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创造性思维发展整合课程专题(一)
以课程为依托, 以教材为载体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发展整合课程》是我们英才银座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它经过赵园长十几年的构思和酝酿,经过十几位资深教师的认真编写和修订,经过近四年数百名教师的实践和论证,现已日趋成熟和完善,也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所理解和使用。如何更好的以这套课程为依托,以各年龄教材内容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真正达到课程理念中所提出的“培养儿童扩散性思维的习惯,教会幼儿掌握扩散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幼儿扩散性思维的能力,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及创造力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的教育目标,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课程、教材、教师三者的关系
如果说课程是实现一个幼儿园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指引和纲领的话,那么教材则是承载和物化理念的手段和载体,而教师则是利用载体达到目标的课程物化者和教材实施者。如果打个比喻,课程是信号灯,指引着教育的方向,教材则是汽车,是通向目标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是一个驾驶员,时刻把握方向,驾驶汽车,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一名驾驶员对信号灯的敏锐把握和对汽车的驾驶能力以及自身的驾驶技术就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安全、准确、迅速的到达目的地,即完成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
二 了解幼儿创造力的有关特性和表现
简单来说,创造力就是生产新精神或新产品的能力。而孩子的创造力却远远不仅如此。古代“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实际就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孩子总是通过回忆过去的经验,并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模式,新思路和新产品来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并在动作、语言、感知觉、想象力等各个方面予以表现。
幼儿的创造力有三个特性:第一,幼儿的创造是一种“心向”。即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因此,幼儿创造不是发明,而是认识世界的一种规律和特点,是一种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理指向”,是没有框框束缚和定势制约的自然流露。第二,幼儿的创造是没有“惰性”的。即幼儿的创造是一种习惯,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第三,幼儿的创造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同样的信息刺激会在不同的儿童身上产生不同的感受体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因此创造力的逐渐形成也就是善于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组织这些材料,只要这种经验的组织具有创意,就应理解为真正的创造。
那么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呢?首先,对身边事物寄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并“刨根问底”。其次,常显露出一些独特的思想和出人意料的点子,有求异思维的倾向。第三,善于动脑,发散性的思考问题,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第四,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联想。
只有了解了幼儿创造力的特性和表现,老师才能更容忍那些顽皮、淘气的孩子,才能更接受那些积极好动,追根问底的孩子,才能更加关爱和尊重具有创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的为他们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留心观察,悉心诱导,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培养其创造力。
三 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供真实场景,带幼儿亲近大自然,走进大社会,利用日常生活,帮助幼儿学习社会常识,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创造的知识结构。利用图画或墙饰创设富有创意、激发幻想的环境。
(二)利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实践功能。在区域活动中,不仅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活动材料,更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幼儿自主的活动能使每个孩子有机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主动的选择,以适应他本身特点和速度,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活动。
(三)注重师幼提问,让幼儿勤于思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使幼儿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前所未有的想法和见解。还应鼓励幼儿学会发问,并积极思考寻找答案。
(四)捕捉教育契机,挖掘教育潜力。创造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也隐藏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善于发现,善于把握,善于利用,善于挖掘。把孩子的每一个活动都看成是创造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关键就看教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双善于抓住的手。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对教材的再创作和再生成同样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毕竟老师才是课程的真正主人。
袁 霞
【创造性思维发展整合课程专题一】相关文章:
课程整合04-29
课程整合≠CAI04-30
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04-29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整合运作04-28
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的整合05-02
小学课程整合方案(通用13篇)12-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视点04-30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05-01
课程开发与设计专题沙龙总结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