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

时间:2021-10-26 17:26:54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器

陶器

陶器(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目录 历史 不同文化的陶器 塑形前的背景 塑形方法 收缩展开 历史

早期陶器的制法

一般认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并在篝火烧制。烧制时间短但火达到的最高温度可以很高,约在900℃左右,而且达到的速度很快。黏土与沙、砂砾、打碎的贝壳或打碎的陶器调合后会被用来制造篝火烧制陶瓷器,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坯体质地令水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可以轻易离开。黏土中较粗糙的粒子亦会发挥在冷却时限制陶器坯体内部收缩的作用,此过程以缓慢速度进行,并减低热应力及破裂的可能。早期以篝火烧制的陶器主要是圆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锐的角令破裂容易发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设的窑是穴窑或沟窑,即在地面掘一个洞再在上面铺满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热层,令烧制过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最初的陶器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现今捷克下维斯特尼采境内发现的陶器:(下图)维斯特尼采爱神。这是一个爱神维纳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维特文化),表现为一个裸露女性的形态雕像。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于2012年发现的。大约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在之前2004年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层就出土的条纹陶,其烧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而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前10,500年也制造陶器罐 。绳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绳缠绕棒子所加上的记号。在前10,000年制造的陶器亦在中国出土。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的,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前。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发展

陶轮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欧贝德时期(Ubaid period))发明,为陶器生产带来革命。因为它的出现,专门化的陶艺家可以满足世界一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中国的跨湖桥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发现了使用陶轮的痕迹。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尔格尔(Mehrgarh)时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当时为陶瓷新石器时代或红铜时代。陶器,包括那些称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点发现。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发展

在地中海地区希腊黑暗时代时期(前1100年-前800年),艺术家利用几何图案如正方形、圆形及直线去装饰双耳细颈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鲁里亚的陶器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当时的陶器主要为单一的黑色。到了罗马帝国初期,大型陶器工场的出现令陶器的质素及产量上升,陶器的颜色亦由黑色转变为红色。而此技术亦约在70年期间在整个欧洲,包括北至英国、丹麦,东至希腊完全传播开来。而北非亦得到此技术,形成其独特的非洲赤色陶器。因为北非较佳的陶器质素而被欧洲商人带回欧洲贩卖。 在中国,陶俑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于秦汉时达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秦始皇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汉代,出现了在釉中加铅的技术。铅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还能使铁、铜等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颜色。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发展

约在700年阿拉伯人对北非的入侵终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贸业,而制陶业的中心被带回欧洲,但其质素并不佳。制陶技术的发展转为由东方中国的隋朝(581年-618年)带领。那里的陶艺家开始制作陶瓷杯及水壶,而这些陶器的受欢迎情况由东方直达西亚。但因为陶器本身不适合作长途的旅程的关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亚变得太贵。以上情况令当地人想出了利用铅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国陶瓷的白色。此技术慢慢的倒过来转回中国及欧洲。约在1200年的元朝,中国的彩釉技术令西亚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国,而欧洲则想出了办法去模仿西亚的彩釉。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发展

在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陶瓷技术开始萌芽,当时日本主要由韩国引入陶艺家的战俘来满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圣"千利休的大力推动及翻新以质朴为本质的日本古窑,令日本陶器的发展及质素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纪中期崩溃后,欧洲渐难取得中国高质素的陶器,所以转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术得到另一次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后期日本进行了锁国的措施,令日本传而向本土的传统技术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艺发展包含成过多的装饰及过多的技巧。 16世纪晚期,紫砂陶制作开始成熟,各式各样的紫砂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为最。清代开始紫砂壶造型变为繁复,壶面上出现题字,书画乃至篆刻,成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

现代陶器的发展

在19世纪后期,因为机械的引入令大量生产的时代来临,但同时亦摧毁了陶艺的发展。陶器质素的下降趋势持续至20世纪,直到1930年代才在欧美间出现了复苏。陶艺发展转变为个别的陶艺家来带来创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艺家则从日本的原始陶艺,或是古代美国印地安人的陶艺来取得灵感。现代的商业产品则从他们带来的灵感引入大众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

不同文化的陶器

希腊

希腊的陶器因应不同时代而有很大的转变。在新石器时代希腊的陶器称为"彩虹陶器",主要由红色及黑色混合在一起。而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塞斯克罗陶器",由红色及白色组成几何图案。而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由黑色及奶油色组成的螺旋图案。明洋陶器则在青铜时代早期出现,完全由灰色组成。到了青铜时代后期,希腊陶器上出现了设计图案,主要以黑及红色在奶油色底色上加上图案。期后因为希腊占据了克里特岛,而令希腊陶艺家吸收了米诺斯文明而在设计中包含了海洋生物的图像。在希腊黑暗时代的陶器则完全缺乏任何的设计,及完全不使用陶轮,令陶器倾向一侧。"原始对称"风格陶器在接着出现,其特色是在陶器上有很多圆形图案。在后来出现的"对称陶器"中,陶艺家会在器皿的每寸加上线。其中较有特色的如在科林斯会在陶器上绘上西亚神话生物,在雅典则会在陶器上希腊神话,特别是伊利亚特。雅典很多的陶器会被作为陪葬用途。在古风时期(,希腊陶器上的希腊神话图像由剪影图案作主导。期后以剪影图案的风格被以黑色为底色榇托出红色的图案所取代,称为红彩陶器。接着希腊的陶器制作便因为不明原因而完全停止。

伊斯兰

伊斯兰陶器的前身是阿拉伯陶器,当时陶艺家开始使用含属的釉为陶壶上色。玻璃釉在阿拔斯王朝兴起,用作模仿中国的白陶瓷。期后陶艺家不停尝试在一层釉上加上另一层釉,及烧制陶器多于一次。因为蒙古占领了中亚及中国令伊斯兰世界有更多接触中国陶器的机会,从而令西亚地区模仿了其用色及模式。

中国

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在距今15000年左右,首先在中国南方可能已经开始制陶的试验,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发明和探索。1962年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的圆底罐,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测试为公元前6875±240年,为夹砂红陶,外表有绳纹。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则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来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制陶工艺不断发展,品质提高,种类增多。 在中国,彩陶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彩陶"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年首先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被发现,主要包含水壶及碗等。一开始它们上面纯粹为红色,但陶器上渐渐有独特的符号,称为半坡陶符,纹饰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等。此后在临近各省也发现了类似的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龙山文化中,出现了黑陶,这是中国制陶工艺的一次高峰。 在商朝,有理论认为是当时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带来陶轮的技术,令陶器量产化。在周朝,以陶轮制作的陶器会以更高温烧制,令其硬度增加,同时亦会使用绿色的釉料。秦朝的陶俑兵马俑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时陶器的描绘主题由动物转变为人。在汉朝,陶器的描绘主题由为佛教的传播而出现了佛的形象。到了唐朝,中国出现了白色的陶瓷,而同时亦出现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为当时艺术精华的代表。到了宋朝,因为瓷器技术开始成熟令中国的陶器的辉煌被瓷器完全盖过。此后中国的陶瓷器重点便落在瓷器上。然而明清的紫砂壶等陶器乃至近代的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的陶器工艺仍然有非常高的水准。

日本

日本的陶器初期由圈状黏土再加上以手按压的绳子图案,并在空旷地方烧制而成。在7世纪未唐三彩传入,日本融合了本身文化仿制唐三彩创造出"奈良三彩",主要用于宗教用途如宗教仪式。在桃山时代千利休的推动令日本陶器在茶具方面出现很多珍品。到了近代,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民艺运动"令日本陶艺界人才辈出,陶艺家如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等陆续涌现,令现今日本陶艺对世界陶艺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塑形前的背景

坯体的不同特性

要制成陶器首先要把坯体转变成需要的形状,再在窑内加热至高温,从而促成永久改变的反应,包括增加强度、硬化及固定形状。根据地区不同,陶艺家所使用的黏土性质也不同,这样常常有助制造出有本地特色的陶器。在黏土中混合其他矿物去达至特定目的亦是一种常见做法。例如在烧制后多孔性微高的坯体常会被用作制造土器或赤土陶器花盆。

坯体的搓泥及晾干阶段

在大部分塑形过程之前,在坯体内的空气需要首先移除。以上称为除气法,可以透过真空泵或以人手搓泥完成。搓泥可以有助平均分布坯体的水分。在坯体经过除气及搓泥后,它便以众多的技巧进行塑形。在塑形后经过晾干再作烧制。晾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皮革硬度"指的是坯体约有75-85% 干的阶段。修边及加上手柄通常会在半干湿的阶段发生。"骨干"则是指坯体达到一个水分接近或等于0的阶段。未经烧制的物件会被称为"生陶器"。

塑形方法

陶艺家最基本工具是他们的手,但亦因为陶器制造历史的长期演化而发展出其他附加工具,包括陶轮及转盘、塑形工具(拍板、垫石、泥抹)、滚筒工具(轮盘、泥板机、压辘)、切割/镂空工具(刀、开槽工具、布线)及修整工具(磨光石、木锉、麂皮)。

手工或手筑

这是最早、最个人化及直接的塑形方法。陶器可以利用盘绕的黏土、平坦的黏土厚片、固体球状的黏土或是以上三种互相组合再用手去构成。部分手筑器皿常常会用泥浆或泥釉(松软的水及黏土的混合物)结合起来。手筑是一个缓慢及比拉坯更平缓的方法,但它会给陶艺家对陶器的大小及形状有更高程度的控制。虽然对于有丰富经验的陶艺家来说,要制作一模一样的手工陶器并不困难,但拉坯的速度及重复性令它作为精确制造合适的一整套物品例如餐具更为适当。部分陶艺家认为手工制作有助完全使用想像力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但亦有其他陶艺家认为拉坯陶艺的自发及直接性是他们的灵感来源。

陶轮

把黏土球放在转盘中心上,称为轮头,陶艺家以棒或脚力推动(脚动拉坯机或踏板轮)或可变速的电动机。通常一个称为拉坯底板的胶制、木制或熟石膏制的碟会放在轮头上,接着黏土球会抛在拉坯底板而不是轮头上,这样做可以使成品与拉坯底板一同移除而不令成品变形。 在拉坯的过程中,陶轮会高速转动,而黏土球被按、挤及慢慢地往外拉而成为一个空洞形状。第一步往下及往内按著粗糙的黏土球直到完美的旋转对称,是需要掌握的技术中最重要及最困难的;接着步骤依次序为"开孔",即在黏土球中制造出中央的空洞;"铺设地板",即在器皿中制造平坦或圆形的底部;"投掷"或"拖拉",即把外壳靠拢及塑形至相同阔度;"修整"或"翻转",即移除多余黏土去修整形状或制造脚部。 陶轮虽然通常会用作制造个别陶器,但是它亦可以用来大量生产。陶轮制作需要陶艺家有一定的技术,但一个熟练的技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制造完成接近完全一样的碟、花瓶或碗。因为陶轮本身与生俱来的限制,它只可以用为制作在一个纵轴上径向对称的陶器。这情况可以用压印、膨胀、雕刻、制作凹槽、琢面、V型切开及其他方法令陶器在视觉上更为有趣。通常拉坯而成的陶器会利用手工技巧再进一步以加上手柄、盖子、脚部、壶嘴及其他功能方面作改造。

旋压成形法

此方法在陶轮上进行,令陶器固定形态所需的时间减少。覆旋压是把塑形工具与石膏模上,仍然在建构中的黏土块接触的方法。覆旋压工具塑造一面形状而石膏模则塑造另一面。覆旋压只会用作制造平面陶器,例如碟,但另一技巧仰旋压则会用在空心陶器,例如杯。覆旋压与仰旋压至少由18世纪开始已经用作陶器的制作。在大型工厂制作中覆旋压与仰旋压通常会自动化,令一些半熟练工人可以进行操作。

辊头旋坯机

此机器用于在转动中的石膏模上对陶器塑形,如覆旋压与仰旋压一样,但有一个转动的塑形工具而非固定的。此转动的塑形工具是一个浅锥体,与陶器有同等直径,形状造成和成品的其中一边一样。陶器用此方法便可以依靠相对缺乏技巧的工人在一分钟制成十二件的速度下工作,而这速度与成品的大小有关。辊头旋坯机的使用如今在全球工厂已经是十分普遍。

冲压机

这是一个塑造餐具及装饰器皿的工业过程,方法是挤压一团预备好的黏土进入由两个有孔模具组成所需形状的空间。在加压后,会从有孔模具注入压缩空气去释放已成形的陶器。

干压法

此方法把半干及粒化状态下的黏土压入一个模具。有高压水泵入的有孔压铸模把黏土压入模具。成为粒状材料的黏土由喷雾干燥制成,其制成品既幼细且具流动性,水分在百分之五至六之间。此方法在制造瓦片中被普遍采用,而碟的制造亦慢慢转用此方法。

铸浆成形法

铸浆成形法常用在大量生产陶瓷上,亦最适合用在不能用其他方式塑形的陶器上。把水与坯体混合后制成泥釉,再倒入高吸水性的石膏模中。泥釉的水份吸入模中,留下一层坯体包裹内部表面及形成内部形状。多余的泥釉被倒出模外,接着模会被打开,其内里的物件会移走。注浆成型在浴室用品的制造中十分常用,而它亦用于制造细小的工艺品,例如复杂精细的雕像。

【陶器】相关文章:

陶器01-20

陶器厂05-30

制作陶器作文02-24

做陶器的作文08-04

陶器与纸屑优秀作文10-02

中班泥工活动美丽的陶器07-04

泰山陶器时代或改变教科书的结论散文09-10

陶寺遗址陶器彩绘颜料的光谱分析06-05

钟离君柏墓出土彩绘陶器颜料的光谱分析07-14