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儿童自发的探究活动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侯莉敏)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面临“两难”的选择,事实上,教师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因为教师要时刻考虑如何组织儿童的学习经验,即决定儿童学什么和怎样学,同时要在促进儿童积极参与和有效施加教师影响之间作出决定。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的儿童观与学习观,从而影响课程的形态。
关于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存在两种观点。有些教时依据自己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往往在要不要“干预”儿童的思维过程上犹豫不决,他们认为教师应尽量不打扰儿童正在做的事情,因为儿童是通过动态、互动的过程建构知识的;而一些信奉行为主义思想的教师则认为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儿童。事实上,现在更多的教师认识到,在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应该既让儿童有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又让儿童的经验得到提升。但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是不容易的。在“好玩的磁铁”案例中,教师面临的正是这样的两难问题:是让儿童自己去探索,教师只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还是由教师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为儿童总结和传递“普适性”知识?其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理解儿童是怎样学习的并能与儿童分享共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满足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对儿童来说,课堂绝不只是静静地坐着听或看教师做事情的地方,而是探究事物的场所。既是可以讨论、辩论、大笑、寻找所需材料的地方,也是体验与探究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儿童模仿他人、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或者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则通过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对儿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以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好玩的磁铁”案例中,当儿童积极主动探索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儿童同样投入,一起探索。当教师将关注点由事实转向儿童时,教师可以促进儿童探索和建构更有意义的知识,这样活动就会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好玩的磁铁”属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组织这类活动时通常会根据两类不同的经验:儿童发起的经验和教师发起的经验。儿童发起的经验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发现,提出一些能促进儿童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问题,并将儿童的发现与他们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在本案例中,教师要以根据儿童发起的经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黑沙是可以附着在磁铁上的”,与儿童一起观察、探究并适时提问:“磁铁可以吸起黑沙,还能吸起其他什么东西吗?”“如果我们把碎纸片放进去,磁铁能把它们吸起来吗?”“如果我们放进塑料片呢……”此时,儿童正处在积极体验与探究之中,他们对周围一切相关事物都充满好奇,所以探究很容易深入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扮演咨询者的角色,如提供探究线索或提出问题,启发儿童思考。明智的教师不会去催促儿童发现成人已经知道的事实,或是在儿童尚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就帮助儿童,或是武断地中止儿童的探究,否则就会削弱儿童发现学习的效果,也无法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正如案例所描述的,教师试图与已被劝回座位的为数不多的幼儿交流,但最终没有成功。
儿童产生自发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主动探究即主动学习的基础上的。关于主动学习,皮亚杰曾经有过明确的解释:“关于学习能否加速儿童认知发展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学习活动是在成人教导下儿童被动地学习知识,还是儿童在其生活情景中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我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如果在儿童发展尚未达到适当水平之前提早教他知识,将会对儿童自行探索、主动求知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从皮亚杰的阐述中,我们看到儿童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条件,让儿童完成自发的探究活动。即让儿童在想学习的时候学习,在“想知道”的基础上学习。这样的学习既是有意义的,又能让人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摘自《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