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墓

时间:2023-04-29 17:28:17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在山西忻县城东南7.5公里韩岩村侧。附近杨柳葱茏,一冢居高,墓周砌石,翁仲石兽分列。倚后为享厅,五开间,内碑碣嵌刻甚多。东侧院有亭,六角攒尖结构。全部建筑简而不陋,朴而一谷。元好问(1190─1257)号遗山。幼聪慧,擅诗词,后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专政著作,有《遗山集》,并造辑成《中州集》十卷,乐府一卷。现在进入元陵,松柏夹道,林木遮荫,莳花竞放,碑碣林立,一派古朴肃穆的陵园氛围。

目录 元好问 简介 格局 历史 收缩展开 元好问

人物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岁能诗,20岁写下《箕山》、《琴台》等诗,名震京师。31岁中进土,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专事著述。 元好问的突出贡献,一在文学方面,一在史学方面。 文学方面,人称他为金、元之际的文坛巨匠。他的诗歌创作颇丰,流传至今的即有1360多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是因为《神雕侠侣》的引用而广为流传。这些待继承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疾苦,跟杜甫的诗一脉相承,被称作“杜陵嫡派”,他的许多诗被认为是“少陵(杜甫)之后无此作”。史学方面,金灭亡后,他作为金朝元老,以史事为己任,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编成了野史《壬辰杂编》、《中州集》等,成为后来编纂金史的重要史料。

作品特点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有4子5女。长子元拊,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开,太原路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女中次女元俨后为女道士。 蒙古宪宗七年(1257),元好问逝世,葬于忻州韩岩村元氏先莹。同他的曾祖父无春、祖父元滋善、父元德明、叔父元格,以及长子元抚、长孙元若祖,构成了元氏家族庞大的墓群。距今七百多年来,经过历代修葺,元墓保存完好。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使元茔成为周长680米,面积为44亩的大型陵园。

简介

时代:元 地址: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北一公里处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忻府区)人,金元时期著名诗人,曾任镇平、内乡、南阳县县令,后入朝为左司都事,编著有《壬辰杂编》等。墓区分墓地和野史亭两部分,坐北朝南,面积约4096平方米。另墓地保存有元、明、清历代碑碣25通。 位于忻州市以南。墓地东西长33米,南北67米,墓前有三间享堂,元好问,字裕之,祖籍忻州,是金元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金朝的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史亭”,相传这里就是元好问写书的地方。亭高12米,正中有元好问画像。该亭设计精巧,古色古香。

格局

墓地东西长33米,南北67米,墓周砌石,墓前有三间享堂,碑碣嵌刻很多。东侧院有亭,亭高12米,六角攒尖结构,正中有元好问画像,相传这里就是元好问写书的地方。 陵园内有野史亭,传说系先生编纂野史的地方,民国十三年重建,高三丈六尺,为六角攒尖顶形。野史亭设计奇特,构筑精巧,雕梁画栋,阴刻斗拱。整个亭子用六根木柱支撑。亭内正壁是元好门石刻画像,左右两边是遗山墨迹六种,或楷或草,颇具功力。 进入元陵,松柏夹道,林木遮荫,莳花竞放,碑碣林立,一派古朴肃穆的陵园氛围。

野史亭

又名青来轩,创建于元代,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东西宽144米,南北长171.7米,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亭高12米,底座2米,匾额“野史亭”三字为徐继畲所书,亭内正壁有元好问画像石刻,左右各录其生前墨迹。亭北建大厅三间,号“春来轩”,壁间嵌有元明清以来名人诗文石刻。大厅两侧各建屋宇4间,可供凭吊者栖止。  “野史亭”虽属近代建筑,但设计奇巧,在传统木建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雕梁画栋,颇为精致,与整个墓地相配,显得十分合理。 1962年,元好问墓及所属“野史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经过多年的维修整理,这里绿荫掩映,更显幽静肃穆。自墓地作为旅游区开放以来,中外游客来此者络绎不绝,他们仰慕遗山先生之风范,追怀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业绩,使这位中国古代的诗人、文学家的英名流芳千古。  一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大门、野史亭、正厅(青来轩),东西建有厢房。野史亭筑于高1.7米的高台上,六角攒尖顶,亭内正中有线刻元好问像,两侧有元好问亲笔书写的石碣2方。野史亭主要是元好问当时编史时为存放资料在其庭院中所建的一座房间,原址原建筑已不复存在,六角亭是后人为了纪念元好问先生,在墓地旁新建的一座亭子。因他编史不是政府行为,而是以先朝遗民,在野文人的身份,编纂了金代史料《壬辰杂编》和金诗总集《中州集》等,因冠以“野”字。亭内外有金、元、明、清乃至民国以来大量的诗文石刻,涉及名家三十人之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详细地介绍了元好问先生的'家世变迁,生平年谱,以及众多骚人墨客对先生的评价等,均系珍贵文物资料。

诗人元好问之墓

因先生享年68岁,故占地面积取6.8亩,设计构思之用心,实可为精而善耶。坐北朝南,墓地东西长33米,南北67米,封土高3米,直径6米,墓前设有卷棚顶享堂三间,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对。墓地的享堂中保存有元、明、清历代碑碣25通。其中一块是当地文管所从农民耕种的田里抢救回来的三尺墓碑,碑虽破损残缺,然“诗人元遗山之墓”的字样尚可辩认。碑文六字系先生临终亲嘱。此中蕴意只能从行间字外去解读。它是七百年前的历史的见证,是研究元好问先生近750年以来的真实史料。

历史

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元陵砖砌拱形大门门额上书以“元墓”两个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迹。元墓一侧,碑碣林立,详细记载着元好问的生平业绩。元氏家族庞大的墓群距今七百多年,经过历代修葺,保存完好,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好问墓】相关文章:

元好问原文及赏析12-18

青玉案元好问的赏析08-25

曾侯乙墓03-20

过怀王墓,过怀王墓张说,过怀王墓的意思,过怀王墓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山居杂诗元好问翻译赏析04-26

河间献王墓,河间献王墓张继,河间献王墓的意思,河间献王墓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岳母墓介绍11-18

张载墓祠07-13

南乡子,南乡子元好问,南乡子的意思,南乡子赏析08-25

岳鄂王墓,岳鄂王墓赵子昂,岳鄂王墓的意思,岳鄂王墓赏析 -诗词大全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