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

时间:2021-10-05 19:41:37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

(蔡迎旗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关系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不少人要求幼儿教师承担起建立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伙伴关系的责任,使双方能真正工作在一起。早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指出,幼儿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的共同责任。张宗麟也要求幼儿教师要关心家庭问题,深入到家庭中去。如今,《幼儿园工作规程》已正式把家长工作视为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

 

    理论与法规上的强调虽然增进了家园合作的开展,不少幼儿园创造了独特的家园合作的工作方式,但是,那种教师与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真正走到一起,共同讨论和研究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共同采取相应的方法展开教育工作的情况,仍然少见。其中的问题何在?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问题的探讨国内外皆有。陈鹤琴曾指出,从父母方面讲,有些父母送孩子上幼稚园是自己图方便,怕孩子吵闹,把孩子送到幼稚园是让孩子收心,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因而他们不关心幼稚园的教育;有些父母想注意自己孩子的教育,但他们不了解幼稚园,也就无法参与幼稚园的教育。从教师方面讲,有的教师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可以单独承担的,不必同家庭商议;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责任在于教师,而在家里是父母的责任。双方存在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美国的凯特认为,教师与家长合作的障碍在于二者的角色不同,存在“分离的关心”。他区分了教师和孩子的父母在关心孩子上存在的角色差异。

父母和教师的主要倾向角色范围父母的教师的    1.作用范围扩散而无限特殊而有限    2.影响程度高低    3.依恋最适度的依恋最适度的分离    4.合理性最不合理最合理    5.自发性自发性强有意性强    6.偏心偏心不偏心    7.责任范围个别的整体的       凯特进一步解释:①作用范围。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与发展负全责,有责任让孩子身体健康、情绪愉快,提供良好的教养和刺激,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积极的反应;而教师只关心孩子有限的生活。②影响程度。父母对孩子倾注强烈的爱,关注孩子的积极与消极方面;而教师关心孩子时在情感上则显得冷静。③依恋。父母与孩子相互依恋,这种依恋是孩子发展的基础;而教师与孩子的关系是暂时的,不可能形成这种依恋。④合理性。父母爱孩子显得没有理性,他们无条件地向孩子倾注爱;而教师与孩子有情感距离,能审慎与客观地分析孩子的力量与需要。⑤自发性。父母在孩子的事情上易被情感冲昏头脑;教师则能头脑冷静,客观地讨论问题。⑥偏心。父母只关心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着想;教师则要对所有孩子表示关心。⑦责任范围。父母只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而教师要对所有孩子负责。总之,父母与教师的角色范围不同,如果双方仅仅用自己的态度与方法处理问题,那么另一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感和人格的伤害。

 

    美国学者鲁姆巴纳则把引起教师和家长合作障碍的因素分成三种类型:内在的天性、交流中的因素和外在因素。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家园合作的障碍。

 

    1.内在的天性。维护自我形象是人的本性的要求,人们害怕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害怕批评。教师和家长亦如此。首先,怕暴露自己无知。教师害怕家长咨询教育问题,而不愿与家长探讨教育问题,以免暴露自己职业知识的不足;文化水平低的家长也不愿暴露自己的无知。其次,怕失败。幼儿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伙伴关系是一个过程,而教师怕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家长则怕自己做不好。最后,对差异的恐惧。教师与家长在地位、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弱势方总害怕被对方所轻视。

 

    2.交流中的因素。交往是语言与非语言的交流过程,如果教师或家长对对方发出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因为个人的经验、态度和感觉而曲解,就会形成障碍。一是角色认识的差异。“教师”“父亲”“母亲”皆是社会角色,由于经历不同,他们对这些角色的认识是不同的,教师或家长如果对自己角色的理解与对方的角色期望不同,对方就会因其行为不符合自己的经验模式而产生反感。例如,一个认为母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教师,一般难以与工作忙得不能参加幼儿园活动的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二是双方对孩子的情感。父母有可能处于矛盾的心理中,一方面想批评教师的不合理行为,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一方面希望孩子在幼儿园独立、快乐,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表现出的对教师的亲昵产生怨恨之情。如当孩子见到教师就深情地叫“老师好”,对母亲却只是挥挥手时,母亲会为此伤心。特别是当教师说“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从早到晚都不曾问过你,你不必担心”时,母亲会因感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受到威胁而嫉妒教师,甚至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平时对孩子不好。教师与孩子经常相处,也会把感情倾注到孩子身上,如果她认为自己比孩子的父母做得更好,甚至认为比孩子的父母更重要,那么她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竞争。这样,教师更易于因孩子的缺点而责备父母,并在言行中表现这一态度。三是双方的不满情绪。教师虽以自己的巨大能量、创造性和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但收入不高,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教师会因此牢骚满腹。父母则会因教师的教育安排影响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抱怨教师,不愿与教师合作。四是个人的人格特征。这也是影响交流的重要因素。如教师性格内倾,就会对与家长交往感到不安。

 

    3.外在的因素。外在的因素包括交往的时间、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和管理政策。其一,时间问题。教师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需要时间去交流思想。如果幼儿园领导不支持家访,家长会被视为教师的额外工作而得不到承认,教师就不愿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满足家长的要求。其二,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师与家长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渐进的过程。如果在父母接送孩子时老师必须忙于其他的事,如准备教具、做清洁,就易导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其三,管理政策。幼儿园采取阻止教师与家长接触的政策,如禁止家长进入幼儿园大门接送孩子,则双方难有交流机会。

 

 

    正是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诸多障碍,导致了幼儿教师和家长难以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二者没有在孩子的教育上走到一起来。然而,幼儿教师与家长并非真的没有合作的基础,爱伯斯坦就指出,“家长与教师是相似而不是有区别的———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目标和分享信息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针对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架起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桥梁。

 

    1.重塑幼儿教师的职业观念与态度

 

    观念与态度决定行为。长期以来,幼儿教师认为自己是教育者,不仅教孩子,而且教家长,从而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单向关系,教师通知家长来园参加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学期安排,教给家长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而家长是被动的受教者,接受教师的观点,听从幼儿园的安排。总之,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家长未被当作教育主体。而为促进家园合作,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确立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伙伴关系,让幼儿家长能以平等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协作。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伙伴关系应包含以下内容:教师是父母教育自己孩子的伙伴,应与孩子的父母共商教育问题;教师是众多家长的网点,是家长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家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长们能相互帮助。

 

    因此,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有以下职业态度:

 

    (1)自尊。幼儿教师要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弱点,清楚自己在与家长关系中的位置。这样,幼儿教师才能以自尊的主体与家长交往。有自尊的人亦能尊重他人,有自尊的教师也能尊重孩子父母的价值观念,让他们了解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如此,幼儿教师就能有效地与孩子的父母建立良好的教育伙伴关系。

 

    (2)谦虚。伙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教师抱有谦虚的态度则能倾听家长的诉说,对家长的意见做出积极的反应,家长亦因此而得到鼓励。如果教师对家长的意见反应消极,或不以为然或反对,就会与家长关系疏远。

 

    (3)同情心。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家长,他们有不同的职业、收入和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幼儿教师要能体察到这些。而愿意了解、敏锐地体察到他人的处境需要教师有同情心,能从孩子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4)尊重。幼儿教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他自己的孩子,即使面对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也不能。幼儿教师只能影响家长,然而,这种影响又是在尊重、肯定家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先肯定家长的教育能力,肯定他们在教育上的真切体验,然后才能让家长了解你的教育意见,从而实现双方的相互影响。

 

    (5)热情。热情可以消除双方的距离感。家长与幼儿教师天天见面,如果幼儿教师认为家长只是接送孩子,双方自然有距离感。如果幼儿教师把家长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就会对其表示欢迎,问候家长并与之交谈。在特殊的日子里,如开放日、儿童节,精心装饰幼儿园并书写“热烈欢迎家长”的条幅,能让家长感受到他们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增强幼儿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教师与孩子父母建立良好教育伙伴关系的重要条件。交往即是把各自的信息传送出去,达成双方的理解。如果一方难以将自己的热情、尊重、同情与谦虚传达给对方,那么,双方就不可能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关系。为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幼儿教师必须把自己新的职业观念和态度传达给家长。在言语交往、非言语交往和场面的安排上,幼儿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真诚、尊重与责任。

 

    (1)言语交往的技巧

 

    幼儿教师要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和形式。研究表明,关心孩子的话题有利于幼儿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幼儿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尽量使谈话方式带有个人化的风格,如多告诉家长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倾听家长讲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教师越表现出乐于倾听,与家长分享有关孩子的信息,家长就越愿与之交流。因而,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命令、警告、责备、劝告和教训的口气,尽可能多地使用倾听、解释和陈述的技巧。另外,幼儿教师在使用语言时要考虑家长的知识水平,以决定是否使用专业术语。也要考虑其家庭背景,避免使用伤害家长情感的语言,如在单亲家长面前,就不宜使用“残缺家庭”这一术语。

 

    (2)非语言的技巧

 

    非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姿态、穿着风格等。研究表明,在交往中传达的信息,面部表情占55%,声调占38%,语言占7%。因而与言语表达相配合的非言语表达显得特别重要。教师的面部表情、声调、姿态等,都要表现出热情、感兴趣、自信和尊重。如用满面笑容、点头以示尊重,用目光接触、身体前倾表示饶有兴趣,用一致的音调、赞同的目光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同情。另外,幼儿教师的穿着风格要合乎家长对幼儿教师职业形象的期望,幼儿教师应衣着大方、典雅、庄重。如果幼儿教师穿戴邋遢随便,妖艳怪诞,家长就会与之疏远。

 

    (3)场面安排的技巧

 

    不少幼儿园召开的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的场面,都是教师中心式的,像上课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家长的参与。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其与家长的共同活动时,要使场面尽量非中心化,保证家长与幼儿教师皆为平等的一员。

 

    3.设计有效的参与活动

 

    任何关系都只能在活动中建立。有效的家长参与活动能冲破家长教育水平与社会阶层差异而造成的障碍,吸引家长,使他们对幼儿园的教育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研究表明,“如果学校严格地推行家长参与项目而使所有家长参与活动,那么,由社会阶层和家长的教育水平而带来的问题就会减少和消失。”因此,幼儿园应当设计出满足父母和孩子需要的有趣的活动方案。美国O’Hearn学校认为要让家长有效参与,开展的活动必须坚持三项原则:有些食物(让家长在参与时有点吃的东西),有些乐趣,以孩子为中心。其中,以孩子为中心是幼儿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的关键。有人这样描绘家长、孩子和教师三者的关系:“如果教师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爱,家长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显示出对孩子的兴趣,家长就同你站在一边。如果你漫不经心、态度冷漠地对待孩子,家长绝不会与你亲密……接触孩子就是接触家长,奖励孩子就是奖励家长,批评孩子就是打击家长。”我国台湾有的幼儿园接受美国幼儿园家长参与的观念,设计出了各种亲子活动的方案,如“冰淇淋商店”“孤儿院”“圣诞节”等。其中“冰淇淋商店”的活动内容包括:建一个“商店”,展示各种“冰淇淋”与“价格表”;准备“原料”,讨论原料与制作;开展营业活动,准备“钱”和“冰柜”进行买卖。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亲子交流,而且吸引了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4.强化支持系统

 

    幼儿教师与家长教育伙伴关系的建立不能靠教师孤军奋战,而必须依靠幼儿园的整体力量,幼儿园应当在行政上、经济上对家园合作给予支持。在行政方面,管理人员要组织教师营造鼓励家长参与的氛围。首先,要营造幼儿园欢迎家长的气氛。如创设宣传栏、家长活动室,园长参加家长参与活动。其次,要鼓励教师组织家长参与活动,把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作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肯定幼儿教师的额外劳动。最后,园长要尽力使自己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给本园幼儿教师的家长工作提供榜样。在经济上,幼儿园要为教师组织家长参与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质条件,如为家庭阅读提供书籍,为来园参与活动的家长提供食物、场地等。

 

    总之,克服家园合作的障碍,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需要提高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需要开展有效的活动,也需要幼儿园的整体支持,当然,也离不开园长的鼓励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