广泛收集幼儿发展的信息。问卷调查的对象可以是保教人员和家长,或小学教师,也可以直接询问幼儿,由成人填写。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时间、机会让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教师要注意倾听并从中获得幼儿的真实想法。还要经常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交流,以便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
建立档案袋
档案袋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它包括对幼儿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并分析幼儿的作品,经过整理后进行评价,以反映幼儿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
测试法
主要运用于幼儿健康的分析。对幼儿进行定期的体质测定,了解幼儿体质发展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并可结合生活中的各项记录、分析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
评价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有侧重地选用多种评价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地评价幼儿各方面地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
强化课程评价的意义。从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出发,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的教育行为,将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效益和幼儿的发展。对教师教育行为评价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重视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创设教育环境、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三方面。
教育环境创设:主要看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为幼儿营造了安全、温馨的氛围,保证幼儿自主地开展活动;是否创设了对幼儿有激发性的环境,使环境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各类活动中,教师是否提供了适宜的活动材料,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多功能性,有助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与表现。
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看教师目标的设定是否建立在对幼儿的实际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了解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选择是否切实可行,适合学前教育机构所在地的文化背景以及幼儿的发展需要;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否引发幼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索与思考;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关注、尊重来自幼儿的信息,并能作出相应的回应。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既符合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与幼儿的互动:主要看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关注幼儿与环境材料、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否能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判断,并及时地、积极地与幼儿互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要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制度,教师可以设计自评卡或反思笔记的方式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态度等进行分析,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同时也要经常采用由园长、教师、专家、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他评的方式,在观摩与教学研讨等活动中,进行相互交流,鼓励教师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与研究能力。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评价机制
对课程的评价是幼儿园及相关部门根据课改精神,对幼儿园实施与开发的课程进行价值判断,旨在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课程评价要促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评价重点考察的方面是:幼儿园是否有完整的课程方案,其方向性和可行性如何;一日活动安排及其各活动的时间比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顾及了幼儿参与各种活动的需要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点;课程内容是否体现启蒙性、平衡性以及具有地域性特点;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是否科学、适切,是否适合本园特点和本园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管理与保障机制是否有利于培育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家长是课程评价工作的参与者。管理层要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幼儿园施行的课程进行分析评估,针对问题寻找改进对策。要鼓励教师、教研组在日常反思的基础上,诊断、发现幼儿园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不足,及时反馈调整。同时,也要注重收集来自家长的信息,使幼儿园课程日臻完善,形成课程不断革新和更新的机制。
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使外部质量监控和幼儿园内部不断追求课程质量的完善相结合,促进课程建设与有效实施。
七、课程管理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受国家教育部委托,在上海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统筹管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负责编制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教材的编制,负责教材管理;由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教材的审查,审查通过后的教材供幼儿园选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各职能处室或部门负责课程的实施、保障以及课程的监督和评估。
各区(县)教育部门根据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本区(县)的实际情况,具体规划本区(县)学前托幼机构的课程实施,并对本区(县)幼儿园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进行管理;各区(县)教育督导室负责对本区(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负责对全市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研究和指导;各区(县)教研室负责对本区(县)的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研究与指导。
各幼儿园根据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要求、本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划并落实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鼓励幼儿园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创造性地落实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应接受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审查和指导,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应向幼儿家长公开,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
各幼儿园应加强课程实施的有效培训,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实施在岗培训,并建立园本培训机制,以鼓励教师自我进修、自我提高,适应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
完善学前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课程指南》组织编写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以及教材编写、推广、引进应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有关规定进行。其他单位或个人编制的教材以及配套材料要进入幼儿园课程的须按有关的程序审批。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传统课程与主题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04-29
学前教育课程总结(通用11篇)04-12
幼儿学前教育课程教案(精选8篇)12-12
基于APG指南文件的审核员持续培训课程04-26
金融学专业课程高考报考指南04-29
幼儿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教案(通用5篇)12-11
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心得体会(通用13篇)01-28
内外兼修铸气质-学前教育学院礼仪课程探索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