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奕幼儿园-一名幼教工作者的情怀
在汊沽港镇一街有个远近闻名的宗奕幼儿园。几年来,这个最初只有三名幼儿、一名教师,设备十分简陋的幼儿园,如今已成为拥有150名幼儿、12名教职员工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综合性幼儿园。说起它的发展,人们自然地夸起幼儿教育的热心园长严宗奕。今年45岁的严宗奕,是汊沽港镇人。1985年,高中毕业的她回到了家乡,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在她教学生涯中,由于她勤恳工作,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很快成了一名受人敬重的优秀教师。1998年,由于全区教育教学改制,学校不再用民办教师,她只得告别了热爱的教师岗位,曾一度徘徊在择业的苦恼之中。
不久,她发现自己所在的汊沽港镇经济发展很快,很多年轻的父母都由务农转为到企业上班,因此很多学龄前儿童在家中无人看管或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大多数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严宗奕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怀着对教育事业难以割舍的情感,决心创办汊沽港镇第一所幼儿园。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严宗奕创办幼儿园的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全家人的质疑。那时,只有相濡以沫十几年的丈夫赵玉岭站出来表示支持。夫妻二人拿出全部积蓄,又向亲朋好友筹集资金,买下汊沽港镇一街的一所民房,开始了办学之路。
以严宗奕的名字命名的宗奕幼儿园在开办之初只有3个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来报名,不免让满怀办学热情的严宗奕有些失落,但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家长的信任,严宗奕决心把幼儿园办好。虽然严宗奕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但幼儿教育这方面,她还是个门外汉。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她一方面向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学习授课、管理的成功经验,请他们帮助出谋划策。另一方面,认真阅读各种幼儿教育的书籍和报刊,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寻找差距。为了提高幼教水平,严宗奕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幼儿智能开发培训班。在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举办的幼儿心理学培训中,因为成绩优秀,严宗奕还成为该所的会员。此外,她还经常到北京、天津的知名幼儿园参观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严宗奕的不懈努力下,幼儿园的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都逐步走上正轨,也从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幼儿教学的好方法。在选择教师上,严宗奕有很高的标准,要求她们要有足够的爱心和专业水准。现在,宗奕幼儿园的12名教职员工都是正规幼儿教育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入园,严宗奕多次组织开放日活动,让年轻的家长们了解宗奕幼儿园的情况,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宗奕幼儿园去学习。
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十年里,严宗奕关爱园里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子女。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自制能力差,经常有孩子尿湿裤子,严宗奕就买了几套新的衣服给孩子们替换。有些新入园的孩子中午不睡觉,她就把孩子抱在怀里,慢慢地哄他们入睡。随着幼儿园的发展,不久,附近乡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到严宗奕这里来上学。为了方便家长接送孩子,严宗奕特意购买了一辆汽车,雇人免费接送距离幼儿园较远的孩子。孩子们的家长平时都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交流感情,为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严宗奕每年举办一次亲子运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花费了严宗奕不少的心血,她和老师们不分昼夜地制作道具、安排布景、设计活动,整天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2006年,园里赵文武小朋友的父亲遭遇车祸,年迈的爷爷患有脑血栓,奶奶患白内障,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了赵文武的母亲身上。严宗奕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免收小文武在园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并拿出几千元钱送到赵家,帮助他家度过难关。十年里,严宗奕共为困难家庭幼儿减免费用2万余元。为使园里的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严宗奕想方设法为她们解决方方面面的困难,无论哪个教师家有困难,她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了让老师安心工作,严宗奕把自家购买的住宅楼让给老师们住,自己和丈夫却至今还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
就这样,严宗奕把全部的爱投入到对幼儿的教育中,却忽视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严宗奕有一对双胞胎儿女,刚开始办幼儿园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在上初中。她根本顾不上照看他们,孩子长期住在亲戚或是同学家里,而园里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生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是园里所有孩子的“好妈妈”。但是自己儿女的生日往往都是在别人的提醒下才恍然想起。严宗奕的丈夫赵玉岭是一名税务工作者,平时工作很紧张,但是严宗奕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中,很少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严宗奕对家庭的歉疚是难以言表的,但每当孩子们又亲又抱地叫她“严妈妈”时,她心中的不安就被轻轻地化解了。
如今的宗奕幼儿园不但配备了各种大型玩具、教具等设施,还拥有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电教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成为在全镇乃至周边乡镇有着良好声誉的综合性幼儿园。2006年,宗奕幼儿园被评为区级优秀单位。今年,严宗奕还被邀请参加于6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世界华人心理学大会”。
严宗奕的办学路上撒下了太多的汗水,但她依旧无怨无悔,她觉得能在自己热爱的幼教事业中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严宗奕把自己比作一捧泥土,愿意永远伴着幼苗一起成长。(朱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